
“上下其手”,为什么会被现在人理解为“某人对他人动手动脚、耍流氓的不雅行为”?
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读取词语的表面意思,从几个字常规出现时候的意思,去揣测、推断这个组合词语、成语的含义。
就像有句俗话“秀才识字,识半边”,很多时候,我们看见某个字也是会根据汉字原本的几个特征——表形、表意、形声,来大概判断这个字的读音、含义。
而且,在很多文学作品、媒体文章中,竟然也经常使用“上下其手”,用来形容男人对女人的猥亵,久而久之,大家就更不知道其原意,只当这就是它的本意了。
- “上下其手”原意
“上下其手”,这个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故事,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里。
春秋时期,楚国的楚康王和秦国人一起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大夫皇颉与楚国的县令穿封戌,在城外交战,结果皇颉大败被俘。
楚国楚共王的儿子、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看到取得了胜利,便想争功,非说是自己抓到的皇颉。
穿封戌和公子围针对“到底谁抓了俘虏皇颉”而争执不休,于是,楚康王找来了太宰伯州犁当裁判。
伯州犁本来是晋国贵族,遭到追杀,逃到楚国来,在楚国做太宰。
伯州犁出主意说,大家一起去问问俘虏皇颉本人,答案就知道了。
不久,侍卫将皇颉带了上来,伯州犁对皇颉说:“他们二人是为了您这位君子而发生了争执,请您如实回答我的问题。”
公子围是楚国楚康王的弟弟,伯州犁自然要偏向公子围,但又不能把这种偏向公开。
于是,他对皇颉“上其手”,就是高高举起双手,说:“这位是楚国王公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公子围。”
然后,他又对皇颉“下其手”,就是把手垂得非常低,指着穿封戌,说:“这位是我们国家城外的县官穿封戌。”
要说,这位皇颉那也是郑国的贵族,也是非常懂得看眉眼高低的,伯州犁向自己做出“上下其手”的动作,如此明显,他如何能参不透其中暗示呢。
皇颉假装垂头丧气,回答说:“哎!谁叫我如此不走运,遇到了贵国的王族公子围呢,我就是被他打败的。”
穿封戌听闻此话,大怒,追着公子围就要去打他,结果公子围跑得快,没被追上,这场功劳就落在了公子围身上。
皇颉,作为楚国战俘,他急于求释,为讨好楚国当权者,他遂顺着伯州犁的暗示去回答,果然得到了宽赦。
- “上下其手”
由于伯州犁的这种“暗示法”,后人就用他的这个“上下其手”来形容互相勾结、徇私舞弊、玩弄手段、串通作弊。
在《官场现形记》中,就这样使用:“统通换成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

今天的我们,对于古书、古籍、典故、历史,了解得越来越少了。
其实,类似这种被误解的成语,还有很多,比如: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但我们经常误解为“不加标点”。
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
现在渐渐被用来描述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三人成虎: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原意是,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是一种贬义。
后来也有被误解成,团结起来力量大。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阅读!

成语"上下其手"的意思是比喻使用伎俩,串通作弊。
这则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如?”上其手,曰“夫子为公子围,寡君之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戍,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公元前547年,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强而郑弱,很快就打到郑国的城麈。
城麈的城防司令是郑国的大夫皇颉。皇颉领兵出战,但不敌楚国猛将穿封戍和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围的攻击。只几个回合,就落荒而逃。而穿封戍和公子围则紧追不舍。
由于穿封戍的战马跑得快,率先追到皇颉并将其擒获。
战争结束评定战功时,公子围硬说皇颉是他擒获的,穿封戍自然不服,二人争执不下。
随军太宰伯州犁说,你俩不要争,我有办法帮你们判断。
伯州犁就将皇颉叫来,让其指认是谁将你擒获的。
伯州犁先向皇颉说明双方争执的情况。然后把手抬得高高的,毕恭毕敬、话中有话地指着公子围说:“这位是公子围,他是我们国君宠爱的弟弟。”
然后又把手压得低低的,非常随意地指着穿封戍说:“他叫穿封戍,是我国方城外的一名县尹。你看一下,到底是谁俘获了你?”
皇颉从伯州犁介绍双方时的举手高低和语气态度,明白了伯州犁的意图。既为俘虏,为了讨好公子围和伯州犁,就谎说是被公子围俘获的。而这正是伯州犁想要的结果。伯州犁就以此认定是公子围擒获了皇颉。
这则成语不管用在哪里都是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上下其手
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国的穿封戌,在攻打郑国时俘虏了守将皇颉。
王子围欲与之争功,请伯州犁为其裁决。伯州犁有意偏袒王子围,以手高举和向下的动作示意降将皇颉承认自己为王子围所俘。
后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
现在一些人喜好用在男对女身上。
如果是情侣,这里只谈情侣,就不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了。亲热时,那手还老实了吗?
只像伯州犁以手高举和向下的动作,那还是比较文明的;个别还有不雅的呢,那就不是高举或向下了,随你想象……
有时,用它来表现男女之间的亲热程度,也未尝不可。
如果描述一个人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用上这个词语,就与典故有关系了。
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就看把它用在什么场合。

这个问题并不奇怪,“上下其手”用在男女身上很正常。关键是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如果站在“上下其手”含义一成不变的角度看,“上下其手”用在男女身上不正常,站在变的角度上看很正常。许多成语存在本义与引申义的问题。
成语典故也存在本义和引申义的问题。“上下其手”属历史成语典故,出处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

据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将领穿封戌攻打吴国,活捉了郑国守将皇颉。他押解着皇颉找楚王领赏。路上,被楚王弟弟公子围硬是夺了去。穿封戌和公子围同时来到楚王面前请功领赏,各说各的理。楚王见状,难以决断,无奈找来了太宰伯州犁从中调解。
伯州犁明知是穿封戌捉获得皇颉,但他心里想袒护公子围,毕竟公子围是楚王弟弟,可是他怕得罪穿封戌。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对穿封戌和公子围说,找俘虏皇颉来指认,是谁俘获的自己最有说服力。
伯州犁找来了皇颉。他有意地明着抬高一只手向皇颉介绍公子围是楚王的弟弟,又垂低一只手来介绍穿封戌只是个知县,并特意对着皇颉带有提示性地发问:这会儿你明白了吧?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皇颉本来就对活捉他的穿封戌恨之入骨,经伯州犁这么一指点,心里就明白了,有了底气,立刻指认是公子围。
伯州犁这一“上下其手”,把事情搞定了,最终把功劳判给了楚王弟弟公子围。虽然穿封戌不服,但也无奈,只能受憋气了。从此以后,有了“上下其手”这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上下其手”这个历史成语典故,是贬义,贬谪那些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人。后来,历代文人引用过这个成语,例如,唐代的周矩、清朝的李伯元、李宝嘉、现代的朱自清等,他们在自己写的文章中都使用过。
历代文人使用“上下其手”成语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属于蕴含着“上下其手”的本义。例如,唐代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文,文中是在断案中引用了“上下其手”,以防那些说假话、谎话的人在案情中弄虚作假。但这不是“上下其手”的本义,但是蕴含着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意思。

“上下其手”
清朝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讲的又是另一种情况。一个官员到了一个新地方任职,把以前的大小官员全部撤换,统统换了自己的人,以便“上下其手”。这个语境是调整工作岗位,新来的官员撤旧更新,利用了“上下其手”的手段解决问题。在这里“上下其手”成了手段,但不是其本义,仍然蕴含着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意思。
现代文人朱自清,在他的《“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也用了“上下其手”成语。他是用在文人身上注脚的“巧妙不同”,文人可以利用这点,做些“上下其手”的手脚,编造一番。这里所用的有点儿夸张,但与“上下其手”本义有关,蕴含的仍然是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意思。
“上下其手”到了当代,在使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2013年《南方日报》报道,一个小贩不服城管管制。报道中用了“上下其手”这个成语。说是小贩“上下其手”,又掐城管协管员的脖子,又抓其命根。这个用法是讲了个实事,用手掐脖子是上,抓命根是下,与“上下其手”历史成语典故毫无关系,很显然,这是借用了“上下其手”这四个字,而不是使用“上下其手”的本义或寓意。
2013年《扬子晚报》又有篇报道,也使用了“上下其手”。报道说一个男的与一个女的共进晚餐,晚餐后,两人进客房,男的把女的推倒在床上,“上下其手”。这是引用了这四个字的意思,没了“上下其手”成语的本义或寓意,也属于借用成语的字义,而不是成语的故事本义与寓意。
现在,借用“上下其手”成语字义,用在男对女身上的比较多,至于其本义或寓意,在使用上越来越少了。其主要原因是人在使用成语方面更灵活和广泛了,不仅仅局限在成语本义或寓意方面,又出现了假借,借用“上下其手”成语字形相近,以表示新的意义。例如小贩对城管协管员“上下其手”,男的把女的推倒在床上“上下其手”,读者在这种语境中,看到“上下其手”这四个字,也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综上所述,“上下其手”是历史成语典故,是贬义。其本义是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人,引申义即寓意是做人不诚实,爱撒谎,善于口是心非,两面三刀,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现在,“上下其手”成语又有了假借义,指鲁莽、偷偷摸摸、不敢见人的,甚至是流氓行为和动作。假借义的出现,解答了为何现在一些人把“上下其手”用在男对女身上的因由了。
汉字与词及成语,多数具有本义和引申义,在使用中是灵活变化的,假借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今天我们讨论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以为戒,不要做“上下其手”,成为暗中作弊,玩弄手段的人,也不能做口是心非不诚实的人,更不能做那种鲁莽、偷摸、不敢见人、具有流氓行为和动作的人。而要做光明磊落、作风正派、处事灵活、办事踏实的人。

错用成语应该主要是因为望文生义吧。成语很多是有故事、有文化底蕴的,如果对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只是凭个人臆测从字面上去理解的话,就可能会误解成语的意思。
比如说,“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原本是褒义的(赞扬一个人有智慧,懂得在时局动乱的时候靠装傻充愣来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后来却成了贬义的,指一个人太愚蠢了以至于没有人能比他更愚蠢,这就是望文生义导致的,但是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公认的了。
不光是成语,古汉字“囧”原本的意思是“光明”,但在二十一世纪却成了网络社群里常用的表情符号,用来表示郁闷、尴尬、无奈等意思,这种用法让本来许多人都感到陌生的“囧”字变得广为人知。
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文字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必要太过拘泥成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要用的顺就行。不过,如果没有权威字典、词典认可,在考试的时候当然还是不能乱用。

这个成语典故取材于《左传.襄二十六年》,记载,楚国进攻郑国,穿封戌俘虏了郑将皇颉,王子围要争功,请伯州梨裁处。伯州梨有意偏袒王子围,叫皇颉作证,并向皇颉暗示,“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后代文人就用上下其手比喻上下串通,通同作弊。

这事完全冤枉古人了,几千年前他们创造“上下其手”这个成语的时候完全没有少儿不宜的意思在里面,都是现代人自己玩坏了!
“上下其手”在历史上可是个正经典故的,绝不是什么上下乱摸、不老实的意思;现在“上下其手”的真正含义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了,反而是引申出的那个污污的意思广泛流传。
据《左传》里记载,楚国与郑国两国交战,郑国大败,大夫皇颉也被楚国县令穿封戌擒获了;
可是楚国的公子围也就是楚王的弟弟这个人不厚道,明明不是自己抓住的皇颉,却非说是自己的功劳。
穿封戌也不是吓大的,你公子围咋滴,是贵族、官比我大又怎么样,想抢我的功劳,没门!
两人争吵不休,事情闹到了楚王那里。
楚王也很挠头,想不出好办法来分辨,于是就请来太宰伯州犁,问问他有什么好主意。
这个伯州犁是个官场老油条,一看两边形势完全不对等:一个是大王的弟弟,另一个只是个县官,差了十万八千里啊,不管人是谁抓的,我肯定帮公子围;否则因为这件事结怨了公子围,惹怒了大王,那我就麻烦了。
于是伯州犁故作公正的来到皇颉面前,挤眉弄眼的看着皇颉,说要亲自问问这个犯人。
伯州犁先是当着皇颉的面“上其手”,就是把手举高,指着公子围说:这位是国君尊贵的弟弟、贵族公子围。
接着又“下其手”,把收压低,指着穿封戌说:这是县令穿封戌。
伯州犁又对皇颉说:你当面向我们大王说,到底是尊贵的公子围、还是县令穿封戌抓了你;要是胡乱说,就马上杀了你!
皇颉也不是傻子,混迹了官场这么多年,马上就明白了伯州犁“上下其手”的意思,反正已经被抓了活命要紧,还是顺着伯州犁的话说,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皇颉马上就说:“公子围太厉害了,我不是对手,我是被公子围抓住的。”
这才是成语“上下其手”的来历,原本的意思是指有人串通勾结、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的意思,压根就跟男女之间的那点不检点的事情扯不上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个成语都有来历,都有其原来的本意在里面,随意牵强附会、甚至是瞎编意思就不对了,时间长了都不知道哪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了。
问各位一个字,看有没有认识的:“挊”。
现在这个字也被玩坏了,好好的一个汉字,原来的意思基本没人知道,连怎么读都读不出来,却被引申出了乱七八糟的意思。
看这个网友是怎么解释这个字的,简直是“污王”了:
“这是个形象字,左边提着手,右边一上一下”,代表一种生理运动。
就问一句,你也“污”了没有?
实际上,“挊”这个字与“弄”同音,是“弄”同一个意思。
《龙龛手鉴》里说:
“挊,同挵。”
而“挵”是弄的异体字,意思也是一样的。
《说文解字》记载:
“弄,玩也。”
而“弄”字的本义是“双手把玩玉器”。
古人压根没网那个方向想,完全是现代人的牵强附会。
可是竟然有的医生现在也把“挵”想歪了,还煞有介事地使用这个字来回复患病者,就搞笑了,实在是不应该。

很多词语在诞生以后,脱离了原来的语境就容易被误解,望文生义,误解之后,懂的人哈哈一笑也错着用,他觉得好玩,不懂的人一看是“这么用”啊,也就将错就错用下去,以至于正解无人理会、错用迅速走红,时候久了,就约定俗成。再久一点,就被官方收录收编、登堂入室了。就成了今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