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古代一些武将武器几百斤重,马最多承重3百斤,到底是如何打仗的?

1219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6-13 09:39:57
共有35条回答
小院之观

这个问题里有几个误区,尝试指正如下:

一、小说的误导

在古代各类小说中,古代武将兵器,动辄重达七八十斤,乃至上百斤。比如张飞的丈八蛇矛,重约50斤;典韦的双铁戟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都重达八十二斤。

如果说这还在心理承受范围之内,那么在五代到隋唐时期,由于锤、鞭类打击类兵器的盛行,武将们兵器的重量翻着跟斗上升。裴元庆的八棱梅花亮银锤,重达三百斤,连宇文成都看似刺砍类兵器的凤翅鎏金镋,也重达三百二十斤,真不知是用什么特殊材料打造,想必是来自外太空。

李元霸的双锤,更是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重达八百斤,联系到李元霸本身也是个虚构人物,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穿越到隋唐的雷神索尔。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都只是小说,不能作为正史。作者为名将的武器加上个好听的名字,显然辨识度更高,这同如今游戏里的专属武器类似,既然是名将,武器一定要酷炫,而且重量要重,这才符合名将的身份,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类似的,古代小说作者的思路大约等同于如今游戏设计者的思路。


二、真实的武将兵器重量

首先,不同时代的度量衡并不相同,差异很大,所以古人讲的斤两跟现代并不一致,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标准进行换算。

在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有战国时期的朱亥(就是那位击杀晋鄙的屠夫)使用的四十斤大锤,当时的四十斤约合今天的十公斤,对于手持短兵来说,这已经是相当的重量。

岳云的八十斤双锤也有记载:《宋史》(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当时的八十斤约合今天的五十公斤,这个重量现在被认为是岳云在平时练习时的重量,哪怕岳云气力再大,如果不是神仙下凡,使用五十公斤的锤子作战,动作也必定失去灵活,难以在残酷的战场幸存。

再拿一些现代出土的古代冷兵器来看。

比如在宁夏的李贤夫妇合葬墓,是一座北周时期的古墓,其中出土的一口完整的连鞘装环首铁刀,连刀鞘重量是1315克,也就是仅仅1.3公斤。不要觉得太轻,事实上,这个重量是比较符合佩刀的实际使用功能的。

再比如清朝的这把大刀,重量为1.5公斤,也比较接近上面环首铁刀的重量。

至于威武的大锤,在宋朝以后就没落了。不过可能与许多人印象中大相径庭,流传下来的大锤实际上是小锤,明朝的金瓜锤,锤头其实仅仅重一公斤而已。

到了清朝,绿营兵中也还有装备短柄双锤,不过这种锤长只有二尺,锤头仅重一斤多。


三、马匹的承重

马匹的承重,其实相当惊人,它根据品种不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讲,北方马作为战马是首选,耐力和载重能力都优于南方马。

比如新疆马和蒙古马耐力惊人,非常适合作为战马,它们的载重都能达到550-650千克,这是古代游牧民族能如此强悍的基础。

关内的山东地区的马匹作为战马也很不错。以川马为代表的西南马,虽然耐力出色,但由于是矮马,不适合作为战马,一般作为运输使用。

古代武将的体重,就算按平均100公斤来计算,如果是人马都披铠甲的甲骑具装,甲胄的重量大概是在20公斤左右,再加上武器等其他物件,总重在140-150公斤左右,这已经是取的较大数值,这个重量,对于马匹,尤其是北方战马来说是可以承受的重量,所以还能负重奔跑乃至冲刺。

八五年牛哥爱历史

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资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譬如‘武将武器几百斤重’这些话题在正史记载里少之又少,反倒是文学家发挥得比较多,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景色的震撼,或形容人的才华横溢,等等。

几千年的史料记载,正常人手持几百斤的武器相当存疑,且使用百斤左右武器者极其稀少,他们均是武将中的佼佼者。

古代文人,常有率性洒脱、豪放不羁、才华横溢者,撰写诗词大量使用夸张的手法。
比如写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又比如写人:“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陆海潘江(注释: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经天纬地之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再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东汉三国时一斤等于222克左右,所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按现在算大约就是36斤。吕布武艺在关羽之上,据记载吕布的方天画戟重达100斤左右,汉制100斤左右折算成现在50斤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是指项王项羽,李是指的五代时期名将李存孝。史载“项羽天赋神力,用霸王枪,重九九八十一斤”。李存孝的“毕燕朝天挝”重达百余斤。中国历史中的武将巅峰,武器基本不过百斤左右。


图1 项王项羽,使用兵器为霸王枪,九九八十一斤。


图2 手持毕燕朝天挝的李存孝,武器重达百余斤。


然而,到了《隋唐演义》就夸张得不行:西府赵王李元霸的武器一对擂鼓瓮金锤重800斤!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的兵器凤翅镏金镋重量320斤!裴元庆的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重300斤!因为很多小说盛行,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古代武将威风凛凛,使用的武器不是现代人拿得起来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
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也出土了不少古代兵器,给大家呈上,做一下对比。
图3,出土的清末牛尾刀,重量仅仅为1080克,才刚刚两斤。
图4,出土的北周名将,骠骑大将军李贤夫妇墓中环首铁刀,带刀鞘才1310克(接近三斤)。
据史料显示,吴三桂所使用的武器重达50斤。几百年后,在1980年,贵州马家寨就出土了吴三桂的武器。被发掘出来之后,发现却只有仅仅12斤。(图5,吴三桂所使用的武器偃月刀重达12斤。)刀柄处刻有大周,三桂等字样。据专家介绍,吴三桂称帝之后,国号“大周”,起兵造反不久就过世了。吴三桂死的时候,就葬在了贵州。刚好在贵州发现的这个古墓,经过专家们的考证,很多物件都是证明是吴三桂的,因此可以推断是吴三桂的坟墓。
图6,宋代著名抗金名将李纲使用的兵器李纲锏。图7,锏身镶嵌着7个镀金篆字——“靖康元年李纲制”。李纲锏全长近97厘米,内棱长74.1厘米,所配鞘长76厘米,总重约3.6千克,有7斤2两重。



图3 出土的清末牛尾刀,重量仅仅为1080克,才刚刚两斤


图4,出土的北周名将,骠骑大将军李贤夫妇墓中环首铁刀,带刀鞘才1310克(接近三斤)


图5,吴三桂所使用的武器偃月刀重达12斤



图6 李纲锏


图7 锏身上,镶嵌着7个镀金篆字——“靖康元年李纲制”!

我们从历史人物记录,和小说人物描写出发,再与出土的实物,进行对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演义小说为了彰显人物个性而夸大描写,这种经过了艺术渲染加工的东西,不能完全相信。所谓的“古代的武将武器几百斤重,只存在小说中。反倒是出土的各类历史名人使用的兵器,告诉我们:历史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名人也是人,不是三头六臂。也不是孙悟空,一万三千五百斤的金箍棒横扫妖魔鬼怪。
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我们要从历史名人身上,学到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重视历史,让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生生不息永远流传。

(我是八五年牛哥,家中藏书2000余本,多与历史有关,喜欢各类正面的历史人物。工作之余,读史让我感觉我能穿越历史的空间,走进历史,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已声明原创。感谢大家!)

历史宝藏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小说中的古人兵器,确实是动不动就上百斤。

真不知道是去打仗的,还是去战场上练举重的。

项羽的盘龙长戟,一百二十九斤。
吕布的方天画戟,四十斤。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八十二斤。
鲁智深的禅杖,六十二斤。
更牛的是李元霸的锤子,重四百斤。

用脚指头想想都知道,提着上百斤的铁疙瘩,上战场那是赤裸裸的找死。估计没砸死敌人,自己也累得半死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的认知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古人所用的“斤”,和现在人的“斤”,不是一个概念。

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就算是在现在,国内对“斤”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你在新疆,说要一斤水果,如果你不特别说明的话,直接就是1千克。也就是标准的一公斤。

现在都是如此,古代就更差别大了,“半斤八两”这个词,就反映出以前有十六两为一斤的这个重量标准。

历史工作者也推算出,汉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也就是半斤。

所以用现在“斤”来考量古代的“斤”,肯定是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小说的夸张因素。

不说战将的武器重,怎么突出英雄的天生膂力,怎么刻画豪杰的过人本事呢。

所以一般的小说中古代英雄,都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口袋里用不完的碎银子,挥其上百斤的武器,如秋风扫落叶,所向披靡。

一听这就不是一般人,当然不一般了,只能存在于小说的虚构中。

可能你要说了,古人的力气比现在人大啊,好吧,那来看一看戚继光战无不胜的戚家军的武器装备吧:

腰刀长三尺重一斤十两;线枪长九尺重三斤;长枪长一丈二尺五寸重三斤;钩镰长八尺五寸重三斤;大棒长七尺重三斤八两;藤牌径过一尺五寸重五斤;狼筅长一丈三尺二寸五分重六斤。

这其中,狼筅这个戚家军的独门武器,之前已经讲过,是戚家军的武器中比较重的了,需要找气力大的人挥舞,让敌人无法靠近。

六斤就算是比较重的,这应当是古人真正作战武器的一个正常标准。

那些动不动就上百斤的武器,还是省省吧,不仅浪费国家的钢铁,真正作战也只会去送死。

现在出土的一些古人兵器遗物,也可以充分说明,能真正上战场杀人的,都不是很重。

宋靖康李纲锏,三公斤。

明代金瓜锤,一公斤。

至于战马最多能承受三百斤的这个说法,不是太肯定,因为战马也是分很多品种的,优秀的蒙古战马,载重应当不止这个数。因为古代的骑兵,加上盔甲弓箭短刀等装备,再加上马鞍脚蹬等这些设备,重装骑兵很容易就超过300斤了。

但是用马的载重来考量古人兵器重量这个想法还是很不错的。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重阳春

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所用的武器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赢得是速度,胜的是技巧,而不是什么重兵器。特别是骑马战斗更是如此,不信就现场试试看!例举关羽的青龙沿月刀82斤重,若骑马战斗时,关羽一刀走空落下想再收举此刀得需要双倍重之力才可。这样就会丧失了速度,加慢了时间,给对方敌人进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所以说,演义小说夸张武将使用的超重兵器是不可信的!

老孙的火器工坊

所谓武将的武器几百斤重,这纯属是评书和小说给人造成的误区,不要觉得古人天生神力,在今天营养均衡情况下训练出来的大力士,也做不到自如的挥动超过20斤的武器。

像评书中关羽82斤的青龙偃月刀、典韦80斤的镔铁双戟、吕布90斤的方天画戟、李元霸800斤的擂鼓翁金锤、宇文成都320斤的凤翅鎏金镗放在今天都是大重量杠铃哑铃甚至超人类的重量。且不说这东西人类拎不拎的起来,就是400斤的铁锤,得多大的块头,要是放到正常大小,这得是一种什么神奇的高密度材料。

就古代那个饮食条件,就这种力量训练必然是比不过今天的大力士训练。像一些天生神力的将军,诸如项羽举起千斤铜鼎,按照重量换算,秦代一斤是今天的0.258g,也就是半斤多。所以项羽举起千斤鼎重量也就是500斤左右。现在举重挺举的世界纪录是伊朗的阿列克谢-洛夫切夫创下的264kg,所以说项羽这个力气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根据历史上的描述,项羽也是那种巨大的肌肉脂肪怪兽。

所以说几百斤的武器纯属写书的满嘴放炮,目的是凸显出人物的武勇和武力值。事实上在真正的冷兵器时代,武器最沉也不会超过20斤,一般的刀剑也就是4-6斤,长枪长戟的5-8斤左右。沉一点的像大刀大斧,充其量也不超过15斤。就包括被冠以最沉武器的铁锤,也是12-17斤,像17斤这种的大锤,都是双手使用,不信的话去健身房找个哑铃试试就行,超过十斤,一会儿就累的你不行了。

古代的武器不能太沉,除了挥不动容易闪着腰,还有就是重装步骑的铠甲就已经很沉了,在拎个几十斤铁家伙,打仗还是送命啊。像中国宋辽金时代的重型札甲,在当时的世界上已经是最强的防御甲胄,动辄以就是五六十斤的。宋军的步人甲更夸张,重量超过七十斤。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全铁板甲,最沉的可以达到百斤,想想穿着这么个铁衣服,抬个胳膊都费劲,还要挥动武器,还不像健身有组间休息,累也累死了。

所以说演义小说看看就好,别当真,不然物理学和生物学就白学了。

灵石蕴

古代攻城撞门见过没?

一根几人腰粗的粗壮大木梁,由一堆木撞兵合力抬着,向城门猛力撞击

骑兵冲击时,武将角色和木撞兵差不多,为撕开地方阵营而存在,手中兵器自然就相当那冲撞木了,既然是冲撞木,当然得有一定分量

分量有多重?只要能拿的动,越重越好,几百斤不在话下。至于说马最多承重三百斤,那只是一般马,武将骑的,能是一般马么?比如说,张飞骑乌骓关羽跨赤兔,那些可都是马中王者,驮个千八百斤问题不大

或许有人说哪有那样的马呀哪有那样的人啊,太夸张。俗话说,人有人杰马有马王,你说一百五十公斤的奥尼尔和六十公斤的水乡男,力量是一个级别么?

骑兵冲击,人杰配马王,要的就是无解

当然,这样的重骑武将很少,重骑武将这样的冲击也很少,他们大部分时候也不用那么重的兵器,重,毕竟不方便,而骑兵除了冲击还得寻常马战,所以,这些武将平常也搭配寻常兵器

古代骑兵武将顶级寻常武器,不是青龙偃月刀,也不是丈八长矛方天画戟之类的,而是马槊,古代高等级将门都有马槊传家!

柘木为杆精钢为锋,杆长一丈六锋长二尺五,刺砸挑扫抽,武将持之所向披靡千军辟易。古代武将,比如尉迟恭,比如程咬金,比如李存孝,无不是马槊高手

其中,李世民评价尉迟恭说

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烛影乱谈

这是典型的小说与历史混淆造成的错误理解。其实演义小说与历史是两回事,小说属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加工品,是丰富生活的调味剂,它的存在有它的价值,只不过这些和历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历史上的兵器重量

古代战争中,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往往持续的时间很长,五六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情况不算少见,考虑到体力和耐力,多数将士的兵器不会太重,不然没被敌人杀死就先被自己累死了,所以动辄上百斤的兵器其实就是为了衬托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猛烈,在真实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

当然了,也并非所有小说中的武器重量都是假的,比如汉末三国曹操麾下的大将典韦。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顶级猛将自然与普通军士不同,不过典韦的双戟按照今天的重量算实际没有那么重,因为不同时期的度量衡是不同的,当时的一斤换算下来大概只有今天220多克,也就是说典韦的戟实际只有不到四十斤,尽管依旧很重,但不至于超出认知。

随着岁月的流逝,战争模式的不断进化,古人的兵器不仅没有越来越重,反而开始向轻巧灵便的方向演变。一来,这是战争的必然性,为了应对长时间的战斗,士兵和武将的兵器不适宜太重。二来,在古代并非所有士卒都有精良的衣甲,兵器只要够锋利,就足以破防,钝器打击的需求大大降低。明朝的常规刀、剑重量已经降低到两三斤,五斤重的偃月刀都成了仪仗队所用的制式兵器。

当然了,历史长河中也不乏天生神力的猛将,不过多数武器用今天的重量换算也限制于五十斤之内,而普通士兵的重兵器如果能达到十斤就已经很少见了(除非是专门的重装部队)。

演义中的夸大其词

古典战争小说的开山鼻祖《三国演义》开创了斗将为主的战争先河,虽然违背了真实历史,不过胜在精彩,于是后来的小说争相效仿,而武将之间的斗将也成了小说中的战争主旋律。

同时,为了夸大武将在战争中的作用,大将被不断拔高,而为了突出更是增加了无数虚构人物,一度拔高到神化的地步,这给不少书友造成了误解,其中最为夸张的大概就是成书于清代的古白话小说——《说唐全传》。

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双锤八百斤;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镏金镋四百斤;第三条好汉裴元庆一对银锤三百斤;第七条好汉罗成丈八滚云枪二百四十斤……而后传中铁雷八宝、铁雷银牙兄弟分别使独脚铜人、踹牌,都有过千斤重。

这些明显就是小说的夸大,与历史毫不相关,兵器既然可以夸张,那么马的承受力自然也可以,所以没什么可较真的。


总而言之,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各有各的价值,但若是混为一谈,就难免解释不通,所以应该分别看待,那么一切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西门吹牛一

我是 一西门吹牛一。我来回答。

你所说的武器几百斤,都是演义里说的,正史中不会出现。


如果是单纯的一柄枪,那么它的枪杆就是用最普通的白蜡杆制作而成,这是古代士兵最普通的兵器,适合批量制作材料到处都是,用特殊的油浸泡三天之后,将顶端削平装好枪头就可以配发使用。可是像那种攻城所使用的6米长枪,所选用的材料都要更加。严格用藤条反复捆扎、捶打,再放入特制的油中浸泡,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此时的藤条坚硬如铁,并且有极强的坚韧性,再利用特殊的绳索进行绑缚,这就是古代攻城使用的长枪。


那么,关于武将的兵器,确实比士兵要重一些。但是也不会特别重。要知道,人是要吃饭的,人体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只要运动就一定消耗能量。泰森鼎盛时期,可以算是地表最强王者之一,打比赛,只和一个人打,到十回合也差不多没有力气了。古代人也是人,不是神。

就像演义中经常说的一句话-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开玩笑呢?不用一万人,一千个人站那不动让你砍,没砍到一半,人就腿肚子转筋,手打颤。


正史中,将领最重要的作用是指挥作战,不是单挑打架。一个有指挥才能的人和别人打架玩,简直就是那几万士兵的性命当儿戏。

还有就是,一个武将就算冲进万人中,他面对的始终就是周围的几个人,他战马外围一圈最多也就能站最多十个人。因为挥动武器是需要运动轨迹的,士兵之间必须保持距离,要不然,一抡刀,把战友头砍下来了。


演义不是真正的历史,娱乐一下可以,别当真。

大唐御史官

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首先说马最大的载重量三百多斤,怎么可能?我家的水牛都可以随便拉上千斤的东西,古代的马只比现在的马更强,我们来看一下马到底可以拉多重的东西。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好一点的马可以拉上千斤跑过十几个公里都是没问题的,而战马都是从一些优良品种挑出来的,只比他们强,拉个三百斤的东西根本不影响战马奔跑速度。

再说古代武将的武器真的是几百斤重?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八十二斤,而李元霸的武器重达四百斤。

虽然古代习武之人身体素质好,经常锻炼,但是几百斤的东西作为武器,就像普通人拿个五六斤东西那么容易,也就是说李元霸可以打出普通人一百倍的力。

普通人一拳最大可以打出冲击力为一百到三百公斤,那么李元霸最大可以打出一万到三万公斤的力,即二十万牛到六十万牛的力。

这是什么概念啊!也就是说李元霸全力一击可以把一辆二十吨的汽车踢飞,李元霸是超人吗?一拳超人!

这样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出用几百斤当做武器只能是小说电视剧里的剧情。

我还有证据证明这不是空口无凭。

考古是最直接的史料,到现在你有听过某一座墓发现几百斤的武器吗?

从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知道李元霸不是超人,西汉的短剑只有几百克,长剑也不过几斤。

这是宁夏出土的北周时期李贤夫妇合葬墓里的刀,长九十四点五厘米,重量只有1315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武器重量真不是随便几百斤的,有这重量也无法用啊!

古代有几十斤的武器,但是极少,这么重的武器更多是装逼。

古代的重甲骑兵连人包括武装到全身的铁板加起来不过三百斤,重甲骑兵最重要的是马啊!这说明三百斤对于马来说真不是事。

阿曹75

古代人有力是真,再加上会武,力气更大了,那我自已是农民,在家种地不行,来江苏一家工厂做般运工,有二十几岁小伙子,帮我般一件东西,他怎么也般不动,我去了一下子就般起,他身高一米七八。他看我有,四十几岁,还没他高,用不同的眼光看我,

糖糖日常

因为古代的度量衡和现在的度量衡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就像我们常说的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如果用我们现在的度量衡来看这句话,一定是大错特错了。

1 秦 据实测,秦权每斤重234.6~273.8克。秦始皇时的1至16斤权每斤大多在250±2克的范围内,但石权的平均量值达每斤264克以上。

2 汉 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

汉代一两为15.6g。汉一两为24铢,因此,一铢为0.65克。这两权钱刚好是8.1铢左右。每个刚好合八铢半两的重量。

3 三国 三国时期1石=26400,1钧=6600,1斤=220, 1两=13.8,1铢=0.57克

晋代,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

4 隋《隋书·律历志》记载:“梁陈依古称(秤)”,每斤合今220克左右,“齐以古称(秤)一斤八两为一斤”,推算每斤约合330克,而北朝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超过了南朝的齐、梁、陈。按《左传》孔颖达疏:“魏齐斗称(秤)于古二而为一”,推算每斤当合今制440克,

5 唐 唐朝的度量衡情况为:1斤=596.82克=16两 唐朝的货币情况为:1两银子=一串钱(即一贯)=1000文(文即铜钱) 50两银子约等于50÷16=3.125斤=1865克

6 宋 景德年间(1004—1007年),掌管内藏库的官员刘承珪,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秤作为国家衡重的标准器:一种以两、钱、分、厘十进位制,最大称量为一钱半,分度值为一厘;一种以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最大称量为一两,分度值为一累。两者互相参校,可以得到两、钱、分

7 元 徐凤芹说,元代一度建立了较为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元典章》载:“民间合用斛斗称度,照依省部元降样制成造,委本路管民达鲁花赤长官校勘相同,印烙讫,发下各处,公私一体行用。”可见,在元代,政府对铜权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实施了有效管理,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8 明 质量单位1担 = 100斤,1斤 = 10两(旧制16两,1两=0.0625斤)= 0.5公斤

1两 = 10钱 ,1钱 = 10分,1分 = 10厘,1厘 = 10毫,1毫 = 10丝,1丝 = 10忽,1忽 = 10微

1大引(明制) = 400斤, 1小引(明制) = 200斤,1钧 = 30斤

9 清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克, 1斤 = 590克, 1两 = 36.9克, 1钱 = 3.69克, 1分 = 0.37克

以上就是不同朝代度量衡的改变(节选)


小妹讲史

在我国古典小说以及评书里,古代猛将都拿着沉重武器打仗,个个都是力大无比,真实情况如何呢?

西楚霸王项羽的武器巨形盘龙戟重达一百二十九斤,长一丈二尺九寸。

三国里面吕布的方天画戟重四十斤,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八十二斤,张飞的丈八蛇矛重六十斤,典韦的双铁戟重八十斤,还有些武将的兵器也都是重几十斤。

《说唐》里的英雄武器就更加厉害了,李元霸天生神力,拿着800斤重的大锤,这是抡起来碰一下就可以了啊!宇文成都凤翅流金镗重400斤,靠山王杨林两根囚龙棒,各重150斤,共重300斤。


重几百斤的武器靠谱吗?可以说不靠谱,李元霸被称为隋唐第一猛将,武器重量远远超过别人,加上自身的重量,没有马能托这么重的重量。这个当然是小说夸张的手法,以显示武将的勇猛!

那么对于几十斤、上百斤的武器,古代大将就能挥着武器打仗吗?

其实关于古代武器重量的问题,一直也是争论不断,到底古代的武将能不能拿着这么重的武器,上战场打仗?

关于西楚霸王的武器,史书上没有记载重量,三国中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这些武器也是为了小说以及评书效果而已,在东汉末年还没出现,真实的样子应该不是传世的那样,现代看到的是宋代人美化过的意想兵器,主要是用来健身,有点类似于石锁,几十上百斤的武器并不实用,毕竟打仗不是健身,武器太沉重,就算人能抡的动,加上自身重量和惯性的作用,马也受不了。

在历史上,记载武器最重的是明代的刘綎,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所用镔铁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明代一斤约合590克,换算过来刘綎的大刀约合现在141斤,一般没锻炼过的人拿都拿不起来,但这个其实是明清武举的考试项目,《明史·姜名武传附王来聘传》也有记载:来聘,京师人,崇祯四年,中武会试。时帝锐意重武,举子运百斤大刀者止来聘及徐彥琦二人。这种武举大刀现在也有存世的文物,连刃都没开,很明显根本不是实战武器,仅仅只是作为展示力量的一种器械。

现在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的武器几十斤的基本上是没有

我国古代的重兵器,最出名的就是鞭、锏、锤。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把在福建博物院馆收藏的“宋靖康李纲锏”,这把锏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锏实物,锏身全长96.5公分,连同外面的的鞘,总重量是3600克,锏身呈棱状,四刃每刃面宽1.6公分,在近格处有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个字。这把锏去掉鞘重的话也就3000克的样子,没有几十上百斤那么夸张。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代战锤就跟两个大瓜一样,古代的猛人都是一手拿着一个跟煤气罐似的大锤,抡起来呼呼生风,还面不红心不跳,打架空闲还能吹两声口哨。但现实中的战锤其实并不是这样,下图就是明代的金瓜锤,其重量也只是一千克而已。

至于那些出土的刀剑一般也就一千克左右。

因为历朝历朝代的度量衡不一样,如果按传世的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来看,那么按汉末的度量衡来算,吕布的方天画戟传说是四十斤不过是8.8千克,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八十二斤就是18千克,如果说古代猛将拿十几二十几斤的武器打仗还是可能,那样骑着马冲刺加劈击,对于敌方确实可以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那种几十上百斤的,对于马匹的要求就要很高了,至于几百斤武器的,就不要说打仗了,不说马匹问题,举起来都费劲,还想抡圆打?

用户云佳

一九三0年代,我们村村长家有一口祖传习武专用百斤大板刀,全村人里能舞得起那把大刀的人都是臂力过人的人!也就不到十个人。其实那百斤是按老称十六两为一斤算的以现在的计算方法只能是62斤多一点。

花木童说史

武将兵器几百斤重大多来自于演义类小说,只是夸张的一种说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认古代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比现代的普通人力气要大,但其极限大概也就跟现代长期训练的举重冠军差不多。

现在举几个古代流传甚广的名将兵器:项羽的霸王枪、武圣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三国猛将典韦的铁戟。

关于霸王枪的记载不多,只有“长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相关佐证没有。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虽然是《三国演义》中兵器,但在出土的文物和相关的文献记载,这个重量是差不多的。

据现在的考证,偃月刀又叫“掩月刀”,历史上唐宋时期才有相关记载:掩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太笨重,一般人耍不动,多用于一些演习、典礼显示军威时使用。到了清代,一般在武举考试中,测试臂力之用。

《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典韦的兵器:“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这在《典韦转》中关于重量是有佐证的。

综上所述,古代最勇猛将军的兵器大概重量都在八十斤左右。但古代重量的计量单位“斤”,跟现代是有所不同的。

班固《汉书·律历志》中关于古代计量是这样记载的:“千二百黍(shǔ),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而现代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个东汉时期的衡量器具司农铜权。经过换算后得知:汉代的一斤 = 现在的250克,也就是现代的半斤。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按今天的算法,霸王枪、偃月刀的重量是四十斤左右。

我们再看看古代马匹的驮重。中国古代最优良的马种是河曲马,产于黄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可驮重200~300斤。

第二种好马是云贵川的西南马,驮重可达200~300斤,但西南马的耐力和疲劳恢复度不如河曲马。所以这两种马匹对于猛将作战时的驮重是没有问题的。

综上所述,项羽、关羽等古代名将所使用的兵器重量大概在40左右,这远远重于当代出土的十几斤的古代重兵器。再配上“赤兔”这种优良的西域宝马,在对敌作战中优势还是很明显。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小小嬴政

古代武将的兵器有很多很重的,比如说关羽的达到八十二斤,鲁智深的水磨禅杖也有六十二斤,到了后来的隋唐演义里英雄们的武器就更重了,动不动就是几百斤。其实这都是古代说书人和小说的夸张,实际上古代的兵器也没那么重。

我们知道人类的体能从古到今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而且作为一个人能有多大能量?可能科学上还没有一个标准,但是肯定是一个常数,人和人之间有差别,只能在这个常数上下波动,但是不可能差异太大。

现代的举重运动员能举起的重量才多少?抓举214公斤,挺举264公斤,这是最高级别的记录,这只是举过头顶坚持三秒钟,而这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在教练和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方法刻苦训练,才达到这个水平。

古代的一个将军,一只手拿一个三四百斤的大锤,等于是一只手的力量就相当于当今世界最优秀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这可能吗?

有的人会说那《水浒传》里还有个神行太保呢,戴上阴阳甲马,念动咒语,一天能跑几百里,这是法术,已经超出了古代兵器的讨论范围了,当年这些武将的形象刻画,包括他们使用的武器都是经过夸张的。

小说的祖师爷是说话人,说话人就是早期的评书艺人,他们在说书的过程中,为了增加评述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听众,于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刻画,于是就有了众多好汉手中都拿着几百斤的武器。

当然还有一些是出于对历史人物的敬仰,比如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就很多,当时的说话人不但是为了表现岳飞的勇武、增加说书的感染力,还有一种民族自尊心在里面,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很无能,面对金人的屠刀时流行一句话:“他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这是何等的惨烈,面对敌人的狼牙棒,不是拿出屠龙刀或者鬼头刀拼杀,而是拿天灵盖去挨打,这也太无能了,为了民族自尊心说话人就夸张了岳飞等人的武器。这也就是说,中原人是很有力量的,是不怕外族入侵的。

到了后来说书人的思路就更加奔放了,英雄们的武器都跟煤气罐一样大了,已经夸张的没边了,也没人去计较,大家听评书图个开心。

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是把武将练功用的器械等同于上阵杀敌的武器了,古代武将为了进行功力训练,以便上阵杀敌时动作能更敏捷更有力,就铸造了极为沉重的器械进行训练,其中就包括大刀,这种刀的分量都在一百斤以上甚至还有更重的,武将们用这样的大刀进行训练,可以增强体力,提高耐力和速度。

还有一种器械叫石锁,用大块的石头刻成古代门锁的样子进行功力训练。石锁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各种的都有,有的能达到二三百斤,练习的过程中,武将就是紧握石锁做出各种动作,比如用力向上一甩,石锁就稳稳的落在训练者平放的肘部了。

还有石担,其实就是用石头做的杠铃,把杠铃片换成石碾子一样的两块大石头就行了。但是这只是训练手段,并不是拿着几百斤重的石锁或者大刀像上阵杀敌一样不停的挥舞。古代的武举考试的科目就包括弓、刀、石、马、步、箭。刀和石就是大刀和石锁的考核。

一些说书人或者小说家见到了这样的训练场景,并没有深入了解,都觉的武将这样训练上阵杀敌也应该是这样,所以在说书或者写小说的时候就把这些场景用上了,但不是说训练,而是说实战。以讹传讹古代武将的兵器越来越重,好汉们的压力山大呀!

大兔tt

夸张的描述,基本来自小说。

以真实武器来说,满清时代的单手腰刀重一斤多,你没有看错,就是一斤等于现代500克这个概念的一斤,东西都在博物馆里。

抗日时期双手厚背大刀,也在博物馆里放着,多重呢?在一到二公斤之间。

西方的双手大剑也是典型的重武器了,博物馆里都有,大致来说在150厘米到175厘米之间,也约一人高了。重量大致在2到4公斤之间。也就是你在冰与火之歌里看到的比如雪诺,猎狗,魔山用的那种双手挥舞的大剑。

请你想象一下,几百斤的武器,这得多巨型……人用现实吗?

另外,请看看现代搏击,人脱的和裸奔一样,赤手空拳,打几分钟累的……何况全身甲胄挥舞武器?还没有中场休息的,打起来多久谁也不知道……

武器的重量是个副作用,本身是为了保证武器的强度,不易损坏导致的结果。

将领的武器一般更为精制,用材更好,更长之类,为了强度保证,也就更重一点。没有人故意为了更重,毫无必要的,几斤足够砍死人,捅死人了。

只有一些特别用途的武器,会特意配重,比如专门破门用的斧头,对付工事用途的,不是砍人的。

还有仪式用的武器,就是摆造型的,不用于实战。

再就是练习用途的,所谓练重用轻。

再还有一种是考试用途的,比如清朝武举人,需要考百斤大刀舞刀花若干下。相当于举重和技巧结合的考试。

最后,重量和速度有直接关系的。你挥舞十斤重的东西,和挥舞一斤重的东西,速度完全不一样。何况几百斤……如果这一斤重的东西足够杀人,你何苦呢……

世界顶级大力士用的菜刀和你家用的没什么不同……无它,够用了。

吟诗爱好者

如果说当时武器有几百斤重,古代的马可以承受得起。承受300斤的马这是现在的马!不可相齐并说!

冬眠要趁早

别听他们瞎咧咧,都是吹牛的!

打仗不是打游戏,那是玩命。现在看到的一些描述兵器几十斤几百斤重量文字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明清时期的小说。为了发行量,吹牛很正常。

你要明白一点,那时候的小说就跟现在的网络小说一样,好多都是一些连普通兵器都没用过的文人,为了小说能卖的好,胡乱的吹吹牛很正常。这一点在明清小说上非常的普遍,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隋唐》、《残唐》、《说岳》都是这个毛病。

这种大锤没法打仗,先不说重量,马上这么短的兵器连人你都够不着。

从现在流传下来的实物以及客观理性的分析,战场用的真实武器都不会特别的沉重,单人兵器的重量一般在几斤之间,十几级的就算比较重的了,百十斤的兵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管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他毕竟还是人。古代也好,现代也罢,上百斤的武器,一个有力量的人是可以举起或者抬起来的,有些大力士狠着劲甚至能舞动几圈,但是仅仅是也就舞动几圈而已。这都是短时间的、有表演性质的使用。

要是放到战场上,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战场高度的精神压力,快速的体力消耗,以及要面对敌方各种频率的进攻,仅仅是能把武器舞动几圈是不够的,这时候的兵器就如同延伸的手臂,攻杀战守全靠它。

士兵们会使用制式的长枪、双手刀、长斧、腰刀、大棒、铜锤、铁鞭锏、合力弓、硬弩、藤牌、钩镰棒、铁尖扁担,将领们会携带长枪、腰刀、鞭锏等。这些兵器都是几斤、十几斤的重量,这在一些出土文物上看的很清楚。

士兵们分成不同的战斗小组,使用相应的制式武器,他们是不可能更没有机会使用上百斤甚至几百斤的武器的,更何况没人用的动。将领到是有机会能使用自己特制的武器,不过一般情况下武将都是指挥战斗,身先士卒打冲锋的机会非常少,所以谁也不可能整天拎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兵器指挥。

史书上确实有极少数的一些人使用几十斤兵器的事例,一般就是铁枪、铁棍之类。去除史书夸大吹牛的成分(史书上吹牛的也不少),极端的例子是可能存在的,毕竟我们国家有好几千年的这么漫长的战争史。但是,那种使用几百斤兵器的传说那绝对就是吹牛演义了。

听听就得了。

朝气蓬勃的形意拳爱好

谁有能说得清,按练功来说,石锁铁锁,单手抓举三十斤左左右。泠兵器没什么实践。三到五斤可能正确。大锤是不存在的一个兵器。如果说大锤重三百斤。锤把子一两尺长,有杠杆的道理,大家都憧。还有古代骑兵,大多都是长兵器。关刀长矛,狼牙棒为主,弓箭为補。张飞的蛇矛,叫丈八蛇矛。马上的兵器就叫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近身的博击才有一寸小一寸巧,也多指暗器!

咪来来

没有人能手拿几百斤重的武器骑马投入实际作战!不要相信小说与演义是真实的。

眼中有恒沙

先说一下古代的重量和我们现在的重量有差别的,比如张飞的丈八长茅重达八十公余斤,其实按我们现代的重量也就50公余斤吧,不过能使一百斤的兵器也算神力惊人,兵器加上武将体重大慨在300斤左右,古代武将战马都是百里挑一的良驹,身材高大,能驮三五百斤的重量,至于平时不打仗的时候,武将的兵器都会有专门的护卫掌握,必须得心腹随从才行,一但发生战争,掌兵卫会第一时间抬上兵器给自家主上,没看电视剧里有句话说:儿郎们,抬我兵器来,待我斩下对方头颅下酒,可见兵器有多重,有时候须的几个人抬着,其实武将对阵并不是长久作战,你想想一百斤的东西拿在手里也够呛。还别说舞动起来杀死对方,高手过招也就是哪么几个回合,如果不能杀死对方,就会鸣金收兵,再耗下去体力也支撑不住,对不对。

权且说说

大概是被演义小说误导的吧,从出土的冷兵器来看,并没有那么重

单细胞7

都被小说带坏了 不管什么时代 武器轻量化都是研究重点 一根3米5的白蜡杆 普通人顺杆都顺不了几下 三四斤的刀 空挥一百下也很累了 别说还要砍东西 还要防着别人砍你 耐久长才能活的长 没人会作的去拿几百斤的兵器打仗

温侯吕布武力值无双

谁说马只能承受三百斤的?现在马帮用来拉货的马都能驮七八百斤的货上山!

半亩仙客

古代1斤跟现在1斤不是一个意思。秦始皇时期统1度量衡,规定250克为1斤。他本人一天要批60斤的奏折。听起来很多,感觉会很累。但是根据竹简的密度,和250克为1斤的这个信息,大致可以推算出秦始皇也不是很累。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迭。每个朝代的度量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可能古代的兵器几百斤,跟现在的几十斤差不多重。当然也有可能是文章中故意夸张地写,虚张声势,震慑敌军。

百里封圭

通过演义去了解历史,就和看神剧去了解抗日一样,没有实际意义。

古代的人有几百斤力,上千斤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在古代,强者才能生存。

人类发展从古至今,智商在变强,体格在变弱。

古代武将的武器重量到底多重,考古出土中并没有发现超大号的武器的存在。那些在演义里几百斤的武器纯虚构。

马的力量和马的品种和体量有关,马是人的几倍体重,力量也是人的几倍。

在古代,马能拉几千斤车,也能拉地。

这样算的话,马有千斤,几千斤力也是正常的。

何小亢

那都是一个传说

否极而泰

古代人不讲究综合素质,力士就是力士不要文凭。长期从事体力活的,力气很大。由于古代人生活条件艰苦,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生存,如果学多了就不精,和普通人无异。所以古人力大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专职训练。古人选好了职业,就会专门从事这一门道,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能够有很大提什。

第二,古人的重量单位和现在的不一样,而且在小说中有夸大成分。

第三,古人的基因好,身体之强壮和现代人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战争精壮基本无存,元朝当政,残杀精壮,使中国有力之士大大缩减。清军入关,残杀汉人一千多万,精壮荡然无存。再加上远距离武器的应用,使国人不再练武。所以力量也不用于战场了。

第四,现代人处在安逸环境下,体力下降更快。

在宋以前,古代将军使用的兵器普遍在三四十斤,特别出众的在一百二十斤的也不奇怪,因为在足够的力量面前,在战场上技巧是可以忽略不记的。战马之所以是战马,是不可以与驼货的马来比较的。

竹声墨韵

古代武器没那么重。所谓几百斤是讲故事的人渲染的。

手机用户欣声

好傻好天真的问题啊!

梧桐花开50722122

缺心眼子,古代人力气大,那古代马力气更大,什么赤兔汗血追风闪电乌骓啥的,一群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抠鼻][呲牙]

春诚祥和

不必认真,文学创作夸张点而已,

世界渔乐资讯

在很多小说中,古代的猛将一般都是金盔银甲骑白马,几百斤武器不在话下。有人会产生疑问:古人的武器真的有几百斤重吗?那武将的马能够承受吗?

首先来讲,古代的计重单位和现在的计重单位完全是两回事。有一点千万别忘了,就算在我们民国时候,一斤还等于18两呢。所以在不同的朝代,当时的易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重量,还真说不准。

所以嘛,也就很好理解了。在一些朝代,当时的一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四两左右,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情。也许在某个朝代,也许,现在的一斤就相当于当时的四五斤,所以当时200斤重的东西,可能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十斤。

其次来讲,古代的小说都是有夸张的,比如说古代动不动就是7尺男儿8尺男儿,如果真要较真的计算,相当于现在的两米多三米了。在营养并不丰富的古代,根据现在考古的发现,当时的平均身高也就1米6左右。根本就不是小说里面动辄七八尺。由此可以推断,古代的小说以及文献很多都带有夸张的成分,你看一个乐子就行了,真要去较真,也许真实性会成很大的问题。

当然,任何朝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对英雄的形象进行适当的拔高以及歌颂,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些英雄们,舍身忘死的保家卫国开疆拓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广袤土地以及泱泱国土,向英雄们致敬!

淡泊的星辰sA

50斤以下所持武器,乃属正常;100斤以上,乃为锻炼所用。

悟彩云空现五彩

你不知道金戈铁马这个成语吗?[666]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