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晋绥军,就不得不提阎锡山这个人。1909年,他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就回到太原当陆军小学的教官。
同年11月23日,阎锡山在归国留日士官赴北京会试中名列上等。因而,他成了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成授予少尉。之后,阎锡山回到山西,成了副团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一时间全国风起云涌。阎锡山也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趁机在山西发动了起义,响应了革命,并且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也因此成了大都督,从此他便开始了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阎锡山的晋绥军原本是清末的山西新军,在他独揽大权以后开始利用各方的矛盾来进行了四次扩军。晋绥军也从辛亥革命的一万多人发展到中原大战前的二十万人,真正成了一只盘踞在山西的重要军事力量。
1917年,阎锡山对晋绥军进行了第一次扩编,晋绥军从一万人增加到两万人,当时的晋绥军由四个混成旅、两个骑兵团以及五个特种营组成。由于阎锡山讨伐张勋和出兵湖南中站在了段祺瑞这边,所以段祺瑞上台以后,也对这次扩军予以了默认。
1924年的时候,由于军阀混战,地方军阀都趁机扩充自己的兵力。此时,冯玉祥的国民军实力比较强,威胁到阎锡山的山西。因而,阎锡山进行了第二次扩军,扩军后的晋绥军又增加了一倍,达到了四万人。此时的晋绥军组成是这样的:
1927年,当时阎锡山参加了北伐,因此进行了第三次扩军。这一次直接从四万人增加到了十三万人,此时的阎锡山的晋绥军成为了一只举足轻重的军队。
1930年,阎锡山害怕蒋介石“削藩”会波及自己,为了增加对抗的筹码,他悄悄进行了第四次扩军,以应对蒋介石的压力。这一次,晋绥军增加到了二十万人。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阎锡山治军两个最大的特点:
1.信任五台人,不信任外省人。
2.手下不能动他的权和钱。
3.保守均势的核心策略。
阎锡山非常重视将领的籍贯,地域观念特别强。这点其实和他的老对手蒋介石是很像的,阎锡山的晋绥军是以五台籍将领为主的打造的嫡系部队。比如1939年的时候,第二战区四个集团军中,五台人占了三个。在当时,五台话也一度成为了山西的官话。
当然,阎锡山毕竟是科班出身,其高级将领也大部分是科班出身。这些人在军校中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军事素养还是不错的。比如阎锡山的参谋长朱授光就两次到日本留学,先后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
第二点自然好理解。阎锡山的爱将杨爱源就曾这样说过“会长给你甚,你拿上甚,会长不给你甚,你不要要甚,你千万不要捋他的权,也千万不要捋动他的钱”。杨爱源就是因为一生恪守这些原则,才能够深得阎锡山的信任。
当时的晋绥军内部其实是互相牵制,互不和睦的。比如阎锡山任命一个军长,就要给这个军派一个和军长不亲近的师长;任命一个师长,又必要委派一个和师长不亲近的旅长和团长。为的就是使得晋绥军达到均势,便于那个势力都是自己能够控制的。
在阎锡山“保守均势”的方针下,晋绥军大部分时间都在山西本土执行防守任务,外出作战的时候并不多。特别是阎锡山的手下傅作义,更是有“守城名将”的称号。这个策略也是使他能够在山西统治38年的重要原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亮剑》电视剧里黑云寨老大谢宝庆的口音,绝对令人印象深刻,从这厮嘴里说出来的“晋绥军”三个字尤为动听。“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无需多说,而“绥”则指的是民国时期塞北四省之“绥远省”,其时省府位于归绥市,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两个省份在民国时期都曾被山西军阀阎锡山所控制,因此他的部队被称为“晋绥军”。
阎锡山以晚清的山西新军起家,成为统治山西近38年的军阀,他的基本部队原称“晋军”,绥远地区则一度是冯玉祥的地盘。1926年春,阎锡山联络奉系和直系共同打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张大帅想撵走占据北京周边的老冯,吴大帅要报第二次直奉大战老冯临阵反水之仇,三方于是一拍即合,致冯玉祥大败退往西北,1926年8月晋军前敌总指挥商震率部进入绥远。阎锡山就任“安国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张作霖正式承认了晋军在绥远的存在,并以商震为绥远都统,于是“晋绥军”名号初定。
不到半年,反复无常的阎锡山又宣布效忠广州国民政府,被编为第三集团军参加北伐。又与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成为盟军,自西向东攻击奉系军队,张大帅下野逃回东北(路上出了事),晋绥军势力扩展到华北中心地带。而蒋介石为打压冯玉祥,故意将平津地区的警备权交给了阎锡山,这也是晋绥军的巅峰时刻。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阎联军战败,阎锡山的军队缩回山西,但绥远地区远在塞外,蒋介石鞭长莫及,仍旧是晋绥军的势力范围。
(晋绥军名将商震)
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本关东军的势力侵入内蒙,察哈尔等省成立了伪蒙政权,绥远就成为了抗日前线,晋军名将傅作义是年底兼领绥远省主席,一度重创日伪军。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太原沦陷,阎锡山率领晋绥军主力退往晋南,而以第七集团军司令傅作义,率所部第35军北上绥远继续抗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区域即划定为:山西全部、绥远全部和察哈尔、河北一部。
实际上,傅作义自领兵坚持绥远抗战开始,已经逐渐脱离阎锡山的掌控而自成一系,蒋介石为了分化晋绥军实力,防止其趁机壮大,也一直延揽和拉拢晋军大将,商震和徐永昌都成为南京方面重臣。为抬高傅作义的地位,使其有资格和能力与阎锡山分庭抗礼,1939年特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朱绍良)副司令长官,不再归阎锡山节制。到抗战末期,干脆新成立个第十二战区给傅作义,此时傅部实力雄厚,阎锡山亦无可奈何,而商震、徐永昌和傅作义等脱离晋绥军,是阎锡山系统无可挽回的损失。
(晋绥军老大阎锡山)
傅作义治军严明,抗日坚决,又与八路军过从甚密,阎锡山诬其为“七路半”要求蒋介石惩办,换了别人,恐怕真的要兵权旁落了,然而蒋介石为了牵制和弱化阎锡山,破天荒地轻描淡写,终至傅作义成为一方诸侯,到解放战争期间升任华北军政一把手,地位已在阎锡山之上。
所以“晋绥军”这个称呼自1939年起,已经名不符实了,绥远方面的部队阎锡山已经失控。
中原大战前,晋绥军经过阎锡山的四次扩充已达20余万人,战败下野后,被张学良收编为5个军不足10万人枪;抗战期间,晋绥军先后有10个军的番号,但直到1940年也只编有8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最惨的时候被八路军和日军压缩到晋南一隅,只剩4万余人;蒋介石看其可怜,为了利用阎锡山牵制另外二股力量,拨给他四个集团军的番号,到抗战胜利前,晋绥军大约有8个军24个师10余万人(傅作义的部队不计在内),力量较弱,这也是阎锡山留用部分日军的原因,手底下缺货。
1927年起,阎锡山筹建太原兵工厂,成为晋绥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到抗战爆发前已经有18个分厂,可生产七九步枪、日式九二重机枪、一二式山炮、迫击炮甚至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等,产量不低。太原沦陷时由于大部机器未及运走,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仅能生产少量步枪和轻机枪,以及子弹和手榴弹等。晋绥军的军装为灰蓝色,但帽徽与胸章,与国民党中央军相同,这一点可以在《亮剑》、《豆娘》、《铁在烧》等抗日剧中得以印证。
当然了,到底有没有楚云飞的358团,实在没地儿考证去了。

《亮剑》是根据都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主要人物李云龙,是我军从战争年代指挥作战成长起来的智勇兼备的英雄人物。因剧中情节和人物生动,看过无数遍。楚云飞是李云龙的老对手,若是个软蛋熊货那多没劲。因为是小说创作,并非真有其人,但作家创作总要有人物原型参照。据资料介绍说有几位国民党能打仗的军官是楚云飞参照人物。
第一位是张自忠,国民党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著名抗日英雄,1940年5月16日在襄阳与日军会战中壮烈殉国。
第二位是楚溪春,晋军将领,1949年随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建国后曾为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三位是熊绶春,曾任国民党师长、军长,1948年随黄维兵团作战在双堆集阵亡。1950年被蒋介石追授为陆军上将。
谢友邀!


辛亥革命时,时任山西新军第43协第86标标统的阎百川率部参加了太原起义。起义胜利之后,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并组织了山西军政府,整个山西被阎锡山控制,此时阎锡山的部队被称为“晋军”。
1925年,直系和奉系联合向冯玉祥的国民军发起进攻。由于冯玉祥计划向山西发展,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阎锡山最终确立了联合直奉倒冯的策略。到1926年的8月,冯玉祥的国民军不敌直奉和阎锡山联军,开始撤退。阎锡山的晋军命令商震率领晋军向绥远追击,随后又占领了包头。民国时期,绥远是一个省。至此,阎锡山的晋军势力延伸到了绥远省。到1927年,阎锡山宣布废除北洋政府任命的山西督军,而将自己在山西、绥远的军队改编为“晋绥军”,阎锡山自任总司令。
北伐战争后期,阎锡山率晋绥军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蒋冯阎中原大战之后,阎锡山战败。所属的晋绥军被缩编为4个军8个师16个旅:
第32军:军长商震;
第33军:军长徐永昌;
第34军:军长杨爱源;
第35军:军长傅作义。
第35军军长傅作义是一直是阎锡山的部下,傅作义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由于其一直驻守在绥远省,傅作义逐渐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势力。到1938年之后,傅作义独立成系,晋绥军已经名存实亡,又只剩下阎锡山自己的晋军了。

谢骑驴走单骑邀答!
问: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军团?
电视剧《亮剑》让我们认识了楚云飞,楚云飞又让我们知道了晋绥军,要说晋绥军是什么样的军团,那一定是山西那旮旯的军团了。这晋,是山西的简称,绥,知道的人好理解,民国时期,有个绥远省,与山西省相邻,省府设于现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卾尔多斯都是它的辖区,晋绥军,就是以这两省为核心组建的军队了。
晋绥军之路,可以说是一条血肉之路,发源于山西,在清未就有了稚形,当时谓新军,有了些发展后,在军阀割剧时,称谓晋军,最后定名为晋绥军,与大军阀阎锡山有一定关系,也可说晋绥军是由他一手创建的。
这阎锡山本没什么很高的军事才能,但这人情商不一般,善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在军阀乱战时期,他自知实力有限,不堪一击,便联合张作霖,共挤冯玉祥,收获了绥远省,阎将两省军队合二为一,建立了晋绥军。后袁世凯登上了总统之位,他又巴结袁世凯,扩充了势力。蒋介石握权后,他又归顺蒋介石,巩固了位置,并将晋绥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蒋介石地位稳定后,还将其改编过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怨只怨阎锡山生性多疑,与别人多是貌合神离,张作霖、袁世凯、蒋介石他都忘恩负义过,所以晋绥军一直未从这番号中彻底更名。
阎锡山虽无军事才能,治理地方却一套一套,晋绥军时期,山西的经济十分活跃,现在是送哥哥去南方,那时是哥哥你走西口,从这歌中我们就知道山西早期的经济地位了。
由于有经济的支撑,阎锡山掌管晋绥军可说是得心应手,虽几次失去权力,却又几次收了回来,其原因可能有晋绥军出门作战虽是一条虫,但在辖区作战却是一条龙有关,但由于晋绥军始终只是一支地方性质的队伍,不算蒋介石国军嫡系,在解放战争时期难逃土崩瓦解厄运,很多有正义感的官兵纷纷加入了打垮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中,成了奋勇杀敌解放人民的功臣。

晋绥军的由来
晋和绥,也就是山西和绥远,山西大家都很了解,绥远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绥远省,但是当时在民国的时候,绥远和热河、察哈尔、宁夏是塞北四省,是今天河北和内蒙等一部分地区,建国后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只有宁夏还存在。
盘踞在山西和绥远一带的军阀,因此被称为晋绥军,晋绥军的老大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阀阎锡山,说白了,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就是阎锡山的部队。
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都在进行革命运动以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山西新军(清政府组建)在阎锡山的带领下发起太原辛亥革命,阎锡山本来是同盟会成员,曾经和孙中山商议南北呼应,推翻清政府统治,阎锡山在同盟会的支持下在山西做大,成为年轻的山西督军。
但是袁世凯当大总统后,阎锡山选择了政治投机倒把,投靠袁世凯,背叛革命,阎锡山也因此被袁世凯继续任命为山西督军。
1912年阎锡山开始组建晋绥军,也就是再山西新军的基础上,改编为一个师,辖两个旅,四个团,为了控制军队,阎锡山将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进行排挤,并且逐渐自己担任省长。
晋绥军的建制和发展阶段
初建的晋绥军只有一万多人,阎锡山甚至这一万多人,根本就不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军阀混战,要知道,当时随便上山拉一伙土匪还得有几千人呢?当时在山东发生的劫车案,山上的土匪就达四五千人,所以,阎锡山深知,想要站得稳,必须身板硬,因此1917年进行了扩编。
阎锡山将山西陆军扩编为四个混成旅,在纵横前几天的文章中已经详细说明混成旅是一个什么编制了,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这里就不详加说明了,晋绥军的兵力从一万增加到了两万。
很多人肯定会说,为什么只发展这么点人,这军阀也不怎么样啊!其实,不是阎锡山不想发展,只不过当时还是北洋政府说算,并不是想发展就能发展,当时是皖系执政,段祺瑞本身就脱离北洋军队,因此,对军队这件事也很控制,当时奉天也就张作霖27师冯德麟28师两个师。
所以,阎锡山这点人数还是偷偷的发展的,编制是混成旅,混成旅不是正式编制,具体多少人,没有规定。
晋绥军的快速扩张阶段
1924年阎锡山再次扩编,这次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势力大增之后,由于阎锡山和冯玉祥紧挨着,阎锡山也害怕冯玉祥一下子把他吃了。
当时全国军阀混战,各地军阀风起云涌,南方地方军阀不服从北洋军阀的领导,形成桂系、滇系、粤系等军阀,最后在孙中山的撮合下,南方成立广州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北方基本以北洋军阀为首,分别有皖系、直系、奉系先后主导北洋政权,直系军阀后来还衍生出冯玉祥的西北军,以及张宗昌李景林的直鲁联军等。
而阎锡山和他的晋绥军,则是位于北洋军阀身边,却一直保持比较中立的位置,一直到1927年,北伐军势如破竹,阎锡山意识到天要变了,不管是站在北洋政府这边,还是站在国民革命军这边,都必须有足够的军队,当时北洋军阀经过冯玉祥这么一闹,也没有震慑力了,阎锡山趁机一下子扩张成为八个军,从原来的四万增加到十三万人。
北伐胜利后,阎锡山和冯玉祥决定反对老蒋,因此,阎锡山在1930年的时候将晋绥军扩张为十个步兵军,四个骑兵师,四个保安纵队,七个炮兵旅,人数更是达到25万。
巅峰过后就是落寞
中原大战阎锡山失败后,表示服从中央,晋绥军被缩编为四个步兵军,一个正太护路军,三个独立旅,三个骑兵旅,十一个炮兵团。
但是对晋绥军的分化和瓦解一直都在进行当中,比如晋绥军的中流砥柱傅作义和商震逐渐脱离晋绥军序列,晋绥军在晋西实际上已经势单力薄,在补给上得不到中央的资源,在对内统治上,一面受到日本的威胁,区域内还有八路军的扩张,阎锡山曾经和八路合伙搞了一只军队,结果后来阎锡山担心被八路控制,也给解散了。
从此,阎锡山再也没能恢复巅峰时期的状态,最终在解放战争中被摧枯拉朽之势被打败。
其实,主要晋绥军发展不起来,主要还是怪阎锡山眼界太低,总把目光放在山西这一旮沓,从辛亥革命一直到败退台湾,阎锡山主政山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也可以说被山西束缚了。
而从晋绥军出来的傅作义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和阎锡山同级,并且率领的军队,比晋绥军要多得多。

抗战初期,晋绥军伤亡惨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晋绥军编制进一步增多,每个师也就三四千人,楚云飞的五千人应该是一个准军的人数了。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将他列为团长,和李云龙成为好友。
1、抗战时晋绥军的变动
在抗战开始后,晋绥军有两个集团军编制,分别是第六、第七集团军,总兵力一度接近20万。经过太原会战,阎锡山整点部队,只剩下不足十万。在1938年丢失临汾后,部队又进一步损失。
(太原会战)
之后,蒋介石给了晋绥军两个集团军编制,此时的晋绥军是四集团军八军24师的建制,全军大约有七八万人。每个师就是三千人左右的数量。
(临汾丢失)
2、楚云飞的五千人
楚云飞部的编制是1、2、3、4营与炮兵营,一营有一千人,相当于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
这种五千人编制的大团。在抗战初期就是旅级编制,姜玉贞守平原县,与日军血战十日,所部就是五千人的加强旅。
按照陈诚对六战区的描述,国军中央军一个师在事实上也就万把人。黄绍竑描述的三战区兵马就更不足额了。
(国军普遍缺兵)
楚云飞真有齐装满员五千人,而且有炮兵,早就师长了。
3、傅作义赴绥远
1939年初,傅作义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率所部35军一师、两旅、一个炮兵团开赴绥远,全军也就一万多人。
对比一下,是不是发现楚云飞的兵很多。
4、上党战役的晋绥军
抗战结束后,国共发生冲突。八路军三个纵队歼灭阎锡山部第19军、23军、83军等11个师约3.5万人,俘国民党军将官27名。平均每个师也就三千来人。
(上党战役)
总结:
楚云飞的部队如果在抗战初是这个规模,那怎么也是旅级编制;在太原战役结束后,怎么也是师级编制;在相持阶段,接近军级编制了;在抗战结束时候,也是军级编制。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晋绥军是民国时期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主要控制山西、绥远两省及华北部分地区,故称之为晋绥军。清朝晚期各省开始训练新军,山西的新军就是晋绥军的前身,阎锡山、傅作义是此军的主要将领,兵力一般在10~20万左右,巅峰时期有30万之众,控制晋绥冀察四省区和平津等北方六省区市。晋绥军先后参加了北洋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在1949年4月被人民解放军全部击溃,傅作义在北平起义投诚,至此晋绥军退出历史舞台。
1911年10月山西新军起义反清,成功后阎锡山在山西成立军政府,自任都督总理山西军政要务。袁世凯当了总统后任命阎锡山为同武将军,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从此阎锡山开始在山西发展军事力量,成了山西的土皇帝。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对阎锡山进行拉笼,阎锡山则在乱局中纵横捭阖,因此中央政府不停的换旗帜,但山西则牢牢控制在阎锡山手中,晋绥军也进一步扩大。
阎锡山善于见风使舵因此他在北洋军阀、民国政府中混得风生水起,晋绥军则成为他手中的重要王牌。1912年晋绥军成立之初只有1万余人,编制为一个混成旅;1924年阎锡山扩军至4万人,编制为10个旅、2个师;1927年阎锡山再次扩军至13万人,拥有8个军的编制;1930年阎锡山扩军至20万人,编制为10个军又4个保安纵队,骑兵4个师,炮兵7个旅。晋绥军的战斗力在民国各路军阀中属于中流水平,也算是身经百战的能战之师!
晋绥军的军响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补贴为辅,阎锡山将税赋大部分用于军队建设。晋绥军自建有太原兵工厂、西北制造厂等军工厂,武器大部分可以自给自用。晋绥军还建有北方军官学校、山西陆军辎重教练所、山西航空预备学校、第三集团军骑兵教练所等军事培训学校;这些学校为晋绥军培养了大量基层军官,增强了晋绥军的战斗力。
抗日战争中晋绥军作为第二战区的主力部队,先后参加了忻口会战、太原会战等重大战役,损失十分惨重!山西大片领土被日军占领,阎锡山则退守晋西地带,在中央军、日军、八路军之间摇摆不定。蒋介石趁抗日战争削弱了晋绥军,并成功将傅作义分化出去,压缩了阎锡山的生存空间。解放战争中晋绥军主动进攻解放军,最终被全歼而消亡;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从此晋绥军成为了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晋绥军属于地方武装,是大军阀阎锡山的私人势力,他们最高的长官就是阎锡山!
民国时期,军阀武装很多都是按照所在省份进行命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川军、滇军、粤军。晋绥军也是一样,晋是山西、绥是绥远(绥远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省)。
晋绥军的前身是晋军,晋军的前身则是清末的山西新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山西新军亦响应起义,山西独立,成立了山西临时军政府,阎锡山被推举为临时军政府的都督。1912年袁世凯上台之后,正式任命阎锡山为都督。
从此阎锡山开始了自己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的历程,而此时的山西新军,被称为晋军。
主政山西之后,阎锡山不断的加强自己对晋军的控制,主要的职位都是由阎锡山的亲信担任,而阎锡山的这些亲信,基本都是山西人。
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分裂成直、奉、皖三大派系。对于阎锡山来说,哪一个派系都不是他的晋军所能抗衡的。所以阎锡山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谁强大就跟在谁身后,也不主动去进攻别人,一旦有便宜就立刻去捡一下。
在阎锡山的八面玲珑之下,山西成为乱世之中战火相对较少的一个省份,阎锡山利用这难得平静,大力发展军工业,晋军的装备在不断强化,但晋军的战斗力距离北洋三大系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后,直系获胜。直系开始把触角往晋军的地盘伸,晋军技不如人,只能忍气吞声,全靠阎锡山的外交手段支撑着。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切断了直系的后路,直系失败后,阎锡山的晋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随后,直奉两系又联手驱逐冯玉祥的国民军,阎锡山一看有利可图,赶紧挥兵进攻冯玉祥,顺势夺取了绥远。
由此,阎锡山把自己的地盘扩充到了绥远一带,晋军由此改称晋绥军。
晋绥军的战斗力
晋绥军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被人诟病,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战绩。阎锡山能主政山西38年,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靠政治手段,而不是因为晋绥军的战斗力有多么惊人。
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阎锡山支持北洋政府镇压护法运动,并派了一个晋军的混成旅参加。结果在湖南境内,这个混成旅被护法军打得打败,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山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的晋绥军联合冯玉祥的西北军进攻蒋介石,结果被蒋介石打得大败。冯玉祥连裤子都输没了,阎锡山也宣布下野。
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面对日军 ,虽然也是拼死抵抗,但是并不算多么出彩。
至于解放战争时期,那就更不用说了,晋绥军在我军面前灰飞烟灭。
晋绥军战斗力之所以被人诟病,一方面是晋绥军中没有厉害的将领,另一方面则是民国时代山西相对战乱较少,经济较为富庶,官兵没有经历太多血战硬战,战斗意志不强。
当然,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晋绥军的傅作义率领的部队。傅作义是晋绥军中除商震外仅有的名将,特别擅长防守,他手下的部队战斗力惊人!然而,就这么一个名将,后来也被老蒋分化出去了!
晋绥军的忠诚度
晋绥军的忠诚度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起冯玉祥的西北军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失利之后,无奈宣布下野。晋绥军中二号人物商震接替了阎锡山的职务。
商震和老蒋走的比较近,结果晋绥军中其他将领联合起来,将商震驱逐了山西。老蒋虽然想染指山西,但是只能无功而返。可见在这个时候,晋绥军还是非常忠诚于阎老西的。
但是从抗日战争以来,晋绥军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当时日军进攻疯狂山西,国民政府拨款给阎锡山修筑防御工事。
但是阎锡山中饱私囊,导致防御工事如同豆腐渣工程,让守城的将领苦不堪言。因为这件事,让很多原本忠诚与阎锡山的将领开始有了怨言。
再加上阎锡山对于傅作义比较忌惮,害怕傅作义取代自己,因此多次打压傅作义。让原本忠心于阎锡山的傅作义也寒了心,最终脱离了阎锡山。

楚云飞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抗战期间担任晋绥军团长,与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惺惺相惜。那么,楚云飞所在的晋绥军属于什么部队?其前身今世又是如何呢?
电视剧《亮剑》中的晋绥军军官楚云飞
从楚云飞部所在的山西省和晋绥这个字眼上,我们可以看出晋绥军属于阎锡山的山西军队。晋绥军起源于清末时期的山西新军,辛亥革命后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从此控制了晋军;北洋政府末期,阎锡山拥戴张作霖担任安国军总司令,他本人任副总司令,晋军将领商震出任绥远(今内蒙古一带)都统,控制了绥远一带,自此晋军被称为晋绥军。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在太原自称陆海空军总司令,联合冯玉祥等人反蒋。倒蒋失败后,蒋介石免去阎锡山本兼各职,任命商震为山西省主席。但阎锡山亲信不服商震管理,商震被迫率部离开山西,这是第一支脱离晋绥军的部队。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了晋绥军;抗战爆发后,阎锡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山西及陕西部分区域的作战任务,统一指挥晋绥军及中共领导下的第十八集团军。我们在电视剧《亮剑》中看到晋绥军和八路军(即十八集团军)多有来往,其根源就在于此。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军委会任命晋绥军高级将领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傅作义率部进入绥远西部河套地区,从此也脱离了晋绥军。解放战争期间傅作义出任“华北剿总”司令官,负责整个华北防务,在平津战役中,傅与解放军达成和平协议,其部被改编为解放军。
解放战争中,阎锡山的晋绥军除少数投降外,其余大都被解放军歼灭,民国年间赫赫有名的晋绥军至此烟消云灭。

电视剧《亮剑》里面的楚云飞是晋绥军的一个团长,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非常的深刻!
楚云飞带领358团成功的阻击了日本吉野联队的一个师,并且还想要吃掉皇协军的一个混成旅。
可想而知这个358团的战斗力是极强的!
但是楚云飞所属的晋绥军整体战斗力却很弱鸡,这是为何?
晋绥军到底是怎样一个军团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亮剑》里的楚云飞
晋绥军的发展过程
晋军的产生
晋绥军,顾名思义是山西和绥远地区的一支军队。
清末时期清政府下令全国陆军学习洋枪,学习西方练兵方式组建新军。
而这个晋绥军的前身就是山西的新军。
辛亥革命后,山西新军也成功起义,阎锡山担任山西军政府都都。
为了加强对晋军的控制,阎锡山赶走了山西的政敌,阎锡山在晋军中一家独大。
晋绥军的产生
民国六年,阎锡山兼任山西省长。
阎锡山开始主政山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山西成为北方经济大省,也为扩军奠定了基础。
阎锡山扩大军事编制,发展军事工业,加强军官训练。
晋军不管在人员数量,配备,军官素养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民国十五年,阎锡山与直,奉系军阀合作对抗冯玉祥的国民军。
冯玉祥战败,晋军进占绥远。
晋军地盘扩展到了绥远,于是晋军改名为晋绥军!
晋绥军的壮大
民国十六年,北伐战争打响。
蒋介石委任阎锡山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并联合讨伐张作霖。
奉系军队撤回东北,晋绥军进一步控制河北。
军队数量也迅速增加,兵力达到三十多万,晋绥军势力进入鼎盛时期!
蒋介石与阎锡山合照
晋随军的衰落和灭亡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之后,蒋介石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召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召开军队编遣会议。
企图通过军队编遣来限制和控制军阀势力!
遭到阎,冯,李等人的抗拒,于是爆发了中原大战。
本来几大军阀优势明显,但结局确是反蒋的失败!
阎锡山的晋绥军损失惨重,阎锡山被迫逃往大连。
蒋介石任命商震为山西省主席。
但没多久,阎锡山带兵打回山西。
商震败走,并带走两个旅脱离晋绥军!
蒋介石
蒋介石原本要驱逐阎锡山,但随着日本局部侵华,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致使蒋介石改变了主意。
老蒋任命阎锡山为太原晋绥公署主任。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阎锡山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员,并组织抗日。
晋绥军连连战败,失去大片领土,加上蒋介石处处对晋绥军加以节制,并将傅作义部队从晋绥军分化出来,使得晋绥军实力进一步减弱。
傅作义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阎锡山扩充力量,改编伪军和残存日军。
但在夺取上党解放区的时候惨遭大败,损失三万余人!
解放战争打响,蒋介石把晋绥军的一些官兵补充到其他部队。
晋绥军减缩为15个师,面对解放军强有力的进攻,晋绥军节节败退。
晋绥军也走向了灭亡!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后,阎锡山也随着老蒋逃往台湾!
对晋绥军的评价
就像之前说的楚云飞,可以知道楚云飞是一个治军严明,善于谋略,充满血性的将领。
再加上装备比较先进,所以他的的部队战斗力极强。
那么晋绥军也深深的打下了阎锡山的烙印。
阎锡山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军阀主义者,奉行的是存在主义理念。
也就是说所有的决策都是为了保住地盘和晋绥军。
保守而缺乏进取心,存在即至上真理!军队也缺乏血性!
晋绥军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为了保住晋军,在几大派系中左右摇摆。
谁的力量大跟谁,谁要染指山西,跟谁打!
所以很多人说他是墙头草,像这样的将帅带出的兵估计也就是为了生存,而缺少革命信仰!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大举进攻山西等地。
晋绥军节节失利损失惨重!阎锡山失去大片土地,地盘被夺。
其为了生存,竟然想过投降!如此缺乏血性的人又如何能打造一支狼性队伍呢?
阎锡山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扩充自己的军队。
不仅把伪军编入军队,还把近万投降日军收归己用,当然没多久就被红军歼灭!
为了扩充晋绥军,阎锡山还真的是不余遗力。
深刻体现了存在胜过一切,民族气节,革命信仰通通站一边,提升晋绥军的实力最为重要!
晋绥军并不缺人才,但是缺一个充满血性的统帅!
阎锡山的晋绥军缺少远大目标和革命信仰!
如果说在自己地盘内打守卫仗还可以,那么出了山西等地估计就很菜了!
战斗力远不及中央军和红军,更别说武器战斗力都极强的日军了!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内忧外患的封建王朝,进行了很多的改革措施,这就包括在全国的地方上统一兵制,打造新式军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声炮响震碎了大清王朝的统治迷梦,各省势力迅速独立,形成了地方军阀,而山西的新军也在1911年10月29那天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所以近代史书上说清末新军是清王朝的掘墓人也不无道理。
独立后的这只山西新军改组为山西临时军政府,一致推选阎锡山为都督,这就是晋绥军的前身(晋军),跟直系、奉系那些地方势力是一个概念。后来晋军联合直系、奉系军阀击败西北冯玉祥的国民军后,地盘由山西扩充到了绥远,于是晋军更名为晋绥军。
随后阎锡山精打细算周旋于各路强邻之间,把山西当做自己的地盘,把晋军当做自己的私人卫队,客观上也推动了山西的经济发展和山西军工业的升级。
民国十六年,阎锡山依附于蒋介石,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晋绥军也名正言顺的属于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后来阎锡山嫌老蒋给的待遇不公,于是勾结冯玉祥反蒋,可惜实力不够被蒋介石打的逃出了山西,后来九一八事件爆发,民族存亡之际,蒋介石就与阎锡山尽释前嫌,并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随后晋绥军也是积极抗日,可惜老蒋怕把阎锡山养肥反咬自己一口,也一直的在限制晋绥军的发展,后来在解放战争中,除投降外,大部分被解放军歼灭。
晋绥军这只军团,虽然偏居华北一隅,但凭借着两省的地盘能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中生存并发展,其军队的战力和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值得肯定,抗日功绩也值得赞叹,但归根到底始终是军阀势力,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关注。

晋绥军,晋是指山西,绥,是指绥远。是阎锡山统领的,在民国时期一支活跃在我国华北地区的重要国民党武装力量,晋绥军前身也是清末的新军,后属于北洋军阀的一支,1927改称国民革命军北方军,1928年改称第三集团军,七七事变后隶属第二战区司令部。
1912年袁世凯命令阎锡山接管山西军务,阎锡山排除异己后在山西一人独大,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在军阀混战时期,一次直皖战争时,阎锡山周旋于两派之间,山西免于战乱,二次直皖战争与冯玉祥合作,击败直系军阀,也在1927年借助胜利,阎锡山手下晋军将控制区域扩大到绥远,在此时才改称晋绥军。
之后阎锡山反蒋被赶出山西,九一八事变,阎锡山后再次回到山西重新接管晋绥军,并进行了扩编。抗战开始后,阎锡山率晋绥军抗战,但是蒋委员长克扣物资,山西大片地盘丢失,后来晋绥军防区划入第二战区,阎锡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在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中晋绥军顽强抵抗,但损失惨重。中央军进入山西,晋绥军撤向山西西南地区,防止在晋西南的日军渡过黄河,晋绥军在这一直撑到抗日结束。
在解放战争中阎锡山部除投降的,其他部队被歼灭或遣散,晋绥军傅作义将军的部队投诚,北平和平解放。到这晋绥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近些年,都特别的流行抗战剧、谍战剧,许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能更好的去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去铭记历史,去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在我们的身上引起触动,能启迪我们的精神,现在就对这个军团做一下深刻的了解。
晋绥军,首先它是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时候活跃在山西、绥远等地的,这个可以由它的名字看出来,取自地名,其领袖人物为商震、孙楚等人。
在1911年的时候,阎锡山与吴禄军在娘子关举行会面,共同商量着要把清王朝给推翻了,打算来组成一个燕晋联军,这个时候,他们双方其实都有一个共识,简单的来说,就是山西很重要,对我们中国很重要,算得上是中国的壁垒了,这个重要性是远超过海域的,一定需要好好的谋划谋划。
于是,在后来的袁世凯派军队攻打山西,虽然做了顽强的抵抗,但很不幸的是,最后还是被敌人打败了,最后只好率领1000多个人逃离了山西,中间途经过保德,最后攻入了绥远,占领了包头,最后才得以生存下来。在这之后,由于受到北洋军阀的势力压迫,于是便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比如保境安民,在民国时期,又强化对山西的国民基础教育,以及基层政权的建设,当然,还有工农业的良好发展,都相应的制定了规划。
这样一来,在后来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大力抓住山西的各项建设,使得工业、农业等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最为突出的是兵工业生产方面,这也为后来的与北洋军阀作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时呢,蒋介石为了分化各派的反动力量,对阎进行了拉拢,对其进行了任命,阎便顺水推舟,利用其职权来扩大军队,最后,其部队发展到了十多个军。在后来的东北沦陷过程中,傅作义自己领兵作战,分化了实力,所以,晋绥军已经名不符实了。
晋绥军在辛亥革命中诞生,长于军阀混战中,最后在北伐中大放异彩,在抗战中提供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但却在国共内战中被历史流窜而下,但无论如何,它都见证了一部民国史。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作为一支贯穿了整个民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军阀队伍,晋绥军堪称民国历史上的传奇。传奇的军队,当然是更为传奇领袖带领出来的,晋绥军的首领,或者说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阎锡山。
民国时期,在无数支军阀队伍中,除了没有自己地盘的流寇式军阀,绝大多数能够占据一方的军阀队伍,它们的名称,多以首领的家乡或所占据地区命名。
例如“东北王”张作霖的奉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云南的滇军、湖南的湘军等等。阎锡山的晋绥军也不例外,之所以被命名为晋绥军,就是因为阎锡山占据了山西和绥远两省,因此,其麾下的部队被称为晋绥军。
早在辛亥革命时,担任山西新军暂编陆军第43协第86标标统的阎锡山就参与领导了太原起义,并成功光复山西。起义胜利后,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随后,阎锡山所属部队经北洋政府批准,被整编为山西陆军第一师,这也是晋军,或者说晋绥军的开始。
在民国众多军阀中,阎锡山也许不是实力最强的,地盘不是最广的,晋绥军也从未以战斗力著称,但阎锡山却绝对算得上手段最为高超的军阀。民国时期的中国,无论是袁世凯时代,还是北洋军阀混战,亦或是蒋介石占据中央,阎锡山都能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始终牢牢的保持着山西和晋绥军的独立。
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成为山西的统治者后,他深知军队对一个军阀的重要性,也抓住了一切机会,竭力扩充麾下部队。1917年,投靠段祺瑞的阎锡山获得了第一次扩编军队的机会,将原来所属的部队扩编为四个混成旅、两个混成团等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原本如日中天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因冯玉祥的倒戈,被奉系大军击败,阎锡山再次展现了自己精准的投机眼光。他联合奉系,拥护段祺瑞,果断踹开了直系。并开始再次扩军。经过此次扩军,阎锡山麾下的军队已经拥有了十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一个混成旅、一个迫击炮团,高达4万余人。
1926年,趁直系、奉系联合进攻冯玉祥的机会,阎锡山派商震率军北上进攻冯玉祥部,并趁机占据绥远,山西王阎锡山终于又有了一个省的地盘——绥远。在占据绥远的当年,阎锡山第三次扩军,将军队扩编为17个师和八个炮兵团。
北伐战争时,阎锡山再次展现了其无与伦比的眼光:他果断的加入北伐军,并将所部军队改称为晋绥军,他则自任总司令。阎锡山的军队也开始被正式称为晋绥军。此时,阎锡山麾下已经拥有了八个军、17个师。
北伐战争时,阎锡山的实力和势力范围达到巅峰,尤其在二次北伐之后,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占据了山西、河北、察哈尔、绥远四省和北平、天津两大城市。整个华北地区,除山东外都成为了阎锡山的天下。
所谓得陇望蜀,拥有如此大的地盘和军队实力,作为政治人物,阎锡山当然有更进一步的想法,再加上自恃有“中央大义”,试图“削藩”的蒋介石威胁,随即,国民党四大新军阀: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和冯玉祥开始了波及全国的军阀混战。
虽然阎锡山一度将晋绥军扩编为十个军、四个保安纵队、四个骑兵师和七个炮兵旅的庞大队伍,但是,三大新军阀依然被状态神勇,又善于使用金元攻势的蒋介石逐一击败。被迫通电下野后的阎锡山靠着列强的支持及部下的忠诚,虽然再次回到山西,但此时晋绥军已被大大缩编,此时晋绥军只有四个军、八个师、16个旅。
中原大战元气大伤的阎锡山,既没有了心气儿,也没有了足够实力与蒋介石争霸天下,阎锡山开始一心一意的经营老巢山西。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三个鸡蛋上跳舞”的阎锡山再也无法在日本这颗鸡蛋上继续跳下去,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阎锡山,被迫率领晋绥军与日寇激战。并先后在山西与日寇爆发了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
在抗战前期,晋绥军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他们与日军浴血奋战,给日寇以极大杀伤。但是,日军的实力明显远强于阎锡山,虽然有晋绥军及八路军的浴血奋战,山西大部仍被日寇占据,阎锡山的地盘被极大压缩,晋绥军也元气大伤。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在太原接受了日寇投降,并再次大量扩编晋绥军。解放战争爆发时,阎锡山的晋绥军拥有三个集团军、五个军、15个师及其他直属部队。
但是,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阎锡山左右逢源的手段彻底失灵,解放军先后发动了闻喜战役、同蒲战役、晋北战役、大同战役等多场战役,阎锡山的晋绥军基本被消灭。1949年在徐向前元帅的指挥之下,坚守太原的最后13万晋绥军被歼灭,太原解放,阎锡山军事集团——晋绥军彻底覆灭。

晋是山西,绥是绥远,晋绥军就是军阀阎锡山的部队。其前身是清末的山西新军,宣统三年9月8日(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起义成功后,组织山西临时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
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夏,阎锡山与直系、奉系军阀联合进行反对冯玉祥国民军的战争。国民军被打败,晋军商震师进占绥远,阎锡山委任商震为绥远都统。11月,阎锡山、商震、刘振华等将领通电推举奉系首领张作霖为安国军总司令,12月,阎锡山就任安国军副司令。晋军地盘遂由山西扩充到绥远,晋军由此改称为晋绥军。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6日,蒋介石委任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晋绥军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领土,其军饷和武器装备多依赖军事委员会拨发,但晋绥军的人事、指挥、调动权依然被阎锡山牢牢控制着。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在表面上支持晋绥军抗战,同时却设置种种限制,防止晋绥军乘机壮大。
晋绥军民国十九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前达到顶峰。中原大战冯阎失利后,晋绥军实力、地位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直至1949年解放战争晋绥军方土崩瓦解。
应该说,晋绥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而且阎锡山这个军阀相对于其它军阀,确实相对比较团结,当年解放战争时期,太原真的是个硬骨头,解放军伤亡达到3万6千多人,是解放战争攻城战中伤亡最惨的一次。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我来说说晋绥军的由来:
晋绥军是阎锡山一手经营发展而成的山西地方部队。
一、晋军的历史沿革
1911年10月,山西新军起义反清,阎锡山被推为民军都督,下辖东、南、北3路司令和1个前敌司令,军队有4个标。次年3月袁世凯任命其为山西都督。阎锡山仿效日本军事机构,设置参谋、军政2个司,分别掌管军队教育、作战计划和军队的补充、编制、装备等事宜。
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改各省都督为将军,授阎以“同武将军”。阎锡山改山西陆军第一师为中央陆军第九师,孔庚为师长,下辖第十七旅,旅长刘廷森:第十八旅、旅长张培梅。1913年9月,第九师被裁撤,山西驻军改编为3个混成旅:第十二混成旅,旅长黄国梁;第十三混成旅,旅长以晋西镇守使孔庚兼;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董崇仁。
1915年9月,第十三、第十四混成旅裁减为2个混成团。次年7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改各省军民长为督军、省长。是年夏,原陆建章部团长商震被胡景翼靖国军驱逐出陕,商率部投阎,被编为第四混成团。
1917年,阎锡山投靠段祺瑞、借参加对护法军作战、远征湖南之机再次扩编混成旅。是时,山西兵力已有4个混成旅,辖10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2个骑兵团,另辖工兵营、机关枪营、卫生营、宪兵营等特种兵。
序列为:第一混成旅,旅长商震;第二混成旅,旅长马开崧;第三混成旅,旅长孔繁霨;第四混成旅,旅长赵戴文;晋北镇守使张树帜,晋南镇守使张培梅;炮兵团,团长周玳;骑兵第一团,团长路福保;骑兵第二团,团长孙祥麟。
1924年12月,阎锡山为出兵石家庄,阻击吴佩孚北上,将原有的10个步兵团改编为10个旅,后又增编了1个旅,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一、第二师2个师,辖第一至第四旅,共22个步兵团。此外还成立了迫击炮一团,手掷弹一旅。
各师、旅番号、职官为:第一师师长商震,辖2个旅,第一旅旅长傅存怀,第二旅旅长王嗣昌;第二师师长孔繁霨,辖2个旅,第三旅旅长李维新,第四旅旅长谢濂;第五旅旅长丰玉玺;第六旅旅长杨爱源;第七旅旅长杨中科;第八旅旅长丰羽鹏;第九旅旅长荣鸿胪;第十旅旅长蔡荣寿;第二十一旅旅长李德懋。
炮兵部队,以原有的周玳炮兵团为骨干,至1927年春扩充为8个炮兵团,以周玳为司令,这些炮兵平时集中训练,战时分散使用。
阎锡山在发展军队时,十分注意军事骨于的培养。1912年末,即在山西成立了将校研究所,所长为赵戴文,所内多系辛亥革命后整编军队时编余的军官。共分4个队,收容100多人。
1915年,阎又成立了军事教育团,团长以孔繁霨兼任。教育团训练过2期,共1000多人,后来山西军队多次扩充,即以这批学员作为基本干部。1918年底,阎锡山将所部由1个混成旅扩编成4个混成旅后,又成立了步兵第九团,专门培养军事干部。
二、从晋军到晋绥军的扩张
1919年夏,正式把第九团改名为学兵团,团长先以第一混成旅旅长商震兼任,后由荣鸿胪升充。1926年,阎又把学兵团改为北方军官学校,以荣鸿胪为校长,校内分设步、骑、炮、工4个科,招收大量中学生,施以2年军事教育,毕业后分派各部队充任下级军官。
另设辎重训练所,以朱绶光任所长,专门培养部队里的后勤人员。是年冬,阎参加南口大战后,积极整顿军队,委杨爱源为训练总监,孙楚为训练副监,负责督促部队训练。并成立军官教导团,以张荫梧为团长,楚溪春为教育长,收容训练编余军官和轮训在职军官。
阎锡山在军阀混战中,见风使舵,培植亲信,排斥异己扩充势力。1926年夏,阎随同直奉军围攻南口国民军,又趁机收编了韩复榘、石友三、陈希圣等,编为晋军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师。并将统治地盘扩大至绥远。后因恐得罪冯玉祥,并感到韩、石、陈部终不可靠,才将原国民军3个师归还了冯玉祥。
阎锡山占据绥远后,收编绥远地方部队,将自己的军队扩编到17个师:第一师,师长李培基;第二师,师长赵承绶;第三师,师长杨士元;第四师,师长傅作义;第五师,师长傳汝钧;第六师,师长孙楚;第七师,师长张会诏;第八师,师长关福安;第九师,师长李维新;第十师,师长卢丰年;第十一师,师长杨效欧;第十二师,师长高鸿文;第十三师,师长丰玉玺(一度为韩复榘);第十四师,师长李服膺(一度为石友三);第十五师,师长李生达(一度为陈希圣);第十六师,师长吴藻华;第十七师,师长孟兴富。此时,晋军编制每师辖1个旅及1个团,每旅辖2个团。
1926年冬,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进占武汉,阎锡山派赵丕廉前往联系。1927年2月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军总指挥。3月,冯玉祥命徐永昌率国民三军由陕西榆林假道山西向石家庄直军进攻。徐永昌是山西人,经周玳牵线,遂为阎锡山收编,保留其第三军番号。直军南线溃败后,阎又乘机收编了直军谭庆林所部。
加上陆续收编的溃散来晋的直奉军,锡山顿时实力大增。4月11日,阎废北京政府任命的山西督办,改为晋绥联军司令,所部改称晋绥联军。
22日,武汉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但阎站在南京政府一边,没有就职。6月6日,阎锡山就任南京政府所委国民革命北方军总司令职。
7月,将部队扩大为10个军:第一军,军长商震;第二军,军长杨爱源;第三军,军长徐永昌;第四军,军长傅存怀;第五军,军长傅汝钩;第六军,军长丰玉玺:;第七军,军长阎锡山(兼),副军长张萌梧(因张系河北人,资历又浅,阎恐其不可靠,故自兼军长);第八军军长谭庆林;第九军,军长郑泽生;第十军,军长李维新。并以国民革命北方军的名义收编了冀南的陈光斗,山东的刘桂堂、范澄秋等。炮兵各团依旧未变。
9月中旬,阎锡山见奉、直鲁各军实力已大为削弱,乃发兵大举出晋,结果被奉军打败被迫全部退回山西。
三、晋绥军的建制变化
1928年6月讨奉战争结束以后,蒋桂阎冯的矛盾日益激烈。为了削弱各实力派的军事势力,蒋介石操纵国民党中央政府会议,于12月19日通过了《全国编遣会议条例》,并在编遣中采取以阎制冯的策略、在12月26日编遺会议预备会上,阎锡山为了打击冯玉祥,讨好蒋介石,提出第一、第二集团军各编10个师,第三、第四集团军各编8个师,其他非正式队伍编6~8个师,余6-8个师归中央处理。这个方案反映了蒋介石希望在4个集团军辖区之外加1个中央区的主张。在4个集团军中,阎的兵力本来较少,同第四集团军一样编为8个师,阎本身损失并不大。
这样,即压制了冯,又讨好了蒋。是年10月阎在各集团军自行编遣中已编成12个师,其番号上承第二集团军各师,下接中央编遣区编成各师:
第三十二师师长李培基;系第一军缩编。
第三十三师师长孙楚;系第二军缩编。
第三十四师师长徐永昌;系第三军缩编。
第三十五师师长杨效欧;系第四军缩编。
第三十六师师长李生达;系第五军缩编。
第三十七师师长王靖国;系第六军缩编。
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服膺;系第七军缩编。
第三十九师师长赵承绶;系第八军缩编。
第四十师师长关福安;系独立第八师和其他部队缩编。
第四十一师师长张会诏;系第七师和其他部队缩编。
第四十二师师长张荫梧;系第七军缩编。
第四十三师师长傅作义;系该集团军第五军团缩编。
1929年1月编遣会议后,于3月15日取消第三集团军名义,成立第三编遣区。3月至5月相继爆发蒋桂、蒋冯战争,桂系和西北军之实力由此大大削弱。阎锡山则一面媚蒋压冯,一而又拉冯抗蒋,乘机扩充自己的实力。至8月阎军已由1928年秋12个步兵师发展为13个步兵师(增加1个教导师,师长商震,又增加6个独立旅(含警备旅),2个独立团(机关枪团、卫生团),6个骑兵师,师长为孙长胜、原屏藩、吕汝骤、彭毓斌、郭凤山、张诚德,1个骑兵独立旅,2个骑兵独立团;8个辎重兵营;骑兵司令部(司令赵承绶)、炮兵司令部(司令周玳)、工兵司令部(司令杨爱源)、辎重兵司令部各1个,炮兵副司令部2个;1个军官教导团,1个军乐队。计官佐16150人(内含平津宪兵官佐350人),士兵218695人(内有平津宪兵、兵夫3043人),在全国各派军阀中,实力仅次于蒋介石集团。
四、中原大战后的晋绥军
蒋介石为分化各派反蒋力量,拉拢阎锡山,于1929年10月28日任命阎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阎充分利用蒋授予的职权,大肆扩充军队。至1930年中原大战前,阎锡山的部队发展到10多个军,其情况如下:
1、步兵
第一军军长孙楚,辖孟祥吉、陶振武、马延守3个师;
第二军军长杨效欧,辖周思诚、徐岱毓、李乐滨3个师;
第三军军长王靖国,辖田树梅、杜堃、田绣章3个师;
第四军军长李生达,辖霍原璧、段树华、陈长捷3个师;
第五军军长李服膺,辖朵珍、李俊功、贾学明3个师;
第六军军长杨耀芳,辖方克猷、赵廷英、温玉如3个师;
第七军军长关福安,辖郭宗汾、鲁英麟、刘添贵3个师;
第八军军长张会诏,辖杜春沂、周原健、于镇河3个师;
第九军军长冯鹏翥,辖楚溪春、高鸿文、黄光华3个师;
第十军军长傅作义,辖苗玉田、叶启杰、白濡青3个师;
第一保安纵队司令丰玉玺,辖李廷秀、王辅、刘召棠3个旅;
第二保安纵队司令杨澄源,辖刘光斗、李嘉林、梁鉴堂3个旅;
第三保安纵队司令周士廉,辖王弼、刘逢吉、马良3个旅;
第四保安纵队司令秦绍观,辖刘濯清,樊赓灿、黄士桐3个旅。
上述4个保安纵队,中原大战开始后,均改为军的建制。
2、骑兵
司令赵承绶,辖孙长胜、彭毓斌、昌汝骥、郭风山4个骑兵师。
3、炮兵
司令周玳,辖辜仁发、杨耀芳、温玉如、曾延毅、卢珖、周俊杰、冯鹏翥7个炮兵旅(各旅长在中原大战开始后稍有调整)。
1930年3月15日,反蒋联军高级将领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兼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阎以徐永昌为前敌总指挥,张荫梧、傅作义为副总指挥,调集20多万大军,分兵6路,投入中原战场。阎在鲁北晏城设行营,亲自指挥。
7月下旬,蒋介石再次调整作战部署,决定调集主力于兖州以北发起会战,情势陡转。9月18日张学良发表出兵华北通电,东北军入关,反蒋联军损失惨重。
10月阎锡山中原大战失败,由天津逃往大连。张学良将晋军编为4个军,依东北军番号排列为:第四军,军长商震;第五军,军长徐永昌;第六军,军长杨爱源;第七军,军长傅作义。
1931年6月晋军依中央军番号重新排列: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第三十三军,军长徐永昌;第三十四军,军长杨爱源;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后来又编了1个护路军,以孙楚为军长;1个骑兵队,以赵承绶为司令;1个炮兵队,以周玳为可令。另外还编了3个独立旅。
五、抗战前整军的晋绥军
1932年1月阎锡山重回山西,2月20日任山西绥靖公署主任职。时驻山西军队有步兵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军及正太铁路护路军、骑兵司令部、炮兵司令部和独立第一、第二、第三旅。
山西军队曾于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因阎锡山逃离,于1931年1月被张学良整编,番号接东北军顺序,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军。6月又接中央军队番号顺序改为第三十二、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军。5月间,4个军编余步兵被编成正太铁路护路军,骑兵被编成1个骑兵司令部,炮兵编成为山西炮兵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晋绥军是民国初期占据山西全部、绥远、陕西各一部的晋系军阀首领阎锡山一手培养起来的部队。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一度使晋系势力扩大到河北、河南直至长江流域,兵力一度达到20余万,后来因为中原大战失败,阎锡山下野,晋绥军被重新整编为第32、33、34、35军共4个军,分别以商震、徐永昌、杨爱源、傅作义为军长。
抗战爆发后,阎锡山担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主持山西战事。第一仗就是太原会战,与同时期的其他地方军阀首领一样,阎锡山也表现出浓厚而狭隘的军阀观念,虽然积极求战,却只是以守住山西这一亩三分地为主要目的,严重缺乏全局战略眼光和策略。在太原会战中晋绥军几乎倾巢而出与日军在忻口、娘子关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至会战结束,晋绥军所剩不过原来的十之二三。
由于阎锡山军阀思想的局限性及乡土观念的狭隘性,中原大战后晋绥军再也没有走出过山西这一亩三分地,先前的4位军长除了阎锡山的老乡杨爱源外,其他3位在抗日战争时期相继脱离晋绥军系统并得到国民政府重用,尤其是傅作义和徐永昌。
太原失陷后,傅作义率35军余部辗转来到发祥地绥远,在八路军帮助下重整旗鼓,屡屡挫败日军对绥远的侵扰,后来位列与老上司阎锡山平级的战区司令长官。
徐永昌于全面抗战爆发后担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与军政部长何应钦、政治部长陈诚、军训部长白崇禧并称抗战时期“军委会四巨头”。1945年9月2日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赴日本东京湾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与美英苏等9国代表签署接受日本投降书。
而阎锡山和晋绥军自1937年太原会战后的整个抗战中在山西再无大的建树。抗战胜利后,阎锡山虽然重掌山西,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气象。1949年4月25日,太原解放,阎锡山随国民政府去台湾,标志着晋绥军的历史终结。

电视剧《亮剑》里面的晋绥军将领楚云飞是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因此吸引了一大票的粉丝。不过,很多人并不了解他所属的晋绥军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单位。其实晋绥军就是民国时期割据山西的地方武装部队,主要领导人是山西省军阀阎锡山。
“晋”是山西省的古称,“绥”则是民国时期的绥远省(塞北4省之一)。因此,晋绥军是一支主要活动在山西、绥远以及平津地区的一支军事力量。
这支部队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山西训练的新军,并在北伐战争时期宣布归顺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了国民政府麾下众多的地方部队之一,但实际领导者依然是军阀阎锡山。只是由于阎锡山是一个典型投机主义者,所以蒋介石并不信任他和他的晋绥军。
于是在1930年,阎锡山和冯玉祥等人联手发动了逼迫蒋介石下台的中原大战。当时的晋绥军一度占有晋(山西)、绥(绥远)、冀(河北)、察(察哈尔)四个省以及平津地区。不过由于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最终失败,所以晋绥军的实力、地位在战后被大幅度地削弱。
在抗战初期,晋绥军又参加了惨烈的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伤亡。不过此后阎锡山便被日本人吓破了胆,只顾保存实力,这也是晋绥军在后期抗战不力的原因。

派系的地方部队,名义上是国军某某集团军,实际上是阎锡山的私人武装。当然,山西那会情况也复杂,有阎锡山晋绥军,中正的中央军,朱毛的八路军,日本的正规军,汪伪的皇协军,当然,还有土匪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要说晋绥军,这就得从阎锡山这里说起,在历史上晋绥军也经历了多次扩编和缩编,所以要想一句话把这问题解决了,不好说。
所以我们就按照阎锡山建立晋绥军,到最后结束他在山西统治的这个过程来加以说明,这就会全面一点。
晋绥军的前身
1905年的时候,同盟会成立了,当时阎锡山就参加了同盟会,不仅如此他还参加了黄兴组织的铁血丈夫团。
那么时间走到1907的时候,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山西籍的学生就陆陆续续的回国了,而阎锡山作为这一年的毕业生,也就跟着回来了。
后来清政府就感觉过去的老一套军制不管用了,开始筹建新军,新式军队的建立必然需要一大批熟悉现代化军队的军官。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清政府就开始召集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学生参加考试,以期从这些人中选拔出合格的军官。
也就是在这一次考试中,阎锡山被选出来了,而且考试的结果被评为上等。
结果出来之后,阎锡山就被授予协军使,这个军衔放在那个时候,相当于一个七品的知县,头衔是不小的。
最终就让阎锡山管理陆军第四十三协八十六标的教练官。
与此同时一批同盟会的人员也进入到了山西新军的体系中,其中军衔最大的是温寿泉,他是副军校,相当于正六品的通判,毕竟温寿泉的考核结果是优等,那么他的职务是山西督练公所督办,还兼着陆军小学的监督。
在1911年的十月十号,就爆发了辛亥革命,太原就被光复了。
于是山西就成立了军政府,当时阎锡山就被推选为了军政府都督。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战斗和事件之后,阎锡山就统一了山西的军政大权。
有了这个权力之后,阎锡山就开始了他第一次整编部队的举措。
在光复之前,山西的陆军有一协两标的部队,一协的官兵有四千零三十八人,规模相当于一个旅。
而标对应的是团,两标组成一个协的兵力。
人数并不是很多,毕竟当时山西的财力不够,也就能供养一个协的兵力。
那么经过阎锡山一整编,部队就被扩充为四个标的兵力(相当于两个协)。
部队改编完成以后,阎锡山将部队分成了四个司令管理,东路总司令,南北两路司令,以及一个前敌司令。
随后部队就投入到了和北军的交战中了,那么在这场交战中,阎锡山的部队就进一步扩大。
到了袁世凯稳定住局面之后,就给阎锡山一个山西都督的头衔,并且给了阎锡山一个编制。
于是阎锡山的军队就有了一个镇,两个协,四个标的正式编制。
后来名称就改了,镇改成了师,协改成了旅,标也就改成了团。
到这里,阎锡山不仅从实际上,也从名义上有了一个师的兵力,这个师就是晋军第一师。
那么阎锡山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出隶属于自己的军官,于是就开办起了将校研究所。
但是就培养了一百多人,在这个将校研究所里进行学习,学制是一年。
不仅如此,为了更多的储备军官,同时阎锡山还组织起了精武社。
这个精武社专门招收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当时也招收了一百多人。
最终精武社出来的人员,被阎锡山编入了卫队营,马弁连(亲卫武装手枪队)
这些人员,就成为了晋绥军基层军官的一个班底。
到了将校研究所一结业,也就是1913年的七月份,阎锡山就着手组建了晋军第一混成旅。
为什么叫晋军,而不叫晋绥军呢?晋指的是山西,绥指的是绥远地区,是两个省份,当时阎锡山只是掌握着山西,所以只能叫晋军。
而这个第一混成旅的建立,让袁世凯对阎锡山提高了警惕。
所以在1914年的四月份,阎锡山的晋军第一师,就被改编为中央陆军第九师,其实就师番号变了一下,人员配置都没有动。
后来阎锡山为了方便管理山西,将这个中央陆军第九师,又给拆分成了第十三,第十四混成旅,而他自己组建的那个第一混成旅,就变成了陆军第十二混成旅。
虽然看起来编制变小了,其实人员是变多的,因为混成旅要比一般的旅大。
阎锡山这么做,就越发地引起了袁世凯的疑心,所以到了1915年的四月份,也就是一个师变成两个混成旅之后,隔了两个月,阎锡山以节省军费为由头,将这两个混成旅进行了缩编,变成了陆军第一,第二混成团。
虽然部队缩编了,变少了,但阎锡山培养军队基层军官的思路就一直没有变过。
也就是在这一年,阎锡山利用配发给晋军的见习军官,组建起了保定军校,第一期的保定军校生招收社会上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和从晋军中挑选出来的三百人,组成了三个步兵连进行学习。
学制为一年,一年学习完成之后,这批学生大多数就成为了第二期学生的班长。而第二期的学习,就扩大了不少,不仅有了步兵,还有了骑兵,炮兵,工兵的学习,招收的学生也扩大到了六百人。
那么第二期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进入到了晋军中,成为了部队中的班长,少数优秀地担任起了排长的职务。
最终阎锡山就有了一个稳定培养军官的学校,阎锡山从这里开始,进行了对山西长达三十九年的统治。
晋绥军的成立
当时间走到1915年底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一件事。
商震是陆建章所部的一名团长,还兼任着陕北剿匪司令的职务。但在这一年陆建章被驱逐了,那么商震带着部队在渭北地区,没法子了,他就要寻求出路,于是在1916年初的时候,就过了黄河投奔阎锡山了。
而商震从这里开始,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晋军的一部分,当时给的番号是晋军陆军第四混成旅。
1916年的时候袁世凯死了,黎元洪成为了大总统。
阎锡山这下轻松了,也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又进一步地对山西的军政权力进行了巩固。
在这个期间,阎锡山驱逐了不少的人员,比如孔庚,董崇仁,黄国梁等人,这里边的人不是和阎锡山一样的老资格,就是袁世凯的耳目。
后来阎锡山又相继地赶走了两任省长,至此阎锡山就掌控了山西的军政大权了。
这也为他以后就算是被驱逐,还能回来做了铺垫。
1917年府院之争开始,跟着就是张勋的复辟,阎锡山就开始了讨伐张勋的举措。
那么在讨伐张勋结束之后,阎锡山又一次进行了扩军。
晋军就扩编成为了四个混成旅,比两个师的人马还要多,要知道之前晋军就一个师的编制,外加一个混成旅而已。
这个时候阎锡山的势力很大,随后就参与到了北洋军阀的混战当中了,但出师不利,商震所部在1917年九月份南下,被人家腹背夹击,导致一个混成旅全部被歼灭,仅商震逃了出来。
从这里开始,阎锡山也感觉到了晋军战斗力不足,所以就想着从基层官兵抓起,提高基层官兵的指挥和带兵能力。
所以到了1918年的时候,阎锡山就开始筹建学兵团干部训练队,一口气就训练了三百人,训练了四个月。
训练完成以后,这就开始组建学兵团,这个学兵团可厉害了,招收的都是有文化的人员,一共有一千二百人,编成了一个团,下设三个营,十二个步兵连。
这个学兵团不仅学习各种军事知识,还学习初中的文化课。
当然了为了规避监督,这个学兵团被定名为斌业中学,还在教育部进行了备案。
学兵团前后创办了十二年,不仅培养了军事官员,还为兵工厂培养了不少人员。这些军事官员培养出来六千多名,充斥了整个晋军的上上下下,有一小部分人员还成为了高级将领。
官兵有了,剩下的就是军队,于是阎锡山为了有更加优质的兵员,开始在四个县里推行在乡军人训练连,一期训练三个月,三个月结业后回家,到时候需要,这些兵员就可以随时应召入伍。
有了这些准备,阎锡山就可以随时扩军了。
那么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很多军阀都开始扩军,阎锡山也不甘示弱,直接扩编成了连个师十二个旅。
到了1926年的三月份,阎锡山借着去抓仇人孔庚的名义,出兵顺德,并抓住了孔庚。
随后部队就回师进入了石家庄,为吴佩孚北上打冯玉祥让开了道路。
到了三月下旬的时候,阎锡山和直系,奉系合作。
于是阎锡山的晋军就从大同方向出击进攻察绥的国民军,打了三个月,国民军被逼入了西北地区。
到了九月一号,商震所部,就进入了绥远地区,九号的时候,商震就开始代管绥远,至此晋军的地盘就扩充到了绥远地区,那么打这里起晋军也就变成了晋绥军。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被击败的国民军,韩复矩,石友三,陈希圣也就被阎锡山收编,划归到晋绥军的行列,变成了晋绥军陆军第十三师,十四师和十五师,驻扎的地方就在绥远地区。
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阎锡山立马又来扩军了,一口气晋绥军就扩编了十七师。
那么在这时期,阎锡山感觉晋绥军的实力还是差点,为了增加战斗力,他又开始发展炮兵,让太原兵工程生产山炮,最终在1927年的时候,扩充出来八炮团。
后来的晋绥军
那么时间走到1928年二月,国民党这就开始了第二次北伐,阎锡山所部成为了第三集团军。
第二次北伐比较顺利,到了六月份的时候,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就进入到了北平。
在这场战争中,第三集团军又收编了不少奉系的部队,所以第三集团军进行了一次扩编。
这就有了九个军,七个独立旅,七个炮团。
后来又收编了安国军第一方面军和第七方面军,又扩充了七个军等等,这次北伐,阎锡山扩军扩了不少。
晋绥军的势力遍及到了晋,察,冀,绥四个省份,还涉及到了平,津两座城市。
那么第二次北伐结束之后,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太大了,就要进行裁军。
这是1928年七月六号召开的会议决定的,最终裁撤了七万五千人。
第三集团军变成了十二个师,加一个教导师,一个警卫团,和骑兵炮兵。
那么事情到了这里,国民党还想进一步的消弱地方军阀的势力,利用编制和番号,削减军队。
所以从这里开始,到爆发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又一次进行了扩军,最终扩编出了十四个军,一个骑兵军,加一个炮兵司令部。
那么这个时候,阎锡山的部队是按照三三制建立的,一个军三个师,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步兵连加一个加一个机炮连,一个连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一个班十二个人,所以算下来一个军有一万五千人。
而骑兵部队的编制就比较复杂,一个团有四个大连,一个连二百人,一个团有十二个连队,一个骑兵军有四个这样的师。
至于炮兵司令部有十七个炮兵团。
以上加起来就有二十多万人。
中原大战的结果,阎锡山被打败了。
理所当然的晋绥军开始了整军缩编,一共十四个军四十多个师,被压缩成了四个军,八个师。
阎锡山下野,后来谋求东山再起,最后通过各种机会和关系网,最终阎锡山又回到山西主政。
到了抗战前,晋绥军有六个军,加一个骑兵军,除此之外还有八个师,连个骑兵师,五个独立旅,以及十个炮团的实力。
抗战结束之后,晋绥军的空额比较多,又进行了一次整编,被国民党从四个集团军消减成了两个,八个军被减成了五个。
为了扩充实力,阎锡山收编日伪军,成立了新编军,组建了五个这样的军,还有一部分留用日军。
到了解放战争,阎锡山最后被打跑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广义上,晋绥军指的是整个阎锡山系统的部队,包括后来独立的傅作义,商震等部队。
狭义上,就是单指后来的傅作义部队,而阎锡山部队就是晋军。

晋绥军又称晋军、阎军,隶属于晋系军阀。是中华民国时期主要活动在山西、绥远以及华北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其领袖人物为阎锡山、商震、徐永昌、傅作义、楚溪春、孙楚等,其中以阎锡山及傅作义最为出名!
电视剧中的楚云飞剧照
晋绥军土皇帝阎锡山
晋绥军历史
清朝末期:晋绥军的前身是清末新军,宣统三年九月八日山西新军起义成功后,组织山西临时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从此阎锡山开始了对山西快半世纪的实际统治。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阎锡山所带领的晋绥军,夹在直系和奉系之间,但是在阎锡山的周旋之下,实力得以保存下来。
军阀割据地图
抗日时期:晋绥军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领土,其军饷和武器装备多依赖军事委员会拨发,但晋绥军的人事、指挥、调动权依然被阎锡山牢牢控制着,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表面上支持晋绥军抗日,但是也在暗地里分化晋绥军,防止其壮大,最终晋绥军分化成阎锡山和傅作义两派!
傅作义
内战时期:阎锡山部主力部队基本被全歼,而傅作义部率队降共,北京和平解放,从此晋绥军退出历史舞台!
晋绥军的历史影响
晋系军阀集团(晋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特殊产物,虽偏居华北一隅,但凭晋绥两省之力,在周边强势军阀虎视耽耽、风云变幻的环境中,不仅生存下来,而且逐渐摆脱中央政府领导,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在抗日战争时期,虽为华北抗日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同时晋系军阀是与人民为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集团,穷兵默武,给中原人民,尤其给晋绥老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和祸害,最终为历史所淘汰。

抗战时期,中国有统一的政府军,当时红军接受改编,进入国军战斗序列,后来有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说,他们的共同领导名义上是蒋介石。其实,所有部队中,只有中央军是老蒋自己的部队,其他军队都被称作杂牌。这些杂牌中就有滇军、川军、湘军、粤军、晋绥军........
蒋介石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势如破竹,多数地方派系并入国军战斗序列,摇身一变,从军阀变成了政府军,这其中就包括阎锡山的晋绥军。也正是这些军阀的作用,才使得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晋绥军的前身是晚清时期山西的新军,宣统三年,山西新军起义,组建了山西军政府,阎锡山为都督。北洋时期,阎锡山负责山西军务,后来阎锡山的晋军势力范围扩大到了绥远,晋军也因此更名为晋绥军。
后期,晋绥军归附蒋介石,成为国民革命军中的一支部队。抗战爆发后,山西划入第二战区,阎锡山为司令长官。晋绥军的实力强大,这是阎锡山能在国民政府有很高地位的直接原因。晋绥军有十几万人,其装备也仅次于中央军和东北军。
晋绥军名义上归国民政府所有,而事实上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晋绥军的直接长官就是阎锡山,而阎锡山在晋绥军中声望是最高的,所有人都拥戴阎锡山,而不是南京那个光头。晋绥军的军费,多数由山西省出钱,军队后勤装备,纷纷是自己筹备,蒋介石也是在后期才真正管理晋绥军。
七路半
晋绥军中最出名的将领就是傅作义,而他手下的晋绥军部队,被人称作七路半,因为当时十八集团军叫八路军,而傅作义手下的晋绥军同样军纪严明、作风顽强,被人称作七路半,对他们的印象,几乎就是和八路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宁在山西牺牲,不到它乡流亡
日军进攻绥远之时,蒋介石依旧攘外必先安内,不允许晋绥军抗日。而晋绥军中很多人家在绥远,士兵心中都有一团火。傅作义亲自率领部队东进抗日。战斗打的酣畅淋漓,这也是九一八之后中国军队打的最辉煌的一仗。
晋绥军的抗日功绩是不容抹杀的,战争之处,晋绥军就损失了一半的部队,令晋绥军元气大伤,再也没能恢复到巅峰时期。为保卫祖国,晋绥军做出了重大牺牲,他们的功绩,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啊,晋绥军就是一个由阎锡山为核心,逐步组建起来的地方军阀派系,历时38年。
1909年,阎锡山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到山西老家,第二年,阎锡山被满清政府任命为山西陆军第12混成协第86标(团)标统,也就是相当于团长,阎锡山此时27岁。阎锡山本人在日本已加入同盟会,安插一批志同道合的反清人士,基本掌握山西新军体系。
1936年绥远抗战的晋绥军: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阎锡山起兵响应,杀山西巡抚、山西陆军统领等,控制太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将山西陆军整编为1师2旅的4个步兵团,骑兵团炮兵团各1,工兵辎重营各一,兵力一万出头。1917年,阎锡山乘北京府院争夺和宣统复辟的机会支持段祺瑞,顺利清理不同派系,驱逐山西省长自己兼任,扩军为4个混成旅(每旅两个步兵团和炮营),两个镇守使,两个骑兵团,军队总额2万,得到段祺瑞的默认。1927年初,北伐推进,阎锡山乘机将绥省远收入控制下,军队扩编为8军17师13万。
蒋冯阎合照:
随后蒋与冯阎桂矛盾激化,阎锡山就在1930年初将军队扩编为10个军,4个骑兵师,4个保安纵队,7个炮兵旅,工兵辎重各10营,合计25万。中原大战失败,阎锡山于1930年10月15日通电下野居于大连,实际通过徐永昌等控制晋绥军,蒋与张学良对阎锡山军队的整编与缩减并未达到目的。1931年9.18事变后蒋阎逐步恢复关系,1932年2月,阎锡山被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掌晋绥军及两省。
抗战初,阎锡山指挥晋绥军英勇作战,但军队战术死板,被日军轻易占领太原,大量军工企业及装备损失,阎锡山因此与CCP合作建设新军50个团。1939年12月又发动了围剿新军作战,1940年2月与ccp达成协议,划分抗日区域,阎锡山实际控制区只晋西南20多县,开始逐步衰落。同时傅作义分离而出,脱离晋绥军体系成为独立的军阀派别。
傅作义:
抗战结束后阎锡山再占山西,1948年太原已成孤城,1949年3月以接受代总统李宗仁协商国事名义飞逃南京,担任几天行政院长,辗转去台湾。1949年4月24日太原得到解放,阎锡山代理人梁化之、阎锡山妹妹等人自杀,晋绥军完全覆灭(蓝党搞了一个所谓500完人自杀宣传,但其实只40多人)
晋绥军的特点
晋绥军以阎锡山为核心,用人原则是,一,五台籍第一。第二,平衡原则。
阎锡山副手商震:
晋绥军抗战中后期表现很差,阎锡山甚至在蒋共日三个鸡蛋上跳舞。
杨爱源:
晋绥军长期没有什么大的扩张野心,主要想关门过小日子,本省破坏少,军工得到发展,商业稳定,因此装备较好。
晋绥军后方长期稳固,军校建设完备,军官整体军事素质过得去。
与其他派系军阀一样,晋绥军老派人物控制高层,少壮派就很难晋升,也因抗战初期就丢失太原,财政收入锐减,装备困难,军队基本无法扩编,导致下层很不满。比如《亮剑》中楚云飞担任8年晋绥军团长就大体属实,而李云龙1937年12月是团长,抗战结束还是团长是完全不可能的。

旧军阀时期,一支军队一般是用地名命名。
比如张作霖的奉军,就因为老巢在奉天省,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因此得名。
比如段祺瑞的皖系,就是因为段祺瑞是安徽人,所用部将也多是乡党,安徽简称皖,所以叫做皖系。
直系就是直隶省,滇军,川军,鄂军,粤军,沪军,桂系同理。
晋绥军很好理解了,晋就是山西,清末山西起义,山西新军推举阎锡山为都督,这就是晋军的由来,自此以后阎锡山经营山西三十余年,名副其实的山西王。
那晋绥军中的绥呢?指的是绥远省,这地方在清朝时归山西省管辖,民国时成为独立省份,在今天内蒙古中部,1926年阎锡山通电奉张作霖为安国军大元帅,势力扩充到绥远,改称晋绥军,
晋绥军可以说是阎家军,1911年辛亥革命,阎锡山成为山西的老大,从1912年到1927年阎锡山在山西绥远的势力愈发根深蒂固,他不停在袁,段,冯,张的势力间徘徊,在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宣布反对北洋政府,晋绥军变成了国民革命北方军,中原大战中阎锡山见势不对撤退,冯玉祥全军覆没而阎锡山势力得到保存,抗战中阎锡山的晋绥军被编入第二战区,阎锡山任战区长官,解放战争中晋绥军被歼灭。
楚云飞是黄埔前五期,中央军出身,却在晋绥军当团长,不用说,一定是常队长往阎老西儿地盘掺的沙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所谓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族动员进行抗日。以国民政府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将士在这场抗战付出巨大牺牲,而国军由于派系原因大致可分为中央和地方部队两大类。国民党中央军不用说了,相对待遇好,装备精良,兵源素质较高。而地方派系部队相对就比较惨淡了,但是要论抗战初期,地方部队中也有两支部队装备是不错的:那就是东北军和晋绥军。
抗战初期晋绥军整编为两个集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六集团军和国民革命军第七集团军。由晋绥军中有虎将之称的傅作义和杨爱源两位将军任集团军司令,在二战区和我党领导的八路军血战在抗日前线。
晋绥军在全盛时期有10个步兵军,4个保安纵队,7个炮兵旅,共25万人之多,势力范围达到晋、绥、察、京、津、冀数省市晋绥军在经济不吃力的情况单兵装备也有了很大提高,首先晋绥军有一支装甲汽车部队,对于军队的快速部署和展开,包括战场突击都有很高的意义。其次晋绥军也是地方部队中大规模装备炮兵的一支军队,同样晋绥军自己有开办的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太原兵工厂是民国三大兵工厂之一,拥有设备近四千台,技术工人一万五千人左右,采用日系和德系技术,生产轻重机枪,轻重火炮,步枪冲锋枪。同时生产各式弹药和自主研发了价格更为低廉的恺字炸药,太原兵工厂仿制的晋造毛瑟手枪(俗称驳壳枪,快慢机等)深受广大抗日军民的喜欢。
《亮剑》剧中的楚云飞,原晋绥军358团团长,出身于黄埔五期,军事素养过硬,有战略眼光,战术指挥能力也比较突出,更重要的是,他身具家国大义与民族情怀。
楚云飞这一人物形象,由多名现实国民党将领演绎而成,他的原型是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山东省临清人。23岁投笔从戎,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从下级军官逐级做起,因累功升至第五战区第33集团军总司令,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时年49岁。

楚云飞是《亮剑》中塑造的一个经典人物,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晋绥军358团团长,与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可谓是惺惺相惜。那么,他所在的晋绥军又是怎样的一支军队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说起晋绥军,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阎锡山,在他统治山西38年,他从一个无名的小卒到登上山西都督的位置,真的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风云人物。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阎锡山审时度势,趁机在山西发动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统治。而后被推举为山西都督,在他独揽山西军政大权之后,阎锡山便借着各类借口大力扩军,晋绥军也由开始的一万多人,发展到后来的20多万人马,成为了虎踞山西的土霸王。
为何被被称为晋绥军呢?北洋政府晚期,张作霖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自封为安国军总司令,任命阎锡山为副司令。他手下的高级将领商震出任绥远都统,控制了绥远一带。自此晋军正是被称为晋绥军。
中原大战前夕,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一致反蒋,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是残酷的,反蒋联盟被蒋介石所击溃。而阎锡山本人也被蒋介石免去了一切职务,晋绥军暂时被商震所接管。但没辙,山西的军民群众只服阎锡山。九一八事变过后,阎锡山又东山再起,重新掌控了山西的军政。之后更是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官。而此时所对应的正是亮剑中的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派遣晋绥军高级将领,傅作义北上接管绥远等地,晋绥军也渐渐的开始分裂,而后解放战争爆发,傅作义与解放军达成和解,其部晋绥军也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其实那个时代的晋绥军,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善战的军队,但是在忻口会战和太原保卫战中所立下的战绩也是不容磨灭的。与其他的军阀不同,阎锡山在意的是山西的发展和和平,所以晋绥军大部分时间都在山西本土执行防守任务,外出作战的时候并不多。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啊,以后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有趣的历史问题。

仅次于我军的一支部队,纪律严明,打仗不含糊,可以占错了队,跟了老蒋,受制于阎锡山

近些年,都特别的流行抗战剧、谍战剧,许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我们能更好的去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去铭记历史,去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在我们的身上引起触动,能启迪我们的精神,现在就对这个军团做一下深刻的了解。
晋绥军,首先它是在中华民国时期的时候活跃在山西、绥远等地的,这个可以由它的名字看出来,取自地名,其领袖人物为商震、孙楚等人。
在1911年的时候,阎锡山与吴禄军在娘子关举行会面,共同商量着要把清王朝给推翻了,打算来组成一个燕晋联军,这个时候,他们双方其实都有一个共识,简单的来说,就是山西很重要,对我们中国很重要,算得上是中国的壁垒了,这个重要性是远超过海域的,一定需要好好的谋划谋划。
于是,在后来的袁世凯派军队攻打山西,虽然做了顽强的抵抗,但很不幸的是,最后还是被敌人打败了,最后只好率领1000多个人逃离了山西,中间途经过保德,最后攻入了绥远,占领了包头,最后才得以生存下来。在这之后,由于受到北洋军阀的势力压迫,于是便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比如保境安民,在民国时期,又强化对山西的国民基础教育,以及基层政权的建设,当然,还有工农业的良好发展,都相应的制定了规划。
这样一来,在后来的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大力抓住山西的各项建设,使得工业、农业等都有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最为突出的是兵工业生产方面,这也为后来的与北洋军阀作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时呢,蒋介石为了分化各派的反动力量,对阎进行了拉拢,对其进行了任命,阎便顺水推舟,利用其职权来扩大军队,最后,其部队发展到了十多个军。在后来的东北沦陷过程中,傅作义自己领兵作战,分化了实力,所以,晋绥军已经名不符实了。
晋绥军在辛亥革命中诞生,长于军阀混战中,最后在北伐中大放异彩,在抗战中提供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但却在国共内战中被历史流窜而下,但无论如何,它都见证了一部民国史。

晋绥军就是阎锡山的部队,名义上属国军战斗序列,但实际上,跟八路军,桂军一样,都是独立的,并不真正听老蒋指挥,只是为了统一抗战,跟他配合罢了。阎锡山独霸山西四十年,像个土财主,跟老蒋斗得不亦乐乎,小日本一来就完了,说白了只要守住山西这个老窝,跟谁打也行,合作也可以。
• 装修有哪些内幕? | • 白手起家的有哪些创业故事? |
• 新型供销社与过去的供销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 • 什么品牌的家用面粉质量好? |
• 西安的肉夹馍到底有多少种? | • 做饮料剩下的苹果杂有什么用处? |
• 熟制食品对温度的要求是什么? | • 红豆薏米粥怎么熬,为什么我熬的汤汤水水的一点也不粘稠,求大神指教? |
• 说起鸡尾酒,你最先喝的是哪一款? | • 湖南过年时最喜欢吃的“黄炸坨”怎么做? |
- 下一篇:为什么说千万不要买电摩?
- 上一篇:预制板楼房拆还是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