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原生家庭是如何让一个人崩溃到去伤害自己的亲人?

原生家庭是如何让一个人崩溃到去伤害自己的亲人?

问题补充:“山东青岛一位15岁的高中女生卜怡因为担心成绩考差了受到母亲责备而用丝带将母亲杀死”的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议。看到这样的新闻有同情心的我们会为这样的悲剧扼腕叹息,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原生家庭的伤害、畸形的应试教育、课业负担太重”等问题的思考。

1002人浏览
石塘网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3-05-04 06:52:47
共有6条回答
李谢之

我们先来看看家里经常出现的一些场景:

1.“叫你好几遍了,还不起来?要迟到了!”(为什么不让孩子养成自己起床的习惯?到处都是闹表)

2.“赶快洗洗,吃早点!”(被子谁来叠?不做早餐难道连碗都不刷吗?)

3.“回来啦!你去看书吧,饭好了我叫你!”(读书高于一切)

4.“吃点儿水果!”,“喝杯牛奶!”,“要不要点心?”(伺候少爷小姐呢?)

5.“孩子!只要你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其他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读书还有理了?) 这

些话家长们不陌生吧? 我想在这里提醒家长们(顺便说一下,上面的部分话我也说过,不能脱俗!)上面说的所有的话本心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时间久了你可能会后悔,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样呢?其实,都是当初的这些“好意”导致的结果。

上面的这些话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1.家长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 劳动本身可以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我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是我应该做的。劳动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还可以为今后的创造性思维积累素材。

2.家长无意中改变了孩子的心态。 家长做事总是以孩子为中心,这种做法会导致孩子认为:我在这个家中最重要。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迅速膨胀。

3. 家长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的生存能力。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不断积累,并不断从失败到成功,获取一定的经验。家长让孩子放弃一切,等于放弃了让孩子学习生活、积累经验的成长机会,其实真正的学习是来自于生活。现在高智低能出现的笑话比比皆是。

4.家长无意中埋下了心理不健康的隐患。 人们会发现,经常有报道说某学校学生自杀;学生抢劫;学校暴力等等。这些问题学生与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说的没错。有段时间各媒体都在报道一个初一的孩子马鹏飞。由于特殊原因,从小就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来源就是奶奶的几百块钱的退休金。5岁开始,由于奶奶的眼睛失明,家里所有的家务全部由5岁的孩子来承担,不但要干活,还要算计。

每天的时间表排的满满的。虽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却还保持着班级前10名的学习成绩。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生活与工作能力强,无不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 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过去有句老话叫“出力涨力”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应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哪怕是做的慢一点,结果不尽完美。谁天生就会做?做自己该做的事儿,适当做些家务,对学习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放弃了原本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

1.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儿;

2.让孩子适当的做些家务;

3.让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4.让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5.让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

6.让孩子乐于沟通。

林伊水

人终其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伤害,孩子的问题就是原生家庭的问题。父母间的相处方式,扶养人的行为习惯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为什么好孩子总在别人家?父母把过多的期望加于孩子身上,过多的压力不是动力而转换成了摧毁孩子的破坏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细节着手鼓励孩子,在孩子受挫时与他一起面对而不是指责与谩骂。

和谐温馨的家庭走出的孩子自然是平和的。

教育研究

我是【教育研究】,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新闻几天前看到一直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实在是太过痛心。尤其是近来在刚刚生孩子的朋友身上真切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爱得多么深切,多么小心翼翼。卜怡和张灵是一对无法自救与互救的母女,悲剧最终发生了。

【原生家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标签,其实它本意不过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但是可以改变的所在,是爱与恨的起点。它为何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可以参考《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其中观点不一定全部正确,但会促使我们深省:在原生家庭中,我们也许是受害者,但也会是加害者。破解原生家庭的爱与恨,只有共生。

当原生家庭成长为【共生家庭】,才将是所有人的治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原生家庭的原始出发点是让孩子和谐成长、自由发展,随着孩子成长,这种初心慢慢被环境改变才有各种各样的所谓伤害出现。【共生家庭】强调的不是共生依赖,更多的是共生成长,形成【共生教育】,共生教育会促进父母与孩子、孩子之间、父母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共同生存与发展。

具体说来,就是将家庭成员的成长步伐调整一致。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表现,父母的教育也要随之改变;同时,孩子在成长,父母本身也需要成长;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父母学习好,孩子不一定学习好,但一定有其他的特质,不要以自己为标杆去要求孩子,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标杆去帮助孩子找到自我,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意义。

希望所有人都在爱里成长,记住爱,学会爱。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就给我点一个吧!

比八卦多一卦

国内这种报道其实还很少,是悲剧无疑,但是我观察到国外一组数据:从1977年到1986年,每年有超过300个父母被自己的孩子杀死。此外,2011附近,美国17岁的约翰 · 格拉纳特杀害父母,因为父母扔掉了他们种的大麻,还有一个高中生也杀死了父母,因为父母不让他在家里举办派对,20岁的丹尼斯 · 马尔科夫也杀死了父母,原因很无语,因为父母不给他5美元的油钱。

这种现象并不普及,但确实总在发生,有时候我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要像鹰一样盯着孩子,因为我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孩子惹怒了,引起他们的杀机,不过,我认为(作为一名父亲),是时候该让那些被惯坏的孩子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有一组数据显示,在美国,截止到2007年的30年里,所有凶杀案中,只有不到2%是涉及儿童杀害父母的,涉及双亲被谋杀的数据更少。从这些坑爹货的年纪来说,在暴力方面,孩子们对我们的恐惧,要比我们对他们的恐惧多得多。



在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老大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弑父弑母的几个动机:

  • 在所有弑父弑母的案例中,有70%的人是被父母虐待过的,虐待包括但不限于:打骂、侮辱、限制正常需求等,这些孩子或曾寻求过帮助,但都失败了,他们也可能目睹了类似的虐待事件,对生为子女这一角色感到恐惧,他们感到自己被困在某种无法自拔的环境里,进而为了解脱,杀害自己父母;如果没有虐待,那么孩子就无法学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很多孩子的暴力行为,都源自父母的某种虐待,他们觉得虐待和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我推测,青岛15岁的女孩子,可能受到过家庭的某种程度上的虐待,现在的孩子认知比我们以前要广和深一些,不会觉得你给我几个耳光是正常的。我小时候经常挨打,那个时候根本没听过虐待二字。
  • 在弑父弑母的案例中,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父母的管制妨碍了孩子的某种事情,就是平时管的太多了,以至于孩子产生不满。他们往往是不动声色的,冷漠、有计划、善于操控,几乎没有同理心。一个孩子的这种价值观,世界观,可以从多种来源进行内化演变,依恋障碍,极度宽容和极度放纵的父母教育,很容易导致养虎为患。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如果孩子有这种分裂症,发生悲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他们可能会把父母当成鬼一样对待。

现在,我们基本搞清楚了几个问题,就是孩子要干掉自己父母的一些原因,如果排除掉一些严重的精神障碍,其实,大部分问题都还是在父母身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缺乏方式方法,让孩子感受了压力和痛苦以至于不能自拔。



情况搞清楚之后,我在想一个问题,真正的老大应该怎么做呢?你是孩子的老大,他跟着你混,结果你三天两头的对他不客气,孩子做错了事情,要家法伺候,达不到要求,要克扣钱粮,这种做法就像毒枭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八面无情。

做老大吧,我想起杜月笙的一句话: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我觉得吧,教育孩子其实也一样,要有本事,没脾气。一个家长,要把好的一面留给孩子,而不是随心所欲,如果你连什么是好的一面都分不清,生个孩子干嘛呢?

一句话:事出必有妖。事情反常就一定有它奇怪的地方,但是我们可能不会清楚的知道内情,就青岛弑母案来说的话。

伊祁石一

我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失败者,也看到生活中家庭教育很多失败者,深知家庭教育失败的痛~欲哭无泪,一死不能。

近来,常有意观察,分析,反省,总结;觉得现代中国大多数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有:

1.畸形重视,压力山大。现在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畸形理解,失去了平常心,更失去了现实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长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古往今来,哪个名门望族在兴盛之前不是经过三四代人如蝉一般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换来一两代人的兴旺发达?而现在,绝大多数国人对教育的向往是什么呢,尤其是底层民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艰难苦恨的折磨,他们日思夜想的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已经无望,只能寄望子女。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设定了高大目标,可是,对一个不懂也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这又多么不知所措?于是只有给孩子加压,只要孩子学习,其他绝不能粘;给自己加压去挣钱。孰不知,这种想法和做法正是缘木求鱼;不许孩子玩,反而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自己一心挣钱正好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却想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而孩子连学习的门都没有入。这恐怕就是亲子矛盾的肇端。

2.简单对待,家庭暴力。家长的良苦用心几岁的孩子哪里知道?规劝,诱导,吓唬之后暴怒,心情不好,语言暴力甚至纯暴力上场,于是孩子抵触逆反。绝对南辕北辙。千万注意,尤其母亲要知道,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时甚于纯暴力。“自己辛辛苦苦,挣钱持家,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太委屈了!”劝你不妨再委屈一下,再辛苦一点,陪孩子玩玩,增强你的说服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育教育,既要有教师的教,更要有家长,学校及社会的育,再者缺一不可。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委屈受不了呢?

3.浮躁不安,不负责任。可怕的是很多家长,一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对自己却要求不严。为了孩子,自己要挣钱,要休息,要玩玩麻将,刷刷视频…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完成任务了!?自己不想负责,谁能代替你?你给了学校老师多少钱,让学校老师为你负这么大的责任?

4.认识片面,缺乏培育。多数家长片面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岂不知,教育既包括教,更要求育。教由老师来负责,育,则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环境来负责。而现实生活中,多少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校教育起着反作用?挣钱很重要,孩子更重要,孩子出问题,别再瞎胡闹。过去封建家长为什么要把长子长孙带在身边?就是要教育培养,除了文化知识,更是要把自家的精神意志,家风传统言传身教给孩子,这是任何其他人都替代不了的。现在你做了多少?

5.反复无常,伤害教育。教育贵以衡。只有经过长期的精神品质,价值观等方面言传身教,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与你有相同观念,并接受你的指导;可有些家长的教育却是分裂式的教育,嘴上一套,做上一套,当人一套,背人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刚让孩子学习,马上自己玩游戏。这种本质上极端的自私自利早已经使你的人设崩塌,当孩子觉得你成为他的桎梏和危险时,自然要除之而后快。怎么的人哪管亲情?

当然,让人伤害亲人的也有诸多社会因素。

慧芝超想瘦

生米恩斗米仇,父母有时方式不对,孩子心理慢慢就有问题了,哎好可怜,,大人工作压力过大都会抑郁不堪更何况小孩子,中国教育应该以后会重视起来的我相信一定会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