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子心无尽”,“不敢叹风尘”,母亲爱子之心无尽,可幸的是子体会了这颗慈母心
《岁暮到家》作者清代蒋士铨,写的是久别的母子团圆相聚的情景,而不只母亲为孩子缝衣的场景;母亲为孩子缝衣的场景只是其中之一。除了这个场景,还能延伸出母亲倚门盼儿儿归的喜悦;母亲做寒衣读写家信的牵挂;见了面母亲嘘寒问暖以及儿子理解母亲的感激之情,颂扬了母爱的深厚与伟大。敬爱里有内疚,惊喜中有感伤。

全诗如下: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下面我们可以逐句解析,看看这诗里到底都写了什么: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做母亲的最高兴的事是孩子能及时回来
何谓及时?按照诗中的意思是赶在春节前回来。本诗作者蒋士铨(1725—1785),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这首诗写于乾隆十一年(1746),蒋士铨师从金德瑛,并且游历抚州、建昌、吉安、赣州、南安、瑞州等地,广结江西名士,学识大长,渐有诗名。这是为了前途和理想而奔波,但是总算在春节这个大日子前赶回来和家人团圆。母与子,一次次别离一次次盼归,他的母亲象所有的母亲一样,也曾倚门盼儿,把远行的儿子归来当做大喜事。黄景仁的“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和王冕的“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都是这个意义的不同版本。"可怜天下父母心",做母亲的每天都盼着孩子会来,但春节前尤其急切而焦虑。
这是一句能打动所有母亲感动所有游子远客的佳句,就冲着这一个“喜”字,就能想到平日里母亲盼望和思念孩子的悲凉。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孩子身上穿的衣服针脚密密麻麻,家书里的自己墨痕还象新的一样
这一句极易让人想到孟郊的那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缝进的是母亲深深的爱和温暖;而“家信”使人想到“家书抵万金”,“墨痕新”,一是说不久前写的,书信频繁;二是说珍贵,保存得很好。
蒋士铨的母亲不是一般的母亲,她名叫钟令嘉,字守箴,晚号甘荼老人,著有《柴车倦游集》。她不仅善女红,早年以女工手艺换取衣食之资,维持清贫之家的生活;而且还是个知识女性,给儿子的书信都是自己动手,,不仅感情充沛,而且颇具文采。我们可以节选品读一下《腊日寄铨儿》"北地寒威重,怜伊客里身。音书差慰我,贫贱莫骄人。失路皆由命,安时即报亲。师言当服习,莫负诲谆谆……",还有《送铨儿赴礼闱》“半生常在别离间,又整行衣厚着棉。双眼渐昏针线乱,寸心无著梦魂牵。关河此去风霜远,骨肉何因聚散偏。不用登高望亲舍,泥金须早慰堂前”,如此情深文美的家书,别说蒋士铨珍藏,就是历史都已铭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问我旅途的艰辛
这世上有一种瘦叫母亲看你消瘦了,这世上有一种苦叫母亲觉得你受苦了。你能想象出这个场景:一见面母亲就喊着“儿子你又瘦了”,急急地招呼到跟前,问这问那……热闹又温馨。“儿行千里母担忧”,此刻总算是回到了眼前,细观眉眼,明明是长高了,她却偏偏先看出你瘦了;想想你离家在外,明明没什么,她也会觉得你是遭罪吃苦了。这就是母亲,孩子不在她眼皮底下,她就不放心。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与您了,怎么再忍心诉说漂泊在外的艰辛劳顿
彼时的蒋士铨,一不能承欢膝前尽孝;二无功名光耀门楣,所以觉得愧对母亲;更不敢说这一路上的艰辛劳顿。其实,风尘岂止是这一路上的风尘?他追随黄师,“船窗署斋,一灯侍侧,凡修己待人之道。诗古文词所以及于古,孜孜诲迪,未尝少倦”,又四处游历增长见识,苦是一定的了。可是,亲人间因为怕对方担心向来都是"报喜不报忧",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蒋士铨的心里格外会复杂一些:根据他在《鸣机夜课图记》中的记载,幼时因为家里贫困,自四岁起,母亲就断竹成丝,折弯成各种笔划形状,排成字教他;寒冷的冬夜里,母亲用棉被裹住下半身,让他坐在胸前,母子俩依偎着取暖读书;母亲纺织的时候,把书放在膝上,让他坐在膝下,一边纺线一边教他读书,手口齐动……母亲这样,还不是为了将来孩子有出息,改变命运?苦亦不能说,累亦不能说,再难也要忍下去。
这里面有母亲的关心,也有儿子的愧疚和志向:那就是希望总有一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结语
母亲对儿子千种关怀万般牵挂,儿子对母亲理解和心疼,《岁暮到家》,除了写出母亲为孩子缝制寒衣的场景,还描绘出了读写家信,母亲对远方归来的儿子问寒问暖,儿子心里愧疚和感激的心情,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母子相见,世上最感人的温情场面。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还写往来家书墨迹尚新鲜,写了母亲一见面端详儿子,说儿子长瘦了,问旅途辛苦。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诗作,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诗原文: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首诗中“寒衣针线密”,写出了母亲为孩子缝棉衣的场景,“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报归的书信墨迹犹新,母亲的手头衣缝得正紧,大概已经熬了几个通宵了吧。这一句与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母亲的无私与伟大。
诗中着意表现母子深情,并未停留在抽象叙写上,而是借用衣物、语言、神情、心理等具体化形象化的场景来刻画。除了描绘母亲为孩子缝棉衣的场景,还描绘了母子见面时喜和怜的情景。“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儿子久别归家,细心的母亲看到孩子已显消瘦,怜爱地把他叫到跟前,询问旅途的艰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儿子感慨已经让母亲操心太多,不忍心再给她更多精神负担,不愿给母亲讲旅途的艰辛。母亲见儿喜和怜,儿子见母愧和叹,拳拳之心尽在其中。
蒋士铨是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这首诗写于乾隆十一年,当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作此诗。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
蒋士铨后来于乾隆二十二年考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在他的《忠雅堂集》里专门写过他的父母。他的母亲钟氏,名令嘉,原是南昌的名门望族。嫁给他的父亲,蒋家家道衰落,后来,父亲去世,母亲更是带着他艰难度日,她脸上从来没有露出愁苦状,母亲还教授他经典,从不停歇。幸而,儿子有感恩之心。一句“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与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同样深沉的感情。西北大学傅庚生教授把这两首诗比较,“写出慈母之爱抚,春晖之无尽者”,对这首诗评价甚高。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说起这类诗作,我们不难想起的是孟郊的《游子吟》,说尽了天下父母爱子之心。而蒋士铨这首《岁暮到家》则从另一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爱心,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讲述了相互的爱,不同时刻的表现。个人觉得除了写母亲为孩子缝棉衣的场景,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感受和品味这首诗:
归来那一刻的欣喜是等待的爱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诗中最开始就刻画了一位因为儿子归来而欣喜若狂的母亲,其实我们不难想象,母亲这一刻的喜悦之情有多浓烈,正说明在背后的等待有多艰辛,从而也正是母爱的一大特点:坚韧而执着。
亲情,在等待中更突出温暖,虽然不像爱情那般火热,却是如潺潺流水,经久不息。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母亲的激动,看不到的是作诗前母亲日日夜夜在烛光中思念游子的场景。
永远都在变瘦是牵挂的爱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归家后母亲永远都是觉得孩子瘦了,在外面肯定是受苦了,我们听到的是一句问候,我们没有听到的是母亲漫漫长夜的叹息。
那是无尽的牵挂。
无论我们长多大,角色有着怎样的变化,从儿子变成丈夫再到父亲,在母亲心中,我们的角色永远都是孩子,始终需要呵护。
有些话不说出来是无声的爱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因为觉得惭愧,所以不忍心再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小时候我们什么都跟父母说,长大后,我们慢慢不喜欢跟父母说很多事,后来,我们有选择的跟父母说话。
不是因为我们变得爱撒谎,而是我们在长大,开始明白爱是相互的,开始知道爱不仅仅是索取。
外面确实有千辛万苦,回家后一切都不是事儿。
因为有时候,无声,也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岁暮到家》作者为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乾隆十一年(即蒋士铨二十二岁那年)春,蒋士铨出游,登匡庐及饶、赣诸山,还铅山应童子试,又过庐陵、抚州、建昌等地,风尘仆仆,于岁暮赶回江西居地鄱阳。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
诗文为: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诗中除了写为孩子缝棉衣的场景,还写了墨痕尚新的书信以及母亲见到儿子怜惜关爱的场景。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游子今日回到家,
母亲缝衣眼己花。
多年不见我母亲,
头发全白儿痛心。
游子年年思故乡,
为儿不孝母心慌。
不知何年归故里,
知恩图报过时光。

缝衣服是体现母亲长辈对孩子得关心!这首诗主要是说归家的人.看到母亲这么大年纪还为自己担忧,有愧于母亲的心情、也不敢对母亲说自己的委屈或辛苦!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写的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读完,会不会感同身受?古往今来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首联写母亲爱孩子的心永远没有尽头,远行的孩子回家,多晚都是及时的,欢喜的。
颔联让人不禁联想到游子吟,同样描写母爱,密密缝寒衣,不过这里还写了家信,寒衣,家信两种物象的选取,贴切有说服力,舐犊情深。
颈联写母子交流,母亲心疼儿子瘦了,问儿子辛苦不辛苦。很形象的描写,跟今时我们归家,妈妈表现是一样的,即便是胖了也会心疼说瘦了,是不是在外很辛苦,场景描写很生动。
尾联面对母亲的询问,诗人深感愧为人子,不能膝前尽孝,反而让母亲担心牵挂,又怎么忍心诉说旅途辛苦及在外种种不如意呢?
可以想象诗人为了让母亲宽心,只会说些开心的事,不敢倾诉在外的辛苦。
这首诗虽然是清代诗人写的,却宛若今天千千万万个远离家乡,在外拼搏的游子回家之情形,一样的儿女,一样的母亲,相互关切,询问,报喜不报忧。
今年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华夏大地,或许你没能回到家中,承欢膝下,共度佳节,那么也一定少不了电话视频,这是今天我们的幸运,可即时交流,好好珍惜,没事打个电话报平安。
若是有幸回到家中,因疫情被迫做长久逗留,也是种幸事,终有机会好好跟爸妈相守,亲情在成年,特别是离家漂泊后,更绝珍贵。
虽如今时代发达,即时视频交流不是问题,可亲情却一如信息闭塞时代浓厚醇香,那句,唉,怎么瘦了,是不是工作很累,要照顾好自己呀,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不管在不在父母身边,不管是不是昨儿刚回家,打个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对自己对他们都是每天最大的慰籍。

岁暮到家这首诗歌母亲对孩子关心之意。但更多的是表达母亲对孩子在外的忧心忡忡。谁还不是母亲心中的宝,看着孩子回来瘦弱的身影,母亲的心里是何等的难过。愿天下人都知道,在母亲的心中的第一愿望并不是你功成业立,而是你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同样是写母亲,我以为清朝蒋士铨的一首《岁暮到家》,与孟郊的《游子吟》甚是有得一拼。诗中这样写道: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在他的《忠雅堂集》里专门写过他的父母。他的母亲钟氏,名令嘉,原本是南昌的名门望族,十八岁嫁给了他的父亲,那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四十多岁。父亲一向洒脱,行侠好客,不久就把家中的钱花得差不多了,生下蒋士铨后,家道益发衰弱。后来,父亲去世,母亲更是带着他艰难度日,即使如此,母亲的脸上却从来没有露出愁苦状,乡人和亲朋好友都夸她贤惠。
从小母亲教授他经典,从不停歇。母亲和蒋士铨身体都不好,铨生病的时候,母亲自己不睡,抱着他在屋里转。病稍稍好些,就指着墙上挂的诗词,让他读背,并以此为游戏。
写到这里,觉得这样做或许对现在有一些不爱读诗词的孩子来说,蒋母的做法真是一个好招数。可以说,蒋士铨日后的成功,有一大半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诗中描写儿子寄给母亲家信的墨色还是新的。想起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衣裳,这种刻骨铭心的恩情令人感动,而这也正反映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儿子亦因思归心切,刚寄完家信就往家里赶了,从中看出儿子对母亲的感人深情。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四句是通过母亲关切的问话,儿子悲喜交集﹑低回内疚的心情,来表现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儿子风尘仆仆从外地赶回家,母亲看到此光景就先上下打量一番,当见到儿子变得“清瘦”了许多,马上就联想到儿子在外面是不是吃了很多的苦?一个“怜”字,真实地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问苦辛”三字,则再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切和抚慰。这两句,呼应了“爱子心无尽”一句。儿子也怕母亲担心,不敢诉说在外的风尘之苦,以免使母亲听了难受;同时,想到自己不在母亲身边,她在家也肯定受了很多的苦,遂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奉养母亲的责任。
此四句,慈母、孝子的形象也就纷纷跃然纸上了。母亲怜爱远方归来的孩子,孩子也惦念在家的母亲,我们从中进一步能真切的体会到久别归家之后母子之间真挚厚笃的情感。

《岁暮到家》是一首表达了骨肉亲情的诗歌,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著的,这首诗除了写母亲缝棉衣的场景,还写了母亲爱孩子的心是无穷无尽,很高兴孩子在外能及时归家来。
看见自家孩子外面回来时瘦了好多母亲感到很心疼,呼叫着她的孩子仔细询问他一路的旅途是不是很艰辛。后面写到了诗人觉得自己很愧疚他的母亲,没能一直陪着她,未能在母亲的膝下尽孝,未尽到自己身为人子的责任,在外面回到家看到母亲苍老很多,白发多了,这时诗人的内心感到百感交集所以不忍心向他的母亲诉说自己在外面的劳累与辛酸。这里通过直接抒写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这首诗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永远的,不管在什么时候母亲都在牵挂孩子,孩子在外回来母亲感到了喜悦,表达出诗人与母亲感到很深厚,写出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借用一下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跟诗人的第二句诗的意境相同。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整首诗是怎么写的如下: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②,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③,不敢叹风尘④。[1]

《岁暮到家》诗文内容: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诗中除了写母亲为孩子缝冬衣、捎家信的场景,还写了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儿子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 下一篇:摆摊剩下的紫米饭团怎么保存?
- 上一篇:一把手同意提拔你,二把手迟迟不办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