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中国文明为什么能绵延不绝?与《周易》的《萃》《涣》卦有关吗?

中国文明为什么能绵延不绝?与《周易》的《萃》《涣》卦有关吗?

中国文明为什么能绵延不绝?与《周易》的《萃》《涣》卦有关吗?

1001人浏览
石塘网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3-05-04 07:09:58
共有10条回答
文旅揽胜

谢邀。世界许多古老文明已经消失,只有中华文化明还在绵延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中国文明为什么能绵延不绝,主要是中华民族的同化力和凝聚力,中国长期统一为主调的思想,中国长期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中华文明特有的谱系文化,中国古代发达的经济,先进虳的科技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的影响和对宗教文化处理为式, 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正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内在根源。

我们从圣哲之求道看出,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到了汉代时期从贤达之弘道看出,汉高祖刘邦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

清代咸丰、光绪年间以士民之循道为准则,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

以上简略的论述说明,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为华夏文明演进而求道的先哲,涌现出从思想家到乡绅的庞大的弘道队伍,更有一代接一代的民众真心诚意地循道、难以计数的志士仁人不惜以身殉道。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仁义之道这一宝贵遗产,从古人的嘉言懿行中获得启迪,引归身受。

重日

我的问题我来答,欢迎有不同意见的笔友前来吐槽!

《圣经》是人类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周易》则是人类被解释版本最多的书籍。解释《周易》的大多数解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世界上的任何一部书籍,它的每一个章节都会有一个中心主题,其内容必然是围绕着这个中心主题展开,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解释《周易》的书籍,没有一位解家在自己的书中说明他所解的每一卦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这也说明其实他们也不懂《周易》,这也就不能怪大家无论看了谁的书,都还是一样在云里雾中。
“萃”,为汇聚、聚集之意;“涣”,为涣散、离散之意。《萃卦》的中心主题是“人心已经汇聚在一起了,此时该注意什么问题”,《涣卦》的中心主题是“如何汇拢、凝聚涣散的人心”。此二卦虽方向不同,但目的结果相同,目的与结果相同,那么使用的手段就很有可能相同。
《萃卦·卦辞》曰:“萃,亨,王假有庙。”
《涣卦·卦辞》曰:“涣,亨,王假有庙。”
果然,二卦所用之手段相同。
“王假有庙”,大意为:“古代君王率领国人到庙堂中祭祀祖先、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大圣先师孔子以凝聚天下人心。”程颐先生之《伊川易传》对此解释曰:“王者萃聚天下之道,至于有庙极也。......萃合人心、总摄众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过于宗庙,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庙则萃道之至也。”


1937年年初,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全民抗战爆发,四月五日,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前往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初祖――轩辕黄帝,
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
......。
中国共产党祭文: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懂得追思先代与过去的人,才有更坚定的决心去捍卫未来。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同祭祀轩辕黄帝后,在“还我河山,卫我主权”的号召下,中国人民迎来了全民抗战的高潮。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这一点为大多数国人所认可,从其《萃卦》与《涣卦》的主旨看,正是此二卦指导了中国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而绵延不绝,从而让中华民族成为人类史上的唯一,《周易》与有力焉!

无为24472

谢邀!

中华文明的延续是龙文化政治得以生成的产物。

中国上古氏族从领地的争夺中尝到了甜头与好处,同时也使得氏族间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通,广而阔之就是社会的稚形。

所以,炎、皇社会的合并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的政治架构由此产生,而单纯的氏族或古代部族要产生社会政治形态是不可能的或难以想象的。同时各部族徽帜的聚合产生了我中华民族统一的图腾一一龙。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称炎皇子孙、是龙的传人。

由于中国上古氏族社会整合融通在了龙的旗帜下。各氏族徽记、徽帜的不同,也代表着各氏族由于物候的不同所产生的以地域性精神追求亦不同。所以,其中必然具备共识的阴阳精神成为了各部族的共识认可。

是以,中华文化从此发端。

以炎皇共主追溯而产生的人文阴阳始祖、被尊称为"伏羲"(音或译音)氏或包羲氏,后称太昊或昊天。

其实这个老王八蛋未必真实的存在过,不过就是最初的政治产物(因需要而假设,由假设而成真)而已。

是以,中华文明的廷续与存在,一则是早于天下的共主政治文明延续,一则是统一的精神文明延续。

由于中华民族先天下而整合融通。所以,在东方就产生了世界上唯一一个以整合而融通的、有统一共主政治的、优于祭祀精神启蒙的、有整体精神意识的(她包括实物龙与意识龙[阴阳]、后成于两仪)中华民族一体而分治体系一一华夏。

她的社会生存结构(政治)是共主与分治,统一精神文化是阴阳祭祀天地(向天地讨旨),后发展成人通天、地(万物)的三才之道精神文化。

生存生活方式是以户、氏系为单位的农、猎(包括鱼)、畜牧、烧陶、纺织。

由于民族共主政治体系的建立,所以,使得生产资料以及社会发展创造信息能够快速普及。

是以,由于以上的″简单"原因,中华上古文化的产生与建立所生成的发展动力、大大优于周边单一的少数氏族与部族,所以,他们不管与我们是和是战,最后,都被我们先进强大的文化所吞噬而融合了。

所以,我们看,有统一的民族一体化根源文化是多么的庆幸啊!她保证了祖国的整体长久延续性与在世界上的文化独立性,并且,在以后多元化的世界中更加具有强大的优势。

至于君提到的国学传统文化《周易》中的第四十五"萃"卦与五十九卦“涣"卦,她们俩不过就是《周易》文化中的两个小节而已。

《周易》是个整体。由两仪而八象再到三才六爻代表的万物,而物与意识是分不开的。因为,作用于它们的则是人;同时,万物的意识是因为人而注入的。

由于人的能动性而赋予了《周易》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周易》的某一卦只是无限情景中的类比关系而已。

正所谓,萃者,聚也;涣者,离也。

无涣何以萃,无离何以聚,久聚则离,涣久则萃,分分合合道之常也!

一切皆在变化之中,永无尽头。

缀妍荷花

中华文化能绵延不绝,主要有几点。一,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是朝代不断更迭的过程,下一朝代取代上一定朝代是政权更迭,文化不但没有必要断裂。还得到继承和发展。易,就是再见这两个字,萃,草茂盛的样子,涣,氺面涣散开波纹,俗话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散是每个人不可以避免要碰到问题,易经中涣卦就象征着。

淡然一掬水

我不懂易经。也不想研究易经。认为易经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玄学。

易经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科学发现?社会发展?新技术发明?对世界趋势动向的分析?

对社会、对生活都没什么帮助,何必费那个神去研究它呢?

用户4549651527239

与汉字有关,

生命追问褚哲轮

对!

柠檬听书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回答完毕。

另外,请大家多读点经典吧,不读经典,处处是问题,读了经典,全都不是问题。

昆仑139100429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得益于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有利基础。其余都是附着在这前提和基础上的征象和表现。两个前提一是西南、西、西北高山绵延伟聳;北、东北为荒漠和草地游牧;东、南皆为大海。此地理环境形成古代难以逾越的屏障,较强大民族难以入侵、肢解、冲散(欧洲、阿拉伯、印度均因无此有利地形在相互征战冲击中易分崩离析),北及东北游牧民族凭其马上优势虽几经侵扰或入主中原,但他始终是弱小的,且其地域虽广但因严寒及条件恶劣难以蕴育强大;二是秦废分封立郡县在全世界首创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承秦制延续二千多年,其集权统一的大国观念演为全民和历代的共识。一个基础便是在上述两个条的保证下,黄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优势和水土环境造就了一个广大的农耕社会和庞大的族群,并使这个农耕和群体得以稳定、强大、拓展、延续,也吸引了周边游牧民族(其侵扰或占椐、入主也是中原农耕强大、富饶所吸引的结果)。至于《周易》传是上古先祖伏羲所创、文王所修的,後被纳入五经之一,成为儒家教学的内容。其属于文化范筹,而文化又是文明的表现,所以它应属农耕文明的早期哲学著作。依附并产生于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方面的学派不是中国文明延续的根源,一本经书或一部著作当然也不是根本。根本的原因还是上述两个条件保障和护卫了中华农耕为主和强大的民族群体。博物农丰,群体绵长,文化不衰。试看世界三大宗教可谓显赫,再反观他们的诞生地分别为耶路撒冷、尼泊尔、麦加,可见至圣犹高,其国散乱,其家不振。其从另一面说明了一个同样的问题……!

周纛明

说【萃】与【涣】,不如说【中】与【庸】。

放在物质世界里,拿原子来比喻,【中】就相当于原子核,【庸】就相当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层。

放在思想哲学体系里,拿概念来比喻,【中】相当于概念本身的内涵,【庸】相当于概念本身的外延。

放在科学体系里看,拿规律来比喻,【中】相当于公式,【庸】相当于公式所在的定义域。

中国传统文化,从真实的描述现实世界出发,所以文字都是象形文,因此尊重客观世界的不相同性,比如尊重【自然世界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产生的不是相等概念而是差异性的二分概念,比如强弱、阴阳等等。

但是,对客观真实的描述在于信息的传递,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里发现了格局的相同性,因此传递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各种不同的格局方面,微观方面的差异性用二分式的格局化替代了。

最简单的格局都包含三个方面,接触式进入、主体功能、功能的输出,由此产生【三爻论】,再结合比较中产生的二分论,就形成了【八卦】代表的客观世界的表达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样,由外部世界的共性产生格局体系,再把格局体系扩散传播到四周的人类。

也就是由【庸】到【中】产生文化,再由【中】到【庸】进行文化扩散。

西方传统文化,首先不是尊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而是先确定自己研究周围世界的方法与工具,并且从个人方法变成众人方法的过程中,让方法体系尽量超越主观的客观化,不然有人不同意,这就产生了基于相等(源自主观价值认同)的概念,并且发展出标准化与科学体系,然后用它们研究周围的世界,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工具。

所以西方传统文化是从【中】到【庸】的增加过程,然后因此而认识到周围世界的各种价值,再把这些价值拢归自己,也就是由【庸】到【中】的利益回归。

这两种文化的价值本身是对等的,但是中国文化的粗放性容易获利,因此中国文明先发展起来;而西方文化的精准性,导致西方文明的发展准备期更长。

秦朝的铁剑工艺规模化以及后来的【几同】国策,说明秦国当时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思想,而法制被秦国的采纳,也是西方文明引入的必然。

至于秦二世与赵高的法治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丢弃了传统的格局文化,始皇的律法中有仁义,但是执法者本身已经没有了仁义。

中国当下的复兴,必须学秦国当年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道路。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