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1000人浏览
石塘网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3-05-04 06:22:38
共有15条回答
高楼避愁

感觉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原创)题主说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账,我觉得不妥。

先看这首诗的全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前两句,先从漫天纷飞的细雨着手,描写了在雨中赶路的行人。纷纷的细雨与欲断魂的行人相互呼应,是实写。纷纷细雨更加显得行人凄励的心情,清明时节,天气仍然微凉,加上纷纷飞扬的细雨,使得行人难勉显得"欲断魂"之感。

在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由"借问"转笔,于是,转出了"牧童遥指杏花村”来,是答句。这个答句不是牧童在答,而是"遥指”作答。这句十分高妙!

高妙之处在于牧童并没有说出前面就是杏花村,而是"遥指”中的"指",不用牧童开言,问者就知道,在濛濛细雨中隐约出现的杏花村。

这首诗的文学性在于从诗中出现了一幅生活中的图画:行人在濛濛细雨中,显现出微冷欲酒,这时遇见一个牧童,行人相问牧童,牧童用手指着前边隐约看得见的杏花村。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道理。

全诗四句,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故而从唐代流传至今。

那里有流水账之感,只是按事情发生的顺序而写而已。

所以,我没有读出流水之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观海听雨风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直接说明诗人所置身的季节、时间、天气等自然变化,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若隐若现的雨中问路图,借清明时节人们悼念已故亲人的传统。清明节,本是家人一起出门扫墓、祭祀祖先、踏青赏春的日子。此时诗人孤身在外,看到别人都是家人一起出门扫墓祭祀,而自己孤身在外,新单影只。蒙蒙细雨直接激发了诗人飘零异乡思念亲人的内心感情。

但是这首诗绝对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流水账,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诗句生动形象,意境优美,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手法朴实,情感真挚。前两句写清明节下起了小雨,特别是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

作品的文学性是指作者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的语言技巧、精巧的语句结构, 丰富的情感表达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所谓文学性,是指诗人作家内心情、象、意之艺术化的语言表现。

杜牧《清明》一诗的文学性具体体现在作者语言运用的形象性,内心情感描写的生动性,写作手法的技巧性,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并运用“情、象、意”三者高度艺术化,使这首诗成为古来经典名诗。

用户春花有意

清明时节民间习俗要在这一天里为死去的亲人扫墓。去扫墓时,就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在远离故乡祭奠亡魂的路上,又逢细雨绵绵,悲愁之情油然而生。这时的“欲断魂”便是表现这种精神状态的神来之笔,与“雨纷纷”形成了天衣无缝的呼应。

后两句,笔调一转,通过牧童活泼俏皮地一指,抹去了诗人心头的阴云,使全诗气氛豁然开朗。

这首诗这得清丽可人,语言通俗易懂,意境含蓄优美,写雨中人的忧愁,笼罩着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全诗不事雕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空濛山色

这首诗的意境让人过目难忘。

清明时节雨纷纷;

古时的人们总是对天空充满了敬畏。

雨,就是眼泪,是天空的眼泪。

在这片苍茫的地面上,人类总是显得那样的渺小,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没有人能逃得过死亡的命运,今天我葬花,何日花葬我?雨纷纷,就是苍天对于人类生命和情感的轸恤和恻隐。

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到了清明时节,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抬头望向远处的天空,看看它有没有落下雨来,看到雨,就仿佛看到了旧人的泪,人在雨中,雨水打湿脸庞,泪水雨水两相交融,就仿佛拥抱着亲人,仿佛回到了曾经的画面……

路上行人欲断魂;

苍天落泪,行人断魂。而我,看着行走在路上的芸芸众生,也只不过是怀着同样心情的一个平凡人,因我断魂,才能理解行人之断魂,因我思念,才能体会到他人之思念。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行人即我,我即行人。无限怀缅,遥寄哀伤。

借问酒家何处有;

清明雨中,看到了令人断魂的画面,何以排解心中的悲伤?

斯人已故,我活在他们的期盼之中,也许,他们再也看不见我在做着什么,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因为我深切地知道,他们曾经来过,来过这个世界,并且,与我同在那一片时光之中。

我需要酒,酒可以让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释放,让我不再害怕因为落泪而被人笑话,酒让我成为那个最真实的凡人。

我需要酒,我要致敬自己的生命,我要致敬还可以放纵的今天,我还要致敬亲人,致敬我们欢笑过的昨天。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需要酒,但是我不想去打搅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生命总是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这个时候,我看到了牧童——这个年轻的生命,他长大后可能会成和我一样的人,也可能成为那些路人,但是有什么关系呢?

他告诉了我酒的位置,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产生了交集。

哪怕只是匆匆一面。

图片采自网络,谢谢原创作者,侵权必删。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清明这一天,是我们怀念逝者,扫墓祭祀的日子。每当此时,我们便想起了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收童遥指否花村。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语言通俗易懂,清新俊秀,毫无经营造作之痕。但仔细品味,却又寓意深远,言外有意。好似美酒佳酿,淳味自在其中。四句诗都写动,于动中见景见情。\"雨纷纷\"、\"路上行人\"、\"借问\"、\"遥指\",都是动态,作者通过对这些动态的细致描写,着意刻画了环境气氛和人物形象。第一句写\"雨\",用\"清明时节\"作背景,就别有深意。清明是上坟恸哀的日子,加上阴雨绵绵,倍感凄凉。纷纷细雨往往夹带着阵阵寒意,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凉境界。第二句写\"路上行人”孤单焦急的心情,\"欲断魂\"三字,顿挫有力,文笔传神,表明这种凄迷纷乱的心情已经到了极点。在此种心境下,”行人\"只想早点找到一个落脚点,去酒家借酒消愁。故三四两句用行人与牧童一问一答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把这种内心焦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特别第四句一\"遥\"字,更是妙笔生花,似远似近,可望而不可及,把读者带到了一个诗的境界中,给人留下多少联想和寻思!\"遥指杏花村\",行人是怎样的闻讯而喜?后来是否找到了酒家?这些都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茶人玉乔

能提出这个问题,也需要一点勇气。

杜牧的《清明》好在哪儿呢?为什么一千多年来被吟诵不衰,深受大众喜爱?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没有一个疑难字,没有引用一个典故,纯日常化的四句诗,读来却朗朗上口,优美动人又极具感染力……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想必只要认识几个字的人都会明白,那咱们就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扫墓是件比较严肃的事,所要涉及的东西和事物很多:需要携带的祭品、雨具,代步的马或驴子,走在雨中泥泞路上的行人,路边不断变换的景物,还有祭拜者沉重的心情,和被祭拜者的关系以及被祭拜者的姓名生平等等。

可以入笔的东西很多很多,可作者却匠心独运,于这些纷纷事件中只撷取了这四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组成了一首千古绝唱。

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心锤炼。

不由得响起了李白的诗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还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和杜牧的《清明》比起来,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感,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大家经典之作,妙笔天然,浑然天成,没有丝毫斧凿和雕琢的痕迹,看似平常却绝非随意;流传千古至今无人超越。功力之非凡,非平常诗人可比。它的文学性,它的文学价值,它对后世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了。

欣赏优秀的唐诗宋词,也是需要一点时间磨练的,年龄和阅历,不断学习,提高文学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正如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一样: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妙处,自在不言中。

亦有所思

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儿的是天才!

那么,第一本“诗歌流水账”岂不也值得我们挑一下大拇指?

创作诗词,有几个领域极为难得,一般人不敢嘚瑟。

其一是快乐,快乐的诗实在是太难写,哪怕是写出来,读者也不会傻呵呵地陪着你笑。

其二是仙气,哪怕是隐藏掉作者名字,一看就知道诗成之时,鬼神皆避,仙魔弗及。换做常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整出两首来。

其三就是情趣,这种情趣不是才子佳人的藉断丝连,而是生活中在无数小事中透露出来闲适,要命的是还不能罗列什么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可以打个粗俗的比方,人家拉屎的POSE都充满着画面美。或者说当你爱上一个人,这个人哪怕在睡觉时磨牙打呼噜放屁,在你的耳里也如天籁一般。

以俗为雅,才叫本事!

这首《清明》的关键之处在于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路应当是扫墓或出行,不论是哪一种,遇到纷纷的雨心情总归不大舒坦。但是我们的杜公子却不尽然,心情舒畅,在这样的节日这样的天气里还想着去喝点小酒。

按套路来说,这第三句第四句为了表现诗人的雅趣,怎么着也用罗陈一些兰花,梅花,桃花,小桥,流水,美人,翠袖,青衫,竹杖,长剑,驿路,甚至是曲径,落花之类的烂梗。

然而作者没有,只是摘取了最日常的问路行为同样达到了这种巧妙的目的,而且在一问一答,一近一远,一俗一雅,一陌生一熟悉,充满着动态描写和空间感,不仅有距离,有情节,有意态,有冲突,还有一种张力。

最致命的是,作者实现这种张力的途径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感。

杜牧的《山行》也是这种诗歌的典范之作,还有那一首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同样是可遇不可求的“流水账”。

流水账级别的诗人,非大诗人写不出来的!


宇哥聊

如果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账,那怎么会流传至今呢?其实,华丽的辞藻虽优美却不一定真实!

首先,我们来欣赏《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黄昏的时候,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的哀鸣不讨人洗好。小桥下河水哗哗流淌,小桥边都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从西边落下,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诉说着孤独与凄凉。

看似是景物的简单堆砌,但它以景托情,寓情于景,于此之中抒发一种凄苦的意境。

探究《清明》蕴含的文学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句解释:江南的清明节那天,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人犹如落魄断魂似的。

询问哪里可以买到酒呢?牧童笑而不答,只是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纷纷”两个字既描写了此时细雨的状态,同时又勾勒了每个人的心情其实是不一样的:既有心情愉悦的,也有忧愁的,也有着急的……

“欲断魂”三个字形象地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神情:犹如魂飞魄散一般!

“遥指”既指明目的地的遥远,同时也烘托了心愿没有达成的失落。

真挚的情感从来都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出来的,在朴素的语言中往往流露的才是真情实意!

这首朴素的《清明》用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从而广为流传!

麦穗日记

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历经千年,常读常新,是每年清明节吟诵的最佳诗词,没有之一。而题主之所以认为这首诗歌更像在记录流水账,恰恰说明了诗歌的通俗性,体现了作者很高的文学素养和简约的创作理念,让人们每每读起来,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清晰的图景,读罢又觉得余味未尽,魅力无穷。《清明》全诗内容:

清明时节雨纷纷,街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清明节的时候下雨了,路上的行人却熙熙攘攘,没有间断。我走在路上,看着这种情景,问路上的小孩哪里有卖酒的?小孩不作言语,用手指向杏花村。整首诗意梳理下来,就能发现诗人对该诗的意象、语言、结构把握得游刃有余。

立象尽意:以言寓象,得意忘言

早在魏晋南北朝,许多玄学家就将“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阐释出深刻的见解,这一时期的文论家认为,写诗需要用“象”来寄寓“意”,而“言”是来呈现“象”的。发展至唐朝,诗人多将“意象”作为衡量诗歌精湛的尺度,他们认为作者需要由感兴而成方能构成真正的意象。而杜牧的《清明》正是遵守了这种文学创作手法。

首句即点明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清明时节。瞬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伤。因为这一天非常重要,人们多去扫墓、祭祖,所以,许多人都会赶回家乡团圆。而杜牧此时却身处他乡,看到这么多人在路上来来往往,内心难免会愁绪满满,“断魂”二字恰好体现了这雾蒙蒙的春雨纷纷缥缈,就像这不绝断的行人。简短两句,就用一景一情、情景交融的创作笔法,互相生发出一股凄迷纷乱的境况,深深地撩拨着读者的心弦,这正体现了杜牧对言意的准确把握。

如果说,三四句布好了场景,只等着表演的人出场了,可杜牧笔尖一转,竟然将演员们都罢免了,只剩下他自己,欲寻酒家,喝酒消愁。诗人这般行为,更是让读者心疼了。“借问酒家何处寻”一句,正是体现了诗人心中对团圆的想象、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期盼,丝丝心绪交杂在一起,只需要一个“酒”字来化解内心的愁绪。“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孩童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这番意境将童真的孩子,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的神色概括的饱满形象。往日的孩子应该在路上嬉闹,可清明节的孩子竟然也暗自伤心起来了,无言有行,更见其味儿,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绝句的篇幅都比较短,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内打动读者,并且形成“幅短神遥”的艺术魅力,关键在于对意象的把握。杜牧的这首诗开篇就氤氲了清明节的景别,全然未写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的行为,却让读者禁不住幻想到这一幕,如此心中有感而生出的意象,是作者极具独特的文学创作笔法了。

不务绮丽:平凡的语言中,藏有绵密的情感

中唐诗歌高潮到了唐穆宗长庆时期,情感逐渐低落。长庆以后,随着唐王朝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诗歌,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摆脱了盛唐绮靡的诗歌特点,而来时主张以平淡的语言,透露浓厚的情感。杜牧作为这类诗歌题材的代表,他曾多次表露个人的创作主张:

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献诗启》

杜牧本人不满于唐朝柔靡的诗风,主张内容充实,语言平淡,明丽疏朗地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开阔心胸,这种文学创作的主张指引他创作的笔法。而在《清明》这首诗中,语言极其淡雅,四句平铺下来,没有引用典故,也没有寄寓抑郁不平之气,展示仕途坎坷之苦,有的只是清新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景别,看似简单,却又余韵邈然。

这种不事雕琢的笔法,本身就是诗歌文学性的表现。诗歌自产生、发展以来,一直强调“诗言志”的政治功能,偶尔有诗人创作一些自然风景的绝句,依然会被读者解析为“政治失意”而带来的情感迸发。这种“诗须有为而作”的创作心态一直影响着士人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而杜牧正是抛却了这种纵横议论、匡济天下的壮志,开始关注个人心绪的表达,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方式,才敢于用平淡的语言凸显缠绵的情思。

结构回环:层层递进,叠沓深入

《清明》诗的章法结构十分自然贴切,仔细研磨,又十分讲究。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事物的发展情性,首句交代时间、天气、场景,是“起”;次句写诗人心境,“断魂”二字是“承”;第三句中“借寻酒”来浇愁,是为“转”;末句的“遥指”与“杏花”相呼应,符合江南“杏花春雨江南”的美景之状,遥相呼应首句的“雨”,是为“合”。这种起承转合的作诗规则,完全符合文学创作的格律。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写道:

启行之辞, 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 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 内义脉注, 跗萼相衔, 首尾一体。

作者将时令、情境营造出来之后,将自己视为万千百姓中的行人,以平视的眼光湮官吏的阶级,从一个平民视角写自己“因清明而生愁,因解愁而思酒,因思酒而寻店,因寻店而问牧童”,这种层层递进的创作手法,将因果关系阐述的十分严密,又句句铺垫,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圆融景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比起诗人描写生者对已故亲友的痛哭流涕,这种建构清明节的人物群像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杜牧诗逼真再现了特定节日中的风俗民情、社会文化,全诗未见一个“悲”字,却用悲伤的基调笼罩了全诗,堪称清明节悼怀亡灵的千古绝唱。

结语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绝,像一幅朴实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竟对一代一代的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应该是杜牧不能想象的景观罢。杜牧抛却华美的文风,以独特的意象和情感率先占据了人们对清明节的认知,或悲痛或怀念,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贴近民俗的“行人欲断魂”景象,又借助平易近人、浅俗晓畅的语言,打破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语言壁垒,贴近百姓生活,引得妇孺皆知的传唱氛围,使人读来,满口生香中流露着淡淡的愁思,散发了永恒的魅力!

作者:蔡小记

参考文献:李金坤:《清明》绝唱千秋新——杜牧《清明》诗情思与艺术魅力审美

奇幻溪水o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写了这样的情景:在一个下着濛濛春雨的清明时节的一天里,可能临近中午,出门在外的路人仍行走在路上,又累又渴,无精打采,很想找个酒馆来吃上酒菜并解乏。恰好遇到一个正在放牛的小孩,这个行路人便有礼貌地问他哪里有酒馆,这小孩指着远处告诉他,那里的杏花村有酒馆。

从形式上说,此诗具有音律美。在唐代,“纷”“魂”“村”发音的韵母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押韵,如此读起来,很顺口。

从蕴含的人文情感上说,此诗体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对于经历过悲欢离合的人来说,更能从平常生活中体味到幸福的滋味。这首诗描写了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们熟悉的平常情景,带着人间烟火味。告诉我们,在路途疲乏时能吃上酒菜,也是让人满足的事,这就是幸福。

澴川行者

感觉是在记流水账,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诗人的问题。

首先,你有没有体会出诗人在诗中,所描绘出的那种场景与气氛呢?

你有没有品味出,这个气氛中所蕴含着的意境呢?

下雨呢,把人们都淋坏了。

想找一处酒家,喝点酒暖暖身子。

牧童指着远处说,那里有一处“杏花村”酒家。

嗬,这个“杏花村”的名字取得好啊,一下子让人忘记了寒冷,而看到了杏花。

酒未喝,身子先暖了。

快去!快去!

大猫国学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看起来在写清明节祭祖路上的一番悲凉景象。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祭祖时的心情。对亲人对祖先的无限哀思。又柳暗花明稍稍放松的心情。实则也是这么表现的。

这首诗之所以为后世广为流传。是因为诗里有几个物象用的恰到好处。清明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牧童,杏花村。这些物象被大众通常所理解为忧思,凄凉,哀伤的象征。正因为这些物象被大众普遍所理解,所以这首诗才显得通俗易懂,入情入理,广为后世流传,甚为有名。

那个时候的人们跟现在的人们认知不同。那个时候的人们思想普遍比较朴素。实用的,接地气的,能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才是好的。所以理解的出发点不同认知层次也就不同。

当下人们所说的流水账,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都会给读者一个交代,让人一眼看过去,没有深刻的哲理,也不用花多的时间去深刻思考。简单的问题简单化。如果用流水账的思路来看待这首诗。而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也都有所交代。而且文字内容通俗易懂,读起来毫不费力,所以就给人一种记流水账的感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浅显的理解。或者说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就没有对错之分。

其实作者写这首诗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想记录一下,当时的心情和所见所闻。但是不同心情的人读起这首诗来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韵味。伤心的人读这首诗,觉得它是一首凄凉无比对亲人无限哀思的一首诗。感情丰富的人,读这首诗,觉得这首诗,写的虽然凄冷但意境很美,物象的运用也很应景。情感的表达也恰到好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人读起这首诗来就觉得他平淡无奇,毫无亮点。

所以任何答案和理解都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个人理解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这跟每个人认识事物的层次和逻辑都是有关系的。

谢谢平台,我回答完毕。

熹沐木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流水账”的解释是“比喻不加分析地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依照这个解释,《清明》是不是“流水账”似的作品呢?我们不认为是这样。《清明》是一首独具匠心的写出了中国人普遍心境的叙事抒情诗。下面分述之。

一、《清明》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现象”,而是匠心独具。

本诗主要写清明节的所见所感,一天的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可以说能够写入诗歌的场景在理论上是很多的。但此诗在写作上有几个方面独具匠心。

形式上的匠心。

此诗形式上“起承转合”,圆转而巧妙。以“雨纷纷”凄凉而又低迷的气氛“起”,后面又以黯然销魂的行人“承”,此后又为摆脱这样的心境而以“借问酒家何处有”而“转”,最后“合”以“遥指杏花村”,以行人的希望貌似得到着落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

形式上的“起承转合”与杜牧的另一名作《泊秦淮》神似。两诗第一句都以环境描写作“起”,都为情感的抒发来渲染气氛。两诗的第二句都“承”以人物的出场。最后两句都以戏剧性的画面“转合”,从而将诗人的感情得以抒发。两诗续都同样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上的匠心。

作者精心选取了清明时节的“雨”“路人”“牧童”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凄迷纷乱的意境。在清明这天,春雨纷纷,甚至还伴着丝丝寒意,交织了一幅迷茫而又凄婉的自然环境。路上人来人往,但都带有哀容,在雨纷纷的环境中,行人的哀愁因为环境的烘托更加浓重。欲借酒浇愁,于是乎,春雨凄清中欲求一酒馆,问酒馆何处的借问声打破沉寂,但这样沉寂的环境并没有一句借问而被长久改变,牧童无言,仅“遥指杏花村”,短暂的沉寂终究又回到原点,又回到冷寂凄清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氛围分明是行人心情的写照。

形象上的匠心。

作者塑造了一位黯然销魂的“清明时节哀思深”的行人形象。这位行人甚至还包括作者自己。在这雨纷纷的清明时节,路人春衫尽湿而又肝肠寸断。在这样的特殊时节,行人可能会想起过往的很多亲人和故事。然而此刻能面对的或许只有一堆黄土。春雨无言,春草无声,但见满脸哀愁但又难以开口。故而欲借酒浇愁,但酒入愁肠,也只能化作了行人的相思泪吧。

叙事上的匠心。

本诗第一句用环境渲染氛围为事情的发展以及抒情主人公的登场创造条件。第二句聚焦在路上众多景象中的行人之上,“欲断魂”三字写出了他们的精神状态,也呼应了清明节这特殊的日子。下一个典型动作情境是“借问”,目的是在“欲断魂”的哀愁中寻求酒的解脱,但牧童好像也无心回答,只“遥指”而已。叙事于此便戛然而止,没再讲述行人如何到杏花村,又如何饮酒,又饮了多少酒等。很明显,这没有如“流水账”一般不分主次地铺排下去,而是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及场景进行描述,而又适可而止,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诗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写出了中国人普遍心境的叙事抒情诗

本诗和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样写出了中国人的普遍心境,一首生发于清明节,一个生发于重阳节。都在重要的节日写出了特殊的感情和趋同的心境。本诗是也一首叙事抒情诗,或者称作即事抒情诗。这样的诗作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又必须局限于有限的篇幅字数之内。所以“流水账”式的叙事是写不好这样的诗作的。要写好这样的诗作除了有高超的写作素养,还需要有巧妙的视角抓取部分典型而又动人的镜头,再融以凝炼的语言。《清明》就是其中的代表。除此之外,如岑参的《逢入京使》选取的是想让偶遇的入京使带信回家但又没纸笔,只好捎回家“平安”二字这样的场景。寥寥二十八字将作者的经历以及思乡的感情全部写了出来。又如李白《静夜思》仅二十个字,将自己深夜无眠、独自看月、黯然思乡的场景描绘了出来,简洁又传神,细腻又生动。上述几首诗中,所叙事件都独具匠心而又凝炼生动,同时感情真挚深刻,皆为叙事抒情诗中的代表作。

小结

杜牧的《清明》一诗绝不是“流水账”似的叙事。相反,此诗是一首独具匠心的有真挚感情的叙事抒情诗。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在诗歌史上大放光彩。

泰必德

多愁善感,借酒消愁

安抚思念亲人的情绪

自由行走的云

杜牧的《清明》用二十八个字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画面:细雨蒙蒙的清明节人们在祭奠逝去亲人的路上。凄悲的肝肠寸断。诗人问牧童哪里有卖酒的,牧童指着远远的杏花村。这是一个带着维美的伤感画面。如果现代人描写这个场景最少也得百十个字吧。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惜字如金。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