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借助互联网进行搜索来编写代码的码农,我来回答一下你的这个问题。
首先,纸质书依然有着非常坚韧的生命力。
对于这一点,常去图书馆的人应该深有感触。在图书馆里,你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的人,为了同一个目的,安静的学习知识,而来到这里。
阅读纸质书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带的仪式感,翻阅和浏览纸质书,都是要刻意去寻找你所需要的答案。这不是简单依赖搜索可以到达的。没错,电子搜索确实提高了到达知识的效率,然而并不能够提升知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并且互联网上搜索到知识的同时,不经意间就会有其他诸如广告之类的信息,影响你对于知识吸收的专注度,这些问题在纸质书上是不存在的。
其次,优秀的纸质书是经过作者、编辑精心处理过的知识。
当然从去年开始,我尝试从得到中听书,听书的好处是每本书都是经过知识加工后将精华部分讲给你听的。不好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因为是别人告诉你的知识,不是你自己去理解,去吸收的,所以降低了你的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我觉得听书是可以快速补充自己所认为欠缺的非主要知识,而主要知识体系,尤其是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实际要用到的,避免不了自行经过深入研究和归纳汇总,从而内化,为我所用。
优秀的纸质书,所呈现出的完整知识体系也不是简简单单的搜索可以告诉你的。虽然你也可以认为在网上搜索一本与纸质书一模一样的书籍来弥补这个欠缺。但是你阅读了大量的纸质书和电子书之后,你最终会发现,你阅读电子书时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不见得引发深入的思考;而阅读纸质书时,首先你得翻页,触发翻页带来得声响,好像是有人在你耳边询问你,这页数给你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帮助。
读书的目的依然是增长知识,引发深入的思考。
最后,知识其实不论如何是碎片化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虽然纸质书也是通过作者的理解和精心思考,梳理脉络,构成全书的体系和框架,最终写成并问世。然而,书终结是人写成的,而人理解这个世界更多的是片面的,不全的,从自身经历出发的。
互联网上的知识也是如此,更多的是内容生产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记录。随着更多的读者阅读并修改,最终不断完善,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当然如果你听过SEO,听过长尾理论,听过赢家通吃,听过推荐算法,你终结会意识到,你搜索到的或者通过推荐阅读到的知识,是被人刻意送到你面前的。也许不需要你动脑筋,计算机通过你的行为记录做了用户画像,结合你的习惯,给你看到了你觉得很符合你品味的知识。
我想,作为人类,尤其是智人,还是要有一点自我判断意识和价值取向的。
我思,故我在。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