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人类性取向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科学认识性少数群体?

人类性取向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科学认识性少数群体?

人类性取向由哪些因素决定?如何科学认识性少数群体?

1001人浏览
石塘网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3-05-04 03:04:28
共有3条回答
男科医生谈健康

对于性取向的机制研究并不是很透彻,一般来说,多数人感受到的性引力是来自成年异性,为异性恋,也有少数人感受到的性引力为同性或者物体等,医学上称之为性取向障碍,常见的为同性恋、双性恋、恋物癖等。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影响性取向的因素包括两部分: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基因、大脑和激素等因素。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学者指出同性恋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上世纪末期美国有科学家通过基因检测后发现同性恋的的X染色体上有个基因Xq28决定了性取向为同性,但后来有科学家证实Xq28并不是唯一的相关基因。大脑性神经结构的差异导致性取向障碍,同性恋者的大脑性别与性器官性别形式是相悖的,向异性方向变化,即同性恋男性的大脑与异性恋女性的大脑相似。另外性激素的影响也很大,胎儿的大脑受到何种性激素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细胞未来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儿未得到雄性激素的影响,而是受到母亲雌激素的影响,男性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雄激素的多少对性别分化有很大的影响。

后天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人对异性的选择和爱好也要通过后天学习获得,人在出生时心理上是中性或无性的,然后是性心理、性定向的分化。如正常的性心理发育受不良的家庭和环境影响,则成熟的异恋驱动力将被阻滞或扭曲。如人在成长中屡遭挫折,或在异性恋中经常受到拒绝和挫败,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缺乏,对异性有异常的忧虑和恐惧,也会增加同性倾向。

对于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同性人群,性倾向是明确且改变不了的,我们应该多给与包容和理解;对于后天性因素造成的同性人群,可以帮助和指导他们如何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培养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多能改变他们的性取向。


(本文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 郭军主任医师/邱俊峰硕士研究生)

王企鹅

目前的研究来看,影响因素很多,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环境都有影响。后天的环境就很复杂了,很难一一叙述,我们就说说基因吧。

同性恋的基因影响有一个悖论,如果基因使得个体选择同性取向,就会导致这个个体没有子嗣,导致同性恋的控制基因没办法遗传下去,所以同性恋会越来越少。可是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却不低,不符合假设前提。所以过去大家认为基因的影响很小,后天的环境影响更大。因此把同性恋归类为心理疾病。不过,随着科技发展,我们认识到并不是携带的所有基因都能表达的,所以但从“不育的基因不能遗传”出发的想法是不合适的。

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性取向的确是由基因起主导的,而且遗传机制也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发现,男性同性恋的母亲,往往有远优于一般女性的生育能力,甚至男同性恋的姨妈也有优于常人的生育能力。现在认为,某一个控制男性性取向的基因,在女性身上起到的作用是增强生育能力,换句话说这个基因在女性身上实质是繁殖优势,有更高的传递能力。通过这种途径,这个基因在人类中稳定的遗传着。

同时,控制性向的基因并不止一个。现在的研究还发现,和性取向有关的基因,和人的“同情力”有关,同性恋往往有更高的照顾他人的热情,对整个人类族群来说,对提高幼子生存率有很大帮助,对族群来说是有益的基因。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携带几种这样的基因,是我们“共情力”和“同情力”的来源。只不过,要携带相当的数量或者形成固定组合,才会表达出“同性恋”的倾向。

所以不应妖魔化“同性恋”,性取向不同和身高高矮不一没有本质不同。

开朗葡萄a5

性取向特殊的人说出来会遭到很多人炮轰,在中国要想真正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很少,父母这一关如果能过在说,我们的生活不允许突破现在道德底线,性取向不同的人尽可能为自己隐私保密,说出来不但没人理解还有可能被别人取笑、与谩骂。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