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语天花板过誉了,《以父之名》的编曲巧思是天花板,整体音乐性不如《夜的第七章》

周杰伦:“《东风破》如此的受欢迎,我没有预料到,原来想的是主打歌《以父之名》。
“因为刚开始专辑主题就是‘以父之名’嘛,但是后来大家那么喜欢东风破,我自己觉得很高兴。”2004年何炅采访周杰伦原话。
人人都说《以父之名》很厉害,是华语天花板,但你问为什么厉害。他只能憋出一句“首发50个电台,累计8亿人倾听”。这本身就是个商业噱头的新闻。当年《叶惠美》专辑的主角不是《以父之名》,而是《东风破》。《东风破》的恐怖现象级才是周杰伦生涯事业进入内地的转折点。
原因是当年的审美只能听懂《东风破》,听不懂《以父之名》。而如今《以父之名》的口碑和听众逆袭的原因:
在于洪敬尧完美的编曲巧思,具有时代突破性,超出了十年左右的时代审美。但是在作曲和作词上,存在着早期周杰伦团队部分稚气不足。《以父之名》的作曲过于简单,内容度不足,作词不在黄俊郎巅峰期,略微薄弱。后文具体阐述。

《叶惠美》正式上线后,《东风破》收听断崖现象级,后续在周杰伦2004年进入内地发展后,于2005年《叶惠美》一首《晴天》圈粉全国初中、高中生。2010年之后,2005年的学生党长大,上大学开始有时间看《教父三部曲》,《以父之名》这时候才慢慢火了。
《以父之名》的审美是有门槛的:
审美年龄在20-22岁之后,东风破在13岁,晴天在17岁,这种门槛主要体现在编曲情感表达上。《以父之名》弥补了《东风破》、《晴天》的内容度和成熟性审美,具有编曲的完美性巧思,让如今《东风破》和《晴天》都略显疲态之下,成为了周杰伦的音乐内容标杆。
但《以父之名》只获得了一个音乐奖项,是编曲奖,第4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港台及海外华人最佳编曲奖,这是个非专业性的野鸡奖。不论从早期的市场反馈,和音乐奖项表达上,《以父之名》还是没有受到市场认同的。

我个人认为“《以父之名》是华语编曲巧思天花板“,这句话还是非常恰当的,重点在编曲巧思,而不是编曲。说《以父之名》是华语天花板,我还是迟疑,认为有点过誉的。
《夜的第七章》音乐性上,在钟兴民完美的弦乐编曲和黄俊郎的生涯巅峰封神作词,我个人认为比《以父之名》更具有音乐性统一性。虽然两首歌都是周杰伦,左手给右手,笑。
以下以编曲、作曲、作词、音乐立意四个部分来具体分析《以父之名》。
1:编曲:《以父之名》与众不同的核心。
首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叫编曲,就是给歌曲的最终精包装,将作曲、作词、配器、和音做销售前的完美美颜精包装。可能有点点抽象。
“啊~!啊~!”
《以父之名》开头两声女高音的尖叫,就是编曲。贯穿音乐的,合成器电子音色的旋律就是编曲,整体的暗黑风格就是编曲。前奏90年代西海岸风格就是编曲。

大部分人听完《以父之名》后,只会记住三个点:
第一个,开头的女高音尖叫。
第二个:贯穿音乐不断重复的合成器电子旋律;
第三个,意大利歌剧后,瞬间的突兀嘭嘭嘭枪声。
第一个和第三个是最多人的记忆点,很多人不记得《以父之名》的歌名,却记得两个女的在尖叫。
那么我告诉你,这三个记忆点,全是编曲人的主要工作,也就是洪敬尧展80%的功劳。剩下20%是周杰伦的制作人方向,比如第三个枪响就是典型的《双截棍》钢琴间奏思路的强烈反差对比。
第一个:“啊!”音高A5,这是一个跳出常用音区的女高音和声,从音高上将,就已经超出了正常听觉范围,很多人说像唢呐。的确像,音高等于高音唢呐的高音,音色十二泛音区的集中度也偏向尖锐刺耳的穿透力。从音乐的开局进入,洪敬尧做出了属于他的名场面,开局王炸。
第二个,通篇的电子乐合成器音色的重复,这实际上是欧美风格典型的编曲思路,欧美流行音乐大部分都是依附于1645类型的四排重复和弦和重复音轨来完成记忆点强化。

第三个的歌剧接枪声,是属于周杰伦的大体知道思路,洪敬尧完成的落实,将意大利歌剧参与了进来。因为意大利最有名的就是歌剧的所谓正统之都。和主题很大。
三个惊艳点,都是以编曲为主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突然有点明白我为什么说《以父之名》是编曲巧思天花板,而整体音乐性不如《夜的第七章》了?因为对于音乐而言,《以父之名》的编曲有120分,但是作曲只有80分,作词只有85分。
2:作曲;
枯燥预警:

看看这朴实无华的Dm和弦,因为整体的基调在于说唱,而这首歌之中,咬字的方式就是非常独特只属于周杰伦的咬字,这首歌也是被人诟病咬字不清的典范之中的典范。
说唱的主要作曲思路,被周杰伦放在了尾音处理上,做了大量的切分音和转音。有一点把说唱当成流行在写,在除了切分和转音,整个作曲部分你看不到其他的本该具有周杰伦最大特殊的作曲巧思存在。
整体音区,都是一个三组和部分四组的咬字音区,低音过于密集,而且又是咬字很多的说唱,加上周杰伦的咬字方式,整体歌曲的主要作曲部分,个人感觉抓不到重点,记忆点。这也是为什么说洪敬尧的编曲优秀的原因之一。因为的确周杰伦的主歌旋律再给编曲做陪衬。

从《以父之名》后,不论是《夜的第七章》还是《稻香》周杰伦在说唱的咬字音区上,都越发娴熟,知道需要配合高音区的咬字,才具有基本的流行性。比如《稻香》的开口咬字音区,就非常完美,具有声线听觉。
《以父之名》的暗黑风格,导致了作曲不适合流行性声线表达。此外有一个间奏的高五度演唱,就是仁慈的父,很多人说那一段很惊艳。但我想说,从作曲的角度和声乐角度,那一段有一点炫技大于内容的味道。不如《夜的第七章》女歌手:如果邪恶是华丽残酷的乐章、FFFFF,黑色的墨,让人记得住歌词。《以父之名》的歌词你不去查,我只记得“仁慈的父”。

《以父之名》的作曲不能说不好,只能说这是脱离了华语流行音乐的暗黑风,洪敬尧是个大师,大师不符合华语受众口味。后续的钟兴民的《夜的第七章》才是更好的华语审美风格的暗黑风。
这个时候周杰伦显然是在模仿《教父》缺乏一定的音乐性底层巧思,而不是将他在《双截棍》之中的自如感。而且黄俊郎也是刚刚和周杰伦合作,作词并没有网上夸的那么好。音乐是要讲究真材实料的,不要爱屋及乌。

3:作词;黄俊郎初登舞台,略显稚气。
《以父之名》是黄俊郎作词生涯之中的第三首作品。第三首作品,天才也要讲究积累和阅历。
一个刚刚出现的新人作词人,能按照周杰伦的要求把《以父之名》的作词写出了,就已经非常完美。
黄俊郎的文字风格是碎片化细节意向和音乐逻辑表达,但是在以父之名之中,周杰伦给的音乐立意,让黄俊郎难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周杰伦写《以父之名》的原因是基于他的生父周耀中的成长缺失,和周杰伦对于《教父》的喜爱,这是以父之名的音乐立意切入点。
黄俊郎交给周杰伦的答卷已经比较完美,黄俊郎将父亲在西方的“一位三体”,亲生父亲、教父、天父,三层意义在歌词之中都表达了出来,而且不同的父亲拥有不同的完美刻画,已经非常难得。

但是表达不是黄俊郎的强势点,剧情和叙述才是黄俊郎的强项。在《夜的第七章》之中是把歌词当成短篇小说来写的。文字之中存在剧情流动。
而《以父之名》显然没有缺乏一个文学性的剧情推动,而是一个基于周杰伦对于《教父》的喜欢,用文字表达,MV的画面去补充。但歌词讲究的是歌词标准,这就是以父之名歌词的缺陷,是基于《教父》剧情的破碎化整合。
这样的作品在音乐立意上就明显处于对于作词人不利的点。将《以父之名》的歌词和《夜的第七章》相比,显然黄俊郎在《夜的第七章》之中才能说一句封神之作,完美的剧情、完美的音乐性。
综上,看看就好。


请问啥是天花板?楼房天花板也是天花板,猪圈天花板也是天花板,但是猪圈天花板也不比楼房天花板高多少啊
- 下一篇:不爱看抖音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 上一篇:5月下旬猪价能涨起来吗?从哪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