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般?

古代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般?

问题补充:经常听到电视里有人说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那么古代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般?谁告诉我?

1044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2 08:44:45
共有4条回答
公子想

每个男人在少年时代都有一个武侠梦,看到电视电影中那些飞檐走壁舞枪弄棍的大侠们,总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听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好在同小伙伴玩闹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好的角色候选(就是模仿电视剧中的角色,然后看谁厉害,希望我和我的小伙伴不是唯一)。从那以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对我们来说就是武功高强的代名词,有段时间和小伙伴们还专门讨论了是哪十八般武艺,易筋经、九阳真经、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现在回想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


其实,十八般武艺是什么,真的是难倒了不少人。我国是一个有这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度,武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并不是十八种功夫,而是指代十八种兵器。中国古代的兵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绵延数数千年的战争中,制造了种类繁多,工艺先进、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这些冷兵器虽然看似残酷,但在历史进程中,它们和文明文化一样,都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十八般武艺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兵书《翠微北征录》之中,元代以后,十八般武艺的书法就流传更为广泛了,但是这一时期,兵书典籍中只是提到了十八般武艺,却没有细说是哪十八种兵器,这也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学者留下了一个谜团。到了明代,终于有人说出了是哪十八般武艺,博物学家谢肇淛在其著作《五杂俎》中首次提到:

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耙、绵绳套索、白打

同样,在明代朱国祯的笔记小说《涌幢小品》中,也将十八般武艺定于为这十八种,其中前面十七种为兵器,最后的白打,指的是散打搏击。


但是在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理解中,十八般武艺就应该是十八种兵器,他在《水浒传》中,提出十八般武艺应该是:

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但是施耐庵这样的安排,也有人质疑。质疑的点主要有这几个:铳、链、牌。后人把铳作为火器的名字,可是兵器中却从未听说过有叫做铳的。链和牌,在其他文献记载中,没有见过相应的记载。


后来十八般武艺又出现了九长久短的说法。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鎲、钩、槊、环

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这种列法,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那么现在,我们说着十八般武艺指的是: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曾经幻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我,现在只想安静做一个吃瓜群众,每天码码字,就可以了。

酸虫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兰芳说的评书家喻户晓,非常火爆。象《岳飞传》、《杨家将》等古典评书,有些章节至今记忆忧新,其中经常提到十八般兵刃,即: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镰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之所以中间没加顿号,是因为当年刘兰芳说得快,嘴皮子特溜)!

苇说历史

兵器:本来是一种人类在史前阶段用于生存和生产的工具,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萌发,工具演变成为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兵器。例如弓箭至少出现于距今2万年前,但是直到距今约5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才出现用箭杀人的实例。

兵器的发明应归功于蚩尤和黄帝,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以黄帝为首的北方部落联盟,与蚩尤为首的南方部落联盟发生了激战,即著名的“逐鹿之战”。

随着战争的日益激烈,那些原始锋刃生产工具已经不适合大规模作战的需要,这就促使交战双方开始设计和制造专门用于杀伤的特殊用具——兵器。商代时期,我们的祖先开始使用青铜来铸造刀、枪、钺等兵器,到了汉代和魏晋时期,由于我国冶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和钢铸造刀、枪、剑,各种各样的兵器也开始多了起来,至明代,所谓的“十八般兵器”基本上已完备定型。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找不到,最早出现于汉武帝的元封四年(公元前107)。毕生致力于打击匈奴人的汉武帝刘彻,根据汉军和匈奴铁骑之优劣,在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之后,汉武帝筛选出了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众多兵器的特点,将汉武帝钦定的这“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兵器。九长兵器为:戈、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兵器为: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所列的各种兵器中不难看出,十八般兵器大小各异,样式和使用方式更是匪夷所思。

这十八般兵器即有长兵器,也有短兵器,即有软兵器,也有硬兵器,即有单用兵器,也有双用兵器。正如评书演义中所形容:有带钩的、有带刺的、有带尖的、有带刃的,有明的、有暗的、有攻的、有防的、有扎的、有砍的、有砸的、有剁的、有射的、有挡的,堪称是防不胜防。

而在谢肇的《五杂俎》、褚人获《坚集》两书之中,“十八般兵器”则更是花样翻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外门兵器”。

据明代谢肇的《五杂俎》,清代褚人获的《坚集》两书中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人称其为“小十八般兵器”或“外门兵器”。

锦绳套索:不知始于何时,锦绳也成为了杀人利器,施用者临阵时用一寻常之锦绳,两端结作锤形,长约一丈二尺,锦绳套索的作法虽然简单,但非内力高深者不能施用。

耙头:耙头本为木质农具而非兵器,即今日农家用为翻盼米麦之农具,乃神农氏之遗制,不知始于何时,本为木质的耙头也被更其为铁质兵器。耙头兵器在战场上的使用率不是很高,但如果你知道《西游记》中的天蓬元帅猪悟能,和《封神演义》里的大汉邬文化,你就知道耙头有多厉害了。

据考证,古代的兵器大约有四百多种,而所列的十八般兵器,不过是最常用的一部分。

但无论是那种兵器,在武功高强者手中,它们都是最致命的武器,例如在《三国演义》之中,零陵太守刘度部下那位手持大斧,力敌万人的上将邢道荣。

安逸情感视听

据《五杂俎》和《坚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

今天,武术界普遍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