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7年,康熙26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书中不仅仅是提出了牛顿三大定律,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微积分的完整思想。微积分把数学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以至于后世的数学家提到牛顿多少都有些羡慕嫉妒恨,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不亚于牛顿,但却没有得到创建微积分学(数学从算术上升到对变量的研究)这个千古一遇的机遇。那么这时候中国人有什么科学上的进步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数学家应该是元朝的朱世杰。他提出了四元术,一种多元高次方程求解的方法,比挪威数学家早了四百多年。朱世杰之后的几百年间,中国人在数学上一直没有出现值得一提的贡献。尽管清朝也出现了几位著名的数学家,比如,梅文鼎但他们的成就主要是在引进西学方面,几乎没有涉猎现代数学的新领域,如,函数、复变函数,概率统计等等。
科学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这部190万字的巨著,为两千余种植物按照外形、气味等特征划分了部、类、种,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最早的植物分类学。
明清时代,还有不少科技成就,比如《天工开物》等等,但这些都是实用技术,对学术的贡献和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西方科学理论突飞猛进的几百年间,中国人可以算是在原地踏步了。中国人直到20世纪初,才引进了阿拉伯数字,相信了日心说,接受了外国传教士所绘世界地图,接受了美洲大陆和澳洲大陆。我觉得中国人对古代圣贤执着的坚持,使得中国的科学发展被耽误了至少300年。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和微积分理论时,中国人依然沉浸在皇上如何英明伟大的幻觉和如何用愚民手段以及驭人之术来达到稳定政权以传之万世的目的。

什么是科学?
曾经有一个人向爱因斯坦询问“中国是否有科学”这个问题,恰好爱因斯坦挺有兴致,他就说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没有科学。这里补充一点,他说的是近代以前的古代中国。他还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说,西方的科学发展主要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作为基础的,这两个伟大的成就,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发明出来的形式逻辑体系,这部分内容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精髓。另外一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出来的系统的实验,可以以此找出因果联系。
爱因斯坦还说: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们没有走上这两步,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客观地说,爱因斯坦这些话还是很客观的,毕竟全球版图如此巨大,出现了那么多的古代文明,只有古希腊诞生了科学的种子,这个概率其实很低的。所以,古代中国文明没有诞生科学是普遍现象。
但爱因斯坦的话,也折射出他对于科学的看法。实际上,这个看法也是科学家普遍对于科学的看法。也就是说,科学就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而古代的中国没有,因此没有发展出科学。
但是,没有发展出科学,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发展科技。相反,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都是排名很靠前的,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牛顿。牛顿是现代科学的开端,他奠定了现代科学的范式,也是从这时开始,欧洲的科学进入快车道,同时科技也受益于科学,开始快速发展,并且超越了众多的古代文明。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
牛顿是公元1643年1月1日出生的。1665年,牛顿因为英国伦敦的黑死病瘟疫,躲到了自己的乡下老家,就是在这个时期,牛顿小宇宙大爆炸,提出了许多惊人的成就。尤其是1666年,这一年被称为牛顿的奇迹年。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数的牛顿成就都是来自于这一年,其中就包括微积分(流数)、色散实验、牛顿定律等。用牛顿自己的话说,他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思考万有引力定律的。
不过,直到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才一战封神,成为雄踞科学史颠覆的科学家。1666年是清朝的康熙5年;1687年是康熙26年;牛顿刚出生的1643年已经是明朝摇摇欲坠的时期,第二年明朝就覆灭了。
那这个时期的中国有没有和西方一样,有可能催生现代科学呢?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事实上,科学的种子差点就播散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当时西方有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朝时就有一批,清朝的初期也有一批。
最早先是罗明坚,将大量的科学著作翻译了成中文,并且开始在中国宣传。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最终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但是科学是比较立竿见影的,所以当时传教士的主要策略就是先把科学穿入中国,再进行下一步。
在罗明坚之后,出现了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他就是利玛窦。
他在中国大肆宣扬科学,并且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以传教士金妮阁为首的一批西方人觉得有机会,于是回到西方筹措了7000册典籍,并且把这些典籍送到了中国。要知道,在当时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匠一年的薪水,因此是一笔巨款。可惜此时利玛窦已经去世,当时明朝的神宗皇帝因为传教士阻扰百姓祭祖大怒,开始打压传教士。迫于形势压力,金妮阁开始转移7000册典籍。后来,金妮阁因为压力而自杀,这7000册典籍大部分不知道去向,这就是著名的西书7000册的故事。这7000册典籍中有大量的科学典籍,其中就包括了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
到了清朝初期,传教士们重新开始在中国传教。其中最有名的代表莫过于汤若望以及南怀仁。汤若望成为了朝廷重臣。而南怀仁更是康熙的师傅。
康熙本人特别喜欢科学,尤其是欧几里得几何学,而且善于天文。他甚至还着手建立了“科学院”。应该说,在康熙的时代,如果康熙大力去推行科学教育,那从那个时期开始,科学的种子就真的会播散在中国。
可惜的是,康熙当时把建立的“科学院”交给了他的三儿子。可是后来,康熙死后,雍正继位,雍正很讨厌老三,就解散了“科学院”,并且不再对西方传教士传播科学给予任何支持。于是,科学就被排除在主流文化圈之外,直到退出清朝。
总结
其实牛顿的时代,恰好也是古代中国最有可能发展出科学的时代。但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自始至终只是把科学当成是皇家的“玩具”,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致使科学在古代中国爵迹。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中国人在研究什么科学?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并不是说他发现的万有引力或者说是光学或者微积分这些成就,而是他整理总结一整套科学的认识与方法,科学就是从牛顿时代开始的,在牛顿之前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那么在和牛顿同时代的中国,当时又在有哪些科学成就呢?

牛顿的伟大成就
牛顿的伟大发现要从1665年伦敦的一场大瘟疫说起,1665年牛顿在英国剑桥三院就读期间,伦敦发生了大瘟疫造成了上万人死亡,因此牛顿避走向下躲避瘟疫,至于有没有采取现代人那种自我隔离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牛顿在乡下并没有闲着,而是静心的搞着他的研究!

他广泛涉猎了包括光学,力学以及数学与天文学,两年的时间里他思考了大量此前从未有人考虑过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牛顿在后期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关于万有引力的数学表现形式,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与质量之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意义,牛顿将天上和地下的力统一在了一起,这可能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理论。

光学上最瞩目的成就是光的色散实验,将一束太阳光通过小孔后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其后方被分解成了七种颜色,彩虹的秘密被发现了,当然这正是光的波动的证据之一,但牛顿仍然支持微粒说,当然这并不是牛顿的错误,因为波动和微粒说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年代量子论成形才解决。

当然耳熟能详的还有三大运动定律、发明反射望远镜与广义二项式定理,还有和莱布尼茨分享的微积分,对科学上的多个名词作了详细的规范,科学的范式就是当时牛顿定下来的,所以说牛顿是科学的鼻祖完全没有问题。
与牛顿同时代的中国科学家又在干什么呢?
牛顿的生卒时间是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中国对应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36年~1912年
所以牛顿做出伟大发现的1666年开始,距离大清立国已经过去了30年,社会也逐渐稳定,1662年康熙帝玄烨即位,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并规定所圈土地退还给农民。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这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础。

- 王锡阐和清代天文学发展
王锡阐(1628-1682),清代天文学家,对天文历法有独到的理解。著有《晓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晓庵新法》是从天文入门到进阶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第一二卷介绍了天文计算基础的三角函数以及基本天文数据,第三卷讲述了各种节气的行星位置计算,第四卷则讨论昼夜与晨昏线,与内行星盈亏的现象以及五大行星的视直径,第五卷则主要讨论日食计算,第六卷则是日食月食预测与金星凌日计算。

王锡阐命名的小行星的轨道
整体上来看主要是三角函数为主,仍然非常初级,但对于清代绝大部分只是饱读四书五经的教育来说无疑是天书。
- 梅文鼎和清代数学贡献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是清代“历算第一名家”,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不过这是地方人物宣传中的描述,尽管梅文鼎确实贡献不小,但如此定义笔者不敢苟同。

梅文鼎
梅文鼎一生著书超过80余部,数量极大,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其著作《中西数学通》,几乎包括了当时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几何补偏》中则介绍了西方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出论述和发展。
清朝时期比较著名的还有数学家明安图与李善岚,还有技术类专家龚振麟,著有《铸炮铁模图说》。
- 疫苗的初期发展
大家都知道第一支疫苗是英国医生詹纳1796年发明的,但其实中国的医生早就有了这种想法,具体表现为以毒攻毒的方式上,第一种是“痘衣法”(取天花患者的内衣给没有患过天花的孩子穿上几天,第二种是“痘浆法”,在天花患者疮口处用棉花蘸脓水等所谓“痘浆”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当很可惜中国中医并没有在这条路上深入下去,而是沉浸在老祖宗的医方中难以自拔。

痘衣法
从1723年开始,因为罗马教廷与中国礼仪之争的原因,康熙禁止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当然表面上只是禁止了传教士,但其实很多科学知识在早期就是通过传教士传播的,因此中国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先进科学知识的来源,而国内长期推行的科举制一尘不变,极大的影响了科学在国内的发展。

西方汉学家艾尔曼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评价其实还是蛮高的,但主要停留在介绍西方数学和天文为主,一些自主的创新也停留在初级阶段,也没有一套体系的论证方法,艾尔曼认为这和科学在明清时期处在二流学科是由非常重大关系的,接受教育中不包含这些知识,仅仅在后期个人喜好而学习,当然即使在这样的制度下,能涌现如王锡阐和梅文鼎以及李善岚这样的人才也难能可贵了,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像牛顿这样的人才综合成体系,究其原因也许就是当时的制度不重视所造成的。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前,欧洲已经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都在这个时期,15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动摇了已经统治欧洲1500的地心说,1610年开普勒在他老师弟谷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的,也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因此也被称为天空立法者。但是地球绕日为什么是椭圆却没人说得清楚。1684年牛顿好友哈雷和雷恩还有一个牛顿冤家胡克三人在一个小酒馆喝酒,他们讨论到了开普勒第一定律这个问题,胡克说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表示自己还不想发表,实际上胡克确实提出了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没有下文,因此雷恩就拿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40先令出来说,看谁先用数学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把这40先令奖给谁。哈雷很积极,当然不是看在40先令的钱份上。后来哈雷去找了牛顿,问牛顿有没有解出这个问题,牛顿明确告诉哈雷自己已经算出来,但稿纸却一时找不到了,不过牛顿表示可以从新再算一遍。没过几天哈雷就收到了牛顿寄过来的一封信,这封信一个九页,可以说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贵的九页纸,也是后来被称为《运动论》的手稿,牛顿在信里通过自己提出的微积分概念解决了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做椭圆运动的问题。哈雷拿到信后很是激动,他请牛顿将信件整理成册出版,最后因为出版社没钱还是哈雷出资帮牛顿把这本书出版的,这本书就是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里牛顿提出并详细的介绍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反观那个时候中国,刚好是明末清初,历代各朝也都设有观天象的机构,当这个机构是为皇权服务的,因为皇帝是天子,既然是天的儿子就要时刻关注上天的旨意,通过什么了解上天的旨意,就是通过天象,所以中国古代有详细的天文观测资料,而且可以是说是世界上最详细的,但没人去发现其规律。
所以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刚好开放的学术环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促成了这一发现的必然,如果没有牛顿提出来还会有马顿,猫顿发现的。

研究中医岐黄,研究天人合一,研究阴阳五行,研究如何跳大神更有效啊

牛顿力学有三大定律;
发表公元后十六世纪;
对应华夏清朝皇太极;
内外压旧国最封建时。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1687年发表的,此时是清朝康熙二十六年。而在这的前一年由康熙帝亲自领导的一件科学研究开始了。
康熙在1686年为了了解自己大清王朝的疆域有多辽阔,便下了一道圣旨命令负责绘制工作的官员开始对全国大江大河,名胜古迹,各大地区都进行测量计算并绘成图。在这次全国大范围的绘制工作中,绘制组到了西藏测算珠峰的高度,到长城绘制长城所在的维度,又到广西,云南四川一代绘制大江大河的经纬度。
这项科学绘制工作持续了20年,绘制组通过经纬度的测算终于在图纸上绘制出了清朝的版图,这项绘图技术可是领先当时的西欧国家的,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康熙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帝王,他对于科学的态度可以说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最重视的,在康熙刚登基不久便开始大力推行天文历法的研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请人教他西方数学、测量学、天文历法、火炮制造等科技知识。所以康熙作为历史著名的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很多乍一听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实际上确实事实,深思之下又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的事,就比如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牛顿跟康熙皇帝是同时代的人,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怎么可能?然而这确实是事实,当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时候,那会儿,孝庄太后刚好去世。
牛顿本来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但当时伦敦爆发瘟疫,于是他不得不回到乡下躲避瘟疫,等到1687年,牛顿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了,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的正式成熟,从此人类的科学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万有引力也是这时候提出的。
这个时候中国人在研究什么科学?可以说几乎什么科学也没研究,所有学者都醉心于考证估计的“朴学”,当然了,我们不是说朴学不好,相反,朴学为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典籍和资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欧洲开始步入科学时代,即将引发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的时候,我们却依然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农耕时代。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向世人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放眼整个人类社会,因为经典力学体系的成熟,生产力开始爆发式增长;而反观康熙皇帝治下的大清国,正在迎来封建王朝集权的巅峰——没过多少年,雍正皇帝就设立军机处,这时候的皇权,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巩固。
此时的康熙皇帝不仅没有意思到世界正在发生巨变,反而陶醉在自欺欺人的康乾盛世泡沫中,他已经看到了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四分象限仪、水平仪、天文钟等蕴含了科学理论的物品,却认为仅仅是奇技淫巧。还要等到1840年,江面上的枪炮声才把大清国从美梦中惊醒。

哈哈,如此机械式比较,挺有趣儿。借问一下: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时候,牛顿在干吗?还有:张衡发明地动仪时,牛顿又有什么见解?
还是看一下几十年前由英国牛津大学李约瑟博士写的《中国科学史》吧!以免进入枉自菲薄,数典忘视偏径里。

《人家提万有引力,我们在干嘛??》
时间:牛顿在1687年提出的万有引力,1687年正是清朝,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
事件:当时清朝发动三藩之乱的吴三桂死了,天下太平很多。康熙舒服多了,于是游山玩水,虽然有盛世之称,但相比同时期的彼得大帝,康熙因循守旧,并无建树。
望采纳

1590年,那个微风习习的下午,伽利略拖着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艰难的爬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稍微平复呼吸后,随即笃定地松开了双手;而1687年,是的,1687年(如果以科学纪年,这一年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光明元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稍晚,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问世。鸡皮疙瘩骤起。
承认一些东西,并奋起追赶,最终超越,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费尽心思搜肠刮肚从又皱巴巴的故纸堆里找一两个孤例来支撑自己那可怜的尊严。

(首)在准备进京赶考,在私塾中学儒学、之乎者也等,算数知道是什么,说物理就不清楚了。

在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研究八股文

正在研究孔孟之道,怎样维护大清帝国江山永固,怎样让草民不敢造反。

我们还在炼丹。

康熙同志和2亿子民们,基本小学数学还未达到毕业水平。但,气宇轩昂,气吞万里如虎,准备向天再借500年,可惜老天早就知道这个井底之蛙

中国在明朝,是,郑和下西洋,大约相对应。

万有引力前十年,1677年左右。人类用正确的方法测定了光速。
1921年,人类发现电子自旋量子数模型,且实验证实。自此,量子力学模型更丰富,核磁共振有理论依据。
1960年,宇称不守恒模型被吴健雄用钴60证实。
2020年,特郎普发表消毒水杀新冠病毒的整蛊表态。

1687年,44岁的牛顿在朋友哈雷(时年31岁,哈雷彗星周期发现人)等人的资助下正式发表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大定律,由此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石,而牛顿也因此一战封神。有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这句话虽夸张,但侧面反映了牛顿对整个地球的贡献。
牛顿出生于1643年,1年后中国的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而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的1687年,中国是清朝康熙26年,34岁的康熙皇帝年富力强,平三藩、收台湾,还在雅克萨围城战打败了老毛子。当时康熙本人对科学比较感兴趣,欧洲几个传教士东来,带来了当时欧洲先进的天文仪器,比如四分象限仪、水平仪、天文钟,还有一些数学仪器。康熙接待了他们,并建立了“科学院”。
但是,仅仅只是个人兴趣而已。因为古代皇帝往往好大喜功,骄傲且自以为是,再加上一帮“贤臣”鼓吹“西学中源”,认为这些发明以及西方的学问原来是自古中国传去的,所以不屑一顾,因此没有使近代科学在中国“本土化”。这一思想随着雍正即位,再经过另一位高傲自大的乾隆皇帝,达到顶峰。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我们才认识到过去的社会秩序不能继续下去,必须自西方引进新的思想,新的社会与政治体制和新的教育哲学。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四大发明”。欧洲的哲学家培根(1561~1626)曾经说过:“许多发明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这些都是近代的发明,但是来源不详。这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一切事物。”这句话足以说明中国四大发明影响的深远,说明中国古科技比欧洲优秀。
杨振宁曾经发表过演讲,他认为中国在1400年至1600年这二百年是一段知识停滞不前的时期,落伍于西方,最大原因是中国自然哲学的落后。而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出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比如达芬奇(1452~1519),哥白尼(1473~1543),马丁路德(1483~1546),加尔文(1509~1564),纳皮尔(1550~1617),培根(1561~1626),伽利略(1564~1642),开普勒(1571~1630),哈维(1578~1657),笛卡儿(1596~1650)等人,而中国乏善可陈。1600年以后,中国的统治zhe又高傲自大,继续沿用科举制度,不屑于引入西方思想。
但是现在不同了,中国已经重新崛起,中国从1900年开始用了100来年时间赶上了500年的西方,中国的航天科技稳占前三。正如杨振宁预测,到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

在搞文字狱,在清查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和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罗刹(就是俄罗斯)就两国边界的划分问题举行谈判。十七世纪时期的清朝,可谓是多事之秋。一方面,在清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平息了中国大陆大规模的反清武装斗争后,又冒出来了一个长达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如果不是由于吴三桂的怯懦和昏愦,中国搞不好还要再次出现南北方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尽管清妖要对后来中国的屈辱负很大的责任,但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清妖,显然也是不公正的。十七世纪清妖入主中国时的混乱,如果康熙、雍正、乾隆这爷孙仨没有几下子,是摆不平诸如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这些乱臣贼子,以及一直就对中国虎视眈眈、垂涎三尺的罗刹(就是俄罗斯)的。对于清妖的这些历史性功勋,我们是不应该忘记,更是不应该否定的。
当然,爱新觉罗家族毕竟是一个罪恶的家族,出于它们想要永远的统治中国的罪恶目的,爱新觉罗家族刻意的打压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疯狂的迫害科技工作者。采取了愚民和残民政策并举的政策,大兴文字狱,使我国远远的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主要国家。在清妖的高压下,我国的知识分子都不敢过问政治和从事科技活动,而是转向了钻研故纸堆的考据学。正因为是如此,所以我觉得,所以我认为,在英国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时候,我国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考据(证)学。正在研究“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两句诗,会不会触犯圣怒。
本文原创首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1687年,牛顿的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里牛顿叙述了一直到现在一直被称作运动三大定律的力学原理,并且定义并命名为万有引力定律。
这一年是大清康熙皇帝在位,这一年一群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给康熙皇帝带来了大量的科学仪器和涵盖近代科学内容的书籍,康熙看过之后十分开心。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康熙的孝庄太皇太后逝世。
虽然在这一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但至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落伍于世界太落后。
比如说在几十年前,公元1637年,也就是明代崇祯十年,在中国刚刚有一部被称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巨作诞生——《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绝对是一部值得历史铭记的巨作,因为它不像中国传统的那些书籍和记载一样,仅仅记录有什么,它还具体描述了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而且是怎样运转的。
比如说这部书中记载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培育新型水稻和大麦的案例,并且对农作物尤其是新农作物种植的气候栽培方法以及种植土壤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都有具体的关注和总结。
再举个例子,我在汉代就有人记载说中国人发明了曲辕犁,唐代有发明耧车先进工具的记载,但是我没办法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因为以前的人只说了我们有这个工具,具体怎么来制造这个工具,这个工具长什么样子以及怎么使用都没有详细说明。直到通过考古发掘或者其他证据,发现墓室壁画以及石窟壁画中的图案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样子。
但是在《天工开物》这部书里,详细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机械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记载了各种技术以及机械制造的详细办法,还配有图片。
《天工开物》这部书里也已经注意到了西方技术和中国技术的不同,比如总结中西方的铸造冶炼技术:"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而且,《天工开物》中还记载有许多先进的理论知识,比如说宋应星是全世界第1个比较科学的论述铜锌合金的人,他明确地认为心是一种金属,并且首次展现了锌这种金属的冶炼方法,使得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大规模炼制金属锌的国家。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颗明星,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以至于清朝将近300年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可以跳出它的影子。

我们在研究传承。

中国人在摇头晃脑的背唐诗,听京戏。

炼丹

那时候,中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正在研究如何用各种动物的大便去治病。

根本就不是一个星球上的人

纬度力学认为事物至少有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面,太极图的黑与白、正与反、刚与柔、物质与非物质。。。。。。鄙人斗胆提出万有引力的矛盾之处,物质的离心力与向心力并不受万有引力束缚,是个变量!当其中某个力受阻或部分受阻,可能的变数有太多可能,也许只能说这么点意见。
- 下一篇:与女生微信聊天,她不回复怎么办?
- 上一篇:为什么首都不定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