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候的外国人,地位没有现在这么高,在长安百姓眼里就是些司空见惯的胡人。商人地位更低,从事的行业被称为贱业,叛乱爆发时他们的境遇和普通百姓没有多大差别。
![]()
来到唐朝的外国人主要有这几种,外国使节,僧侣。还有从事贸易的商人,这些人来到大唐都有自己的目标,或学习或牟利,一但发生叛乱,生命财产都无法保证,怎么可能会留在长安,和唐朝庭一起逃往四川,才是最好的选择,虽然颠沛流离总比被叛军劫掠屠杀要好,而且当时的大唐,富庶的城市可不光是长安,还有扬州,成都和广州。
![]()
安史之乱主要波及的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破坏就要小很多。玄宗时期的扬州是仅次于长安的繁华城市,扬州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盐茶漕米。先汇聚在这里,然后转运到关中和北方各地。扬州有大食,波斯商人居住。多以买卖珠宝为业。朝廷在扬州设置市舶使。是唐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当时来到长安的外国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从海上,坐船来到广州,然后经过扬州,在到达长安。还有一种是陆路,就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他们是按照传统路线,丝绸之路到达长安。
这些外国人,如果他们从长安逃到这里,就可以安顿下来,这里本来外国人就很多 ,可以继续完成他们来到唐朝所要达成的目标。也可以从这里坐船返回自己的国家。
![]()
长安城中的商人,他们是本地人。在这里有家有业,在叛乱初期 ,封常清镇守潼关,曾招募20万人。这其中就有很多保家卫国的商人和小手工业者。潼关失守,长安沦陷,覆巢之下无完卵,其结果这些人都不会好到那里去。
安史之乱,摧毁了一个繁华似锦的盛唐,中间惊心动魄的战斗数不胜数,一个群体,一个行业,在这种历史大剧中,被人记录的不多,这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留言指正
除了逃命、躲藏、附会、投降外,和原叛军降將同部落的外国人肯定是拥护安祿山叛乱的。
外国人都被保护起来了,出问题会容易引起外交纠纷。商人嘛,自然是重利忘义啦,大肆囤购物资,发财。
唐王朝经过“贞观之治”后,国力大幅增强,经济、文化、军事全面发展,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所以那时有很多番邦小国仰慕中华文化,不远万里,派遣使者来唐交流。我们自然是对这种友好行为非常欢迎的,还派鸿胪寺出面,负责这些外国使者的饮食起居。
但这一切美好,在“安史之乱”后突然发生了变化,怎么回事呢?
原来因为战争,朝廷不得不抽调兵力对付叛乱,这样一来,安西、北庭以及西域等地来长安的使者,都回不了家了。当时的唐帝国财政上还要维持这些人的日常开销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鸿胪寺卿压力山大。
著名谋臣李泌听说了此事,便派人调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外国人有4000多人,有的已“滞留”长安达四十年之久,都已娶妻生子,不但买房置地安居乐业,还做生意、开钱庄,生活的非常逍遥。
当时安史之乱发生后,叛军攻入长安后那些外国商人和各种外国教派的人,都在长安已经很多年了,即便叛军攻入了长安,这些外国人依旧没有选择离开。因为他们在叛乱之前都在享受着唐朝的俸禄和待遇,但是他们的职能依旧是外国的使者身份,用他们的思维方式考虑,无论哪个政权统治,都应该需要打通外交和宗教信仰这一块,所以他们宁可冒险留下来!
能干什么?肯定是混乱不堪,四处逃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