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龙珠律师法律评论:高晓松告人诽谤,为何没有方舟子?
文/刘龙珠律师
1月31日,高晓松宣布“正式在哈佛大学入职成为研究员”,微博洋溢着满满的喜气;随后,“打假专业户”方舟子发声,称高晓松的“研究员”只是一个“自费去哈佛大学东亚系查资料的访问学者”,并且强调“哈佛不给任何报酬,自己掏钱”。
次日,好几家网络媒体爆出了这样一则热门新闻——矮大紧洗黑录:高晓松买哈佛大学身份骗粉?
如今,高晓松告了这几家媒体,称他们就“哈佛入职”一事造谣高晓松造假欺骗——高晓松发布微博晒了各方证据,表示自己的职位是Associate,官方名片上的中文翻译叫做“合作研究员”,并且哈佛在官方邀请信中明确表示没有收取任何费用,称他“买身份”是诽谤——唯独他没有告方舟子。
刘律师认为,高晓松告诽谤,赢不了!
一、 标题虽抢眼,却非肯定句:《矮大紧洗黑录:高晓松买哈佛大学身份骗粉?》
几个自媒体的标题虽然非常抢眼,说高晓松“洗黑”,可是标题打的却是疑问句,而且文中所引用的相关资料也都是方舟子的原话——并没有实锤表明高晓松“买身份”,反倒是吐槽了一波方舟子,称其“怼到最后在微博上连名字都没了”。
就“凤凰欧洲”与2018年2月8日发布的《矮大紧洗黑录:高晓松买哈佛大学身份骗粉?》一文中,并没有大段文字来叙述高晓松去哈佛做研究员的事情,夸高晓松家庭背景“群星闪耀”的词句倒是不少,也有大篇幅文字来表达了笔者对与高晓松日益“娱乐圈油腻化”的嫌弃,希望高晓松能归回到那个“诗和远方”的文青,而不是“谄媚的矮大紧”。
说白了,通篇文章除了标题噱头的很,其余的内容和“买身份”毫无关系。
根据中国刑法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而这几个自媒体,并没有捏造高晓松“买身份”入职哈佛,而是借方舟子的言论,自我发挥,提出了一个博眼球的标题,这种行为当然是不好,可是也不构成诽谤,尤其是不能证明“捏造”,因为它们跟本没有确认标题的确实性。
二、 始作俑者方舟子
方舟子是第一个跳出来说高晓松“既不是哈佛大学研究员,也不是研究助理”的人,称高晓松“自己掏钱”,还“骗国内的粉丝”——火药味十足,一看就是要挑事情。然而,高晓松的被告名单里,居然没有始作俑者方舟子!
高晓松为什么不去告方舟子,反而去告一批引用方舟子言论的自媒体呢?他的目的就类似李小璐告网友诽谤一样,想给自己立个牌坊——毕竟当年酒驾事件,高晓松主动认罪入狱半年,在社会上一片叫好,纷纷称他“是个爷们”、“敢作敢当”。如今进哈佛做研究,想好好炫耀一番,却让一个方舟子啪啪打脸,要是不搞点大动作,“真性情”的标签可就不保了。
但是方舟子作为“打假斗士”,战斗力众所周知,和他打官司,高晓松赢不了,也吃不消。
方舟子目前居住在美国加州,如果高晓松要告方舟子,除了中国,也可以适用美国加州法律。根据加州法,诽谤名人的构成必须符合以下5个要点:
1、 with malice 存在恶意
2、 an untrue statement, 不真实的陈述
3、 damaging to the plaintiff's reputation, 对原告产生名誉损害
4、 made to someone other than the plaintiff (“published”), 向原告以外的人公开
5、 with knowledge of the statement's falsity or failure to use reasonable care to ascertain its truth,明知陈述虚假或没有求证真实性
高晓松首先就无法证明方舟子的恶意——恶意是一个人内心的念头和想法,除非方舟子公开明示自己就是要编造故事黑高晓松,否则高晓松根本无法向法官证明,方舟子的“打假声明”是他内心怀有恶意的虚假陈述。
高晓松说自己官方定制的名片写了,他就是“合作研究员”,可是方舟子的“打假”也没有说错——既然哈佛不收费,也不给工资,高晓松去哈佛做研究,不就是“自费”吗?机票、房租、日常开销,都要靠自己的存款来消费,就是方舟子说的“自己掏钱”啊!
至于方舟子称高晓松不是“研究员”,只是“访问学者”,确实与高晓松后来晒出的“官方名片”不同,但是你说方舟子是“造假欺骗”,也言过其实——方舟子本身就在美国留学,是专业“搞学术”的,对于美国学术届各类职位、学历都非常了解;同时,他在“学术打假”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揭露过多位名人夸大头衔、获奖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合作研究员”也好,“访问学者”也罢,光从它们的职责看来,并没有太大差别,都是依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图书里查资料,做学术研究——所以说,方舟子这一次的“打假”不是打错了,而是打偏了,进而被其他的自媒体拿去做了一个标题噱头十足的热门头条,于是引发了高晓松的不满,要用打官司来证明自己确实入职哈佛大学——就像当年贾跃亭的诽谤案一样,明明央视都说他上了“老赖名单”,贾跃亭还状告引用央视新闻的顾颖琼,说他诽谤自己——想立牌坊又立不住,专挑软柿子捏。
其实,从高晓松的微博看来,正式进入哈佛的那一天,能够在图书馆里研究感兴趣的材料的确是让他无比兴奋——能看出来,矮大紧是真的很想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不过这个微博的“入职”一词的确有些“装逼”过头。既然说了要“努力做一个较好的知识分子”,高晓松就不要折腾官司了,好好做点学术研究吧!
“凤凰欧洲”说的没错,大众喜欢的是那个诗和远方的文青高晓松,而不是油腻谄媚的矮大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