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只是一个大概率的对各个不同时期文学作品的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 。如唐诗,其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主要的文学作品以律诗和绝诗为主要表现形式。其诗体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每首诗的句数、句式、字数、声律、韵律均有一定的格式。律诗限定八句,绝诗限定四句。如:《唐诗别裁》,由清…沈德潜编选,选录诗一千九百余首,既有各种体制各家派别,又有概括性的艺术评价,并有按语,眉批,间有注释,大都简要而精当,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唐诗选本。
宋词,始于南朝,(时称乐府,长短句等),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故称为宋词。写作方式须要以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故又叫作填词,。词有不同的词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作词牌。如《浣溪沙》,巜水调歌头》等。不同的词牌,其段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丶声律,均有不同的规格,填词时须严格遵守。如《全宋词》丶《宋词三百首》等。
元曲,是我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因盛行于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区,又是专称"元杂曲",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至终,。在形式上,采用分"本"、分"折“的方式,多为一、二本,每本有其独立性,篇辐较短,多为四折,有的另加楔子,成为五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杰出的剧作家如关汉卿丶王实甫、马致远等留下的《西厢记》、《救风尘》、《岳阳楼》等。
一一马致远,即《天净沙…秋思》作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唐诗特点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1、唐诗形式是多样: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唐诗的风格丰富多彩、推陈出新: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宋词特点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三、元曲特点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元曲的六大特点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唐诗、宋词、元曲均为我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它们的特点分别如下:
唐诗: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体裁广泛,流派众多,作品形式多种多样,风格丰富多彩。
宋词:词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始于唐,宋走向辉煌。宋时词人、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体裁、作品极为丰富。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元曲:它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它体裁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使人耳目一新,出现了众多的剧作家,名句迭出。

唐诗又分初唐、盛唐、中晚唐。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诗必盛唐,这个时候是唐诗最灿烂的时期,强大的国力使盛唐诗人永远不知疲倦的赞美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个时期的风格主要是抒发感情。
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唐诗的发展,诗人们开始寻求突破,追求创新,也产生了很多了不起的诗人,像李商隐,刘禹锡,韩愈,杜牧...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出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说完唐诗的特点再说宋词
唐诗和宋词,两者在语言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律诗格式有四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根据词牌名的不同格式也不同,常见的有:沁园春、满江红、大江东去,浪淘沙;望江南、蝶恋花、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等等等,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
元曲: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
随着词体发展得更加成熟,音律也有了随之而来的变化。诗歌不能够合于音律而产生了词,词不能够很好的贴合音律时便又产生了曲,这就是元曲最开始的由来。曲是在吸收了一些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乐曲,再加上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之后,形成的文学形式。那么曲和词,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首先就是曲的用韵比词要更密,几乎每一句都押韵,也就是逐字押韵。词一般来说是隔句或者隔两句再进行押韵的,曲的逐句押韵更加朗朗上口,利于传颂吟唱。![]()
唐朝为主的,宋代最盛,元代风行。
诗起源于周代,盛于唐,格律工整,用于叙事、抒情;词、曲适于坊间弹唱,形式自由,韵律优美。戏剧兴起后曲中还形成了固定的牌、板格式。
唐宋元三朝相连,唐诗宋词元曲也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
唐诗与唐朝——“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体穷,故宋人不得不变而之词,元人不得不变而之曲。”
唐朝文学领域呈现出繁荣昌盛局面,尤其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全唐诗》一书中的2300多个诗人的诗作就有近5万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的名字我们更是从小听到大。
唐诗有四个时期:初唐时华丽,盛唐多元,中唐多流派,晚唐多爱情诗和咏史诗。但这四个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呈现出大格局。
比如杜甫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当然肯定有人反对,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写的诗肯定是反映社会现状,格局肯定很大。你看看李商隐的爱情诗,比如这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点通”,这里面的格局不小吗?
拜托,这首诗的后面几句诗是“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的注意力从来都不在眼前的小情小爱,他的注意力从来都在自身和国家的命运上。
宋词与宋朝——对晚唐风格的继承,但后来自成一派
据《全宋词》中记载,宋词作品有两万余首,词人有1100余人。宋词的最大特点就是两大派别:婉约派和豪放派,且这两派都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只不过一个喜欢借物抒情,一个喜欢直抒胸意。
如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如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元曲与元朝——你们负责高大上,我负责接地气
元曲相较于唐诗宋词显得格外的朴实,我们也可以理解返璞归真。元代散曲作家可考者200多人,其中以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为代表。
元曲的题材多样,但是特定比较明显,就是自然质朴。不在意辞藻,只在意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传递。
如关汉卿的“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又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雄浑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原曲,无不为后人向往和敬慕,在漫长的岁月中唐诗、宋词、元曲们的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唐诗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
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较高的音乐性。
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由宋词开始,在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唐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丰碑,也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绚丽华章是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英雄伟人,咏志;达官贵人怡情,文人志者,修身。似乎每一种心境都被唐诗、宋词、元曲吟咏过了,随口就能来一句诗词,可以促动内心的和炫音。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全胜时期,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最高标志。诸如诗仙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韩愈、元结、柳宗元等众多诗人都是唐代文学上的大家,妙笔生花之下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句,让人赞不绝口,开创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纪元。唐诗的题材广泛,有侧面反应当时社会阶级状况和矛盾的,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抒发爱国思想的,描绘大好河山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也反应当时大唐盛世的繁荣,幻化出美丽,恢宏,雄壮或旖旎的风光,透出了字里行间的清丽。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了高峰盛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词人如李清照、欧阳修,柳永、王安石、周邦彦、辛弃疾、朱敦儒等众多的名家,名词流传至今,传颂千古。宋词与唐诗并称“双绝”,它们的美如妙笔丹青,深沉如海,天马行空的壮阔,豪放到能激励人励志,委婉到使人动情。
元曲,可以说是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后辉煌时期,是元代的最佳文学,语言自然明快,反应的生活也是非常生动鲜明,对人物的刻画,感情的表达都显出了民间和市井的生活气息。元曲的表现力,自由度,艺术性可与唐诗宋词媲美,曲中的人生感怀和世间的悟道,再有塞北西风,江南的柔情,都是使元曲成为令人难以忘怀吟来又有销魂之感的诗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学习了解,发扬传承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 下一篇:餐饮怎么吸引人气?
 - 上一篇:源自楚汉争霸时的成语都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