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随人愿望,谢谢邀请!
本人认为武则天晚年将政权交回李氏有三点。
1.因为武则天虽然能力很强,在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的观念没有变。老百姓认可的是李家的天下,武氏其他人继承就等于是篡位,天下会乱。
2.武则天已年老,到后期身体也不好,已生病卧床。大权也会渐渐旁落。武则天的两个男宠也是在此期间被铲除的。武则天有心但已无力去支撑局面。
3.江山如果不归还李氏子孙,对武则天的身后世都会有影响。武则天她那么精明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武则天晚年还政李唐。武则天到了晚年感觉到力不从心,到了考虑到皇位传给谁的时候了,武测天心中有二个候选人,一个是自己的侄子,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但武则天不想传给儿子,侧重面还是倾向自已的侄子。就在这个同时,许多的大臣纷纷上书,要求武则天将帝位还给李家,对于传位于自己的侄子,还是自己的儿子,武则天十分犹豫,最后狄仁杰一句话,将武则天点醒。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道:儿子和侄子谁更亲近,自古以来,只有把母亲放在太庙供奉的,从未见过把姑姑放在太庙中的。狄仁杰这一句话无疑点醒了武则天,纵观武则天的一生,无非是为了一个权,一个名,若死后不能供奉于太庙,自己所做的一切还要被抹去,那是武则天最无法接受的,狄仁杰这一句话,让武则天认识了,还唐于李,已是众望所归。于是,皇位给了儿子,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武则天还政李唐。
就是这么简单。别搞的太复杂。
武则天把天下还给李家,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是因为李显打动政变才拿回来的,武则天自己心里根本就没有想过把天下还给李唐。
如果武则天真的愿意把天下交给李显,那后来也不会有“神龙政变”的发生,李显本来性格就比较懦弱,如果天下早晚都是他的,他还会发动政变吗?显然不可能!从他发动政变来看,武则天根本就不想把天下还给李唐,而李显是通过暴力手段把天下拿回来的。
很多人都说武则天是为了解决香火问题,所以才把皇位还给了李唐,狄仁杰曾劝武则天“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所以武则天才改变主意,让李显来继承皇位,其实这也是说不通的,武则天作为一个敢登基的女人,天下的谩骂都不在乎了,会在乎区区香火?再说即便武则天在乎香火,完全可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反正自己已经做了一次女皇了,相信也不会在乎李家也出一个女皇帝,可太平公主最后却是“神龙政变”的主导者之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武则天根本就没有想过传位于她,也就是说武则天从头到尾就没有想过要把皇位还给李唐,最终还帝于李唐不过是迫不得已罢了。
最多的说法是:武则天受到狄仁杰的劝说,感念到了母子之情,同时处于压力的考虑,这才还政于唐。
其实,作为一个能走到皇帝位置上的女人来说,亲情血缘这样的关系早就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了。而且她之所以想把皇位传给武家,也并不是因为跟自己的娘家亲近,而是她心里有着更大的野心。
她想要的不仅仅是权力,不仅仅是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她想要的还是开国皇帝的那种万世永续的香火,她想成为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千古一帝。
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唯一的方法就只有成为开国之君,以周代唐。在这一个过程中,亲情血缘都不被她放在心上。
要知道,武则天跟武氏的关系并不和睦,甚至可以说得上仇怨颇深。当初武则天母女被欺负的走投无路,武则天才进的宫求一个绝处逢生。她掌权之后还曾经把武氏一族流放岭南,那些欺负过她的甚至被鞭打到肉尽骨见而死。
但是为了实现她伟大的目标,她又选择放下了对武氏的仇恨,甚至准备将皇位传给武氏,直到最后她输掉了所有的棋子,才不得不认输。
第一颗棋子:民心。
其实说武则天失掉这颗棋子并不恰当,因为她似乎从来没有从李氏手里赢下这颗棋子。
从李唐建国以后,唐代的皇帝们就特别注重自身的形象包装,基本每一代皇帝都很得民心,而底下的大臣们也都是深受儒学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
相传姬武出世时手掌有一个特殊的纹路,组成了一个武字,因此取名姬武,而后世他的子孙也都以武为氏。武则天强行把姬武认为武氏的先祖,并定周为国号,就是为了赢得民心的,但是这好像并没有什么用处。
武则天能够称帝,更多的是因为她的权谋,大家都玩不过她,况且她登基的时候已经六十七岁了,而李世民跟李治都是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大家觉得武则天也活不了几年,不值得为了这几年跟她较劲,白白送上了性命。
但是你要是把皇位传给武氏,以周代唐,那这满朝的文武大臣,不就都成了乱臣贼子了嘛。古人对这个还是比较看重的,武则天多次询问狄仁杰的意见就是为了试探以狄仁杰为代表的背后朝臣的态度。
但是来自朝臣的压力大到她的想象,以武代周,先输一子。
第二个棋子:武氏。
武氏一直不堪大用。政治斗争这个事情说起来,一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皇帝并不是一定就能够对底下的大臣生杀夺于,还是要看一个人的能力的。霍光能够废立皇帝,张居正能吓得小皇帝不敢吱声,而二十多年躲在后宫炼丹不见人的嘉靖却能把大臣们玩的团团转,说到底,还是要看个人的权谋跟能力。
而武氏,说实话并没有那种出彩的人物,唯一一个武三思,也不过是中人之姿,李氏上位就算再废物,都有底下的人兜着他,而武氏之人一旦登基,自己能力不够,两天就能被底下的人反攻倒算。所以在继承人上,武则天又输一子。
第三颗棋子:年龄。
权力这种东西看起来似乎是来自于上位者,但其实更是来自于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服从。当上位者可以给予、保护下位者的利益时,下位者就会拥护上位者,而上位者也就自动获得了权力。
玩政治的是最冷酷无情的一群人,他们的眼里只有利益。
神龙元年正月,武则天病重,这个六十七岁登上皇位的女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她的头发斑白,牙齿脱落,精力也不济了,因此她把朝中的大权都交给了她的两个宠臣。
而这时的朝堂,这里面的人不是一群听话的小绵羊,而是一群虎狼。当武则天已经不能再带给他们利益时,当他们在武则天的投资已经收不到回报时,她实际上已经被朝臣们放弃了。
她又失了一颗棋子。
最后,神龙政变,有人直接掀了桌子。
神龙元年2月22日,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来到玄武门,派李多祚、李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人王同皎到东宫去迎接李显。
李显害怕他的母后,便被王同姣强行抱到马上,由玄武门进入宫中。将张易之和张昌宗斩首,然后直进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
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知道了这是一场政变,但她依旧保持了他女皇的仪态,她在人群中看到了李义府的儿子李湛,便说道:“我平时对你们父子不薄,想不到竟然还有今日。”李湛满脸通红。然后她又对崔玄暐说到:“别人都是都别人提拔推荐的,只有你是朕亲自提拔的,为何你也在这里。”崔玄暐面不改色的回到:“我这么做正是为了陛下啊。
就此这位千古第一女皇终于输掉了她所有的棋子,心灰意冷的将皇位传给了她的废物儿子李显,投子认负。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她的一生从改革吏治注重政绩到晚年的时候还政于李唐成就了一代传奇,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她还政于李唐有诸多猜测,有的说是因为狄仁杰为首的大臣劝诫,有的说是武则天自己认为武氏后人才智平庸难当大任,不管是哪种原因最终都归结到一点,武则天还政于李唐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武则天称帝前和族人关系
武则天家中有六位兄弟姐妹,真正同父同母的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因她的母亲不是原配,所以也不被异母兄弟所待见,尤其是在父亲死后,武氏族人对武则天母女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和谐,反而百般刁难。贞观十一年,武则天机缘巧合之下入宫才逐步摆脱了原来的困境。但武则天在太宗时期身份和职位并不高,只是五品的才人,按照唐朝后妃制度来看,才人之上的妃嫔众多,想要靠这个品级出头几乎是难上加难,所以有史学家认为唐太宗对武则天更多的是一种怜惜,感念她们母女处境艰难,对死去的武士彟有所交待,虽然只是以体恤的方式赐恩于武家,但对于武则天来说却成为她改变人生的一个开始,但这个时候武氏家族对待武则天母女的态度没有太大的改变。
武则天迎来人生巅峰是在她第二次入宫的时候,李治感念和她的恩情,特地从感业寺将她接回宫里,这一次她一路升职当上了皇后,《资治通鉴》记载:”后既立,杨氏号荣国夫人,越石妻韩国夫人。 惟良自始州长史超迁司卫少卿,怀运自瀛州长史迁淄州刺史,元庆自右卫郎将为宗正少卿,元爽自安州户曹累迁少府少监。“从史料中能看出武则天在成为皇后以后对武氏族人进行过封赏,按照之前历朝历代的惯例,后宫女子一旦得势对娘家人封赏是人之常情,这样不仅可以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且能够巩固势力,所以武则天这一做法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在武氏家族中这是个例外,即便给与封赏,他们也举得是理所当然,不会感念武则天的好,所以武则天采取了”外调“的方式,将这些封赏的兄弟调往外地,一方面可以给他们一些教训,另一方面还可以摆脱外戚专权的嫌疑,所以这一步棋走的非常巧妙。武则天何其聪明,在经过一系列事情之后自然能看得开自己和武家的关系,但是她也不能让武家就此衰落,还要适当提拔,所以对武承嗣的重用就是一个缓和,而武承嗣也是一个情商比较高的人,他认识到武则天的手段也知道自己该怎么样才能避免和父辈一样老死在外地,所以自然唯武则天马首是瞻,在这一代的武家开始依仗武则天的势力,所以一团和气。
武则天称帝后和族人关系
在武则天即将称帝的时候,武氏家族的成员已经开始减少,武则天想要称帝就需要扩展自己的势力,此时听从她的武氏家族就是一个后盾,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大量追封武氏子弟,重用年轻一代武家后人,甚至有的官拜宰相,此时的武则天希望她开创的大周一直传承下去,直到”神龙政变“之时,武氏都非常团结,但是团结的背后不是血缘和亲情更多的是利益的牵绊。
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原因
第一点原因武家内部关系变迁让她不得不考虑继承人的问题。其实从武则天称帝后对武氏族人的封赏能看出她原本的想法,甚至于在一些国家重要的礼仪大典上让武承嗣和武三思担当重要职位,这足以看出来她想要选择继承人的决心,但是这个信息被朝中大臣劝阻,狄仁杰为首的大臣上书告诉武则天,如果传位给武家后人,那以后侄儿给姑姑立庙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传位给李家,那就是自己的儿子,自然会子子孙孙一直延续,这一席话点醒了武则天,随后的一些事件表明,武家后人对武则天的遵从也都是为了利益,并非是真心实意为了辅佐姑姑,对武则天来说当她看清楚其中的内部关系,就已经坚定了想要还政于李唐的决心。
第二点原因在于武氏家族的人一直以来太过于勾心斗角,从前后和武则天的关系就能看出来,他们是为了利益而选择顺从武则天,并不是真心实意的辅佐,再加上后期武三思和武承嗣在武则天看来并不能担当重任,所以最后也就放弃了让他们继承皇位的念头,也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总不能把天下交给几个庸俗之人手中。
总的来说,武则天还政于李唐和武氏族人内部关系相关,她的出身让她和族人之间不和谐,到后来经历了地位的变化和利益的取舍重新拉近了族人的距离,但这短暂的顺从让武则天忘记了背后的利害关系,直到狄仁杰等大臣的一番说辞才让武则天认清现实,最终还政于李唐。
武则天晚年的时候,虽然将皇位继承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又下诏令将国号周改为唐,还位于大唐,看似主动,其实从武则天自身而言,还是十分不甘心的。因为还位于大唐,武则天就只能做武周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的女皇帝,这和她一以贯之的成为中国女皇王权的第一个开创者是相违背的。
那么,既然武则天心理上不愿意还政给李唐,为何还不得不还呢?
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武后夺权方式来路偏门,统治后期滥用酷吏,人心不服
武则天虽然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事实上统治大唐近半个世纪,但是都改变不了武则天先是作为唐太宗的才人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尔后又成为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的皇后,已是与封建王朝的君臣礼义道德背道而驰,即便是杀掉所有对此非议的宰相长孙无忌和唐朝皇族宗亲,也改变不了武则天的身份和权力来路偏门的非议。
另外武则天夺权的时候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的巅峰时刻,正是盛唐气象,武则天通过后宫裙带阴谋掌权,百姓虽然不齿,但也鲜有反抗,正是武则天捡了唐朝盛世的大漏,但武则天统治后期开始滥用酷吏掌权朝政,滥杀无辜,织造冤狱,导致臣民上下,更是人心不服,思念先前大唐圣明君主。武则天虽处深宫,对民怨也有所耳闻,因此死后给自己设立了无字碑,功过供后人评说。
二、封建宗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还政于唐顺应时代发展
要知道,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是封建时代,封建时代的权力继承上,最核心的制度就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按照封建宗法制的规定,女皇传位面临同姓为姑侄而母子异姓以及姑侄相传女皇身后不能进入宗庙与母子相传要改周复唐等难题 ,结果使武则天只能摒弃传位于侄,放弃武周王朝延续的理想,传位于子,还政于唐。既然不能改变封建宗法制,那么武则天建立女皇封建皇朝的愿望显然不能实现,还政于唐才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综上,即便没有武则天儿子李显发动的神龙政变,武则天也要还位于李唐王朝,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谢邀。
这并非武则天本心,而是被逼无奈,刀子架到脖子上,只有同意的份儿了。
当时武则天病重,被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革命软禁,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
这段历史史书上虽然遮遮掩掩,但背后的故事一看便知。
首先武则天在神龙元年春天病重,张柬之等人乘机发动神龙革命,以政变方式控制了武则天,对外宣称张易之兄弟谋反并予以诛杀,之后皇太子监国,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到了当年年底,武则天真的病重已经快不行了,自己说除去帝号,为王皇后、萧淑妃等人平反,并在去世后得以与高宗李治共葬于乾陵。
这个过程很清楚了,大器晚成的张柬之筹划了多年才有了这么一个机会,说服了护卫武则天的禁军头目共同发动政变,武则天已经被软禁控制,张柬之等人以武则天的名义做了后面的事情,包括太子监国和武则天退位。
之后武则天虽然被软禁,但武三思等人仍然掌权,用雷霆手段除去武三思并非不可行,只是可能横生事端。而且李显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以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借助武三思压制有复国大功的张柬之等人,这是老李家的通病,从李世民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个毛病。后来张柬之等人被贬并被武三思派人虐待致死,如果说后面没有李显的支持或者默许就是在骗鬼。
于是,本来应该被打入深渊的武则天一派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局,包括武则天退位并与李治合葬;当然,也有张柬之等人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使得武则天保留了皇后甚至是天后的身份;李显也有这方面考虑,虽然他的血脉中有一半来自李治,但还有一半是武则天给的,如果对武则天彻底进行清算,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地位。
至于武三思后来是自己作死,李显的态度模糊更给了他其他的想法,被利用除去张柬之等人之后就轮到他们了,死的活该。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睿宗即位,诏依上元年故事,号为天后,未几,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旧唐书》
如果没有神龙革命,武则天会怎么做?
当时武则天虽然一直在纠结身后之事,并立李显为太子,表示出将来把皇位交给李显的意思。但要明确一点,李显要继承的是大周的皇位,李显不是以李渊的子孙身份继承李唐皇位,而是以武曌儿子的身份当大周皇帝,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事情。
至于武则天用什么手段保证李显不把国号改回唐,估计就是靠武三思等武家的人。神龙革命时武则天虽然已经年迈,但仍然身体健康。正月发生神龙革命,一直到年底武则天才去世,说明正月武则天的病情并不严重,甚至武则天是否是正常死亡都存在未知数。
如果神龙革命没有发生,武则天必然会安排后身后之事,包括委任一批顾命大臣,其中就会包括武三思、张柬之等人。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亲族,张柬之是靠表现出对武则天的忠诚和才干才当上了宰相,都是受了武则天多年培养教育的大周骨干,把控制继承人发展方向的事情交给这些人,武则天是能够放心的。
但武则天万万没想到张柬之能把对李唐王朝的忠诚隐藏的这么深,发动的这么坚决,完全打乱了武则天的安排,当刀子架到脖子上的时候,只得无奈接受张柬之的安排,否则就是死于非命。
(张柬之?)
总之,最后的结果对武则天、对李唐王朝都是个可以接受的结局,唐王朝捏着鼻子认可了武则天还是大唐的皇后,假装不知道自己被灭了一次;武则天死后有地方埋葬也算知足,假装是自己的主意。
只是,这个过程中冤死的李氏子孙和忠于李唐的文臣武将们不知道会怎么想。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本来就是想过一把皇帝的瘾而已。武则天用实力证明,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得到,甚至比男同志办得更好更高端大气上档次。
公元698年,武则天指定许彦伯把被贬的庐陵王李显接回了京都。李显回来后的某一天,他被武则天藏在帐子后面,武则天把狄仁杰叫了过来故意与狄仁杰商量立储君的事,在狄仁杰嚎啕大哭地请求立李显为太子之后,武则天才把李显叫出来,说:“还给你太子!”
仅看此处,狄仁杰好像功不可没,似乎是狄仁杰的声泪俱下感动了武则天,武则天也仍念及亲情,这才把李显立为太子。但是事实怎么会这么简单,武则天身为一代女帝,她有大智慧、大勇气、大毅力,岂会因狄仁杰的三言两语就改变了主意,更何况是立储这样的大事。
武则天刚登上皇位时重用了许多武氏子弟,但是这些人并没有给女帝争气,只有武承嗣、武三思还算有些才能,其他的大多是酒囊饭袋,这些纨绔子弟的嚣张做派也使得民众大臣们对武氏一脉颇有微词。
在朝中内部,大臣们在立储的问题上分成了两个集团,一个集团拥立李氏为太子,一个集团拥立武氏为太子,但是拥立李氏的大臣占多数,可见大臣们内心深处还是对于李唐更为认可的。
看看宰相李昭德是怎么向武则天密奏的:“我听闻文武之道,哪有侄子当皇帝给姑姑立碑庙”那时的武则天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最终满朝大臣们一致要求武则天把李显叫回京都。
同样是公元698年,孙万荣,这个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屯兵谋反,他对外说“何不归我庐陵王?”虽然这可能只是孙万荣的反叛借口,但是仍然可以说明民众对于李唐更为认可。同年,本就附庸于唐朝的突厥的默啜可汗想与唐朝亲上加亲,可是武则天让武承嗣联姻,默啜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直言:“我是想把女儿嫁给李家的天子,武承嗣是李家的天子吗?我突厥历代以来都是归降于李家的,现在李家还没有绝种,仍有两个儿子在,我将起兵助他们!”
武则天年迈时很难维持武氏的天下了,她还位给李唐可以说是“内外夹击,上下一统”的结果,内有百官劝谏,外有番邦借机扰乱,上有宰相力劝,下有百姓归心。这么多人想要武则天还政给李唐,即使是武则也无法力挽狂澜,无奈之下,她只得还位给李唐,若说是狄仁杰的三言两语之功,岂不笑掉大牙?
三方面的原因吧:
1.李唐皇室在朝堂和民间威望依旧很大。
2.武则天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宰相狄仁杰就对她说:“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为武则天之侄,李显、李旦则为武则天之子)?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又劝武则天召还李显。
3.晚年权利不在自己手中掌握。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发动政变,冲入宫城,杀死二张,包围武则天所寝集仙殿, 要求她退位,武则天被迫禅位于太子李显。
据传,有次武则天与狄仁杰聊天,问百年之后帝位如何传承?(武则天一直在姓武与姓李之间犹豫徘徊)狄老答家庭中的老妇跟自己的儿子亲近呢?还是跟自己的侄子亲近?则天皇帝心有所动,默然不答。最后去”周”国号,还李唐天下,以李氏儿媳身份下葬,鉴于其所做所为立无字碑,功过由后人评说。
武则天贵为人皇。虽然是女性,但在她壮年时通过政治权谋,将关陇集团为代表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赶出中枢。为了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严格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整顿吏治,扶持寒门阶层姚崇,宋璟等人对抗功勋集团和顽固势力。女皇在位期间,广开言路,注意纳谏,严惩贪官污吏,拔擢贤才,使得贞观之治以来唐朝休养生息的成果无限放大。政治相对清明,百姓乐业。
周武后期,女皇权利平衡的驭下之术逐步显现出弊端。朝廷中新的官僚体系相互勾结,欺上瞒下。长久以来,女皇为了保持对李唐一系的政治优势,不得不任用来俊臣,周兴等人诬赖,构陷潜在的政治势力,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无论在民间和统治阶层,树敌太多。随着年龄增长,武则天晚年性格更加孤僻,任用官员更在意其政治态度,而不是治国才能。现有官僚阶层朝不保夕,为家族延续开始寻求结盟。为了保持现有特权,他们开始有意识保护和交好李氏皇族,这加速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裂痕,为李氏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基础。长见于影视作品中的狄仁杰系列,充斥着诸如此类官场倾轧,深刻揭示了权利斗争残酷性。
武则天晚年,武氏家族因为长期权利纷争,矛盾重重。野心家比比皆是,为了巩固手中权势,对上献媚,向下残忍嗜杀。代表人物武三思,在谋废太子李重俊一案中,酿成景龙政变,死于乱军之中。唐睿宗李旦继位后,甚至开棺戮尸,可见其人生前积怨之深。
武则天身为人皇,即便为了权利斗争不得不倚重外戚和酷吏巩固皇权,但是她的眼光和胸襟必然与普通官僚阶层不同。通过历史描述和言行的记录,相信她一定考虑过以周武取代李唐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推移,武家并无杰出人物的出现,代表李唐的政治势力日渐强大。
放眼江山,一代女皇最后做出了自己的决策!
无论结果如何,后人只能评鉴,却无可抵挡历史的选择。
武则天想让侄子武承嗣做皇帝,武则天有事就找狄仁杰,狄仁杰一心为公,考虑的周全。这么大的事问狄仁杰,没听说过侄子给姑姑灵牌奉上宗庙里祭祀的,人家祭祀的是人家老爹老妈。继位的是自己的儿子就不一样了,怎么说也是李家皇后,还是能够得到供奉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一身颇具传奇色彩。至于她死后为何把江山归还于李氏,我觉得无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1、当时大臣基本都忠于李氏,暗地里都在谋划李氏子孙能够重新当皇帝,就连武则天颇为倚重的权臣张柬之、狄仁杰,所以在武则天晚年也就是705年,宰相张柬之直接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继位。
2、武氏后人不争气,武则天当女皇期间,武氏家族中职位最高的也就是她的侄子武三思,官至兵部尚书一职,被称为梁王。武则天识人善用,深知武三思难堪大任,难以服众。
3、武则天还深知一个道理,当时的社会是男权社会,以武则天女人的身份,即使贵为皇帝,即使武氏后人继位,她也不能供奉在武氏祠堂。而如果还政于李氏,她至少还能按照皇后的礼节被安葬在皇家宗庙里面。
因为,武则天是在一个男权时代,虽然她一时改变了命运,但是她最终还要回到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赢得美名,所以她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恢复了唐朝的天下!
武则天还政于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 唐朝人心未失,武则天时唐朝不过才传了三代,百姓还沉浸在“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的余醉中,至于武则天虽然已经称帝,但是世人都知道他是李世民的才人、李治的皇后,所以不管武则天怎么折腾,世人都觉得她是李家的媳妇,所以后世修史将武周并在唐朝一起计算的就是因为如此。
第二, 虽然“六味帝皇丸”李显和李旦没有什么能力,但是武家的几个子侄也差不多,大家半斤八两,但是天下人心和朝中大臣都向着李家,若是硬扶武氏上位,说不定武氏会像汉初的吕氏一样在吕雉死后被灭族,那可不是武则天想看到的。
第三, 狄仁杰的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说只听说后世帝王祭祀父母先祖的,没听说过侄儿在宗庙里让姑妈享用血食的,古代时祭祀是很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说的就是祭祀与打仗一样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基于上面几点考虑,武则天最后同意还政于李家,派人迎回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太子,后来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宣布退位,李显正式登基称帝,是为唐中宗。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一身颇具传奇色彩。至于她死后为何把江山归还于李氏,我觉得无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1、当时大臣基本都忠于李氏,暗地里都在谋划李氏子孙能够重新当皇帝,就连武则天颇为倚重的权臣张柬之、狄仁杰,所以在武则天晚年也就是705年,宰相张柬之直接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继位。
2、武氏后人不争气,武则天当女皇期间,武氏家族中职位最高的也就是她的侄子武三思,官至兵部尚书一职,被称为梁王。武则天识人善用,深知武三思难堪大任,难以服众。
3、武则天还深知一个道理,当时的社会是男权社会,以武则天女人的身份,即使贵为皇帝,即使武氏后人继位,她也不能供奉在武氏祠堂。而如果还政于李氏,她至少还能按照皇后的礼节被安葬在皇家宗庙里面。
二方面讲:
1.政治因素:李唐前三代政治影响强烈,天下太平,民心向之。"武周代唐"情况特殊,天下人可以认为是李家媳妇在代管李唐江山,″神龙政变"就是很好体现。
2.情感因素:武则天继承人有武,李两姓人选。选武家传侄,李家传子。相对而言子更亲,所以狄仁杰才能用香火祭祀诱劝成功。
我觉得和狄仁杰的话有很大关系。
狄仁杰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很多李家大臣都被迫害,唯独对狄仁杰却一直非常器重,由此可见狄仁杰的聪明之处,武则天还政给“李唐”和狄仁杰有很大关系。
狄仁杰懂得把捏住武则天的要害,武则天一直在担忧,在继承人之间犹豫,狄仁杰说:“这世上只有将母亲供奉在太庙,没有将姑姑供奉在太庙的道理。”从这句话孰亲孰远一目了然,因此武则天才会下定决心传位给太子。
而且后来太子势力已经变大了,还发动政变,武则天也没有办法。
武则天是通过政变,争斗,谋杀而得到皇位,也是因为政变而被逼退位,交出皇位
公元683年 ,李显被册封为太子 ,同年12月唐高宗病情恶化,传遗诏 由侍中裴炎辅佐太子,朝政大事由武则天来裁决。
唐高宗驾崩之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册封太子妃韦氏成为皇后 武则天自然就成为皇太后。
由于李显不听朝臣与武则天反对,执意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还说:“我为天子, 就算把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 这样的话让武则天非常担心韦氏外戚干政把自己的权力被夺走 ,于是她召集百官到乾元殿 ,宣布废掉唐中宗李显,降为庐陵王。
废掉李显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百官拥立李旦为新君,即为唐睿宗,唐睿宗实际上无法行使皇帝的权力 ,他被软禁在后宫之中, 国家所有大事都是武则天说了算。
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 ,看起来是日益稳固 ,但是实际上是朝中部分大臣已经对他无可忍耐 ,武则天的众多反对势力集结在扬州,发动了一场“讨武战争”面对这场叛乱武则天毫无惧意,迅速调集大军 仅有40余天就把叛军击败。
当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据说武则天看了以后对此一点都不恼怒 ,反而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已经具有政治家的风范。
武则天在政治上已经十分成熟,需要想一些办法与声音来支持自己登基,尤其是需要创造一种天命的迹象,这时候他的侄儿武承嗣心领神会的献上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 永昌帝业”的白石,这块白石头被武则天称作“宝图”,不久之后他正式给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而且让群臣改称为“陛下”。除此之外,武则天还做了一系列登基前的准备。
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 实现了毕生的愿望,正式登基为皇帝 ,他把大唐改成大周 ,自此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执政期间武则天不断尝试改制,在政治上她不计门第,能够破格用人,在经济上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 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于太宗贞观年间相仿的盛世,可以说她还是有很大的政治作为。
在朝廷中她大力培植武家集团势力,同时继续迫害李氏家族 ,甚至打算把继承者的位置也留给自己的侄儿,以求让武姓江山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但是在狄仁杰等重臣劝说下,她最终还是立了自己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 ,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年老病危 ,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迎中宗李显复位,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后人因此称她为“武则天”。
由以上史料可见,武则天之所以能在生前让出帝位,由儿子李显继位,其实并非出于本意心甘情愿放权,而是被政变的大臣逼宫下台,不得已才交出权力来的。
二方面讲:
1.政治因素:李唐前三代政治影响强烈,天下太平,民心向之。\"武周代唐\"情况特殊,天下人可以认为是李家媳妇在代管李唐江山,″神龙政变\"就是很好体现。
2.情感因素:武则天继承人有武,李两姓人选。选武家传侄,李家传子。相对而言子更亲,所以狄仁杰才能用香火祭祀诱劝成功。
两点原因:1、武氏后人没有争气的,想想看,武则天一死谁来执政必定会被李氏争权,李氏夺回江山名正言顺,而武则天就会被后人诟病。本来活着的时候,还被人叫妖后呢,这要真夺了江山,估计要挖出来鞭尸吧。
2、张柬之以硬对硬,一步到位,逼着退了位。没办法,虽然还想再当几年女皇,但是李显年纪也差不多了,都是自己孩子,还是给自己孩子吧!
没办法,都政变了,由得武则天选择吗!
武则天临终前是把帝位还给了李唐。但究竟是主动归还还是被迫归还说法都有。
其中主动归还是源于武则天跟狄仁杰的一番关于没有把姑姑供在太庙的对话,就是武则天认同,但没有基于此变成归还帝位的事实,最多是有这种想法而已。
我更倾向于认为武则天出于被迫才把帝位归还李唐。因为神龙政变中武则天是处处被动,他没有拒绝的权力,不交权不行。
神龙政变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诛杀张氏兄弟,另一个是逼武则天交权。武则天没有立即交权,但一直被效忠李唐的军队软禁直到作出交权的决定。这哪是主动,这完全是被自愿。无论武则天是不是真要归还给李唐皇位,但事实是通过逼武则天交权的方式进行的。至于后面的废国号、去帝位、以皇后名义与李治合葬乾陵的决定说成武则天主动所为,是完全可以的。李唐皇帝并没有要求武则天做这些,完全是武则天自己主动做出的。
武则天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女强人,别看已经八十岁高龄,政治头脑一直在线。她从神龙政变中看出李唐容不下武周的,如果自己不主动废国号,去帝位,通过这种方式”认错“自己想善终都难。李唐一恢复那自己就会面临清算,就算皇帝不想,那满朝臣子不想清算武周?武则天这么一操作,自己否定了自己开创的武周王朝,武则天还用李唐皇帝给的皇后下葬,复位的李唐皇帝还是自己儿子,臣子硬要清算武周,皇帝也不允许做的过分。
武则天在还政后的操作才是高明的操作,政治经验特别丰富呀。
在当时天下人的心里,武则天是李家的儿媳妇。家里的男人不争气,媳妇当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那时候没多少人把唐和周分开看。媳妇当完家,把家交给儿子,合情理。把家交给娘家,那叫鸠占鹊巢,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天下会大乱的。所以,最后武则天还是明白的,把皇位交给了儿子,并要求撤掉自己的皇帝名号。
再说,儿子毕竟比侄子亲。狄仁杰曾对武则天说过,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有在宗庙里祭祀姑母的。就算武则天把皇位传给侄子,她侄子将来只会追封祭祀自己的父母。传位给侄子,对武则天没有任何好处。
立嫡立长,孰轻孰重,天下大还是武家大,武则天还是拿捏得准的
女人就是女人,还板李唐是正确的,慈禧不是也没成事,而败国吗??英国女王,是瞎子点灯罢了。
由不得,不这么干她死之后武氏会被灭族的
再厉害的人,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不把皇位归还给自己的儿子,不仅生前丰功伟业清零,死后也不得安宁。
可能很多的是受封建世俗的影响,觉得女人当政已经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临到晚年早已没有争强好胜之争斗之心,自己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还政于李氏理所应当,也能避免自己死后的权利争斗。
1.来自各方面拥护李唐的压力,当时大部分贵族和门阀依旧支持李唐。
2.武则天发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会有丧失人心的危险。
3.武则天的两个侄子实在能力太差,即便传位,也会给其他人造反夺位。
不是还的,是被迫退位,神龙元年,李显和大臣们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皇位又回到李氏家族了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更何况帝王之家乎?自当上皇帝起,自诩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一代女皇,却为一个问题头疼:立谁为太子?要说立太子这事,在封建社会,本是皇家私事:我的皇位我想传给谁就是谁,你管得着吗?但是“王者以四海为家”帝王家事也即国事,好在武则天还算是有政治抱负的女皇,既然不能随心所欲想立谁就立谁,那就先不立。因此,武则天告诉自己,要不,咱在等等?
可是,有人等不起了。武则天爱侄武承嗣一直梦想当上太子,见武则天在这个事情上犹犹豫豫,于是指使党徒数百人上奏请表,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为由,请立武承嗣为太子,大有“姑姑你下不了决心,爱侄我来帮你”的势头。当然这些党徒绝对是为了拍武承嗣马屁,兼职政治投机。其中有个洛阳人叫王庆之的,有点过了,对这事比较执着,屡次上表“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搞了几次后,武则天有点烦他了,就让自己的保镖凤阁侍郎李昭德打他板子。李昭德估计领会了女皇的潜台词,将王庆之摔倒在光政门外,并对朝中来往大臣说:“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然后将王庆之杖杀了。拍马屁拍得把命都丢了,可见代价之大。不过,这样一来,这帮保武派估计也看清了形式,再也不敢噪舌了。想想也是,定谁是太子,是人家武则天乾纲独断,关你武承嗣什么事,难道想造反?杀你个党徒,给点颜色你看看,以后老实点。此后,武承嗣被绝了太子梦,一至郁郁寡欢。
有保武派,就有保李派,刚才的李昭德就是一个,而狄仁杰则是另一个,有水平的人和没水平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武承嗣是主动找人挑起事端,最终招来武则天的烦怒,而保李派则是清风拂山岗,就像李昭德,机会来了下死手。狄仁杰是武则天时代的明相之一,在朝中素有清名,很得武则天宠信,不过,底子里,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保李派。狄仁杰平时对武则天立太子一事绝不多嘴,直到武则天拿立太子的事问他,他才劝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并以鹦鹉之两翼来比喻武则天两子,终于使武则天立太子这事向自己的儿子倾斜了。看看,这才是政治高手,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计划了大周以后的走向,真是四两拔千斤呀。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而同年,武承嗣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郁郁寡欢,忧愤而死。
不过,没有真的传位,就还有变数,这个漏洞,由狄仁杰的接任者张柬之来填补。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因年事已高,在在迎仙宫卧床不起,身边只有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与外界没有别的联系了。当时的宰相张柬之一看,这情况怎么这么熟悉呀,这两小子不会是想模仿太宗囚慈父搞个政变吧!?于是联系保李派禁军统领李多祚,并联合杨元琰(右羽林将军)、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薛思行(左威卫将军)等大臣,知会了太子李显,开展先下手为强的夺皇位工作。说起来,张柬之这人,不愧是狄仁杰看中的接班人,眼光老辣,手段独到,串联起事之人多是禁军守将。后面的事就简单多了,请出太子李显,攻入玄武门(貌似只砍了一个玄武门的门栓),在迎仙宫外斩杀张易之、张昌宗,然后软禁武则天于上阳宫。两天后,武则天宣布传位于李显。
神龙元年(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终年八十二岁。临死时武则天留下遗命:“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亲属皆赦之。”人生如梦,强悍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死前也不得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回归至一个女人。
重点是归位于李唐正好凸显出武则天那妖孽般的政治智慧。归位于李唐百利无害。
立李显为太子,自己终究是亲生母亲。立跟自己有血海深仇的侄子武氏为继承人,百年之后将无葬身之处,更不用说祭祀活动。
而且从唐朝建国以来,经过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的励精图治,天下归心。武则天自己非常清楚立武家的人为继承人,自己驾崩之后,众臣百官立马就会动手平定武家。还政于李唐。与其如此倒不如自己主动归位于李唐,免得遗臭万年。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过世之后时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或者四分五裂的。所以最终还是要归位于李唐的。
首先他们武家实在是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后辈,所以武则天晚年其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传位儿子,二是传位女儿,按照太平公主的能力也是能做皇帝,在朝里也是有一股政治力量,不过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再出现一个女皇帝了,所以当朝臣发动政变时不可能把太平公主抬出来的,只有高举李家后人的男性才是一面伟光大的旗帜,才能使政变成功。
两点原因:1、武氏后人没有争气的,想想看,武则天一死谁来执政必定会被李氏争权,李氏夺回江山名正言顺,而武则天就会被后人诟病。本来活着的时候,还被人叫妖后呢,这要真夺了江山,估计要挖出来鞭尸吧。
2、张柬之以硬对硬,一步到位,逼着退了位。没办法,虽然还想再当几年女皇,但是李显年纪也差不多了,都是自己孩子,还是给自己孩子吧!
武则天在立储上非常犹豫不决!她想把武周王朝延续下去,所以刚开始是偏向于武氏兄弟,后来狄仁杰开导之后把王位还给李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