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

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

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

1065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22-08-15 04:50:46
共有27条回答
林城—布衣

此句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前句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所以,苏轼赞颂的自然是东汉末年东吴大将周瑜周公瑾。描述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时的英姿。

“羽扇纶巾”是古代对儒将服饰通行描述。周瑜相貌俊美、通晓音律、文武双全。所以苏轼用此句描述。

今人有疑此句是描写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诸葛亮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书中虽以《三国志》的史实为框架,但也多有演义虚构部分。作者罗贯中受历史上“拥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对刘备集团的文臣武将也多有夸赞。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决胜千里的形象。苏轼生于北宋,自然不会知道明初会有罗贯中把诸葛亮如此的描写,与他描写的周瑜还“撞衫”了。

可荣188

苏轼写这篇词的时候,诸葛亮还没有名扬天下,因为罗贯中先生还没出世,诸葛亮深入人心全靠罗先生的《三国演义》,所以词中"羽扇纶巾羽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就没诸葛亮什么事。这就是野史总比正史精彩的原因,野史可以自由发挥,可以无限想象,甚至可以雌雄颠倒,正史就只有一个模子,你若自由发挥,那些羽扇纶巾的老夫子就会唾骂你,让你羞愧得想寻短见。

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是人生遭贬不顺之际,被贬黄州做一小官,黄州也就是如今的黄冈,也就是赤壁附近,苏轼游玩到此,诗性大发,由此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词的开篇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简单明了的点出周郎周瑜的大名,紧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描述赤壁之战的画面。

继尔词中又提起美人——这似乎是唐宋文人才子的硬件之一。美女上场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至此一首千古绝唱就写完了,说的就是周瑜周公瑾指挥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很多人误认为是诸葛亮的原因在于"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因为很多的影视剧中包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这么一幅形象,手握羽毛扇,面带微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已千里之外,不过现在我们终于弄清楚了,赤壁怀古里面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他们的衣服只是同款了而已。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抑曹扬备,作者罗贯中先生不但跟曹操过意不去,就连英姿飒爽的帅哥周瑜也不待见,把一个神武英明的军事将领活生生给写成心胸狭窄,鸡肠小肚的小人,难道是因为他娶了一个美人叫小乔吗?

老严拍案国学

首先,这几句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不是《赤壁赋》。

其次,《念奴娇·赤壁怀古》通篇只写周瑜,没有一个字说到诸葛亮。如果把小乔初嫁理解为嫁给诸葛亮,那和“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会引发战争的,请谨慎。

轻闲尘梦

这是赤壁赋?

《浪淘沙.赤壁怀古》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这个从《赤壁赋》来。

海无边际

首先,题主所引用的这句话原话应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句话的出处,并不是《赤壁赋》,而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读完这首词,您就应该知道了,这句话描写的是周瑜周公瑾,并不是诸葛亮。虽然诸葛孔明日常的画风也是羽扇纶巾,谈笑自若,但是苏东坡的这首词,明明白白怀的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至于题主所提到的《赤壁赋》,苏轼曾经写过两篇赤壁赋,一篇叫做《前赤壁赋》,一篇叫做《后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东坡也曾经提到过曹操与周瑜的赤壁之战,他借用同行游伴的口吻说: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曹操当时之雄,固有不可一世之气概,而今也踪影全无,这是抒发一种人生虚无的感叹,与曹操、周瑜的事迹,以及赤壁之战,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接下来东坡的答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颇可吟味: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的随心所欲,顺乎自然,潇洒超逸的精神境界在这段话里表露无遗,令人赞羡。


《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在凭吊古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只是在抒发作者自己一种达观超脱的情怀。


词与赋均是千古名篇,限于篇幅,这里不多引用,题主如有兴趣,可以找来一读。


梁城月

大家好,我是@梁城月 ,关注我,我们一起谈笑古今。

要问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谁,毫无疑问是指周瑜。

但是有人要问了,羽扇不是诸葛亮用的吗?咋又成了周瑜的代表了?苏轼写周瑜为什么是羽扇纶巾而不是横刀披甲,是谈笑间而不是绞尽脑汁累到吐血?您别急,听我慢慢道来为什么这么形容周瑜。


首先“羽扇纶巾”作为一种古代司空见惯着装习俗,最开始并不是诸葛亮专属打扮。

但是诸葛亮天天这么穿,鹅毛扇一摇马上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非常有魅力,被无数文人墨客崇拜,于是成了羽扇纶巾的代言人,也成为后世大儒名士们纷纷仿效的形象。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诸葛亮的穿衣风格流传千年对后人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一提起羽扇纶巾人们肯定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诸葛亮了。

但苏轼为什么用羽扇纶巾代指周瑜呢?这不是矛盾吗?

你说对了,苏东坡就是要制造矛盾。这句话引自《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演义中(注意不是正史,历史上周瑜很大度)周瑜和诸葛亮明争暗斗了无数回合,可以说这两个人谁都容不下对方。尤其是周瑜,对诸葛亮那是相当的嫉妒,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慨,恨不得看见摇扇子的就想推河里淹死他。

因此,苏轼动了小心思,故意用羽扇纶巾代指周瑜,别出心裁,制造矛盾。而且史上火烧赤壁周瑜的功劳是比诸葛亮大的,因此羽扇纶巾这一智者的代表放在周瑜这个高气质高智商的美男子身上更合适,你诸葛亮就应该把这套装束让给人家。

历史上的周瑜非常大度,谈吐不凡,非常有大家之气。在现场上,周瑜镇定指挥,胸有成竹,大势在握,肯定当时是是手摇羽扇谈笑自若,转眼间就赢了战争。

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

问天羽

周瑜啊

钱塘渔翁1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大文豪、大词人苏轼的作品。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此词通过月夜长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雄才大略、英雄气概、宏伟功业的追悼。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建,却已发际斑白的伤感之情,表现了作者向往为国家社稷建功立业远大志向。

全词借古抒怀,写景雄浑苍凉,怀古境界宏阔,抒怀情真意切,将写景、咏史、抒情交融一体,不愧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写的是周瑜,千真万确的,并不存在疑问。关于这一点,大文豪苏轼是绝不会搞错的。

而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连营”,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属于明清小说,成书时间已经很晚了;陈寿的《三国志》属于正史,二十四史之一,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280——290年间的西晋。魏晋相隔不远,所以如果对苏轼词中的主角究竟是谁,还有疑问,还是应该以《三国志》为准。而且小说本来就可以虚构,移花接木也未尚不可,当不得真的。

背嵬军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这句诗词完整的看,全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公瑾是周瑜的字,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诗词的其它内容呼应可以确定为周瑜。

羽扇是用鸟羽制成的扇子; 纶巾是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词的意思是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老街味道

问题:赤壁赋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亮呢?是周瑜?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多版本,有的版本中明确说出“三国周郎赤壁”。


前言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出自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不是《赤壁赋》。

羽扇纶巾是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但是并不一定是指诸葛亮或者周瑜。不过,在苏轼的这首词中,肯定是指周瑜。

一、羽扇纶巾的出处

最早使用羽扇纶巾这个词的作品,应该是苏轼的这首词,但是类似形象描述出自晋代裴启在《语林》:

《语林》曰: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文中描写诸葛亮的句子,被苏轼化用,用在了周瑜身上。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版本,但都是指周瑜

《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不同的版本,例如胡仔(1110~1170)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这一版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酬江月。’

这首词上阙写”周郎“,下阙写”公瑾“。周瑜字公瑾,这首词的羽扇纶巾毫无疑问是周瑜。

也有别的版本, 没有说出周瑜两个字。南宋洪迈《 容斋续笔·卷第八 》中,提到了苏门弟子黄庭坚书写的一版《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声沉】,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孙吴】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

词中,加【】的,是两个版本不同之处。这个版本没有写“周郎”赤壁,而是“孙吴”赤壁。

但是孙吴就是东吴,后面写到遥想”公瑾“当年,且有“小乔初嫁了”为证。所以这首词中的“羽扇纶巾”没有争议,当然是指周瑜。

三、诸葛亮的羽扇纶巾

我们最熟悉的羽扇纶巾,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第九十回《驱巨善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写道:

孔明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就令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孟获宗党及诸蛮兵,无不感戴,皆欣然跳跃而去。后人有诗赞孔明曰:

“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

在三国演义中,最常见的其实是纶巾羽扇,而不是羽扇纶巾,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

只见蜀兵列成八阵。三鼕鼓罢,门旗两分,数十员将簇拥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方裾。车傍展开一面黄旗,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

唬得师、邓二人汗流遍身,回顾军士曰:“原来孔明尚在,我等休矣!”



四、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羽扇纶巾

除了周瑜和诸葛亮以外,还有很多人物形象也用了”羽扇纶巾“或者”纶巾羽扇“。

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中,写的“周公”:

正值月白风清,夜半三更之次,忽见一人,黄眉白发,身体雄伟,纶巾羽扇,鹤氅蒲鞋,徐徐自外而入,谓世充曰:“吾乃【周公】也........

明朝另一位小说家余邵鱼《春秋列国志传》中,孙膑是这种打扮:

只见齐阵门旗开处,推出一轮逍遥车,【孙膑】纶巾羽扇,在呼:“太子别来无恙乎?”太子视之,乃孙膑也......

姜子牙也是这种打扮:

子牙纶巾羽扇,升坐中军,诸将参见已毕。【子牙】令军吏窃通诸将,挨次而出,各逞其勇....



结束语

虽然羽扇纶巾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但是苏轼的这首词写的周瑜是毫无疑问的。

后人小说中的羽扇纶巾,可能都来自于苏轼的这首词。

赵佃玺民俗艺术博物馆

关键是苏轼脑海中还没有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苏轼看的书是《三国志》。没想到后来拿羽毛扇的人变成了诸葛亮。不管是不是诸葛亮,其光辉形象是不会改变的。最主要的是在诸葛亮脑子中,刘备代表着正统,自己是正人君子。再就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面子是给足了。

这个问题不要扩大化。没有孔明就没有刘备的蜀国,这是肯定的。至于两个人的搭档,也是绝对优秀协调的。谈到观点分歧,也很正常。就像你和你父母亲,你和你孩子……还有许多不同意见或者代沟。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真还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说明解释,才能证明谁说得更有道理,谁得眼光更高,更有智慧。

话再说回来,老曹自己有本事,不需要诸葛亮那种人。还得礼贤下士,老曹没那耐心。诸葛亮也是千里马,但是伯乐却也不好找。水镜也着急,自己的宏图大愿,也需要孔明去实现。所以,水镜以一种现代打广告的方式推荐自己的朋友。水镜广告打得远,卧龙贤明天下知。卧龙、凤雏如何厉害,只是水镜编得一句广告词。说白了,水镜相当于楚地隆中地区军事战略参谋学校的校长。卧龙、凤雏等人是优秀毕业生。当时天下大乱,这些人正好有用武之地。

水镜作为校长,本人对于战略谋划也是格外精通。怎奈人老体力不支,哪能跟着大部队东奔西走。而他也对未来十几年的时局走向有自己的判断。这与卧龙、凤雏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甚至他们也是互相影响的。作为隆中军事摇篮的奠基人。由于这里处于乱中取静,交通也算便利,十分有利于战略人才的培养。水镜在这里休养生息,研究兵法,并以此团结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谋略人才。

这些人出生世族或者世代读书,家里都富有藏书,也是吃喝不愁的中小地主。有的人家还在朝廷为官,深谙当局的各种政策走向。以及天下其他实力派人物的可能动向。而这些有吃有喝,又饱读诗书的人,达则兼济天下。开始了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时代的命运。

凤雏的存在,其实也是衬托卧龙。其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其他几个水镜派系的谋士,如徐庶等人,通过衬托凤雏,进而再衬托卧龙,再到进一步神话卧龙。最终,实现了水镜的人生理想,并突出了水镜军事谋略学派在历史上的学术地位。

水镜学派基本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有机结合。也就是汉末以后,今古文随着理论探讨的相互融合,并与兵学、法学等实用学问,日益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在水镜看来,秀才一支笔,堪比十万兵。这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事实是,在汉末群雄逐鹿中,水镜学派也确实是当时不可轻视的一支潜在力量。这些文人谋士,看起来没几个人。但是,一个顶个雄霸一方的枭雄,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汉末,十几股地方实力派相互兼并过程中,刘备可能是最弱的。但由于水镜的帮忙,这并没有影响到刘备成为三足鼎立之一。但话又说回来,客观上说,水镜学派还是有些时代局限性,过于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团队合作也不能说尽善尽美。可是,水镜学派毕竟不是吹出来的。以卧龙为代表的谋士们,本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断的自我调整,做出许多牺牲,最终还是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

蝶梦庄周777

这句话是出自苏东坡写的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当时的吴国英豪周瑜,为什么说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就应该了解三国那段时期的历史。

真正的周瑜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般,小肚鸡肠,赔了夫人又折兵,而是一代英豪,东吴的大都督,真正的风流人物。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而苏东坡写的就是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在曹操得到荆州之后,这个时期刘备寄身荆州,在刘表帐下听用,也就是这个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历史事件“三顾茅庐”。

一生奔波,居无定所的刘备得到了被称为千古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的投靠,并且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计划让刘备占有荆州和益州两地,待天下有变之时,择一上将兵出荆州以向宛、洛,而刘备自己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给刘备提供了完整的战略方针,使得刘备发出了“如鱼得水”的感慨。

公元208年,曹操出兵征讨荆州,恰好刘表适死,他的小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刘备就逃亡江陵,曹操得到荆州后没有听从谋士的建议,继续带兵追击刘备,最后刘备跑到了刘琦所在的江夏,兵力为关羽部一万众,刘琦部一万众。

当时曹操军队号称百万,携得荆州之势,兵临城下,在此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主动请缨前往江东,劝说孙权联刘抗曹。《三国演义》关于这一段描写的十分精彩,耳熟能详的有舌战群雄,智激周瑜,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不过这些都是文学作品的渲染,实际上在诸葛亮来东吴之前,就已经有人劝说孙权联刘抗曹了,这个人正是演义中的好好先生鲁肃。

当时东吴投降之论占据主流,远在鄱阳的周瑜知道后就回到了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所以曹操并非不可战胜的,是坚定的主战派。

孙权听从了鲁肃和周瑜二人的建议,命周瑜为帅,程普为副,共领三万以抗曹。曹操引军至江北。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 ,双方对峙后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 ,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 。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

这便是著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除了在出使东吴,联刘抗曹之事有所发挥以外,其他时候并不是一个刚出草庐的年轻人所能掌握的,至于草船借箭,借东风更是没有的事,那不过是演义里的文学手法而已。

所以后来才有苏东坡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等千古传唱的佳作,发出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慨。

贩卖历史

这其实是描写周瑜的。还有一句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没有诸葛亮什么事。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实是受了明末清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几百年来各种戏剧评书等等轮番在民间演绎,所以诸葛亮才有了现在的影响力。

历史上更加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周瑜也不是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被“三气”而死。真正的周瑜,堪称智勇双全,他的死只能说天妒英才。

古今事皆付笑谈中

大家好,我是“古今事皆付笑谈中”喜欢的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谈古论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整首词说的就是周瑜周公瑾。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在史实的赤壁之战中,领导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的是周瑜,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没有借东风,压根没有诸葛亮任何事。诸葛亮在这场战役最大的贡献只是出使江东,促成了孙刘联盟合力对抗曹操!

我且斟满牛角杯

这个显然是指周瑜。

知言小胖

各位看官大家好,我是知无不言的知言小胖。

题中这句出自苏轼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东坡先生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品。原文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全篇都在描写汉末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的故事,又借这些故事感慨自己“早生华发”,却没有取得像周瑜一样的功绩,只得在江边一樽薄酒遥念古人。

很多人都认为这里的“羽扇纶巾”是指诸葛亮,其实并不然。在汉末三国时期,“羽扇纶巾”是儒将的代表装扮,而作为三国第一儒将的周瑜,“羽扇纶巾”是非常正常的装扮。

只是因为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太深入人心,里面把“羽扇纶巾”的装扮全给了诸葛亮,所以才导致大家都认为“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的特有装扮。不过想我公瑾气宇轩昂,品性非凡,对被诸葛亮抢了扇子和头巾这种小事,恐怕也不会太在意。

無爲57

诸葛亮、周瑜两者都有[祈祷]

如此可爱的我们

苏轼已经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答案,是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历史当中,周瑜的形象是不弱于诸葛亮的,属于被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故意丑化的人物。

周瑜年少成名,身长体壮,容貌超群,并且精通音律,“曲有误,周郎顾”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正史评价周瑜:有王佐之才;性度恢廓;实奇才也。

而范成大更是赞誉其:“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可见其风采。

赤壁之战实任指挥,大破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当真是无双风采。

位高权重,风流倜傥,娇妻美妾,实乃三国英雄人物之巅峰了。

开开心心就ok

周瑜。

这是苏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词。

一整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所以明显说的是周瑜,这首词里面没有提到过诸葛亮。

可想而知,周瑜风度可人,少年得志。可惜的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才德卓越,把周瑜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嫉妒性强的人。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许多文人对周瑜的评价极高,比如写这首词的苏轼与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毕竟还是部小说,有些地方极具误导性。

像周瑜这样的角色还有《水浒传》的武大郎。人家样貌非凡硬是给人写成一个卖饼的矮子,还被潘金莲带了绿帽子!! 冤啊。

其实我从小看《三国演义》就喜欢周瑜和曹操,周瑜那么年轻就能当吴国都督,孙策亲点之人,赤壁之战的最大功臣却没有一个草船借箭的知名度高,可怜我公瑾啊 !

曹操就不用说了,是枭雄还是奸臣全凭自己判断。

资料很完善啊

那就看小乔嫁的是谁了

自然流进我的心

两人合作的成果。

自由的心自由的飞翔

当然是周瑜周公瑾

林宋IF

肯定是周瑜。

因为这首词本来写的就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的这一历史事件。

但是一般我们提到羽扇纶巾,眼前浮现的就是诸葛亮的形象,所以给人造成了一种误解。这主要是三国演义的原因,因为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了一个潇洒飘逸,谋略过人的一个儒将形象的诸葛亮,而且是深入人心,所以往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羽扇纶巾这样的形象加至于诸葛亮身上。

这种形象,当然也是苏轼的想象了,他和以往一身戎装的武将形象有了很大区别,文人服饰加上武将的功业,共同塑造出了这样一个儒将形象。实际上,这种形象也只有周瑜才配得上,因为诸葛亮,绝大多数时候,他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奇才,而不是意气风发的武将。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美姿颜,精通音律”,当时人都说“曲有误,周郎顾”,而周瑜二十四岁的时候被孙策认命为建威中郎将,统率两千人马,从此跟随孙策东征西讨,在三十四岁的时候,统率三万吴军,在赤壁打败了天下头号枭雄曹操,名震天下,这种风采,自然令苏轼艳羡不已。所以他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可以说,把周瑜的形象拔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 还极具美感。

但是后来这个形象却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和诸葛亮形象的深入人心,被安插到了诸葛亮身上,对周瑜来说有点委屈,对诸葛亮来说,有点苦笑不得。

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绝对没有那么潇洒,相反,他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以至于积劳成疾,五十四岁病故于五丈原。而赤壁之战的指挥者是周瑜,所以,“樯橹灰飞烟灭”这个就和诸葛亮没关系。

可以想象,肩上背负兴复汉室重任的诸葛亮在中年的时候,可能已经两鬓斑白了,虽然我们希望他是那个“英姿勃发,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但这只是一厢情愿。

而周瑜就像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在意气风发的年纪干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两年后就去世了,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毕月乌啼

周瑜,其实周瑜是真的雄姿英发,春风得意,少年英豪

谏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还能是谁

当然是手持三尺剑,当纵横天下的 大都督 周瑜 周公瑾

周瑜并非心胸狭隘的人,而是气度非凡且少年得志之人,先后深受孙策和孙权的信任。孙权用周瑜为南郡太守,周瑜建议孙权用兵夺取蜀地,认为“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周瑜不仅对上恭敬,尽尽人臣礼仪,而且性情大度,深得人心

日月

这句话出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周瑜,字公瑾,多谋善断人称周郎,苏轼该词主要是临赤壁怀古,而正史中,赤壁之战从头到尾都是周瑜策划和指挥的,可以说也是周瑜一生的辉煌!因此‘’羽扇纶巾‘’说的正是周瑜!

有艾更健康

很明显,说的就是周瑜,我们可以看下全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