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朋友问“为什么阴间天子十代冥王就阎罗王最出名?”,问题应该更正一下,阴间天子并不是十代冥王,而是十位冥王,也称之为“十殿阎罗”,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那么,为何在这十位阎王中,只有阎罗王最有名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做一个解答。
先简单回答:之所以十殿阎罗中,只有阎罗王有名,那是因为阎罗王在中国的历史最悠久,并且身份很特殊,是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神袛。而其余九殿阎罗,都是阎罗王的分身形象罢了,并且全部是晚唐时期的人为伪造出来的。也就是说,阎罗王从印度来到中国之后,开始是孤身一人在地狱里忙活,后来中国的土著们又给他安排了九位助手,这样一来,地狱十层,每层都有一位阎王主管,大大减轻了阎罗王的工作量。再后来,地藏王菩萨跑进了地狱中超度恶鬼,将阎罗王的地位给下降了,使得阎罗王虽然名气大,地位却不如以前了。在地狱中,地位最高的是地藏王菩萨。
【阎罗王来自印度,带着洋气】
阎罗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黑脸包公形象,是中国冥界中最著名的神袛。而在印度,阎罗王的梵语为Yama-raja,由Yama(原意为“缚”)和后缀词raja(原意为“王”)组合而成。按照音译可翻译为为:阎罗王、夜摩王、耶摩王、焰摩王、琰摩王、剡魔王、阎摩王、琰魔王等称。在印度,阎罗王的来历据说有两个,第一个是夜摩神,也就是阎摩,在印度史诗《梨俱吠陀》有他的故事;第二个是毗沙王,其事迹在《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中有记载:
虽然阎罗王在中国名气很大,但是在印度佛教中,他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神,根本没有露脸的机会。随着佛教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阎罗王也就跟着来了。他进来之后,很快就和中国一个土生土长的神袛合体了。
【印度的阎罗王与中国的泰山府君金刚合体】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本土就已经有和阎罗王一样身份的神灵了,这就是“泰山府君”,也称之为“东岳大帝”,泰山府君其实是东岳泰山的人格化的神,而泰山府君变成阴间主神的原因就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泰山主死”的观念。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条中,通过研究之后认为“泰山主死”说起源于东汉末年。也有的说法认为大约于西汉后期逐渐形成了“泰山治鬼”的说法。秦汉以后,人们构想了死后魂魄的不同归宿:魂升至泰山,魄归于篙里或梁父。
(泰山府君,也叫东岳大帝)
印度的阎罗王进入中国之后,号称是死后世界的主宰者,而中国本土的阴间主神是泰山府君,佛教为了更好地使世人相信和崇拜阎罗王,就借助泰山府君对阎罗王进行本土化改造。比如早期的佛经中出现直接将“阎摩”译为“太山君”、“泰山府君”的情况,也就说,阎罗王借尸还魂,通过泰山府君把自己包装了起来,并逐渐深入人心,可见佛教适应中国本土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泰山府君在佛教阎罗王进入中国后,很快就在地狱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知名度再也没法与阎罗王相抗衡,真实原因就是印度的阎罗王抢夺了泰山府君的位置,慢慢地二者合二为一,外来的神灵彻底本土化了。
【十殿阎罗是怎么来的?】
地狱里由阎罗王一个人掌管,到变成十殿阎罗掌管,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东汉一直到中唐,阎罗王都是以泰山府君的形象出现的,一直到了晚唐时期,《佛说十王经》出现,让地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是地狱的层次数目和各自的名称固定了,至少十层地狱已经有了具体名称;第二是各层地狱中,也出现了可以冠之为名称的阎王,也就是十殿阎罗。地狱里十殿阎罗的标准配备在这个时期逐渐成型,并且变成了稳定的组合,一直延续到现在。
综上所述,阎罗王根正苗红,起源最早,还喝过洋墨水,当然要比土生土长的九殿阎罗名气大得多。

首先,不是十代阎罗,而是十位地府管理者。
唐初的《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里对此有记载,地狱有:秦广王、初江王、五官王、阎罗王、宋帝王、变成王、太山王、平正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十位管理者,掌管十殿地狱,他们是不动如来、药师如来、观音菩萨等十位佛菩萨的化身。
其它九位地府管理者如今声名远没有阎罗王显赫,主要是因为阎罗王的中国化特别足。
是的,阎罗王不是中国本土神祗。阎罗,又有阎魔、琰摩逻阇等称呼,是梵文“yama-raja”的译文。在吠陀经中,他是世界第一个人,是太阳神之子,死后掌管了死亡之路。后来与因陀罗职位分化,成为了专司地狱的凶神。
佛教就继承了婆罗门教中的阎罗王司掌地狱的设定,《问地狱经》里记载,阎罗王原是毗沙国王,在于维陀始王的战争中立下誓言,愿为地狱主。
而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在中国掌管死亡的,是泰山府君。
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泰山主仙这一说法,起与周代末年,主鬼这一说法来自汉代末年。
这种说法是根据他所见的三国材料得以阐发,实际上来说,山岳主鬼这一信仰是非常古老的形式,是山岳崇拜的先民心理的反应——山(尤其是大山)离天近,有勾连天地的神力。
在很多少数民族传说里,也有魂归大山这一说法。 而作为具有特别意义的泰山,自然地位崇高,“泰山主死”这一信仰深入人心。
随着佛教的传播,泰山府君的职责与阎罗王的地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在唐代泰山府君和阎罗王信仰各有势力,而到了五代以后,则是阎罗王一家独大,这主要是因为佛教的的地狱说、写经追福说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既有对恶性的警戒效果,又通过佛经给了改过、免受苦难的机会。
此外,在阎罗王中国化的过程中,阎罗王多由中国人民熟悉的人物担任,比如韩擒虎、包拯等人,这也是阎罗信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十殿阎王的说法始于唐代,是指居于地狱十殿之上的阎王,包括: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十殿阎王”是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道教的结合产物。
阎罗王,本来是印度教冥界唯一的王,佛教的早期也把阎罗王奉为冥界唯一的王。中国本土原来有“阎王”,但并非“阎罗王”。“阎王”是中国本土神话中冥界唯一的王,而“阎罗王”只是十殿阎君中的一个,论级别肯定不如阎王高。但可能正因为“阎罗王”和“阎王”的称呼非常相近,所以让人误以为“阎罗王”就是“阎王”,因此“阎罗王”的知名度被大幅度提升,成了十殿阎君中最广为人知的人一位。
“阎罗王”知名度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作品的广为传颂。比如蒲松龄《聊斋志异》其中多有提到“阎王”,还有专门的一篇,就叫“阎王”。讲的是一个叫李常久的人,路入道旁宅第,其中殿阁宏丽,于是入其中有了一番奇遇。而这个殿阁正是地狱阎罗殿,所见即阴司报应。中国古代讲到阴司报应的文学作品很多,如《太上感应篇》什么的,也从侧面提高了阎罗王的知名度。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阎王审判,生前行善者,可入天堂,得富贵,生前作恶者,会受惩罚,下地狱。

阎罗王之所以最出名,一是因为佛教影响;二是因为职权范围;三是因为包拯知名度高。
佛教影响
中国有五大宗教,它们分别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兰教。中国人习惯上称之为中国五大宗教。
五大宗教中,佛教是公认的第一宗教。
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比起其他的两大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显而易见是最大的。
孙中山先生赞叹道“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佛家的孝道,伦理,慈悲济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崇高精神,被统治者推崇,为老百姓接受。

而阎罗王,则原本是佛教中的神灵,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被中国老百姓所知晓。
中文"阎王"是从印度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原来的意思是"捆绑",完整的意思是捆绑那些在阳间犯下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等。
准确地说,阎罗王来自佛教,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摩罗王。
需要指出的是,在早期佛教神话中,阎王只有一个,并非十个,他是冥界唯一的王。
阎罗王来自印度神话传说,佛教没有诞生之前,他就诞生了。
在神话中,阎罗王并非是阴间的统治者,而是人间的统治者。
印度佛教产生并教流传于古印度,时间上大约在公元前6~5世纪时期。《梨俱吠陀》诞生于,公元前1500~900年间;在此书中,阎罗王中已经出现。
佛教诞生后,阎罗王才成为管理地狱的最高统治者。
在佛教中,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因为打不过维陀始生王,退而居其次,愿为地狱之主。
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之众共同立誓,负责统治地狱,专门惩罚地狱中的罪犯。
这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中的小王,百万之众后来被任命为管理基层工作人员即狱卒。
阎王手下的最高官员有五个,他们分别是鲜官、水官、铁官、土官和天官。
鲜官负责凶杀案,水官负责盗窃案,铁官专门治理道德犯罪,土官控制言论自由,天官是查处酗酒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佛教中,地狱的最高统治者,只有阎罗王一个,是一元化领导,所以地狱中的官员都在阎罗王领导之下开展工作。
这就好比在一个国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是他的国王、总统、首相或者主席,而不是部长、省长和县长。
既然是一元化领导,为什么变成了集体领导,出来十大天子和十代冥王?
造成这一切,都是道教。是道教将阎罗王洋为中用,移植到了道教中,让他担任了道教的神。
为了防止他独裁专制,安排了9个冥王跟他并列平级,以限制他的权力。
这十殿阎王(十大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阎罗王在阴曹地府中排列第五,是道教中管理阴间的众神之一。
但是在中国,道教的影响远远小于佛教,所以中国老百姓只知道阎罗王是老大,是地狱的唯一统治者,没有几个人知道阴间是集体化领导,一共有10个冥王。
阎王出名的第二个原因是——职权范围。
民间传说中,阎罗王叫阎王、阎王爷;阎王爷是阴曹地府的统治者。
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生灵的阳寿和阴寿,拥有掌管着三界万物生死存亡的至高权力,既是鬼,又是神。
万物众生的阴阳之命由其生死簿管,不归阎王管的只有永不超生的孤魂野鬼,其次是其他国度的鬼,以及上仙正神。
身边下属有:鬼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钟馗、孟婆、地公、游星、城隍,无数阴兵鬼将等。
在传说中,每个人的寿命长短都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上,由判官掌管,这个小册子就是生死簿。
因此,中国老百姓们把死亡叫做见阎王。
民间有个说法:阎王爷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对老百姓来说,死以后到阴曹地府受多大罪虽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剥夺自己在阳间的生命。
这就好比监狱虽然可怕,但对大多数人来讲,能炒自己鱿鱼的老板和领导才是最可怕的。
在神话中,判官的权力非常大,他左手执生死薄,右手拿勾魂笔,专门执行为善者添寿,让恶者归阴的任务。
除了判官,阴间最厉害的,就是专门勾人魂魄的小鬼。
根据传说,直接剥夺人生命的,是两个小鬼,名为"黑白无常"。
在广大北方地区,民间把自杀叫做“寻五常”。

但是五常只是阎王爷命令的执行者,阎王才是众生寿命的决定者。
虽然民间有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但是小鬼是默默无闻的,阎王才是出镜率最高,名头最响的。
阎王的职权范围跟百姓生死攸关,无论是敬仰还是恐惧,百姓都离不开他,所以阎王就最知名。
阎王知名度高的第三个原因——包拯知名度高。

包拯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蔑视权贵、执法严明,成为正义的化身。
很多百姓认为,包拯虽然去世了,但到了阴间成为阎王。
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包公身上,让他到阴间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来主持公道、惩恶扬善。
有关包公的小说和戏剧,更是把他刻画为身兼二职、人和神为一体的清官,说他"日断人间,夜判阴间",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
恶人活着的时候,受包拯整治;死了到阴间,也逃脱不了包拯的惩罚。如果黎民百姓确实是被冤枉,即使被误抓到阴间,包拯也会把他放回阳间继续生活。
综上所述,阎王知名度高跟佛教和包拯有关,更得益于阎王的工作性质和职权范围。

说起神话传说里的幽冥教主阴间主宰,第一反应就是阎罗王,然而实际上冥界的王共有十位,也就是所谓的“十殿阎罗”,之所以阎罗王最出名,是因为阎罗王在中国的历史最悠久,而且其他九殿的阎君,其实都是阎罗王的分身而已。
十殿阎罗,到底是哪十位:
第一殿,秦广王蒋
二月初一诞辰,专掌人间的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
功过各半者,送交第十殿发落,仍投入世间,男女互转,
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边的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人世间的善恶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
第二殿,楚江王历
三月初一诞辰,掌管活大地狱,也叫作剥衣亭寒冰地狱,另外设十六个小地狱;
凡在阳间伤人肢体与杀生者,投入此地狱,另发到十六小地狱受苦,满期送到第三殿。

第三殿,宋帝王余
二月初八诞辰,掌管黑绳大地狱,另外设十六小地狱;
凡阳世间忤逆尊长、教唆公讼者,投入此地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苦,刑满送第四殿。
第四殿,忤官王吕
二月十八诞辰,掌管合大地狱,又叫做剥戮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
凡在阳间抗粮赖租、交易欺诈之人,投入此地狱受苦。
第五殿,阎罗王包
正月初八诞辰,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掌管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
凡送到此殿者,押至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入此地狱,细查曾犯罪恶,再投入诛心十六小地狱,钩心给蛇吃,铡其身首,受苦刑满发送。

第六殿,卞城王毕
三月初八诞辰,掌管大叫唤大地狱与枉死城,另有十六小地狱。
凡阳间忤逆不孝者,被锯开身体,怨天尤地、对北方溺便涕泪者,发入此地狱。
查其所犯之事,受锥凿捶打。烈火焚烧舌头的刑罚,再送小地狱受苦。
第七殿,泰山王董
三月二十七日诞辰,掌管热恼地狱,又叫做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
凡阳间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地狱,再发小地狱。
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要下油锅。
第八殿,都市王黄
四月初一诞辰,掌管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叫做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
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投入此地狱,再交小地狱受苦。
受尽痛苦之后交送到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
四月初八诞辰,掌管酆都城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
凡阳间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到此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后送到阿鼻地狱受苦,直到被害之人投生,提出后送到第十殿,送入六道轮回。
第十殿,转轮王薛
四月十七诞辰,掌管各殿解到魂魄,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夭寿、富贵贫贱等,每月汇到第一殿注册。
凡作恶太甚,令其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后重入人道,投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送酴忘台饮孟婆汤,忘却前世。

十殿阎王各司其职,管辖不尽相同
总体来看,十殿阎王都各司其职,有各自专门管辖的领域,生前是好人的,在阴间只和第一殿打交道,之后就被送出前去极乐之世,超脱轮回。
善恶功过都有的常人,在第一殿受审核,跳过中间掌管酷刑的诸殿,直接到第十殿等待投入六道轮回,下一世能否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看前世业因。
如果是恶人的话,那么他们就要十殿全部走一遍,受尽十殿之内所有的刑罚,最终才被送去第十殿,这种往往会被送入畜牲、饿鬼与地狱三恶道之内。

十殿阎王阎罗王最出名,是因为其历史最久
相对来说,十殿阎罗之中最出名的就是第五殿的阎罗王,相传执掌第五殿的阎罗王本来居第一殿,因为其经常怜悯枉死者,屡屡放还阳间申诉冤屈,因此受罚被降调到了第五殿。
之所以阎罗王最出名,主要还是神话流传形成的时候,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有关。
阎罗王其实是个外来的神祗,佛教传入前,国人认为执掌阴间幽冥地狱的是泰山府君,世间之人死后都会归于泰山深处,在古印度的神话中,阎罗王是执掌阴间的神,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经出现,后被佛教沿用,佛教东传后,阎罗王的概念也被吸收,代替了泰山府君。

佛教在东方传播与本土化的过程中,佛道神话相互借鉴融合,而佛教为更好的传播与让人们理解,所以将阎罗王的概念按照泰山府君的概念进行了改造,甚至在早期的佛经中,也会将“阎摩”翻译成“泰山府君”。
事实上,原本的地狱之中完全都是阎罗王一个人做主,然而晚唐时期,又有九个分身的阴间之王被创造了出来,如此一来,地域分十殿,每殿一位王。
阎罗王是佛教东传后最初的冥界主宰的概念,后来出现的九殿阎君,都是阎罗王的分身,而且“阎罗王”为阴间幽冥教主的概念,流传与传播时间最悠久,自然也最出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说清楚另一个问题:地府和地狱是一回事吗?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地狱就是地府。但是考察两个词的来源,就会发现二者不是一回事,地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而地狱则是印度的舶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人认为,人死以后就要来到地府,在地府过着和阳间一样的生活。所以地府是一个专门管理死者的机构,最高管理者是泰山府君,又称东岳大帝,也就是泰山神。可能中国人崇拜泰山,认为人死后都会来到泰山。
地狱则是佛教中的概念,是佛教六道之一。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人死亡以后,由于生前造业不同,会转生成为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等六道众生之一,这称为六道轮回。人转生为哪一道,不是由哪个神决定的,是由生前的业力决定的,这是一种因果规律。而地狱是六道中最痛苦的一道,其管理者是阎罗,来自于古印度神话。所以佛教中的地狱,是一个单纯的监狱。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佛教的地狱和中国的地府在民间传说中逐渐合而为一。地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狱,人死后要先到地狱接受审判,由阎罗王决定你是留在地狱“坐牢”,还是转生为其他五道的众生。
由于地狱和地府合并了,地狱的管理者,也由阎罗王一个人变为阎罗王、泰山王两个人。后来地狱的管理队伍不断扩充,在宋代冥王终于变为十个人了,死者进入地狱后要轮流经过十王的审判,才被最终决定去哪里。
十王的名称,来源于不同的民间传说和神话,被百姓们放在在一起,组成了十殿冥王。比如第十殿是转轮王,这本是古印度传说中可以统一印度的圣王,却被百姓派到了地狱里。而阎罗王,也被中国百姓赋予了一个新的身份——包拯包龙图。因为宋代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这一句话的本意是包拯同阎罗王一样铁面无私,后来百姓就把阎罗和包公当成一个人了。
所以,十殿冥王中,只有阎罗王是正牌的冥王,其他九位是山寨的,所以阎罗王名气最大,中国百姓甚至将阎罗作为十殿冥王的统称,称为“十殿阎罗”。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你这里说的十代冥王应该指的是十殿阎王,阎王这词最早并不是出在中国,是出现在印度神话中掌管地狱轮回的,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国,并且那个时候只有一个阎王,(说一个很重要的事,我们中国是有自己的冥界统治者的,也就是泰山府君,又称为东岳帝君,是上古的大神,还掌管神明的生死!)由于分管事项不同分成五人,唐朝才变成十人的。因为地狱也分为十殿,每殿都有一位主人,据说是唐朝时天帝册封了十殿阎王。
十殿阎王分别是:第一殿秦广大王;第二殿楚江大王;第三殿宋帝大王;第四殿伍官大王;第五殿阎罗大王;第六殿下城大王;第七殿泰山大王;第八殿都市大王;第九殿平等大王;第十殿轮转大王。为什么十殿阎王中,阎罗王最出名呢,一个是因为南北朝时期阎罗王就随印度的佛教传播进入了中国,很快便被道教收编如十殿阎王中,并且后来结合了我国的历史人物包拯大人,传闻包大人他死后化身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因此在我国民间也就很快接受了阎罗王是掌管九幽地狱鬼魂的神明。 另外,根据职能划分,阎罗王掌管有生死簿,传统认为人死后到阴间去报道时,就在阎罗殿接受阎罗王的审判,生赏善罚恶(虽然这个其实是秦广王管的),因此阎罗王在民间的地位和知名度也远比其他九位冥王高,并且在很多地方,城隍庙有阎王殿,其实是一同供奉十殿阎王的,然而很多都认为那只是阎罗王,也因此阎罗王成了十殿阎王中最出名的。

阎罗王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再加上传说包青天死后也成了阎罗王,所以在十殿阎王里名气最大。
一、阎罗王究竟是谁?
从国籍上来考证,阎罗王其实是古印度人,传说是毗沙国国王,此人十分好战,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但是很不幸的是他最终被另一个国家的维陀始生王所打败,一怒之下毗沙国国王带领自己的十八位将领来到了地狱占山为王,并发誓要在地狱治理罪人。
于是毗沙国国王摇身一变,成了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并被称为阎罗王,属下十八位将领成了十八层地狱判官,士兵们就成了地狱的狱卒。
二、阎罗是什么意思?
因为阎罗王源自古印度,所以阎罗也是梵文中的词语,原词语是Yamaraja,翻译成汉语则是“阎魔罗阇”,简称为阎罗王。
三、十殿阎罗是哪十位?
前面说到,阎罗王本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王,后来被吸收进入佛教,随着佛教东进一起进入中国。
到了唐朝的时候,统治者和上层僧侣一起搞了“十方救苦天尊化十方冥王”、“真君治理九幽冥府神鬼”的把戏愚弄百姓,把阴间分为十殿,由十位神仙掌管,分别是第一殿秦广王、第二殿楚江王、第三殿宋帝王、第四殿五官王、第五殿阎罗王、第六殿卞城王、第七殿泰山王、第八殿都市王、第九殿平等王、第十殿转轮王。
这时候,来自古印度的阎罗王又摇身一变成了阴间十殿中的第五殿的主人,成为十殿阎罗之一。
四、为什么阎罗王在十殿阎罗中最出名?
在老百姓的理解中,阎罗王不仅仅是十殿阎罗之一,更因为他与包青天包拯有关,据传包青天死后来到阴间继任为阎罗王,成为掌管人间及地狱万物众生生死的鬼王,有“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在两旁辅佐。
包拯自己本身就自带流量,生前在百姓中的威望和人气就很高,当了阎罗王之后,包拯还跟生前一样,刚正不阿、秉公执法、大公无私、奖罚分明、惩恶扬善,把工作办得井井有条,再加上统治阶级对包拯青睐有加、重点宣传,在这种猛烈的造势之下,阎罗王成了十殿阎罗的代表,其他九殿反而不怎么出名了。
除了包拯,同为宋朝的名臣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也都先后担任过阎罗王一职,这就让阎罗王更加名气大涨。
五、其他九殿阎罗都是谁?
第一殿秦广王:原型是三国时期的蒋歆,这个人生前嗜酒好色,却坚信自己死后会成神仙。秦广王的工作是用一面巨大无比的、由天地精华凝聚而成的镜子,照着死去的鬼魂。如果判定是恶人,就送往第二殿,如果判定是好人,就让他们免受罪罚,往生重新做人。
第二殿楚江王:原型是东汉郡守义阳侯厉温。楚江王住的地方叫活大地狱,手下还有十六小地狱,按照死者生前的罪恶分别发往活大地狱或者十六小地狱受刑,刑满之后再被送往第三殿。
第三殿宋帝王:原型是唐朝时期余懃,此人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担任过工部尚书、御使大夫、上柱国等官职。驻地被称为黑绳大地狱,也设有十六小地狱,那些生前忘恩负义、残酷狠毒者,为恶人狡辩脱罪的人,会被押送到这里受刑。
第四殿仵官王:原型是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吕岱。掌控着合大地狱,同样也设有十六小地狱,死者生前如果有漏税不缴、 耍赖不给租金、卖假药、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等行为的人,就会被送到这里。
第六殿卞城王:原型是南北朝时期的毕元宾。掌控着大叫唤地狱和枉死城,生前怨天尤地、对着北方大小便、不尊敬佛像、收藏违背伦理书籍的人,就在这里被处罚。
第七殿泰山王:原型是蜀汉官员董和。住在热恼大地狱,生前酗酒、挥霍无度、扎取他人钱财、盗取棺材内衣服等行为的人,就被来到热恼大地狱。
第八殿都市王:原型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黄中庸。掌控着大热恼地狱,死者生前犯有不孝不敬、不抚养亲人等罪行的,直接被送到大热恼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原型是大诗人陆游,就是写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惊奇不惊奇?他的地盘是阿鼻地狱,又被称为无间地狱。犯了杀父、杀母、杀害僧人、纵火、强暴未成年少女、绘制下流图画等罪大恶极之人,都在阿鼻地狱受刑。
第十殿转轮王:原型是唐代名将薛仁贵。

我是老白,为您解题。
题主所说的阴间天子十代冥王这个说法是有错误的,应该是“十殿”冥王,而不是“十代”。也就是说阴间同时有十个冥王,掌管各项事务。民间好像只知道第五殿的阎罗王,其它殿的阎王存在感非常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五殿阎罗王相传是包拯的化身。包拯的知名度比其他殿的阎王高多了。
十殿阎王全都在地府办差,掌管不同事务。
按中国民间传统说法,人死后灵魂出窍,还没有投胎转世,这时的人称为“中阴身”。
“中阴身”必须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堕入轮回,转世投胎,不能过多逗留,否则会神飞魄散永世不得超生。
在轮回过程中,此“中阴身”会经过十殿阎王走流程分配,或升天道,或走修罗道,或投人道,或落鬼道,或堕地狱道。
人死后第一个七天,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头七”,将来到地府第一殿接受审判,如此每逢七天,按照次序发送往地府各殿受审。民间把这一过程叫做“过王官”、“参十王”。
民间传说,如果此人生前没有种下善因,将会被打入地狱道受苦受难。所以故去人活着的亲属,会每隔七天为亡者操办法事,修功德,“做七”以期死者能少些罪过。
那么,人死后都要参见哪十殿阎王呢?
第一殿秦广王。
死后头七天,也就是“头七”,死者来到第一殿,参见秦广王。
秦广王俗家姓蒋,民间传说是他东汉时期的蒋子文。
第一殿位居地府无边大海之中,在沃燋石之外,黄泉路的正西方。
秦广王的职司是掌管人间寿夭生死文籍,同时主管阴间受刑吉凶。阴魂来到此殿,秦广王会用立于大殿右侧的孽镜台照此阴魂。
阴魂生前种种,一一在孽镜台上现形。做善事多的,直接接引往生天堂或极乐世界;善恶各占一半的,按其罪过业力送交第十殿投胎转世;做恶多为善少的,押送其余各殿审判,使其接受各种刑罚。
第二殿,楚江王。
“二七”死者来到第二殿,参见楚江王。
楚江王俗家姓厉。
第二殿掌管冥界无边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燋石下的活大地狱,此地狱宽广五百由旬,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就是八千里。
活大地狱中另设有十六个小地狱,阴魂在阳间犯下欺占拐骗、伤人肢体、奸盗杀生等罪过的,判到此殿受苦,以消罪业。
第三殿,宋帝王。
“三七”,死者会来到第三殿,参见宋帝王。
宋帝王俗家姓余。
第三殿掌管地府无边大海之底、东南方沃燋石下的黑绳大地狱,此地狱同样宽广五百由旬,也就是八千里。黑绳大地狱中同样另设十六个小地狱,阴魂在阳间犯下忤逆尊长、背信弃义、教唆兴讼等罪过,会被楚江王判到此殿消业。
第四殿,五官王。
“四七”,死者会来到第四殿参见五官王。
五官王俗家姓吕,在民间有时也被称为“伍官王”或“仵官王”。
本殿掌管地狱无边大海之底、正东方沃燋石下的合大地狱,此地狱同样宽广八千里,也就是五百由旬。合大地狱内部另设十六座小地狱,阴魂在阳间犯下瞒税不缴、耍赖欠租、交易欺诈等罪业,会来到此殿受苦。
第五殿,阎罗王。
“五七”,死者死后三十五天,一月有余,会来到第五殿参见阎罗王。
阎罗王俗家姓包,民间传说他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包拯。有时候也称“阎罗王”、“森罗王”。
本殿掌管地狱无边大海之底、东北方沃燋石下的叫唤大地狱,并另设十六人座诛心小地狱,专管在阳间不信因果、阻人行善、诽僧谤道等罪过。
阴魂来到本殿,可以登上望乡台,眺望家中情况,一解思乡之苦。然后和过去彻底诀别。
第五殿阎罗王是最为民间所认同的,知名度最高的地府冥王。
第六殿,卞城王。
“六七”,死者死后六七,会来到第六殿,参见第六殿卞城王。
卞城王俗家姓姓毕,在民间也被称为“变成王”、“变性王”、“变城王”。
本殿掌管无边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燋石下的大叫唤大地狱,此狱宽广八千里,也就是五百由旬,其中另设十六小地狱,有阴魂在阳间犯下怨天尤人、对天溺便、不敬神佛等罪过,会判到这一殿。
第七殿,泰山王。
七七又叫尾七、满七。死者死后第四十九天,会来到第七殿参加泰山王。
泰山王俗家姓董,有时也被叫做“太山王”。
本殿掌管大海之底、西北方沃燋石下的焦热大地狱,此狱宽广八千里,五百由旬,并另设十六小地狱,专司在阳间取尸骸做药、离散他人至亲、搬弄是非等罪业。
第八殿,都市王。
都市王俗家姓黄,又被称做“都帝王”、“都吊王”。
本殿掌管无边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燋石下的大焦热大地狱,此狱宽广八千里(五百由旬),并另设十六小地狱,专司在阳间不孝父母翁姑等罪过。
第九殿,平等王。
平等王俗家姓陆。
本殿掌管无边大海之底、西南方沃燋石下的阿鼻大地狱,此狱铁网重叠围绕,宽广八千里,五百由旬,并另设十六小地狱,专司在阳间杀人放火、强奸犯毒等极恶之罪。
第十殿,转轮王。
转轮王俗家姓陆,有时民间其做“平正王”或“平政王”。
本殿位居阴间沃燋石之外,正东方直对五浊世界的地方,设有金桥、银桥、玉桥、石桥、木桥和奈何桥,专司地府各殿押解到鬼魂,核查注册。
然后押送忘台喝孟婆汤,和前世做一个了断。再经转轮台发往四大部洲投胎。同时,将这些投生的人详细记载,每月汇报通知第一殿;注册后,送呈酆都。
在第十殿有转劫所,宽广一万一千二百里,也就是七百由旬。此司专司管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类生灵,考察阴魂在世所犯过错。
十殿阎王各司其职,并无大小之分,觉得第五殿阎罗王最出名,只是民间以讹传讹罢了。
头条千万条,关注第一条。我是老白,动动小手给个关注。

阎罗王一开始只有一殿,是冥界唯一的死神之王。后来,人们将冥界扩编为十殿,每殿有一王,共有十殿阎王。这十殿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我们现在所说的就是第五殿的阎罗王。
这阎罗王就是阎罗王包,其人物原型就是宋朝的包拯。包拯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最早才做到了枢密副使,但是在民间,尤其是戏曲、说唱文学中有很高的知名度。
为什么大家喜欢包拯呢?
因为包拯立朝刚毅、不惧权贵、敢言直谏,甚至还要替百姓申不平。民众憧憬正义,主张善恶必报,便将包拯抬到了一定的高度。所谓“有冤必告清官,清官必找包公”,包拯就是正义的化身。
当然,民众并不满足包拯只是清官,还将其神化,入了神道。人们赋予他“活阎王”的身份,并给予他一定的“法力”,比如出入阴阳,掌控生死,几乎无所不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老版的《包青天》中也能窥探一二。
所以,以包拯为原型的阎罗王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大众认可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原本没有阴间之主的观念,更没有阎罗王之说。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东岳大帝”--泰山神。
泰山神是本土道教信仰的神仙,不仅主生,还主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就说;“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
佛教传入我国后一切发生了改变。佛教中有个叫阎摩的神明,他掌管死亡及审判亡灵。阎摩与我国传统信仰相结合便产生了阎罗王。
在早期的佛教神话中,阎罗王原本只有一个,也是冥界唯一的主宰。这样一来,地狱的统治权就被佛教垄断了。
但道教并不甘于这种现状,于是将冥界拓展为一个全新的地下世界。这个地下世界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有阎罗王,有阴帅判官,也有众多狱卒,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在这套体系里,阎罗王就有十个,而且他们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各有原型。
第一殿的秦广王蒋,就是蒋歆。蒋歆为汉末秣陵尉,曾追逐强盗至钟山脚下,死后就葬在南里;第二殿的楚江王历,一说为屈原死后化身,一说为周厉王所化,考虑到周厉王生前就暴虐无比,大多数人认为楚江王生前是周厉王;第三殿的宋帝王余,其原型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唐僖宗时洪州刺史余良,一说南北朝的刘宋皇帝刘裕;第四殿的仵官王吕,就是三国时期的吴国重臣吕岱;第五殿的阎罗王包就是包拯。
第六殿的卞城王毕就是北朝名将毕众敬之子毕元宾;第七殿的泰山王董,就是东汉末年刘备手下官员董和;第八殿的都市王黄,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黄中庸;第九殿的平等王陆,就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第十殿的轮回王薛,就是唐朝初年名将薛仁贵。
在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步与道教结合,阎王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来世俗。百姓比较认可的官员或者将领,都可以在阴间有一席之地。

为什么阎罗王最有名,就因为《西游记》
想想多少人对于阎王的启蒙教育是从西游记里那2个鬼差把睡梦中的孙悟空带到地府的
想想脑袋里阎罗王的形象是不是那个黑脸大汉,西游记里是不是只有一个阎王?
最主要本来还是走严肃路线,给孙悟空一弄就变成谐星跑玉帝那里告状了,没办法,印象太深刻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十殿阎王当中,阎罗王最出名?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名号。
无论中国本土道教也好,还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教也好,都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被称为幽冥界,也叫阴间。
既然有世界,就要有管理者,按照道教的说法,管理阴间最高的神祗是太乙救苦天尊,又称东极青华大帝。
这位大帝的身份可了不得,身为天庭四帝之一,跟南极长生大帝,西极勾陈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并列,共同辅佐中央玉皇大帝管理三界。
除了太乙救苦天尊,酆都大帝,东岳大帝都有管理阴间的权利,这几位大帝之后,便是十殿阎王各司其职,主要负责业务方面的事。
按照佛教的说法,阎王又名阎摩罗王,是地狱主宰,但是随着佛教传入东土,跟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融合后,阎王就成了十殿阎王当中的阎罗王了。
因为阎罗王和阎王只差一个字,所以当老百姓在民间说起阎王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说的是阎罗王,久而久之,阎罗王的名字传播的越来越广泛。
民间传说当中,宋朝有名的开封府尹包拯死后在阴间成了阎罗王,秉公判案,让很多枉死的人还阳,还世人一个公道,也让阎罗王的名气比其他阎王的名气更大。

没研究。

因为是包拯!

首先阎罗王是主持地府工作的核心人物,其余九位冥王只是起辅佐、分担作用的;其次阎罗王是有迹可循的正统冥王,而其余九位只是“野狐禅”;最后历史上不少名人担任过阎罗王之职,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名气。
第一:阎罗王是冥王的代言人
阎罗王最早出现在印度一部古老的诗集中,诗中将他奉为治理阴间的天王,掌管世间的轮回生死。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大规模的传入中土,并对中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碰撞、交融。便是在这时候,中土佛教也开始沿用印度“阎罗王”的说法,将我国自有的“泰山府君”与之合二为一,统称“阎罗王”。自此,阎罗王便慢慢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也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偌大的地府中,管理者只有阎罗王一人,无疑他就是冥间的主宰。到后来唐朝时,大概是国人怕这位远从印度而来的客人工作太辛苦了,才就又给他安排了九位冥王作搭档,为他分担工作。到此时,“十殿冥王”才真正形成。但阎罗王的称谓早已深入人心,即便再有“二十殿冥王”也丝毫不会抢了阎罗王的知名度,他俨然成了阴间天子的代言人。
第二:阎罗王历代都有记载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凡是神祗,大多要有出处可寻,这样才会有信服力。就如阎罗王,最早在印度的经典中可查,而中国古代的书籍中也多有提到。比如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惠凝和尚死而复活,历时十七日,原因是地狱弄错了名字而误将他勾去,经阎罗王复查甄别,又给放了回来。
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个僧人死后十七天,竟然意外复活了。原来是地府的勾魂使者弄错了名字,误将他勾了去。后来经过阎罗王的审核甄别,发现他阳寿未尽,于是将他放回来了。
从这点也能看出,当时的人们但凡提到生死,都会认为是由阎罗王在操纵,潜意识里更会对阎罗王产生敬畏之心。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谈论阎罗王的:他是掌管生老病死的阴间之王,从古至今都是有记载的,绝不是胡编乱造出来的,咋们都得敬畏他。
可其他九王就没这待遇了,虽然知道但是不熟。除了跟阎罗王一起以“十王”的身份出现在典籍上之外,其余少见记载,多是民间编造出来的。
第三:历代阎罗王都是阳间名人
阎罗王是一个职位名称,并不只是一个人,相传共有4任阎罗王。
第一任是隋朝大将韩擒虎:此人面相极具威严,行兵作战更是勇武双全,威震天下,是隋朝的开国之功臣。
第二任是铁面无私的包拯:为人公正正直,办安刚正不阿,有“包青天”之称。作奸犯科者,闻其名无不闻风丧胆。包拯在世世,就有“日审阳,夜审阴”的传说。
第三任是北宋名臣寇准:与包拯一样,都是当世名臣,为官清正廉洁,是北宋官场为数不多的一股清流。
第四任是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有多重身份,既是著名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军事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足见其胸怀。
这四任阎罗王都有个相同点,就是生前都是大名鼎鼎,受万众敬仰的大人物。相辅相成之下,死后有阎罗王这个身份,为他们添了传奇色彩;而阎罗王是由他们担任,也让阎罗王的名气大涨。
相比之下,其余九殿冥王可就没这么大优势了。这也是为什么阎罗王在十位冥王中最出名的原因了。
那么另外九位冥王都是什么称谓,掌管什么呢?
一殿秦广王: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
二殿楚江王:掌管寒冰地狱,凡在世上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都要进此地狱受刑。
三殿宋帝王:在世上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的不孝、不仁之徒,死后都会分配到他掌管的黑绳地狱。
四殿仵官王:在世上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的不法、无信之人,死后都会到他这受苦。
六殿卞城王: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都要到他这受锤打、火烧之刑。
七殿泰山王:专治在世上取骸合药、离人至戚的丧心病狂之流。
八殿都市王:设下恼闷锅地狱,专治在世不孝,导致合家不睦的害群之马。
九殿平等王:在世间杀人放火的,死后一一方法至此,受尽无尽酷刑。
十殿转轮王:根据人们生前善恶,决定来世偷生。
以上九王,加上专断善恶的阎罗王,正是十殿阎君。

因为西游记里就阎罗王上镜了

大家好,我是老恶魔。
阴间天子并不是十代冥王,而是十位冥王,也称之为“十殿阎罗”,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那么,为何在这十位阎王中,只有阎罗王最有名呢?下面我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做一个解答。
先简单回答:之所以十殿阎罗中,只有阎罗王有名,那是因为阎罗王在中国的历史最悠久,并且身份很特殊,是从印度传进来的佛教神袛。而其余九殿阎罗,都是阎罗王的分身形象罢了,并且全部是晚唐时期的人为伪造出来的。也就是说,阎罗王从印度来到中国之后,开始是孤身一人在地狱里忙活,后来中国又给他安排了九位助手,这样一来,地狱十层,每层都有一位阎王主管,大大减轻了阎罗王的工作量。再后来,地藏王菩萨跑进了地狱中超度恶鬼,将阎罗王的地位给下降了,使得阎罗王虽然名气大,地位却不如以前了。在地狱中,地位最高的是地藏王菩萨。
【阎罗王来自印度,带着洋气】
阎罗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黑脸包公形象,是中国冥界中最著名的神袛。而在印度,阎罗王的梵语为Yama-raja,由Yama(原意为“缚”)和后缀词raja(原意为“王”)组合而成。按照音译可翻译为为:阎罗王、夜摩王、耶摩王、焰摩王、琰摩王、剡魔王、阎摩王、琰魔王等称。在印度,阎罗王的来历据说有两个,第一个是夜摩神,也就是阎摩,在印度史诗《梨俱吠陀》有他的故事;第二个是毗沙王,其事迹在《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中有记载:
虽然阎罗王在中国名气很大,但是在印度佛教中,他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神,根本没有露脸的机会。随着佛教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传入中国,阎罗王也就跟着来了。他进来之后,很快就和中国一个土生土长的神袛合体了。
【印度的阎罗王与中国的泰山府君金刚合体】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本土就已经有和阎罗王一样身份的神灵了,这就是“泰山府君”,也称之为“东岳大帝”,泰山府君其实是东岳泰山的人格化的神,而泰山府君变成阴间主神的原因就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泰山主死”的观念。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条中,通过研究之后认为“泰山主死”说起源于东汉末年。也有的说法认为大约于西汉后期逐渐形成了“泰山治鬼”的说法。秦汉以后,人们构想了死后魂魄的不同归宿:魂升至泰山,魄归于篙里或梁父。
(泰山府君,也叫东岳大帝)
印度的阎罗王进入中国之后,号称是死后世界的主宰者,而中国本土的阴间主神是泰山府君,佛教为了更好地使世人相信和崇拜阎罗王,就借助泰山府君对阎罗王进行本土化改造。比如早期的佛经中出现直接将“阎摩”译为“太山君”、“泰山府君”的情况,也就说,阎罗王借尸还魂,通过泰山府君把自己包装了起来,并逐渐深入人心,可见佛教适应中国本土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泰山府君在佛教阎罗王进入中国后,很快就在地狱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知名度再也没法与阎罗王相抗衡,真实原因就是印度的阎罗王抢夺了泰山府君的位置,慢慢地二者合二为一,外来的神灵彻底本土化了。
【十殿阎罗是怎么来的?】
地狱里由阎罗王一个人掌管,到变成十殿阎罗掌管,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东汉一直到中唐,阎罗王都是以泰山府君的形象出现的,一直到了晚唐时期,《佛说十王经》出现,让地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是地狱的层次数目和各自的名称固定了,至少十层地狱已经有了具体名称;第二是各层地狱中,也出现了可以冠之为名称的阎王,也就是十殿阎罗。地狱里十殿阎罗的标准配备在这个时期逐渐成型,并且变成了稳定的组合,一直延续到现在。
综上所述,阎罗王根正苗红,起源最早,还喝过洋墨水,当然要比土生土长的九殿阎罗名气大得多。
另外一种说法:
阎王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被尊称为“阎王爷”,传说他是阴曹地府的主宰。人死后都要到阴间去报道,接受他的审判。生前行善的人,可升天,享富贵;生前作恶的人,会受惩罚,下地狱。
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阴间的主神另有其人。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说法才开始在中国流行。中文“阎王”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本意是“捆绑”,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也译作“阎罗(王)”、“阎魔(王)”、“琰魔”等等。
阎王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部众共同立誓,一起惩治地狱罪人。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部众就是地狱的众多狱卒。另据《禁度三味经》,阎王治下有五官,鲜官禁杀,水官禁盗,铁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说:“梵音阎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报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和中国民间原有的迷信和道教信仰互相影响,佛教中的一些神被民间信仰加以改造后吸收和采纳。“东岳大帝”原本是民间崇拜的泰山神,泰山被认为是人死后灵魂通往冥界之地,而泰山神则是“冥王”,这一“冥王”慢慢和佛经中的阎王合而为一。另一方面,佛教本身为了发展也主动本土化,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于是在佛教中原本只有一位的阎王,逐渐演变成为“十殿阎罗”。“十殿阎罗”的信仰形成的具体时间没有确切的依据,大约在宋朝时期。也有人认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狱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的说法。
一般认为“十王”这个说法源自一本叫做《佛说阎罗王授记令四众预修生七斋往生净土经》的经书。北宋阮阅所编《诗话总龟》中出现了“十王”,南宋洪迈《夷坚志》中的“俞一郎放生”也直接提到了“十王”。北宋《玉历至宝钞》写到地狱十殿阎王及敷演所辖地狱的各种情景。这十殿阎罗分别是: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以后,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在“十殿阎罗”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第五殿的阎罗王。
在传说中,担任阎罗王的有隋朝名将韩擒虎,宋朝名臣寇准、包拯、范仲淹四人。
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十三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他首先渡江进入建业 ,由此立下了大功。《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其邻母见擒 (擒虎,唐人讳虎字,故省略虎字) 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 ‘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家曰: ‘我欲谒王。’左右问曰: ‘何王也?’答曰: ‘阎罗王。’擒子弟欲挞之,擒止之曰: ‘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斯亦足矣。’寝疾,数日竟卒。”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为流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原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他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
北宋名相寇准以耿直闻名于民间。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 “吾向不言,恐泄阴理; 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涌幢小品》)还有一部叫《翰苑名谈》的著作记载“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向从者曰: ‘阎罗处政。’” 可见寇准生前已知要出任阎罗王,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通俗编》)
北宋名相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他生前就以官声好为民间称道,因而在他死后,就有传说他“在冥间”“见司生杀之权”,“人死五七则见阎罗,岂非文正为此官耶”。(《中吴纪闻》)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死后出任阎王,在当时就有传说。“俗传包拯为阴司阎罗王,其说在宋恃盛,《宋史·包拯传》云: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范烟桥《茶烟歇》)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的《三侠五义》中还出现包拯扮阎罗审郭槐“狸猫换太子”的情节。包拯的刚正直言、执法严峻,自然是人们理想中的阎罗王最佳人选。中国古代文化是讲现世报的,阳世之冤,阴司必报,所以必须要有包拯做阎罗王,才能了结冤报。

因为数字“五”在传统人文里代表着神秘权威。
数字在古代,经常作为隐喻性或象征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情况并非古代独有,也并非中国独有,全世界都如此。中国人讲究【五行】【五帝五佐】,【天数五,地数五】,外国民族也有类似的如【五大元素】等说法。
天有五道,青、白、黄、赤、黑;地有五方,东、西、中、南、北。在古人的心里,天、地,甚至方向都是有交汇的。
懂天文学的人应该知道,太阳沿着一条从西向东穿行与诸恒星间的路径“黄道十二宫”运动,其运动路径并非单纯地由东到西,同时也是由南到北的,在某一点上来看,空间会形成一个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五】。
因此才诞生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五,原先是写法如同英文字母X,是以交叉来显现的。
《説文解字》记载: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
所以,在古人心中,【五】是个非常特殊的数字,通天地阴阳。
马王堆出土帛书名曰《五星占》,又叫【蚩尤之旗】,蚩尤在人文神话里,司阴狱、刑残。
【十殿地狱】的故事从佛教故事逐渐转变成人文故事,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十殿中,以第五殿最为重要,它通天地阴阳,汇集各个方向,又主阴狱刑残,故而这一殿的殿主阎罗王为十殿的代表,概以【十殿阎王】称之,在十殿地狱里的地位最高,名气最大。

为什么阴间天子十代冥王就阎罗王最出名?因阎王是掌管人间每人的生死和寿命的,引起每个人的关注,也就出名了。

猴王道:“我本是花果山水帘洞天生圣人孙悟空。你等是什么官位?”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忤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西游记·第三回)
阎罗王的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罗阇,为印度神话中的死神,掌管夜摩天,也是地狱的主宰。佛教创立后将阎魔罗阇吸纳入佛教的神话体系,成为佛教的神仙。佛教传入中原后,其思想文化逐渐与中原的文化融合,阎魔罗阇因此演变为阎罗王,负责管理阴曹地府。因此古代中国是没有阎罗王的概念,是由佛教传入的。所以最初阴间只有一位阎王,就是阎罗王。
唐朝时期,阎罗王逐渐演化为十殿阎王,即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厉,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由于十殿阎王都源自阎罗王,所以也称十代阎罗王。
宋朝时包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很得百姓爱戴,因此包拯去世后第五殿阎罗王被百姓传为包拯死后的化身,因此阎罗王在十殿阎王中更为出名。其他九位阎王虽然也被百姓传为名人的化身,但这9人都没有包拯出名,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冥界只有一位阎罗王,不知道其他九位阎王,导致阎罗王成为十殿阎王中唯一出名的阎王。
《西游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小说,里面就有十殿阎王的记载。但是多数人了解西游记主要是通过影视剧,而不是通过原著。《西游记》、《聊斋》等许多神话影视剧里面为了使得故事简单,在提到冥界中只提到一位阎罗王,将其他九位冥王省略,使得许多人不知道另外九位冥王的存在,只知道冥界有一位阎王。

此阎罗不是彼阎罗,十殿阎王,个个都是阎王,阎罗王是第五个阎王,只是因为名称相近,容易被弄错而已!阎王正确的叫法应该是阎魔王,所以和阎罗王就更容易被弄混了!

因为外来的冥王好念经,阎罗王就是印度人的神,被中国人引进上岗,取代了原先的泰山府君

不知道,这事你去问地藏王去

十代冥王即十殿阎王,是指冥界主管地狱的十个阎王。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秦山王、都市王、卞成王、转轮王。
十代冥王出自《西游记》第三回,十王躬身道:"我等是阴间天子十代冥王。"孙悟空道:"快报名来,免打!"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楚江王……。"
第一殿,秦广王蒋
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历
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
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迟入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第四殿,杵官王吕
杵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长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阎罗王包
阎罗王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抽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第六殿,卞城王毕
卞城王毕三月初八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即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不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锤打、火舌烧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第七殿,泰山王董
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堆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殿,都市王黄
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苦痛,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陆
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牲道)。
第十殿,转轮王薛
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阎罗王的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阎摩,在早期佛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主宰,但道教不甘心佛教对于地狱统治权的垄断,决定接管这个庞大的地下王国,并对它展开了大幅度的行政改革。
改革第一项就是大幅增加阎王职位,把原先由阎摩独自统治的地下王国,变成了十位阎王的集体领导制。第二项内容就是在十殿阎王坐下,设置了四大判官。第三项内容就是在四大判官之下建立一个庞大的地方官员体系,具体由各地的城隍老爷组成。
阎王又称鬼界之王,简称鬼王,我国民间佛教信仰的鬼神,为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帝王,统领阴间十八层地狱,主要工作是管理生灵和生的阳寿和阴寿,拥有掌管着三界万物生死存亡的至高权利,即是鬼又是神。万物众生的阴阳之命由其生死簿掌管。不归阎王管的只有永不超生的孤魂野鬼。
阎罗王这个著名的神话形象,从古至今就很骇人听闻,属于鬼神信仰中的一种,在民间常常被人们口口相传,再加上通过影视剧的传播而为大众所熟知。很多歇后语和文学作品的热度也都是以阎王之名作为代表才流传。
印度神话中将冥界之王称为阎摩罗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佛教吸收印度信仰中的阎罗王而传入中国,中文阎王就是从印度梵语中音译过来的词汇,本意是捆绑,具体意思是捆绑有罪的人。
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阎摩形象和多层地狱体系,公元前后将其带入中国内地。受其影响,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作品出现系统、多重的阴司体质。隋唐时期,阎罗王逐渐取代泰山府君,成为冥界的执掌者,并且其形象中出现权力分化与职业化的趋向。自宋朝开始,有阎罗王和地狱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比以往多,而且情节和叙事方式也更加丰富、细致、多样。
民间传说中,包拯成了公正的化身,有人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日断人间,夜断阴间。
著名歇后语有:阎王让人三更死,谁能留你到五更;阎王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半夜起来骂阎王,等死等不到明天等等。
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一般均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

民间神话,祖巫后土娘娘身化六道轮回,佛教大能地藏王身入地狱,立下佛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地狱之中,最为人熟知,代表阴司公证的人,则为阎罗王,民间也称之为“阎王”。
他的地位真的如此之高吗?
地狱庞大,设有十殿,掌管整个阴间,人称“十代冥王”,而“十殿阎罗”这个名号,大家更为熟悉,共掌阴司。
从广义上来说,十位殿主皆可以成为“阎王”,他们职位相当,只不过分管阴间地域不同,掌管刑法各异而已。
但“十殿阎罗”各有其名,分别为: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
阎罗王只是其中一位,任职第五殿,他的地位在地府,相当于分公司执行总经理,和他平级的还有九位,上有地藏王,受天庭管理,而后土娘娘的意志,则为地府唯一,他们才是阴间真正的大佬。
五殿之主,他的名号,为阎罗王,这就尴尬了,人们口称的“阎王”,是十殿阎君,还是五殿之主阎罗王呢?
“阎王”的称呼和概念,起源于古印度,掌管阴间唯一神灵,称之为“耶摩神”;在婆罗门教中,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死去的人,成为阴司之神,拥有众多下属;后在佛教中,“阎王”称之为“平等王”,与因果报应相结合。
隋唐时代,佛教大兴,“阎王”之名,并入道教,逐步演化,分为十人,就是人们口称的“十殿阎罗”,而阎罗王并不等同于阎王,十人合并,方为真正“阎王”。
阎罗王为何名气最大?
地府阎罗的概念,隋唐进入中原,却在宋代兴起。名臣包拯,公正清廉,断案如神,不畏强权,百姓心中青天大老爷。
百姓皆信轮回,希望离世进入地府,阴司公正,于是在包拯去世之后,口口相传,包拯阴间任职,正是第五殿主阎罗王,赏罚公正。
从此之后,阎罗王名气大盛,超过了其他九王,在百姓心中,成为阴司公正的代表。

答,阴间天子十代冥王应更正为十殿冥王,据传闻,阎罗王从南北朝从印度传过来的,后来包青天他死后化身成为十殿冥王之一,成为了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在我国民间接爱了阎罗王是掌管九幽地狱鬼魂的神明一说,
另外,根据职能划分,阎罗王掌管有生死薄,因此阎罗王最出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因为阎罗王是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