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中国古代的糖很贵吗?

2777人浏览
spider
相关栏目:
最新回答 2019-06-11 06:08:41
共有12条回答
历史研习社

既不贵,也贵。


中国不贵,欧洲很贵。

古代糖来源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没办法制糖,只能通过蜂蜜、果实或者其他甜类食物过过嘴瘾。另一种是通过蜂蜜、甘蔗、飴等制糖。我们对糖价的讨论也将以第二种制糖中蔗糖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第一种种类太多太杂,一方面蔗糖更接近于我们今日的食用糖。


我们不妨从中国谈起——


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飴糖工艺。那么什么是飴糖工艺?即用稻米、大麦等食物提取出其中的糖分。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今天的麦芽糖。礼记中就记载了子女给父母吃飴蜜的事情。


但是早期,中国的这种制糖工艺还是比较粗陋的,味道也不是很好。而另一种制糖方式,用甘蔗制糖——即蔗糖,则是在魏晋唐朝的时候才出现。


唐太宗就曾派谴唐使前往印度求取制蔗糖技术。而根据季羡林的《糖史》则表明当时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蔗糖的做法,但是由于技术尚不纯熟。太宗遂派人去印度进一步求取"真经。"而令人讶异的是,不久后中国所做的糖就远超印度,"色味愈西域远甚”。大抵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经典范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除了少数上层贵族能吃到蔗糖外,大部分平民还是以吃飴糖为主;而宋朝出现了大量的糖寮即制糖工坊,仍然以飴糖为主;明代蔗糖已大量生产销售普遍,但飴糖制品也占重要地位。甚至远销印日本、朝鲜等多国。


我们将制糖工艺缕清了,那么价格呢?


唐朝价格:糖一两价格贵则20文,贱则10文。石蜜价格约为 60文。(石蜜多指蔗糖)

宋朝价格:陆游曾用1文钱买了飴糖。(蔗糖等并无价格传世,仅有零食价格。)

元朝价格:意大利旅行家鄂多里克的游记中这样写泉州的糖价:“你用不着花半个银币就能买到三磅八盎司(1.7公斤)的糖。”


明朝价格:出口糖为28000八单位里亚尔糖1000担。


清朝价格:出口的高级糖为康熙28年一两价格17文,雍正2年则是一两价格28文到30文之间,乾隆16年则是一两价格为30.05文。


民国时期:(虽然并不算古代,但是为了更清晰,还是放一下)1930年代江南平均糖价为0.15元一市斤。


总体来看,古代中国的糖价虽然偶有波动,但是整体来看是十分便宜的,哪怕出口的洋糖的价格也不算太离谱。一人一年吃糖也不过1公斤,而一年糖的总体价格(哪怕算上出口或者上层食用的好糖)最多也没有超过600文。


那么中国糖价说完了,西方呢?


至于欧洲,糖价那可真的是贵出天界啦!蔗糖是由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从印度和波斯才开始大规模为大众所熟知的珍稀物品。它既是食品又是珍贵的药品。在中世纪教会甚至许可在斋戒日允许吃糖,将之称作耶稣赐予的圣药【我们不妨联想一下当时肆意蔓延的黑死病】。


然而由于气候地理的自然原因,甘蔗很难栽活。产量的低下,疾病的蔓延,使得它基本属于贵族以及教会的才能在没有生病时候享有的奢侈品。至于价格也是嗖嗖嗖的一直在天上没下来过。正如上文那位马可波罗的同乡鄂多里克就曾经对中国的糖价就发出了“啊!我的天呐,怎么这么便宜”的赞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一直以来十分昂贵的糖价。


而直到新航路开辟之后通过对殖民地掠夺才使得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使得糖逐渐飞向寻常百姓家。


备受推崇的《唐顿庄园》老夫人就曾经这样表示过,她的外婆总是喜欢喝甜茶,对它视若珍宝。至于为什么,老夫人也只能说一句不清楚。

从某个角度此语向我们展示了,糖从奢侈品到普通的日用品的一种转变过程。


看完了中西方的对比,是不是瞬间就觉得古代的中国人好幸福!


至于为何古代中西方糖价格差异如此巨大。一方面和欧洲所在都是高纬度地区没办法生产,而中国则有广大的地域可以生产;另一方面和获取糖的方式有关,一个更多的是暴力抢,另一个温和请教,是你难道不会选择中国?当然,这和中华人民的杰出创新同样有着直接关系。


时至今日,糖已经逐渐从昂贵的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的药品,转而成为大家日常的调味品以及零食。希望我们今日吃着糖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过去。


参考文献

《蔗糖在明末清中后期中外贸易中的地位——读〈东印度公司贸易编年史〉札记》

《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

《唐代蔗糖生产及其影响研究》

《糖史》

《宋朝物价研究》

邓海春

都说国内饮食,南甜白咸,作为富庶之地的江浙一带嗜甜尤甚。在五味的概念中,古人也大多认为甜味最美。这就少不了制糖取糖吃糖的实现。那糖在古代的地位如何?古代的糖很贵吗?就让笔者带你一探究竟。

在以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为主的史前时期,人们以收集野果,蜂蜜,普通植物溶液等原始方式来获取糖分。后随着需求增加,先秦出现了早期制作“饴”的技术。《说文》中解释道:饴,米煎也。由米、高粱、大麦、粟、玉米等粮食发酵而成,是一种淀粉糖。西周的《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中提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古岐山以南的平原,土地肥沃,这里生长的堇葵苦菜都像饴糖一样甜,这便印证了在早期中国以谷物造糖取甜的特有方式。

麦芽熬制的饴糖,在先秦是稀有精贵的调甜品,它多是承载着祭祀、国宴款待等目的。据屈原《楚辞·招魂》云:“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这里的餦餭就是饴糖,它是贵族宫殿中不可缺少的味道。后又因饴补气血,古人便以此作药用,成为较昂贵的一种药材。《本草纲目》中:“餹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曰汱;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

到后来的唐代,经丝绸之路,古印度的制蔗糖技术传入中国。这时的蔗糖虽较容易获得,但受地域气候等限制,种植于南方的甘蔗产量还是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大部分北方中原地区,还是不能获得提取的糖,最后只大多在繁华富庶区提供使用蔗浆。

到宋代,制糖业快速发展。在遂宁制造了出了糖霜,也就是冰糖。在宋之前,糖主要提供给宫廷及显贵,宋朝始,甘蔗种植扩大、品种增多、生产技术提高,糖的产量和质量提升,糖成为了一种普遍商品。北宋初期,大食和三佛齐等国也进贡了白砂糖,市面上出现了商品糖的盛况。《东京梦华录》中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纱糖冰雪冷元子等美食,也证实了糖这一笔鲜活的色彩。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更是《武林旧事》:“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科斗粉、豉汤、水晶脍、韭饼,及南北珍果,并皂儿糕、宜利少、澄沙糰子、滴酥鲍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饧、轻饧、生熟灌藕、诸色龙缠宋刻“珑”、蜜煎、蜜果宋刻“裹”、糖瓜蒌、煎七宝姜鼓、十般糖之类,皆用镂鍮装花盘架车儿,簇插飞蛾红灯彩盝,歌叫喧阗。”这都说明了糖的普及,带动了除京城外整个国家市场的繁华,推动了平民经济的发展。

到了十八世纪,欧洲使用甜菜制糖。清末,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使用此工艺。近百年来,北方甜菜糖料推入使用制糖,又进一步满足了糖的需求。

古代中国是一个制糖大国,随着对糖需求的增加,制糖技术不断发展。从珍稀昂贵转变到平民调味经历了历史的沉淀。经演变,多样的糖料制成不同的工业品,推动交易市场价格的变迁。

李艺泓

当然贵,因为古代的制糖技术并不成熟,品质好的糖更少。糖在古代是全球最热门的贸易品,糖在古代是奢侈品,在中世纪欧洲更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中国五味(酸甘苦辛咸)中认为甜味最美。当时糖的来源多为来自蜂蜜获取,也有通过植物提取,多为由米、高粱、大麦、粟、玉米等粮食发酵而成,是一种淀粉糖,但是这种糖的味道比较淡。

唐代以后,古印度的制蔗糖技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南方地区开始有甘蔗种植,这种甘蔗糖只能能满足小部分人的需要。到宋代,制糖业快速发展,制造了出了冰糖,这种糖主要提供给宫廷及显贵享用。随着对糖需求的增加,制糖技术不断发展。到十八世纪,欧洲使用甜菜制糖。清末,我国东北地区开始使用此工艺。又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糖的需求。现在的糖,不管是红糖也好,白糖也罢,多是从甘蔗里面提取的。

锻彰趣义

我国最早的“糖”是枣、麦芽糖、蜜、柘浆之类,还没有白砂糖,先秦就有应用,屈原在《招魂》中写到的“有柘浆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说的就是这一类甜食。《礼记·内则》也说“子事父母,枣粟饴蜜以甘之”,还是同一类。

贵不贵还真的不好说,因为没有进入消费市场的证据,姑且认为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不好估计价格,但石蜜、柘浆产量不高,麦芽糖相对大一些,也应该最易取得。

知道用甘蔗制糖,是汉朝的事,杨孚的《异物志》和张衡的《七辨》都注意到可以用甘蔗榨汁,“煎而曝之,即凝如冰,破如砖,食之入口消释”,叫作石蜜或沙饴。如果真的如冰,那怕是舶来品,因为有资料显示明代福建制糖还是黑糖,做不出如冰的白糖来。如果是自产的,没道理汉朝就能做到的事,明朝还做不到。如果是舶来品,据季羡林先生的意见,应该是来自印度。

印度人制作蔗糖历史悠久,最早的制糖记载见于印度文献,比如帕檀伽利(Patanjali)的《大讲章》,其中一段对《伯尼尼经》的评论中反复出现米饭布丁配牛奶和糖、加糖的大麦粉、姜和糖调味的发酵饮料等含糖的食谱。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印度出产甘蔗,可造上品之“煞割令”。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rkarā(糖)的音译,后传到中国和欧洲等地,因此糖字的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俄文caxap等,都来自印度吠陀语和古典梵文的sarkarā。

唐朝时制糖术传入中原,但质量不如西域产品,唐太宗“诏扬州上诸蔗,拃渖如其剂,色味逾西域远甚。”其后又有若干种本土糖诞生,蜀州贡沙糖,青州贡糖,邹和尚创制糖霜,甘蔗制取冰糖等,但因为没有糖浆脱色的方法,所以糖色非黑即黄,实际上是红糖。这类糖的价格当然是高昂的,贡品嘛。

宋应星《天工开物》里记载了将熬好的糖浆(黄黑色)倒入瓦溜,然后再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的办法,这种糖浆脱色技术诞生之后,才真正有了本土产白砂糖。这是崇祯年间的记录,和前面福建制糖的材料正好互相印证。孙机先生认为这种方法起源自中南海。后来工艺又有进步,多重脱色加石灰法,还将糖卖到印度去,价格自然是不再昂贵了。

澹奕

知道苏锡常地区的菜为为什么那么甜么?没错,因为以前的有钱人习惯于用糖来炫富。

在今天,糖的价格虽然比盐要贵一点,但是也不算什么稀罕玩意儿,甚至于糖分摄入太多对身体是不好的,而在以前,人们很少吃糖,因为糖在古代是非常昂贵的东西。

蔗糖的出现比较迟,直到唐朝才从印度引入了蔗糖制作方法,宋代时期工艺成熟,不过对于大多数的百姓来说,糖的价格要比盐贵得多,一般也就有钱人与贵族才能吃得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人工制糖的国家,而在此之前,自然界存在的甜味来源,几乎只有蜂蜜这种东西,但蜂蜜难得,而且获取危险,也不容易吃得到。

西周时期,先民们学会了制作麦芽糖,也就是甘之如饴当中的“饴”。

不管是《诗经》、《山海经》、《楚辞》还是《礼记》当中,都有饴糖的相关记载。

汉朝时期,饴糖的加工制作技术已经很成熟,但饴糖制作需要很多的粮食,在那个粮食产量不是太高的年代,人们对于这种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物品,也不容易消费得起。


秦汉时期,饴糖是比较贵重的礼品,汉朝和亲匈奴的时候,陪嫁的物品当中就有大量饴糖制作的食品,而且饴糖也是祭祀所必须的贡品。

当然,中国人很早也发现了甘蔗当中的秘密,也懂得用甘蔗榨汁作为甜味来源。

《楚辞》等典籍当中记载,公元前四世纪的时候,楚国人就学会了用甘蔗汁来做菜。

不过很可惜,相较于成熟的麦芽糖制作,国人并没有学会将甘蔗浆转化为蔗糖,而且古代很长时间内,甘蔗只生长在岭南、四川等偏远地区,中原很难能见得到。


世界上最早将甘蔗做成糖的,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印度人,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在印度发现了蔗糖并且将其带回了欧洲,被称作“植物做成的固体蜂蜜”。

南北朝时期,西域中亚地区的国家,将蔗糖作为贡品献给了中原王朝。

那时候的蔗糖,被称作“石蜜”,与此同时,蔗糖的制作与加工技术也慢慢传入了中土地区。

不过很长时间内,蔗糖的加工技术都不是很成熟,蔗糖质量也不怎么样,虽然甜度很高但渣滓很多,直到唐朝时期,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土并被改进,蔗糖技术迅速提升。


大致上到了两宋时期,国人的蔗糖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宋朝人加工出来的蔗糖几乎与现在没有太大的区别,白如雪甜如蜜,质量非常好,还用于出口。

南宋时期,甚至设立了专门管理蔗糖加工与贸易的机构。

元朝建立后,保留了宋朝时期的砂糖局,但元朝时期的蔗糖价格,比宋朝高出了十倍不止。

到了明清时代,蔗糖几乎已完全取代了麦芽糖,但是蔗糖还是一种比较贵的商品,如果家境比较好尚可,但对于家境不太好的百姓来说,吃糖实在是太难得了。


相较于东方,古代的欧洲更加缺乏糖这种东西,新航路开辟之后,蔗糖成为了极其重要的贸易商品,欧洲人在海外开辟的种植园,大多用于种植甘蔗。

因为欧洲人嗜甜,可欧洲本土却难以种植甘蔗,蔗糖的价格居高不下,极其有利可图。

在古时候,糖是富贵人家才能经常吃的东西,穷苦百姓甚至于一般人,难得吃得起。

江南地区虽然不产蔗糖,可当地的有钱人很多,而为了炫耀财富,明清时期苏锡常与扬州等地的富贵人家,都喜欢在菜里加很多糖,久而久之,成为了当地风味嗜甜的传统


近代的时候,因为战乱等缘故的影响,糖更加成为了稀罕物,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能够吃饱都很困难,就更别说吃糖这种甜味的食物。

抗战期间,能够获得白糖、红糖之类的玩意儿,难度不亚于获得急缺的药品。

建国之后,因为物资的匮乏与其他原因,人们也不太容易吃得到糖,尤其农村地区。

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吃糖自由的实现,并没有多少年,在古代很长时间内,糖都是很贵的,能够吃得起大量的糖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糖比盐在古代更难得。


植物人史军

看什么样的糖,中国古代的糖一直都在变化哦。

看糖这个字儿的组成,从米,那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吃的糖都是从大米来的啊,对,麦芽糖是大米做的。把大米蒸熟之后浇上青麦苗的麦芽汁,就会转化成麦芽糖。这样的糖其实是贫民化的,后来又延伸出很多不同的系列,比如走街串巷的丁丁糖,一长根的芝麻糖,还有讲究一点的龙须糖。不管如何,这种糖真的挺平民的。

中国人最早接触甘蔗糖,是在汉朝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缺乏提纯和结晶技术。所以吃到的是石蜜。顾名思义就是跟蜂蜜类似的糖浆。

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改进了从印度传来的制糖技术。并且发明了用黄泥脱色的技术,堪称世界首创。这才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糖,在当时这可是非常金贵的调料,只有王公贵族可以享用。毕竟甘蔗种植运输是个问题,加工也是问题,于是贵当然也是一定的。

春夏秋冬41783

中国古代对于糖需求还是非常大,但是一名中国,在于梓潼技术还是掌握的非常不错的工艺所以能够从甜菜当中提取糖类。所以中国在复兴堂的这方面,一直以来都活的人更加的简单。


而且中国在与长丰等方面一直领先于欧洲,中国的养蜂业,一直以来都是属于中国或许糖类的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和方法,所以蜂蜜的使用在中国古已有之,嗯,对于封闭来说,也确实是属于中国人的场所,需要的糖分供给,但对于中国来说,吃糖一直以来也不算是一个非常主流的,饮用习惯。中国人更多的是对于咸的食物感兴趣,反倒是对于糖类的,食物并不如何青睐,往往是从水果当中,进行一些提取,所以,糖类的短缺对于中国一直以来并没有任何的影响

最强键盘手1

贵,

中国古代糖很贵,

欧洲的糖比中国更贵。

中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饴糖的国家。所谓饴糖也就是用稻米,高粱等做原料。将里面的糖分提取出来,做成糖。可是在中国人发现蔗糖之前所需要的糖的主要来源。

当时的饴糖也仅仅是作为孝敬长辈来用的,并现在的糖那么普及。在西汉的时候,刘邦为了讨好匈奴,就曾将制作饴糖的技术免费教给匈奴人,为了讨好匈奴,由此可以知道,糖的制作技术是有多么的珍贵。要知道在西汉的时候,北京有一些富贵人家才能制作饴糖。想普通老百姓,平常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又会有多余的功夫去做这些东西呢?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中国近代糖都是一个奢侈品的存在。因为在古代清洗技术不够完善,提取糖分所耗费的时间很多。在古代,一般富贵女子出嫁糖也是一种非常奢侈的陪嫁品。

中世纪的欧洲很缺糖,对他们来说糖就是上帝赐予他们的神圣宝物。欧洲人甚至把蔗糖当作灵丹妙药,认为蔗糖是上帝赏赐的,并不是仅仅用来吃来获得味觉上的体验。因此可以看出,蔗糖在欧洲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因为蔗糖技术的缺乏,欧洲的糖比中国的更贵。

本文由楼笙发布

禁止转载

钟二

中国古代的糖不贵,就凭古人的智慧怎么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呢。

我记得在马未都的一期视频中说过凡是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有暴利,比如说盐、糖、烟。目前来说好像盐和烟都还是专营吧。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制糖工艺的发展史

麦芽糖、淀粉糖(西周)--蔗糖(西汉)--蔗糖晾晒结晶砂糖(东汉)--蔗糖熬煮结晶、提纯白砂糖(唐朝)--完善工艺(宋朝)--19世纪60年代机械制糖(欧洲)

以上就是糖的大体发展过程,关于食用糖最早的记录是中国和印度,但是机械化生产最早出现在欧洲。

古代的糖价格如何

唐朝时糖的价格大约是10-20文钱一两。

元朝,意大利人鄂多里克在游历泉州后写到:用不着花半个银币就能买到三磅八盎司的糖(约为三斤半)。

清朝时期糖的价格大约是15-30文钱一两。

总体来说糖的价格并不贵,当然这里要排除因为战争造成的物价上涨。

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制糖工艺和规模领先世界,却没有继续保持下去,被欧洲工业革命给反超了,但是依我看中国反超就在眼前。

不太神奇的小海螺

不是很贵

古代糖来源大致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没办法制糖,只能通过蜂蜜、果实或者其他甜类食物过过嘴瘾。另一种是通过蜂蜜、甘蔗、飴等制糖。我们对糖价的讨论也将以第二种制糖中蔗糖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第一种种类太多太杂,一方面蔗糖更接近于我们今日的食用糖。

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飴糖工艺。那么什么是飴糖工艺?即用稻米、大麦等食物提取出其中的糖分。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今天的麦芽糖。礼记中就记载了子女给父母吃飴蜜的事情。

但是早期,中国的这种制糖工艺还是比较粗陋的,味道也不是很好。而另一种制糖方式,用甘蔗制糖——即蔗糖,则是在魏晋唐朝的时候才出现。

唐太宗就曾派谴唐使前往印度求取制蔗糖技术。而根据季羡林的《糖史》则表明当时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蔗糖的做法,但是由于技术尚不纯熟。太宗遂派人去印度进一步求取"真经。"而令人讶异的是,不久后中国所做的糖就远超印度,"色味愈西域远甚”。大抵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经典范式。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除了少数上层贵族能吃到蔗糖外,大部分平民还是以吃飴糖为主;而宋朝出现了大量的糖寮即制糖工坊,仍然以飴糖为主;明代蔗糖已大量生产销售普遍,但飴糖制品也占重要地位。甚至远销印日本、朝鲜等多国。

我们将制糖工艺缕清了,那么价格呢?

唐朝价格:糖一两价格贵则20文,贱则10文。石蜜价格约为 60文。(石蜜多指蔗糖)

宋朝价格:陆游曾用1文钱买了飴糖。(蔗糖等并无价格传世,仅有零食价格。)

元朝价格:意大利旅行家鄂多里克的游记中这样写泉州的糖价:“你用不着花半个银币就能买到三磅八盎司(1.7公斤)的糖。”

明朝价格:出口糖为28000八单位里亚尔糖1000担。

清朝价格:出口的高级糖为康熙28年一两价格17文,雍正2年则是一两价格28文到30文之间,乾隆16年则是一两价格为30.05文。

民国时期:(虽然并不算古代,但是为了更清晰,还是放一下)1930年代江南平均糖价为0.15元一市斤。

总体来看,古代中国的糖价虽然偶有波动,但是整体来看是十分便宜的,哪怕出口的洋糖的价格也不算太离谱。一人一年吃糖也不过1公斤,而一年糖的总体价格(哪怕算上出口或者上层食用的好糖)最多也没有超过600文。

那么中国糖价说完了,西方呢?

至于欧洲,糖价那可真的是贵出天界啦!蔗糖是由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从印度和波斯才开始大规模为大众所熟知的珍稀物品。它既是食品又是珍贵的药品。在中世纪教会甚至许可在斋戒日允许吃糖,将之称作耶稣赐予的圣药【我们不妨联想一下当时肆意蔓延的黑死病】。

然而由于气候地理的自然原因,甘蔗很难栽活。产量的低下,疾病的蔓延,使得它基本属于贵族以及教会的才能在没有生病时候享有的奢侈品。至于价格也是嗖嗖嗖的一直在天上没下来过。正如上文那位马可波罗的同乡鄂多里克就曾经对中国的糖价就发出了“啊!我的天呐,怎么这么便宜”的赞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一直以来十分昂贵的糖价。

而直到新航路开辟之后通过对殖民地掠夺才使得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使得糖逐渐飞向寻常百姓家。

备受推崇的《唐顿庄园》老夫人就曾经这样表示过,她的外婆总是喜欢喝甜茶,对它视若珍宝。至于为什么,老夫人也只能说一句不清楚。

从某个角度此语向我们展示了,糖从奢侈品到普通的日用品的一种转变过程。

看完了中西方的对比,是不是瞬间就觉得古代的中国人好幸福!

至于为何古代中西方糖价格差异如此巨大。一方面和欧洲所在都是高纬度地区没办法生产,而中国则有广大的地域可以生产;另一方面和获取糖的方式有关,一个更多的是暴力抢,另一个温和请教,是你难道不会选择中国?当然,这和中华人民的杰出创新同样有着直接关系。

时至今日,糖已经逐渐从昂贵的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的药品,转而成为大家日常的调味品以及零食。希望我们今日吃着糖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过去。

四川达州人

中国糖业起源还是很早的。

大体上,夏商时期就有饴糖发明,西汉时饴糖已成为贵族的普通消费品。

隋唐时期,传说唐太宗派遣人员到印度学习制糖,南方红糖因此开始在中原地区销售,当时称为糖霜,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及运输条件,产量等诸多问题,糖霜属上层美食。随后出现了冰糖,紫沙糖等产量少的高级糖。

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使南方经济得到大发展,蔗糖产量增长很多,红糖逐步走入民间。此后约于明初产生白砂糖。但白砂糖显然也是贵族才能吃得起的,民间依旧以红糖消费为主。

从整个世界来看,印度因为地理原因最早制作蔗糖。欧洲相对较晚,如16世纪海外殖民地給法国国王的贡礼也只1.2磅糖。此后,伴随对殖民地的掠夺,欧洲开始流行糖类消费。

洱海107758846

中国人是人类最早学会人工制糖的国家,我国先民在酿酒过程中发明了饴糖工艺,具体时间在西周时期。《诗经·大雅》篇中就有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来形容周人占据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出产丰富,显然当时的周人是会制造饴糖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礼记》、《楚辞》、《山海经》等著作中都出现了饴糖的字样,而且饴和蜜分开,显然两者不是一回事。

饴糖是当时孝敬长者的礼物。汉代中国的饴糖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汉文帝甚至为了和匈奴人搞好关系将制作饴糖的技术免费奉送,大规模制造饴糖的人家也是当时著名的富豪人家。中国人制作饴糖是在每年的十月份,公元二世纪的《四民月令》对此有明确的记载。饴糖是中国人祭祖祭神的主要物品,也是蔗糖大规模普及前中国人甜味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没了蔗糖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们还有饴糖作为补充。天平天国战争期间,南方蔗糖生产受到影响,山东的饴糖工人很快就发明了高粱饴做替代品,上海城隍庙也出现了用饴糖代替蔗糖的梨膏糖。中国传统的饴糖制造技术南方以稻米为原料,北方最早以黍米为原料,后来又发明了高粱、红薯充当原料。甜食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内并不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这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例外。

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没有这种福气,他们在古代近代大部分历史上都把糖和一切甜味的食品当成是奢侈品,平安时代的某位贵族妇女在嫁人时还特意强调自己的嫁妆里有多少栗子。同样没有口福的还有西方人,古代西方人很长时间都只能把蜂蜜当成是唯一的甜点,不少贵族的遗嘱上就郑重其事的写明自己家有几桶蜂蜜。公元前5世纪,印度人发明了制作蔗糖的工艺,在印度3世纪末的佛经《本生经》中就出现了蔗汁、糖汁、糖粒的字样。一个多世纪后,亚历山大东征时蔗糖被西方人熟知,他们称之为“不是由蜂蜜制造的固体糖蜜”。中国人通过吃 甘蔗获取糖分的历史非常悠久,公元前4世纪末的饮食中就出现了蔗浆,蔗浆主要用于制作甲鱼、羔羊肉时调味所用,《楚辞》、《汉书》、《子虚赋》中都有对甘蔗的描述。中国人最早把甘蔗叫做柘、诸柘,《齐民要术》是甘蔗这个名词最早出现的地方。甘蔗的种植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衷于引进优良的甘蔗品种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从汉武帝时代起中国人就从越南、缅甸、印度等地引进西蔗、昆仑蔗等优良品种。

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孙权、曹丕、诸葛亮都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大规模的种植引进的甘蔗品种。这其中曹丕做得比较差,因为他的统治区实在不利于甘蔗的种植,曹丕和甘蔗最著名的典故就是拿着甘蔗和剑法高手邓展的比武大获全胜的故事。孙权在南方的甘蔗种植很成功,西晋时江南地区的甘蔗是备受人们喜爱的名牌食品,不少诗作都有反应。诸葛亮在征服了孟获后在云南屯田,甘蔗也是诸葛亮屯田的重要作物,至今台湾的糕点业仍尊诸葛亮为祖师爷。甘蔗在中国南方的发展非常迅速,中国人虽然不是蔗糖工艺的发明人,但在改善蔗糖工艺上也有自己的贡献,中国人在榨糖工艺和制糖方法上都有重大贡献。印度最在的榨糖方法并不削皮,中国在唐宋时代就发现了这个弊端,并发明了蔗渣过蒸再榨法,出糖率明显高于印度制糖方法。

元朝建立之初,因为战乱导致市场上的蔗糖极少,成为极为昂贵的商品。忽必烈手下一度担任过右丞相的畏兀儿大臣廉希宪患重病,医生开出的处方中要以沙糖(即红糖)为饮料服下,廉希宪的家人在整个大都城都找不到沙糖。同样是畏兀儿人的阿合马负责元朝的财政工作,是元朝财政一把手,也是著名的贪官和权奸,给廉希宪送来了两斤沙糖。面对阿合马的热情,廉希宪很坚决的拒绝了:“如果吃了沙糖真能够活下去,我也不愿意吃权奸的沙糖以求活命”。廉希宪此举很有君子不饮盗泉之水的意味,同时也道出了蔗糖在元朝建立之初的昂贵。忽必烈听说这件事后一狠心从自己的皇宫中拿出了3斤沙糖送给廉希宪。

元朝的对手南宋在福建、浙江、四川都有大量的蔗糖出产,南宋甚至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蔗糖生产。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死前一直没有攻陷的钓鱼城梓州一带就是南宋生产蔗糖的重要产地,也是冰糖发明人邹和尚出家的地方。可以说,蒙哥到底没有为蒙古帝国抢来足够的蔗糖。

忽必烈灭亡南宋后,为了保证宫廷的蔗糖供应特别设立了“舍儿别赤”一职专门“舍儿别”(糖浆)。忽必烈还保留了南宋的沙糖局,并任命回教富商充当负责人,结果是糖价比宋朝高涨十几倍。当然了这是相对于南宋时期而言,对于马可波罗的同乡意大利旅行家鄂多里克(1322年到1328年在中国旅行)而言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糖价依旧便宜的不像话,他在游记中这样写泉州的糖价:“你用不着花半个银币就能买到三磅八盎司(1.7公斤)的糖”。

总体而言,中世纪的欧洲人很缺糖,他们知道蔗糖的妙处还要拜伊斯兰教所赐。伊斯兰教扩张到印度地区时学会了蔗糖制造工艺,并把制糖工艺带到塞浦路斯、罗德岛、克里特岛、西西里岛等征服地区,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地区由于被征服的原因也是伊斯兰教政权的制糖基地。十字军东征时欧洲人占领了塞浦路斯和西西里岛,熟悉了蔗糖和制糖工艺,蔗糖的用处也随之神秘化。十字军战士普遍认同当时穆斯林医生的水平,比起只会放血的基督教医生来说显然要高得多,而穆斯林医生大多是穆斯林著名医学家伊本西拿的信徒,在这位仁兄的著作里蔗糖就是万能灵丹。因此蔗糖的医用价值在基督教世界也有体现,拜占庭帝国的御医也把蔗糖当成是治疗发烧的良药,糖渍玫瑰花露就是拜占庭的著名药方。

到了15世纪,欧洲人相信蔗糖可以治疗“热症、咳嗽、胸闷、唇裂、胃病”,黑死病的流行加大了欧洲人对蔗糖的迷信,蔗糖在欧洲药品界的地位可以用当时的依据俗语来证明,当时的欧洲人称绝望状态为“一家断了蔗糖的药店”。就连神学界也出面为蔗糖背书,《神学大全》一书里把蔗糖当做是著名药品,而且郑重其事的指出斋戒日吃蔗糖不算为戒,因为这是上帝赐予的良药,不是供味觉享受的食品。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