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值得同情。

可不可在嫁之前问一问人家是否有妻室。如果有你该如何选择,琵琶女自找没趣。还用哭天抹泪,怨妇凄凄惨吗?

同情?
白居易也没有同情琵琶女啊!
小可在《琵琶行》里看到了感同身受,同命相怜,还有尊重,但没有看到任何同情。
白居易没有施舍同情,而琵琶女也不需要同情。
惺惺相惜耳!
虽然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诗,但如果细品之下,不难看出,琵琶女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女人!
诗里的信息量很大!
比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古代歌妓出台是有年龄限制的,我记得应当是十三岁。也就是刚出台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已经学会弹一首好琵琶了。这背后的故事不用猜也想得到,她一定是自小被卖进风月场合中,或者父母双亡,或者家贫难继,或者被人拐卖,总之,她的童年是在训练和求生中度过的。
这是一个自强的女人,为了活着,十三岁就学会了琵琶,或许是因为天赋出众,更或许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一个歌妓而已,在无权无势的背景下,拿下了第一名。其技艺之精湛不言而喻。而后面还有“妆成每被秋娘妒”、“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不仅仅是说容易,更是说聪慧,在风月场所那种地方,能够平安生活,其过人之处不可不知。
一个如此努力的女人不需要同情。至少在这方面,她比白居易要强!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代歌妓在年老色衰之时,落籍从良是常有之义。这位琵琶女只是落籍,却没有从良,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做出的决定。凭心而论,嫁做商人妇是最明智的选择。少了许多是非,更少了许多纠缠。
生活没有压力,时间比较自由,更不需要为情感的真假而困挠。
这是一个精明的女人,哪里需要同情呢?
那么,反过来看,这是一个不需要同情的女人,那么为什么小可还要说,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女人呢?
因为她矜持,自重,自尊。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她虽然曾经是歌妓,但目前的身份是良家子。所以一直秉持良家女的操守和准则。大唐虽然开放,但这种矜持却是必须的打开方式。何况面对一些陌生人呢?
诗中结尾一句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在唐朝是八品官服,尽管小可在另一篇文章中说白居易的青衫只是青色长衫,送别时没有穿官服。但只是个人猜测,却没有证据。如果他穿的是官服,那么就相当于官员相召,做为普通百姓,自然要应声来见。但不论如何,前面的欲语迟和这一句的千呼万唤都足以表明这个琵琶女是一个贤德的女人。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弹完一曲,琵琶女要离去。这时白居易请求琵琶女莫辞,再坐一会儿,再弹一曲,并且做出了解释,并不是将她做为歌妓要求她弹曲,而是想为她写一首诗。
一个陌生人,感动于自己的琴曲,并且主动要求为其赋诗。这对于这个女人来说,是最大的肯定,不仅是技艺上的,更是品德上的。试想,这个琵琶女若是暗送秋波,声色旖旎,恐怕早就没有下文了。
她的努力,她的经历,她的聪明,她的果敢,她的矜持,她的自重,都让白居易心生同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宣言,这是定位,在这个定位里,白居易和琵琶女是平等的,是平行的,所以,没有同情,只有尊重!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欣赏,叹息的女人!
在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因为遇到了白居易,她流传千古。

私以为,琵琶女值得同情。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同情,只关注到了“老大嫁作商人妇”人前的风光和生活的富足。而这种风光和富足是否真实,还有待商榷,值得考证。
白居易在这首《琵琶行》里,为什么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忘记了一首琵琶曲引出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我们品鉴诗词,自然会有自己的感悟,但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纯粹以现代语境来解读。认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无非就是说她不愁吃穿,与贫民相比,生活已经足够富足。
但在白居易所处的那个时代,琵琶女在豆蔻年华的年纪就精通了弹奏琵琶的技艺,成为长安倡女。这样的选择,多数是因为家境贫寒或者家道中落,已是无奈之举。沦为歌妓,已是悲凉。
而真正让琵琶女感觉到悲凉的,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是无人能理解的孤独,是才艺被淹没的忧伤。琵琶女曾经名动长安,“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曾经艳压群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曾经众星捧月,“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可这一切敌不过时间,也抵不过封建社会无法给女子与男子面临生存所拥有的同样的选择权。年老色衰之后,一切热闹与繁华都成为幻影,“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纵使技艺超群又如何,没有了青春与容颜的支撑,也只能为了生存,成为商人之妇。“商人重利轻别离”,聚少离多、无人与共的日子,琵琶女黯然伤神,也只能“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繁华落尽后的悲凉,青春散场后的落寞,纵有一身才艺却无人欣赏更无处施展的悲愤,都演绎在这首琵琶曲里。
而这些,怀才不遇的白居易能够理解。此时泪满青衫的诗人,被贬为九江郡司马,与琵琶一样,辗转江湖之间,饱尝了流离之苦。诗人满腔抱负,却无人赏识,内心的孤独与悲凉,与琵琶女一样沉重与凄凉。白居易满怀深情地记载下琵琶女的遭遇,也未必就是为了让世人来怜悯或者同情。只不过,借琵琶女的故事,来抒发天涯沦落的身世之悲和怀才不遇的际遇之苦。琵琶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也只不过是诉说给懂得人听罢了。
我们同情或者不同情,繁华落尽后的悲凉,青春散场后的落寞还有无人与共的孤独,它一直都会在那里。而这些,远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是根植在内心的感受。这或许就是我们常常感慨的事情,人生的底色充满了悲凉。

谢谢邀请!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本来一直觉得琵琶女是值得同情的。
她红颜薄命。集才华与貌美于一身的琵琶女,因为“暮去朝来颜色故”“弟走从军阿姨死”无奈“老大嫁作商人妇”。
弟弟从军体现出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给她带来的不幸:阿姨死体现出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悲凉;再加上自己又“暮去朝来颜色故”,美丽的琵琶女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消磨,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一天天老去。
嫁的商人又薄幸,一天天不回家,“前月浮梁买茶去”留下琵琶女“去来江口守空船”,所以她只能落寞地在浔阳江自弹自唱,哀哀怨怨。 想一想都让人同情呀!
顺便也同情了写诗的白居易,因为琵琶女与白居易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不过你这么一问,我就感觉这个琵琶女是不是有点矫情了?
换一个思路想: 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这姑娘就是早年成名,何其幸运!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集美丽与才华于一身,何其幸运!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得到“五陵年少”的追捧,这表明她的职业生涯也还是不错的,既然是歌妓,有人追捧不也是一种幸运吗?
“老大嫁作商人妇”,最后嫁给了商人,商人虽然“重利轻别离”,但不是也说明为生活在打拼吗?留下琵琶女在江上对月弹琵琶,多么有闲呀,让我等为生活起早贪黑打拼的妇女羡慕。
最幸运的是她竟然遇到了当时就非常有名的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也是音乐鉴赏专家,这次见面让她被历史记住。
所以因为你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同情琵琶女,她是幸运的。

琵琶女是应该得到同情的。原因是,这么一个有才华、有才气的女子,却得不到心灵语言相通的人的爱。这么一个才艺双全的人却流落僻荒之处,没有用武之地。这么一个有过辉煌的人,却寂寞异常,让艺术之美发挥不了作用。她目前遭遇如此,冷落如此,失意如此,从人的情感上,也应该得到同情。她以前又没有为恶他人,为恶社会,现在失意、失落,是应该给予同情的。如果她以前危害社会与他人,以前是无恶不做的人,现在落到如此境界,是不值得同情的。

这个问题确实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争论,无论你是否同情琵琶女,似乎说出理由来,都无法令人反驳。以我个人观点,白居易在浔阳江上遇到的琵琶女,是值得同情的。
在白居易的名篇长篇乐府诗《琵琶行》中,白居易用长篇叙述了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弹奏琵琶的高超造诣,表达了自已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伤感,琵琶女的形象也被人们所熟知,同时也成为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形象。
我之所以认为琵琶女是值得同情的,是从两点出发的,其一是从生活出发,其二则是社会因素。
从生活角度出发同情琵琶女
作为女人,我是理解琵琶女的心中所感的。
《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有人说商人是出外经商并非在外寻欢作乐,琵琶女未免矫情。
可是我们看诗中说“商人重利轻离别”,也就是说商人并没有为离别而不舍,琵琶女有这样的感受说明不是因为单纯的寂寞而伤怀,最主要的是因为被商人在情感上所冷落。这样看来,琵琶女因青春逝去,姣美的容颜有了变化,芳华不在,而被商人薄情轻离别,是很有可能的。
琵琶女起初以为的依靠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并不可靠,生活、情感都受到了伤害,想到这些,对一个情感中处于弱势的女人自然会有所同情了。
从社会因素对琵琶女的同情
在《琵琶行》中对琵琶女有这样的身世描写: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这一段将琵琶女从豆蔻之年流落风尘做了歌伎,年华少时因艳冠群芳加之琴技高超而备受富贵子弟追捧,后来青春不在后嫁与商人为妇的整个过程作了描写。
无论对琵琶女作何评价,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社会因素。对女性而言,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女性在社会中的主动权,在古代封建社会,男权社会占着绝对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是最普遍的中国古代家庭模式,而女性幸福的筹码几乎都在于是否能嫁作良人。
对于琵琶女而言,十三岁就沦入风尘,基本可以肯定是因家境问题被卖,所以对于她来说,对生活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虽然因美貌和才艺在风尘之地备受追捧,也曾经看尽富贵金银,但古代女性追求幸福的道路太单一,绝大多数女性不能像如今这样去工作、上进、奋斗。尤其对于琵琶女而言,性别和职业的双重地位都处于社会地位的劣势,导致她的幸福指数是注定不会很高的。
从这两点因素,我对琵琶女是抱有同情的。当然我说过,这个问题的争议性似乎是必然的,因为不能说同情是完全对或错的,就如有理由不同情她一般。
关于我的这份同情,我就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结尾给本文作结吧:“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谢邀。首先,请欣赏一段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诗人写诗,是抒发当时一种情感,是有历史背景在里面的,讽刺封建社会现状,白居易还是个文化人,当时的现实主义诗人。
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哪有那么高的境界?哪有那么多的想法?琵琶女不值得同情,自己干啥不行,整天怨天尤人,不如自己回家种田,相夫教子好。

她更同情白居易,老大嫁做商人妇。白居易还不知所终。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既然如此,就没有什么可同情的了!
- 下一篇:基德和罗是否值30亿悬赏?
- 上一篇:坑骗老百姓钱最多的p2p平台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