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之谜:我军兵力雄厚,为何战场上大部分都是新兵?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谜:我军兵力雄厚,为何战场上大部分都是新兵?

对越自卫反击战之谜:我军兵力雄厚,为何战场上大部分都是新兵?

16人浏览
石塘网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3-05-23 10:44:46
共有5条回答
萨沙01月24日
回答于 回答于01月24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看看中越战争回忆,大家会惊讶的发现在1979年刚开战时的一些情况,就是新兵多。常见的是攻坚作战,战斗一开始,新兵们就非常紧张,本能的会集中在一起,甚至人贴着人,而不是奉命分散开作战。而越军装备大量迫击炮、40毫米榴弹发射器、枪榴弹等,一发炮弹就能炸倒七八个我军新兵,造成我军初期的大量伤亡。更夸张的是,一些新兵甚至没有完成3个月的新兵训练。大家如果去中越战争烈士陵园,就会发现烈士的墓碑上有些1978年12月甚至1979年1月入伍的,而1979年2月战争就打响了,入伍还不到3个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还是文革混乱时期的后遗症。文革期间为了对付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强国,解放军一再扩军,在70年代初期陆军下辖了36个军,合计125个师,海陆空加上二炮部队,总兵力高达495万人。而仅仅几年前的1965年,解放军还是362万人。这还不算。随着文革特殊时期,军人成为全国最好的职业,数量又有极大扩充。到1975年1975年高达661万人,为我军历史上最高兵力记录,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时中国经济很烂,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巨大的军费,国家根本就承受不了。况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1975年,苏联在边境谈判中放出缓和姿态,中苏对峙关系也开始缓和,世界大战恐怕不会爆发。这种情况下,解放军自然进行裁军,在1976年要求裁军20%,减少到500万规模。这就等于减少五分之一兵力,裁军数量真的不小。具体措施是,解放军下令全面改编为甲种师和乙种师。甲种师是满员师,乙种师则是简装师。简而言之,甲种师就是野战师,平时官兵都是满员的,大约1万2000人。这种师随时准备同敌人作战,训练也按照实战标准全年不停。甲种师主要驻扎在边境和其他战略要地,一旦开战就会火速开赴前线。至于乙种师则正好相反,他们在训练的的同时还要负责建筑、生产甚至农垦任务,基本都驻扎在后方纵深地区,兵力只有6000人。当时规定,大部分陆军的军,下辖三个师,一个甲种师,两个乙种师。也有些军直接下辖三个或者两个乙种师。这种编制的优势是,迅速将解放军总兵力减少到500万,整整裁军了100多万人,大大减少了军费。缺点是,乙种师显然属于战备部队,不能够立即作战,而且训练和装备都较差。在1978年底突然决定对越作战后,解放军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有大量乙种师严重缺少兵员和装备。当时只有3个月时间,要将乙种师扩充一倍兵力,变成甲种师,谈何容易。正常来说,一个乙种师只有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还不满员。而甲种师王牌部队有6个满员团,普通甲种师也有5个满员团。乙种师首先将将现有的乙种步兵团扩编为甲种步兵团,每团必须增加高达9个连,每个步兵营增加1个步兵连,团属炮兵和营属机枪连都大大扩充,同时增加团一级的担架排、勤务排等后勤部队。其次炮兵团增加一个榴弹炮营,另外师直属的高射炮兵营增加2个连。最后,通信营、工兵营、警侦连、后勤汽车连,全部进行扩编。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扩编幅度非常惊人,扩充了接近6000兵力,而当时一个甲种师也不过1万2000人。当时要求扩编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要求非常高。解决的方法是,从暂时不参战的友邻部队调动老兵进行补充。但可以被调动的部队一般也是乙种师,自己也不过6000人,又能够提供多少老兵呢?所以各部队依靠调动补充的士兵数量不同,好的部队可能达到二三千人,也就是占补充士兵的四五成,差的只有二成左右。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老兵指的不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而是服役较长,在1年左右的士兵。那么,剩余的兵员缺口怎么办?只能用刚入伍的新兵来补充。各部补充新兵的情况大体是五成到八成,换句话说新兵占补充兵的大部分。这导致了,1979年战争打响以后,我军前线部队有很多刚入伍的新兵。比如昆明军区的某团,战前紧急扩编,兵力从1400多人猛增到2700多人。表面上兵力几乎翻了一倍,然而刚入伍新兵高达45%。关键在于,补充的老兵多有些技术,有些成为团里的技术兵,战斗时的位置靠后。所以,最前线拼杀的部队中,新兵数量更高,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部队甚至得到百分之六十。战争爆发以后,解放军有29个师参战,其中从乙种师扩编来的师就有整整21个之多。这些新兵不但完全没有战斗经验,而且受到的军事训练也不全面,开战以后伤亡较大也是必然。战争1979年2月17日爆发,而2月17、18日两天伤亡就达到4000人,大大超过军方的预料。当时军方紧急下令,取下军服上的红领章、红帽徽,这是越军射击的最好目标,同时不允许部队进攻时候打着红旗,会引来越军重点炮击。也不允许进攻开始前吹军号,这等于告知越军进攻就要开始。同时,军方要求进攻时候无论如何不能采用人海战术,进攻官兵必须完全分散开,不然只能徒增伤亡。官兵不能像平时打靶一样,停留在一处长时间射击,因为越军久经战阵,火力反击迅速,这种射击方式等同于送死等等。写到这里,萨沙想起看到过的一个解放军连长回忆录。当时他带着一个连同越军作战,伤亡很大,牺牲的烈士大多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基本都没有结婚。回到国内后方时,连队迎来了慰问的演出队。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文工团唱起了《血染的风采》。听到这首歌,台下的官兵们想起刚刚牺牲的众多战友,几乎人人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一致要求停止演唱。文工团大惊,立即停止演出,由团长和歌手一起向官兵们道歉。直到今天,这个连长已经是个老人,仍然不能听《血染的风采》这首歌,听到就忍不住要流泪。萨沙还记得,一个女军医的回忆。当时她30多岁,进入野战医院工作。她第一个病人,是一个受了重伤,已经被迫做了右腿截肢手术的小战士。这个小战士只有17岁,见到女医生以后就喊大姐,挺兴奋的讲述了自己英勇战斗,结果中弹截肢的过程。由于他年龄小,当时并没有什么伤痛和悲哀的神情。而这个女医生自己也有个儿子,当着小战士的面,她也嘻嘻哈哈,一直夸奖他多么勇敢。然而刚刚走出病房的门,女医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个小战士才17岁,未来的人生还很长,他还不知道自己会面对着什么。

鹤龄易学堂02月01日
回答于 回答于01月24日

我的理解是:实战锻炼丶考察丶培养骨干。因为老兵离退伍时间不远,锻练回来后在部队时间不长,对传帮带不利。再者新兵上战场优劣容易分辩,有利于选拔和培养骨干。

云中赏雲01月24日
回答于 回答于01月24日

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出动的都是新兵,这一说法纯属一派胡言。对越自卫反击战,是1979年2月17日打响。我的副指导员是1977年入伍,79年参战对越战争,当时是副班长,已有2年兵龄,远离新兵行列。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抽调的参战部队都是以团建单位,营,连编制,整体入越。老连队里有刚入伍新兵,纯属正常。绝不是大部分都是新兵的。我79年12月入伍,80年分到连队,见到许多山东,江西,湖北老兵都写申请书,有的咬破手指。用血书签名,申请参战自卫反击战。这些写申请书的战友,都是入伍1~3年的老兵,主动书写了入党申请书,用积极行动接受组织的考验。我们这些刚入伍的新兵,压根就没有参战的意识。即使有几个新兵战友也书写参战申请书,指导员第一时间给予肯定爱国之心,并告诫暂时不用新兵参战。即使到1981年底,参与对越反击战的人员,有的是从军事院校毕业后,已有2年兵龄,参与对越参战。我们兄弟师的兄弟团,也是一个团全部调上去的,大部分新兵上越南战场,这种观点纯粹站不住脚。

石丁01月23日
回答于 回答于01月24日

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一定回答正确,我尽量的回答正确。有这么两个原因,我们国家的国防边境线比任何国家都长都严峻,需要大量的陆军和海军,那些老兵都已经,守护着,我们国家的重要防线,越南反击战,对我们国家来说,不需要大的战役,就能打败越南。用不着空军,也用不着海军,自用陆军和二炮就行了,二炮的官兵人员,大多数都是技术人员,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兵,陆战队,和炮兵一样,都是老中青三结合,以一代三,这样的编制是为了长远思考,这次反击战对我们国家来说,也不是一个什么大的战役,让军队有一个充分的锻炼,所以新兵用的比较多,这也是我们国家的战略目的。我说的不一定正确,希望网友朋友们批评指导,和评论。

俺是平民36501月24日
回答于 回答于01月24日

感谢邀请,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发文件,解放军实施精编改革,分甲种军、和已种简编军,到1978年开始中越边境局势紧张,我人民解放军开始由乙种军扩编为甲种军,而甲种军则扩编为加强甲种军,而扩编的这一部分除由各部队抽调的老兵以外,必定从各部队抽调的老兵有限,剩余的部分则有新兵补充,所以战场上很大一部分是新兵。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