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去日本旅行一次,准备去看看日本保留的唐宋式建筑。但有几件事印象非常深刻!
1、多次在日本的景区厕所看见二十多岁日本青年腰系全套清洁工具跪在地上打扫小便斗!太敬业了!
2、问路日本人,都能热情为你指路,而且不管男女老幼对中国人比较尊重。
3、在日本大阪的商业区大街上估计一半是采购的中国人,因为日本的商品的确有特色和竞争力,甚至一块手绢都非常有创意和文化传统!而我们的景区的旅游商品几乎家家雷同,文化含量低,应该思考如何提高!
4、日本的小吃店很干净卫生,没有脏乱现象!
甚至有些名牌面店考究到每位顾客先发一张四国文字介绍,如葱要葱白还是青葱,辣要微辣或中等或重辣,面汤要厚重还是清淡,个性化服务十足!一碗面吃出宴会的感觉,当然价格也贵,但物有所值!而我们的小吃店内杂物乱放是通病,至于口味是自己自动调节,建议店主们去考察一下,什么是生意经!其实日本的拉面学自中国,但服务跟上了,绝对是日本的拉面竞争力强。
本人不精日,只是希望我们中国人的服务水平能超过日本!
谢邀。
深夜步行赶路看天安门,那是1987年的事了。
第一次到北京出差,很兴奋。到达的当天,就和朋友商定,第二天上午要去看天安门,下午再办差事。首都北京天安门,这是小学生时代读书就记住的,非常向往,而眼前就是首都,怎么不激动呢。
由于办事的单位较远,住的是附近宾馆,当天入住后,便查看地图线路,近20公里,但要转三次车。于是,决定当夜提前出发。凌晨两点了,10月的北京,已有寒意,我们走出宾馆,按图上的路线行走,夜深人静,那时出租车可没现在方便,公交车也见不了,就一个劲往前走。不多久,下起细雨,我们风雨无阻,约四个小时终于走到了天安广场。这个时间广场已有不少人了,我们穿着半湿的衣裤,边走边看,天安门、大会堂、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完全忘记了身上的寒意,心里特别的满足。这次旅行,让我们非常兴奋,也大开眼界,留下了深刻记忆。
儿子1岁生日,带他第一次出远门去了三亚旅游,一家人在海边,值得纪念,意义深刻
我去过很多景区,总感觉景区大同小异。现代人工的雕刻痕迹太厉害了。去了总有后悔的感觉。
在大理好多年,但村子里从没有去过。那时去村子里不方便,路也不好。
在离开大理几年后回来,坐车在214国道上,看见在苍山和田园环抱下,一排排白族的新居,立刻入画中。
当我们第一次进村,村子里的老井,老房子,看院子,窄窄的小巷,白族老阿嬢嬢,一切都自然的流淌。这让我们激动不已,这就是最好的风景线。
从那以后,只要有空我们就会去村子里,每次亲切感有增无减。
这是我印象中最惊喜的,虽然路不远,但太惊艳。
要说去过最难忘的地方绝对是斯里兰卡了,还记得那是2015年的8月份我跟刘先生刚结婚,商量着去塞班岛度蜜月,原本憧憬的完美旅行被突如其来的台风刮跑了,被迫取消计划行程。婚期时间有限还能去哪呢?最后匆忙之中选择了当时旅游热度并没有很火的国家---斯里兰卡,旧称锡兰的地方。
因为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再无更好的选择之下,我们开启了一趟未知的旅行,也是一趟难忘的旅行。 记得当时昆明唯一一趟直飞斯里兰卡的航班是红眼航班,凌晨2:55起飞,落地后是当地的6点左右,一下飞机热浪扑面而来,空气里都弥漫着闷热潮湿的气息,是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我们10天时间一路从中部玩到南部,途径波隆那鲁瓦、康提、努瓦拉埃利亚、雅拉、南部海滨、科伦坡。打卡了狮子岩、欣赏到世界著名的塞格瑞亚“天使版的少女”壁画,登上堡垒放眼望去护城河环绕着小城镇很是壮观;朝圣地供奉着佛牙舍利的佛牙寺;观看了文化遗产僧伽罗舞蹈表演; 气候宜人的英伦小镇也是斯里兰卡最好的红茶基地,不得不说上山的道路真是又短又陡的“肘子湾”,晕车晕的七荤八素,在一杯当地奶茶进肚后才缓过来,当地海拔较高,晚霞的映衬下还能看到山中的云雾缭绕,还有稀奇古怪的“论个卖”的热带水果一一尝了个遍,是真的真的很甜; 坐着吉普车去了雅拉国家公园,可惜季节不对没有看到金钱豹,除了各种珍稀野生动物还看到了白色的狐狸,辽阔的土地上奔驰的感觉像极了非洲大草原;南部海滨随处可见的海湾里,海天同色,有着像棉花糖一样柔软的沙滩, 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高跷钓鱼,海滩上奔跑的小朋友会捡一些好看的小贝壳递给我,他们有着单纯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我顺手给了几颗糖果,羞涩的道谢后跑开了; 荷兰遗风城堡--高尔,参观300年历史的建筑;乘坐了海滨火车,最美的火车路线,有大海、椰林、佛塔、放佛置身于《千与千寻》的海上火车情景;科伦坡的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中心、市政府大楼、独立纪念广场等地标建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家,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幸福指数很高,并且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极好的地方,小动物根本不怕人,有从没见过的各式昆虫、酒店房间的寄居蟹、走廊上两双手都数不过来的壁虎在漫步、路边玩耍的成群猴子、清晨一起在餐桌上吃早餐的松鼠,餐桌边缘散步的巨型蜥蜴,真的有胳膊那么长,这些无疑让我一个怕小动物的人在崩溃边缘徘徊,也是一种独特的记忆了。 那么多年来也去过别的国家,但没有哪一次留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那些去过的地方和见过的人都历历在目,也是我多年以后还想再去看看的地方。前段时间看到新闻斯里兰卡发生了暴动,当时觉得挺难受的,一个如此美好的国家总有些反动分子在搞破坏,场面惨烈,有多少家庭在不幸中蒙上了阴影,真心希望这个美丽的国家能永远和平下去。
谢谢邀请
我没有出过国,去过国内的很多个城市游玩,上学时在假期跟随家人出行,成年后大部分旅程都是自己一个人穷游。印象最深的旅程是三年前去到西藏,不算是说走就走,但也没有什么规划,买了绿皮火车三天两夜的硬座,说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高原反应,但其实是为了省钱。在火车上遇上了几个驴友,他们每个人都带着相机喝着啤酒,讲述着拉萨的故事,从小到大没有过长旅程的经验,晚上实在是累的不行,车厢里打呼的声音彼此起伏,真是挺煎熬的。好在有一个驴友告诉我说去到餐厅的车厢可以花20元占一个双人座睡一晚上,但是早上五点多就要起来回到自己的座位,至少能睡几个小时呢,这样度过了两天。越接近目的地时,看到的风景越是洒脱,用相机记录下来的远没有当时眼睛看到的惊叹。还有半小时就能到站时,车厢里的几个藏族女孩唱起了藏歌,也许是当时的情景所致,就好像能从歌声中感受到他们的纯真和感动。对这趟旅程充满憧憬。
下了火车去到之前就定好的旅店,是4个人拼在一起住的房间,我的体质没有支持我结实新的朋友就开始产生了高原反应,头痛,无力,有点低烧的感觉接憧而至,旅店里有一个做义工的北方女孩主动帮我买了吸氧瓶,葡萄糖,告诉我没关系,缓一缓就会好。我退掉了合住房开了一个单间,躺了一下午感觉缓过劲儿了。下楼和这个女孩聊起她的故事,(文字太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到现在依然有她的微信,她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就要结婚了。
去了布达拉宫、去了酸奶坊、去了羊湖,去了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扎基寺、去了纳木错,去了步行街,喝了8毛钱一杯的奶茶,吃了排长队的凉粉,买了藏族夫妇售卖的鸡血藤,虔诚的朝拜着内心的不安。在布宫附近,遇到了一个为了像游客要钱而朝拜的人,也遇到了一个从家乡一路朝拜来布宫的人。在去羊湖的路上,看到藏族的妈妈带着小孩子卖水和吃的,脸上和手上被高原风吹的干涩而又皱褶,在一个被商业化半污染的状态下,他们在靠自己的双手努力的生活着。听客车的导游说,这边有很多孩子是没有学上的,拉萨属于西藏的城区,能看到的基本是这边最繁华的街区了。人性的同理心在这时被放大了数倍,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善良,我对自己的无能为力产生了自责与愧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不自在。我的那些焦虑和困惑都是那么不值一提。生活中存在的温饱问题,在那一刻离我竟是那么近。
终究是没有去到珠峰和阿里深处。无所适从的高原反应加上我缺乏锻炼的身体,让我留下了再去一次的念想。
对了,在我回到家的一个星期左右吧,收到了一条微信,是一张照片,之前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位—告诉我餐厅车厢可以睡的舒服一点的那位—带着相机的驴友。
这是9年前第一次来到杭州打工去西湖游玩时候的照片,9年后的我又一次来到杭州了,可是想再一次去西湖看看,都没能挤出时间,工作的繁忙,生活无形的压力让我喘不过气来……
14年云南行
本来是要到江苏南通工作的,由于不尽人意,辗转至上海,待了一天已经失去工作的动力,索性不如独自旅行一趟,接着去了广州,住一宿,就买了向往的云南车票。
直接去的大理,一个人,完全陌生向往的城市。
当然很幸运遇到了至今都很好关系的一帮小伙伴,一直住青旅一个房间,一起去洱海插鱼回来做鱼汤,一起逃票天龙八部影视城,一起翻墙逃票三塔寺,一起逃票苍山被抓,至今历历在目很难忘记。
大学时期的美好旅行
广西贵港覃塘区蒙公乡壮元坟
旅行的意义其实还是看和什么人一起
16岁那年去了北京一夜都睡不着,激动啊……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小伙子去大城市
去吉林读书,我是湖南的,但大学是在吉林那边读的。当时火车票很难抢,我都是站着过去的。一站就是30多个小时,那时候年轻,竟然感觉没什么。关键我还是一个女孩子,一个瘦小的女孩子。
二三十年前自然又纯净的丽江给我深刻印象,至今难忘。丽江对我来说,是去寻找一份遥远梦境的地方,是去体验那条古朴而纯净的四方街。
第一次到丽江是1997年8月,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因飞机延误-那时飞机延误是常态,花了整整一天时间,飞机终于抵达昆明。昆明机场很简陋,到市区路过滇池时,湖水很臭,弥漫在天空中,让所有人诟病且掩鼻。
第二天从昆明乘了一辆中巴去丽江,不是我们现在印象中的巴士,你想象不到的简陋,破旧的椅子,所有设施都会在颠簸中发出叽叽呀呀响声,正值夏季也没有空调。为了心中的梦想,也就忍受了。那时也没有高速公路,只有一条简易的沙子路。中巴在凸凹不平的沙子路上颠簸了大半天,傍晚才到丽江。那时没有网络,不能预定酒店,临时找了一家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民俗酒店住下。
好在,梦想成真。那时的丽江很符合想象中的那种古朴,一个纯净的小镇。
那时的丽江很小巧,就是一个以四方街为中心围成的小镇。丽江的精华集中在四方街。这是丽江古城心脏,茶马古道上最重要的枢纽站,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四方街中央有一片大约400平方米的小广场,保存得很完整。整个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射出四条大道,每条主道都有巷弄相随,巷弄四通八达,如蛛网交错,往来畅通,无死胡同。大小路面均铺五色石板,经数百年走磨,石纹毕露,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颇为别致。四方街因有这条条石道而风雨不动,延伸着古朴的历史。
据说古时的四方街商贾云集,诚如徐霞客《滇游日记》中描述的: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
四方街没有西南边陲的痕迹,倒感到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致,外拙内秀,玲珑清巧。古老的民宅群落依山傍水,大衢小道顺山势而行。一款溪流从街道中央缓缓流淌,街道由此被分为两面,水上小石桥不计其数。经询问得知,这是来自象山脚下的玉泉水。水流至城头双石桥下,分流3股伸向东南,形成无数小支流,穿越大街小巷,回旋千家万户,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
四方街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瓦屋楼房鳞次栉比。街道两边的居屋多为瓦房,居屋、店铺、客栈混杂,门面临水而开,里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廊宽敞,门窗雕花,院内种植草木花卉,培植盆景,或时令蔬菜。当地人素来喜爱种植花木,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那个时候的丽江年还没有出名,没有那么多人来,因此街道还很清净,没有熙熙攘攘的拥挤和喧哗,三三两两的游客四方街散步,不时有走在石阶上,或坐在石桥上。
丽江最有名的食街也位于四方街旁,从四方街到大石桥的很短的一条街道上,分布有十几家小餐馆,这些利用沿街铺面经营的餐馆以当地的沙锅米饭或米线而享有盛名,因而有人也称这条街为“丽江米线街”。但我更喜欢在居民家吃本地家常菜。第一次来到四方街,我和朋友就选择一家居民院落坐下,院落就在石桥边,院子里自种着几样时蔬,墙上藤蔓上吊着葫芦、瓠子,满满的田园生活氛围。我们让家主炖了一只家养鸡,炒了几样时蔬,喝着爽口的啤酒,听着脚下潺潺流水,观赏着别致的街景,好不惬意!
我很喜欢那个时候的丽江,真正的纯净之地。
十几年后,再次来到丽江,竟然不认识了。丽江,变化之大令人惊呆!
那小小的四方街被扩大了数倍,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城市。入口处是新建的仿旧城墙,城墙下方矗立着一大一小仿旧水车,在那里缓慢但不停地旋转。四方街外表似乎如旧,但真真切切感到了造旧如旧的雕琢,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四方街,到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生热闹。
街道两边的老宅屋变成一家接着一家的店铺,新建成的街上一家挤着一家酒吧,里面挤满了游客,酒吧女站在门口嗲声嗲气地迎客,店内“小二”高声吆喝着上酒。
丽江最初那种神秘感消失了,少了许多原始的古朴与纯净静,取而代之的是热闹与喧嚣,粗糙中的繁华,伴随着情绪的宣泄。据说,不少人到这里来是为了一个“艳遇”。
现在的丽江太过商业化,也就没兴趣继续逗留,只想快快逃脱出来去寻找一块宁静的天地。
30年前 省城游玩 后半夜 慢火车 下车时皮鞋找不到了 车站离家8公里 农村土路+灰渣路 走了半天
这个就是我几年前在杭州西湖旅游,一天24个小时,难以忘怀的时间,时间都去哪了?
荷花飘香,避暑好地方之贵港九陵湖
印象最深。
说实话二十几年了,真正出去好好旅游好好玩过的次数,用一个手掌就可以数完。印象深刻的也没几个,最深的就更别说了。
不过还是值得一说的是西安之行。
那会还是大学。国庆节,跟男朋友还有几个人朋友一起去西安。临时决定要去的,所以什么路线啊,天气啊,美食啊都没有查就坐上火车向西安前进了。
坐了10个小时左右,第二天上午9点就到了,一晚上没睡的我们下车了之后更晕头转向,下车赶紧找了个地方睡觉!说来也好笑,那么远过去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去玩,确实太困了。
在西安玩了三天的样子,不熟悉的地方,我们全程也没有查任何攻略,整个行程又急促又好笑,去玩过钟鼓楼(忘记什么名字)、美食街(也不清楚了)、唯一记得清楚的就是兵马俑。还有一个像俄罗斯方块一样的楼里面有一家很好吃的酸菜鱼,
印象挺深却玩得不怎么样,你们看多搞笑
张家界是去过最美的风景区
旅程就是边旅游边收获,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同时获得不一样的收获,提升自我,提升见识。要说最深的莫过于去南京了。当然,一提南京,大家都明白为什么而去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
以前是单眼皮,美不美?
目前印象最深的是去西藏,因为是独自一人搭车去。在芒康的早晨,一个人站在街头拦了几十辆车都没有停。又冷又孤独,突然就想哭了,哭着走了几十米,硬是把眼泪忍回去继续拦车,最终还是搭上了一辆去那边工地上上班的车。走了一百多公里。当时觉得幸福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