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崇祯皇帝为什么宁肯自缢煤山也不迁都南京?

崇祯皇帝为什么宁肯自缢煤山也不迁都南京?

问题补充:大顺军进逼京城,危急时刻,为何崇祯宁肯自缢煤山也不迁都南京?

999人浏览
石塘网
相关栏目: 知识库
最新回答 2023-05-04 04:17:40
共有8条回答
历史有知社

文|小河对岸

在我国的帝制王朝中,明朝的灭亡最令人哀叹痛惜,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明朝灭亡之后,迎来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文明浩劫。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道: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而明朝灭亡又与宋朝灭亡不同,宋朝灭亡是因为在军事人根本打不过,而明朝却完全可以熬过去。关于明朝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热论,其言道:明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从表面上来看,是颂扬明朝的气节。但从另外一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明朝之亡,是亡于体制过于僵硬。

在我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看似互相矛盾的俗语,比如:士可杀不可辱,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两句俗语看似互相冲突,其实并不冲突,因为这两句话评断的并不是同一地位、阶层的人。“可杀不可辱”是对“士”的职业道德要求,而“能屈能伸”则是衡量大丈夫(君王、卿大夫)的标尺。

如果有哪位君主、卿大夫因为被人骂了几句、被人侮辱几下就要跟人拼死拼活,人们不会称颂其勇敢,只会怨其不堪任事。对于君王、卿大夫来说,其个人生死时常关系到民族、国家、宗族的兴衰存亡。故而,能屈能伸、忍辱图存才是君王、卿大夫该有的作为。而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再寻短见,也仍不失气节。可是,崇祯帝其实并没有被逼到崖山的地步。

崇祯帝继位之后,内有农民军起义之患、外有后金寇边之难,长期不休的战事使得大明内外交困、顾此失彼。然自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后金曾多次向大明表明议和的意愿。明朝虽对议和很迫切,却讳莫极深,谁也不敢轻言议和。崇祯在位后期,李自成的起义军越来越壮大,眼看就要进逼京师,迁都南京已经成为王朝延续的唯一途径,但是,迁都一事始终议而未果。

崇祯帝其实也想议和与迁都,而摆脱暂时的困境。但是,议和与迁都这等事并不能出于君王之口,只能由大臣提出,然后进行廷议,最终再由皇帝准议。明朝议和与迁都之所以未果,就是因为大臣们不肯配合。袁崇焕、陈新甲之死,也都是被扣上了主和的帽子。在李自成进逼北京之际,崇祯也事先授意内阁首辅陈演提出迁都一事,可是第二天朝议之时,无论崇祯如何逼问,陈演始终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迁都之事,而令崇祯怒火中烧。

崇祯留有遗书,说诸臣误朕,文臣个个该杀。让崇祯帝恼的就是大臣们不但不配合,甚至还公然唱反调,阻扰议和与迁都。但大臣们之所以不愿意配合崇祯帝,一方面固然是一旦提出议和与迁都,就必定要承受骂名。另一方面的原因,更在于崇祯帝自己不愿意分担责任,而总会甩锅给大臣,陈新甲之死正是如此(陈新甲主张议和,也是出于崇祯帝的授意)。在这一点上,崇祯帝要比宋高宗差得多。

两宋之交,秦桧能主和成功,也是出于宋高宗的授意。但宋高宗对秦桧还是不错的,让秦桧专相了近二十年,加秦桧为太师,并进封为秦、魏两国公。秦桧临终之际,又被加封为建康郡王;死后被追赠申王,谥号忠献,赐神道碑,额为"决策元功,精忠全德",享受了人臣最高礼遇。不论南宋后来对秦桧如何断论,至少宋高宗是厚待秦桧的。

秦桧死后,有大臣以议和之事而非议秦桧,而宋高宗却说议和是自己的主张(《宋史·高宗八》:...丙寅,诏曰: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撰诏命,召用旧臣,抗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所以,崇祯帝想议和与迁都,而大臣不愿附和,在很大程度上也跟崇祯帝的行事作风有关。如果下属替领导背锅,仍会被领导卸磨杀驴、秋后算账的话,这位领导也必然会成为“孤家寡人”。

dclyr

他想南迁,无奈文臣反对,如果他改为依靠武将-----去山海关找吴三桂,抛掉文臣,也许他可南迁,但历史不能假设-----崇祯只是一个平庸之君,君主的选择会影响历史的走向----试想如果中国是由华而不是由邓执政,中国的状态现在不是朝鲜就是解体。

战争时期一切可以从来-----就算崇祯一个人到山海关,北京那些人可随他去。北京还有什么----对崇祯而言。如果与吴三桂交易-----吴三桂统治长江以北淮河或黄河以南,崇祯统治长江以南,满清统治淮河或黄河以北------应可达成交易,崇祯还是有价值的-----如果以吴三桂的几十万军队作后盾-----应迫使南边的军队屈服。然后可与满清交易----灭掉李自成------就像后来所发生事情。如果是那样的话----可以三分天下。

诗说青史

崇祯皇帝不南迁选择自杀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下来让我们走近皇帝朱由检,根据他的处境和性格分析一下原因。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他是最后一位汉人帝王,崇祯皇帝最后的诏书是,“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

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崇祯出生,万历四十二年(1614):崇祯的母亲去世,泰昌元年(1620):父亲病逝,天启二年(1622):被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兄长天启帝病逝,即位为帝,崇祯元年(1628):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崇祯二年(1629):三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五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崇祯三年(1630),永平四城失守,畿辅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 后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并处死。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 十二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崇祯四年(1631):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崇祯六年(1633):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崇祯七年(1634):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崇祯八年(1635):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 八月,以卢象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十月,下罪己诏。崇祯九年(1636):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崇祯十一年(1638):张献忠部接受明军招降,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同年,清军犯境。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崇祯十五年(1642):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 二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五月,李自成部三围开封。七月,皇贵妃田氏病故。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煤山,自缢而死。

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崇祯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崇祯年间大明王朝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三,其一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后金,其三为农民起义军。

崇祯皇帝选择自杀而不南迁偏安,是由崇祯皇帝的性格决定的。明朝末期的党锢之争,朝臣内党派林立形成各自的利益集团,崇祯和朝臣的斗争中形成了崇祯皇帝性格上的刚愎自用、独断多疑。处置他认为背叛自己的人,就会手段残忍、杀一儆百。首先,在处理阉党首领魏忠贤时,魏忠贤被缢死后还被鞭尸,尸体被打的皮开肉绽,骨肉分离。其次,在处置袁崇焕时,用凌迟这种残忍的方式执行死刑,袁崇焕身上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了下来,袁崇焕几度疼晕过去,又几次被冷水泼醒,在反复剧疼中死亡。最后,在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后,崇祯皇帝命令后宫嫔妃尽皆自杀,还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以上可以说明崇祯皇帝对于人命视如草芥、不够爱惜,不爱惜别人的生命当然自己也不会怕死,他的这种性格宁愿体面的殉国,也不会逃亡偏安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就是他的归属!

迷香35920436

脑子有病。说笑话罢了。我觉的主要是过不去这道坎。劳心劳力的折腾一通(话说能力差的人真不适合这么折腾),结果都城都被攻破了。再就是我觉的可能觉的去了南方又如何(据说当时已经指挥不动南方军队了)。

朝史暮想

对于崇祯,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在李自成北上,崇祯为什么不南迁?

明朝北京城从未被攻克

明朝历史上,外族打到北京城下也不是一两次了。蒙古的瓦剌,后金的努尔哈赤都曾经兵临城下,但是却都没有攻克过北京城。这一点,让崇祯和满朝大臣都对北京城抱有幻想。

崇祯碍于面子,一直下不了决心

李自成北上,一路攻池掠地。南迁不是没人想过。但是崇祯的性格大家知道,是自己绝对不会轻易提出来的。如果有大臣提出来了,日后清算,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提议者。这种过河拆桥的事情,崇祯已经干过好几次了。

好不容易有大臣提出来,皇帝南迁。却因为崇祯的迟疑和其他大臣们的私心,搞得迟迟下不了决定,到最后李自成兵临城下,想走都来不及了。

抛不下产业

虽说当时的南京本来就是一个战略陪都,所有的班子在南京都有一套,就是为了应付当时的情况。可是崇祯和大臣们的家底都在北京,按照当时的运力和时间紧迫程度,是不可能把坛坛罐罐都运到南京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所有人都很难下定决心南迁的理由。

天子守国门,天子死社稷

不得不承认,老朱家的男人都是有血性的。朱元璋的祖训犹然在耳,崇祯这么一个一心想要中兴的帝王,怎么可能轻易去做这么掉脸的事情。

对于勤王部队抱有幻想

这个不用说了,当时时局满目疮痍,内有农民运动,外有后金南下,崇祯的国库穷的连军饷都发不出了,还在不停地要求各地军队如何如何,封建军队往往有奶就是娘,崇祯国里没钱,私库又舍不得出,还能指望下面的人给你效命?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小白读书笔记

崇祯这个人,个人感觉就是心太大,想要的太多,但是又没受过正统的皇帝培训,属于捡漏王,但是运气这个东西吧,凭运气得到的终会凭实力丢掉。

他想做个明君,想办实事,中兴大明,于是杀魏忠贤,尽逐阉党,朝堂一时众正盈朝。但他不知道一个明君,一个皇帝,尤其一个做事的皇帝,必须要有听话的人,做事的人,替你背黑锅的人。人家东林党是耍嘴皮子的,嘴上安天下嘴上正人心,一个个最会干的就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喷别人,但皇帝,尤其是个好皇帝是不能成为一个好人的,一个好好先生皇帝那是傀儡,崇祯明显不想当傀儡,然后就被喷,喷的火气旺盛,下面行事敷衍草率,所以崇祯换首辅换的最勤。又没有一条心的人,一群东林君子一个个要名要的厉害的紧,没人愿为他背黑锅得罪人,好不容易有几个做事的,像卢象升,孙传庭这些,结果崇祯没被做皇帝培养的小家子气冒出来了,老想着少花钱多办事,急功近利,大好局势一步步赔光。其实大家看看历史凡是从小被当皇帝培养的,才能怎样不说,手脚都很大,花钱不眨眼。

然后,死要面子,想迁都,不愿自己提,要群臣提,最好是死拽活拉的拉到南京最好,结果朝堂君子们因于谦前辈的先例,都不愿当乱臣贼子背迁都的锅,于是只能憋屈的死在北京煤山歪脖子树下。

同明朝还有两个捡漏的,一个是朱祁钰,捡了哥哥朱祁镇的漏,一个嘉靖捡了堂哥正德的漏。这俩人也是俩例子,两人都没受到正统培训,结果朱祁钰和崇祯一样,小家子气,权谋不够,最后被朱祁镇翻盘,没几天就死了;然后,嘉靖牛逼,天生帝王,小小年纪,没进北京就开始耍心眼,高举孝道大旗,一步步拉拢一批听话好用狗腿子,想干什么想怎么干都有人帮你干,完了自己还干干净净。

散澹人

人有一点求生之机都不会自杀。紫禁城己无机动部队了。

淡泊的蜻蜓Hc

他当时也想跑路的,但是这厮就是个死要面子又不肯担责的主。他曾好几次就这事暗示大臣们,奈何那些东林党大臣们就是装聋作哑。一是被这小朱杀怕了,二是你朱家做皇帝我们叩头。换成李家或爱新觉罗家的人来做皇帝,我们照样也是叩头。这就是为啥李闯进北京城,有这么多的大臣投降的原因吧!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