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易相即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基于生物经济与农业变化的理论,是指将传统的农业范畴拓展到“非农”范畴,反过来通过“非农”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以致达到农与“非农”共生共荣、整体和谐发展位相的系统知识。

概要

农业易相即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基于生物经济与农业变化的理论,是指将传统的农业范畴拓展到“非农”范畴,反过来通过“非农”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以致达到农与“非农”共生共荣、整体和谐发展位相的系统知识。

1 诞生背景

正在兴起的生物经济和正在来临的生物经济时代为农业发展和转型带来新的机遇,意味着未来农业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揭示出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体之间转换表达成为可能,从而使来自两种生命形态的基因可以融为一体,由此自然界物种之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各种生物的基因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实现通用。相对于经济社会需求构成了农业领域及功能拓展的外在动力,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构成农业第三次拓展的内在动力。沿着“内在动力-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农与非农边界淡化-农业可拓展”的逻辑关系,便能够理解生命本质的高度一致性用于农业拓展的革命性意义。

2 基本概念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应用,为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逐步形成和新型农业体系的构建创造了内在条件。新型农业体系是在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生物经济时代未来“现代农业”新的框架模式和战略愿景,体现出农业拓展的“变化”之道,是农业发展范式转变的目标模式。

范式转换是一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新理论的建立首先需要一批概念支撑。用以支撑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初始的概念有农业第三次拓展、易相、农业易相发展、新型农业体系、常规农业系统、农业人本化、新型非农化、新型农民等。农业第三次拓展、易相、新型农业体系属于其中核心概念。从相关领域移植借用的概念还应包括:生物经济、生物经济时代、第四次浪潮、第二次绿色革命。

“易”指“变易”(change)、“相”乃“位相、状态”之意。“易相”(changing-phase)就是根据事物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规律而改变状态,也就是利用问题的对立面,促其转化或终结。“易相”是一个系统概念,蕴含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变化”与“整体”之道,应用于农业发展上就是指农与“非农”相互依存与转化、共生共荣的位相或状态。

农业易相发展(changing-phas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如在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国家经济中的“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未来生物经济时代经济政策中的农业使命、功能与领域的拓展,城乡等值化(均等化)等,均是农业易相发展思想的体现。

3 关系图式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在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内在推动、世界经济面临绿色转型的外在拉动下,在全球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发开放环境中诞生的;是顺应生物经济时代潮流,将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当且仅当在中国特有的“三农”环境下率先提出。

“三农”问题是一个大系统,“三农”与“非农”是一个更大的且更为复杂的系统,具有易相发展关系的特征,因而首先需要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和战略上进行反思并突破。

4 创新特点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创新点可以归纳为:

・ 以原创性为指归

・ 起于当下、前瞻未来的问题意识

・ 化解“三农”的战略对策被纳入科学合理的思想体系之中

・ 揭示出农业易相发展与农业变革的内在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 将理论上升至准数量描述阶段,提出农业易相发展关系图和关系式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的特点包括:

・ 是关于农业变化(change)的理论

・ 农业一直在变,是基于生物经济及生物经济时代的理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 结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

・ 具有包容性、扬弃,以及解释、预见乃至指导功能

・ 属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农业、农业哲学的交叉领域

5 理论关系

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关于农业变化的理论。农业自古以来一直在发展变化,变化中产生了诸多理论,而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基于生物经济的理论,可望在生物经济时代发育成长,并最终达到成熟与完善阶段。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结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而产生的、以可持续性为其主要特征的理论。相比于其他当代农业发展理论,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具有较强包容性,以及突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

生物经济、生物经济时代、第二次绿色革命、新型农业体系、农业易相发展理论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和谐、包容以及相对独立与开放的整体。其中,生物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生物经济时代是发展的时代背景;第二次绿色革命是实现目标的战略手段;新型农业体系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愿景;农业易相发展理论是一种发展理念与战略指导思想。

该理论可将现行的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多功能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培育新型农民等战略或政策,统一架构纳入到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之中。该理论已在科技园区、苹果产业化、创意农业发展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