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特社会主义亦称“行会社会主义”(基尔特,英语“Guild”音译,即“行会”之意)。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潘蒂、霍布逊、柯尔等。柯尔的代表作是《劳工世界》、《工业自治》。1906年彭提出版《基尔特制度的复兴》一书。几年以后,霍布逊、柯尔等开始改造彭提在书中提出的理论,融基尔特思想、现代资本主义、无政府工团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于一体,形成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并开始在英国工人团体中流行开来。

中文名

基尔特社会主义

外文名

Guild Socialism

别名

行会主义

代表人物

彭迪(A.J.Penty)

宗旨

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等

特点

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

属性

改良主义的一种

相关内容

简介行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工会社会主义,产生於西元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费边社会主义(FabianSocialism)之外,介乎社会主义与工团主义(Syndicalism)之间的一种调和理论,改良主义的一种,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来改善资本主义。他们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但不推翻现存制度,意图通过改良从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有彭迪(A.J.Penty)、霍布生(S.G.Hobson)、柯尔(G.D.H.Cole)。

宗旨

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织基尔特社会主义,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主,而由国家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从而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代表人物

彭迪、霍布生、柯尔和罗素。

详细

基于政治、经济二元论以及职能划分原则,主张国家与基尔特(工会)应各有各的职务与权力。国家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做为生产工具的所有者,而劳动者所组成的自治团体的基尔特则代表生产者的利益,负责生产工具的管理。各项工业之外,凡宗教、教育等非经济性活动,也应组织基尔特来自行管理事务。国家虽然是必要的政治组织和管制工具,但国家与其他团体在职能上实立于平等的地位。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一方面不满现代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另一方面排斥不断扩张的国家控制,因此致力於恢复中古时代的经济组织形态,以重建工人的工作兴趣及养成工人的自尊心,并且企图透过政治与经济的分权分责,同时获致政治的自由与经济的自由。这种理论最早指向少数的知识分子,后来逐渐扩及于结合劳动者。一九一五年在柯尔等人的领导下,成立全国基尔特联盟(NationalGuildLeague),宣言废除工资制度,反对官僚政治,主张经由各种不同基尔特的组织而形成国家,以彻底实现「工业的自治」。基尔特社会主义在英国的影响与发展不大,远比不上费边社会主义。

波兰在巨变时,团结工会就是这类组织。

在中国

五四时期,经梁启超,张东荪等研究分子的鼓吹,它作为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传入中国,曾在中国思想界占有一定势力。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论战后,它逐步败下阵来,至1922年6月后,在中国便无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