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药,是以补益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补虚药、补养药。

此类药物的作用可概括为补虚扶弱。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的作用。结合药物的归经,又分别具有大补元气、补气升阳、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心血、补肝血、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补肾阳、补精血、强筋骨等不同作用。

中文名

补益药

简介

  • 英文名称: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Medicinal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中药学

古籍摘选

  •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神农本草经•人参》)

名词解释

  • 补益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用于治疗虚证的一类药物。

百科解读

  • 补益药多具甘味,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的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功效,能补益虚损,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消除各种虚弱证候,适用于治疗各种虚证,包括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和阴虚证等,亦称补养药或补虚药,简称补药。
  • 根据各种药物的功效及其主治证候的不同,补益药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补气药
  • 补气药多为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气,主入脾、肺二经,尤善补脾气和益肺气,故主要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
  •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见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薄等。
  •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见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咳嗽无力,声音低怯,易出虚汗等。
  • 主要药物有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等。
补阳药
  • 补阳药多甘温,主入肾经,能温助一身之元阳,主要适用于肾阳虚衰诸证。
  • 肾主命门,乃诸阳之本,对人体各个脏腑起温煦作用,肾阳虚则一身阳气皆虚。症见微寒肢冷,下肢尤甚,腰膝酸软,五更泻等。也可用于其他各脏之阳虚证。
  • 主要药物有鹿茸、海狗肾、海马、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杜仲、肉苁蓉、紫河车、锁阳、蛤蚧、续断等。
补血药
  • 补血药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主入心肝血分,具有补肝血、养心血的作用,主治血虚证。
  • 血虚则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症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爪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不寐,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或闭经等。
  • 主要药物有熟地、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等。
补阴药
  • 补阴药多甘寒或甘凉,质润多汁。能补阴滋液,生津润燥,兼能清热,适用于肺、胃、肝、肾等脏腑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退,所表现的各种干燥症状及虚热证。
  • 肺阴虚证是指肺阴不足,清肃失职,虚热内扰所致的病证,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等。
  • 胃阴虚证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所致的病证,症见胃脘灼热隐痛,口干咽燥,似饥不欲食等。
  • 肝肾阴虚证是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致的病证,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发脱齿摇,两目干涩,五心烦热等。
  • 主要药物有沙参、玉竹、麦冬、石斛、天冬、枸杞、百合等。
用药须知
  • 临床应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选用恰当的补虚药。如气虚证用补气药,阳虚证用补阳药,血虚证用补血药,阴虚证用补阴药。但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气血阴阳能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因此,补虚药之间常配伍使用。
  • 补益药味厚者居多,制汤剂服用,宜文火久煎;若需久服,可制成蜜丸剂、膏滋剂或酒剂少量服用,以图持续和缓地发挥药效。
  • 服用补虚药,应注意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以保护脾胃,若虚不受补,则难以奏效。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3] 高学敏,钟赣生。中药学:上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