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介麟,自1999年起担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离子通道综合研究室教研组成员,研究离子通道基因与疾病的关系。2003年4月通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搏士导师资格答辩,同时被聘为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副主任。

人物简介

浦介麟,男,1957年5月生联邦德国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苏州医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硕士毕业,专攻临床电生理专业。所选研究方向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研究论文刊登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工作成绩

1987年毕业后留院,继续从事心电生理和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参与开展了国内最早期的室上速心内标测和冠心病PTCA。在国内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90年受国家教委选派,赴攻读心脏电生理学博士学位,深入研究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及心脏起搏治疗),研究成果多次在欧、美学术大会发表。以德文撰写的<室上速射频消融成功指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与此同时努力深入基础研究领域,采用膜片钳技术完成了急性缺氧对人体心房肌钠通道及人体血管内皮细胞钙激活性钾通道功能的影响两个课题,阐明了急性缺氧引起心律失常和血管收缩的离子通道学机制。在美国和德国心脏病年会作了报告。

人物贡献

1994-1998年前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期间,独立承担并完成了美国NIH系列研究题<钠通道、钙激活性氯通道在梗塞后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药物治疗>,<钙通道、钙运作(Ca2+handling)及钠/钙交换泵(Na/Caexchanger)在梗塞后心力衰竭时地再改建>,<心梗细胞钙通道、钙运作的药物学调节>,以及<心房起搏引发持续性房颤时钠、钙通道的功能状态>等重要课题,获得了量有重要价的资料,有些部份尚属首次发现,历年在AHA大会报告成果并发表论文,其中两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irculationResearch(影响因子9.2)。与Makielski教授合作,初步完成了<小鼠ATP敏感性钾通道SUR2基因敲除(Knockout)及表型研究>课题,获重要发现。比如变异型心绞痛(Printzmeta-likevasospas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KATP通道的缺失有关。与此同时,参加对SCN5A基因型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2年1月回国工作后,在从事临床心脏起搏与电生?工作的同时,筹建了基础研究实验室,在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已经开展骨髓干细胞诱导分化治疗心脏疾病模型和心脏离子通道基因异常与临床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2003年4月通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导师资格答辩,同时被聘为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副主任。

学术兼职

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无创电生理及基础研究”专业学组副组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等六个专业杂志编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