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底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实验室现拥有厦门大学海韵校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1栋独立的科研楼(使用面积约3500平方米)与海洋与环境学院1栋独立的实验大楼(相关实验室使用面积约1500平方米)。

成立时间

2005年

面积

1500 m²

实验室简介

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底获教育部批准依托厦门大学筹建,2009年7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验收,并正式向社会开放运行。

重点实验室瞄准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设立水声通信和海洋信息技术两个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包括:①海洋声场声信道,②水声通信与网络,③多媒介立体通信,④海洋遥感,⑤海洋数值模拟与分析,⑥声信息与声探测。实验室已成为对外开放、具有影响力的水声通信及海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实验室现在固定研究人员3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另有技术人员20人,行政人员3人,流动人员13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中,有国家人才1人,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高校百名领军人才计划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1人。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42岁,45岁以下占69%;已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科学研究队伍。

发展历史

厦门大学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22年7月,厦门大学设立工学部;

1920年代,厦门大学的海洋科学研究起步;

1946年6月,成立了我国高校第一个海洋系;

1958年,何恩典教授创立了海洋物理专业并开展了水声遥测遥控、水声通信技术的早期研究工作,其中“浅海声信道传输特性”和“浅声释放器”“水平探鱼仪”, 特别是“数字-时间-相关积累抗浅海多途干扰”的研究,对我国浅海声通信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1985年10月,复建工学院;

1993年,研究成果“海中高速率数据传输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选中,作为“八·五”期间资助的“高技术新概念” 147个项目中的6个优秀代表项目之一,参加了“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展览”;

1996年,成立厦门大学211工程“水声通信重点实验室”;

1999年7月,在工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2000年,获国家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获国家海洋生物重点学科;

2002年,水声通信研究团队两次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采访, 并在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节目播出;

2003年,获国家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11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下设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自动化系等4个系,主要从事信息科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获福建省通信与信息系统、物理海洋学重点学科。

学术团队

项目论证

学术交流

实验室有固定人员60名(研究人员46名,技术人员12名,管理人员2名),其中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4人;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41岁,45岁以下占70%,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科学研究队伍。许多年轻骨干已经挑起重担,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实验室顾问

陈辉煌、许克平、许天增、许茹、王清池、姚彦

组织结构

实验室在厦门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实验室固定人员实行全员合同聘用目标责任制。实验室重要研究岗位以长期合同聘用。实验室流动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聘任和考评方式。

实验室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室委会有权依据有关规定和考核标准对引进外来人才、解聘现有人员等人事管理事务提出决定性意见,并报依托学校批准。

学术委员会

主任:李启虎(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副主任:许克平(教授,厦门大学)

仪器设备

厦门大学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近10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依靠国家投入、省市共建及自筹资金等方式已拥有400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其中单件价值10万元以上的较大型和大型仪器设备总计73台套,涉及电子、通信、海洋物理、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覆盖范围广;在海上实验和海洋现场调查设备中,目前可以使用与福建海洋研究所共建的800吨海洋科学考察船一艘(延平2号),以及与物理海洋学科共享海洋水文测量装置如温度、盐度、深度、海流、海底地形剖面等仪器,为浅海域水声信道特性研究的实施以及海洋基本参数的获取提供了坚实的现场平台。实验室拥有丹麦B&K公司较为系统的声学测量仪器、数据记录仪等多种水声通信研究设备;还有多种类型的电子仪器设备;一艘“海洋一号”实验船和一处岸边实验站,为海上传输实验提供了便利条件。

科研状况

实验室瞄准国际水声通信及海洋信息技术重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对海洋信息和海洋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为典型研究区域,主攻水声通信及海洋信息技术,建立基于浅海域声信道及通信技术的科学研究体系,深入开展水声通信及海洋信息应用技术研究,使实验室成为对外开放、具有影响力的水声通信及海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基地。

研究方向

水声通信、洋信息技术

开放平台

近海海洋信息实验平台

科研成果

省部级奖励 11 项:含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发表论文 512 篇:其中SCI收录103篇;

国际及地区会议报告 58篇: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 10 人次;

培养学生 200 名:博、硕士生200(其中3人为留学生);

研发成果300米深饱和潜水钟水声通讯机

研发成果300米深饱和潜水钟水声通讯机

主持项目 142 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课题、7项国家“863”项目、2项“十五”国防预研项目课题。

代表性著作与教材

(1)许肖梅编著,《海洋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2)许肖梅编著,《声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年;(3)肖明波译著,《通信系统仿真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4)闫敬文编著,《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图像图形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2年;(5)陈忠编著,《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周昌乐,《心脑计算举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陈振源,陈忠. 《有线电视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工作环境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建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为朱之文,校长为朱崇实。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占地近9000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2500多亩,漳州校区占地2568亩,翔安校区规划建设用地3645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4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60多万册,固定资产总值30亿元,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0亿元。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主接点之一。完善的网络设施也为相关科学文献的获取、学术成果的交流等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此外,校园环绕厦门湾,依山傍海,不仅成为国内公认的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而且提供了先天独厚的实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