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现有农户279户,乡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共有团员23人。

中文名

统张村

人口

1079人

所属地区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

耕地总面积

1013亩

行政类别

行政区类别

河南省

简介

统张村隶属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

地方特色

湛河区北渡镇统张村“好媳妇节”别开生面——不仅对“好媳妇”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还要把印有“育女有方”的奖状和戴着大红花的“好媳妇”一同敲锣打鼓地送到娘家。 “把三八妇女节定为俺村的‘好媳妇节’好几年了。每年的这个节日,俺村都要表彰‘好媳妇’……那个是伺候瘫痪婆婆10年没有一名怨言的郑玉霞,那个是孝顺贤淑的反季节蔬菜种植能手计巧贞……”村委会主任张清喜挨个给笔者介绍。张清喜告诉笔者,统张村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菜,是湛河区最早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拥有大小蔬菜温棚2000多座,高质量日光温室100多座,有的还由电脑控制,全市第一批“电脑黄瓜”就是该村生产的。

经济文明建设

近年来,统张村在发展蔬菜、花卉种植的同时,大力招商引资,一批工业项目的落户为这个农业村带来了新的机遇。统张村富了,统张人也富了,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光富还不行。为此,该村从表彰先进入手,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表彰“好媳妇”就是其中的一项。“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您说是不是?”张清喜的话让大伙频频点头。

光荣事迹

像往年一样,剧团是村民张青喜请来的。张青喜依托近郊优势,靠跑运输走上了致富道路。得知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喜爱听戏,2000年春天在征求过乡亲们的意见后,他请来剧团为村民唱戏。虽然当时只唱了十来场,没想到村民反响强烈。从此,张青喜每年都请剧团来村里唱戏,多时一次能唱30多场。前不久,张青喜无意中听几个乡邻说,想趁着春暖花开的农闲时节过过越调瘾。于是,他花了近两万元钱请来了平顶山越调剧团演员,在3月上旬连唱15场大戏。 8年来,张青喜累计投入10多万元,先后从平顶山、开封等地请来剧团,为乡亲们唱了百余场大戏。不管是豫剧、越调还是曲剧,乡亲们喜欢听啥,他就请啥,曲目也由乡亲们说了算。 “能在家门口看戏,又不用掏钱,这比打麻将穷耗日子有意思多了。”村里一开始唱戏,就连老“牌迷”们也禁不住诱惑,纷纷告别麻将桌,津津有味地看大戏。在张青喜的带动下,该村从事食品加工销售的钱红亮也一度出钱邀请剧团唱戏,丰富村民们的农闲生活。看到乡亲们看戏要跑到外村,该镇荆山村的马文交也从2006年春天开始,连续3年自费请剧团在本村唱戏。村民马建林等人见状,纷纷慷慨解囊,与马文交合伙请剧团。看着已经初具规模的“戏剧节”深受乡亲们的欢迎,已是不惑之年的张青喜很高兴:“咱能有今天,是因为赶上好时候了。让乡亲们过过戏瘾,花几个钱算啥!只要老少爷们儿喜欢,以后年年都有戏看!”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13亩(其中:田726亩,地287亩),人均耕地0.99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9133.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亩,主要种植梨、桃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2亩,其中养殖面积40亩;草地100亩;荒山荒地560亩,其他面积1436.5亩。

基础设施

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电、路、电视、电话四通,无路灯。有27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279户通电,有1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2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和8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64户(分别占总数的81%和66%)。

该村到镇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2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60亩,有效灌溉率为35.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6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6亩。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6户;建有小水窖1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农户160户。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7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2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农村经济总收入104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5万元,占总收入的22.5%;畜牧业收入120万元,占总收入的11.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39头,肉牛105头,肉羊217头);渔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0.7%;林业收入13万元,占总收入的1.2%;第二、三产业收入652万元,占总收入的62.3%;工资性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1.8%。农民人均纯收入151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3人(占劳动力的15.9%),在省内务工112人,到省外务工11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养植业、种植业,主要销往县内。2010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该村目前正在发展养殖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养殖业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279户,乡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2人,劳动力704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656人,彝族378人,其他民族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9人,占人口总数的15.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86人,参合率95%;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4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6公里。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684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94人,距离共和镇中学6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5人,其中小学生87人,中学生3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4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1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7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1.3万元,有固定资产22.7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是,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总支1个,下设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5人,少数民族党员23人,其中男党员38人、女党员7人。

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7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共有团员23人。

人文地理

该村委会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当地的村民喜爱民间传统艺术---手工刺绣、弹弦子、跳左脚舞歌舞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

201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该村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