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还辨见出自《楞严经》,还者,复之义。世间诸变化相,各还其本所因处,凡有八种,称为八还。辩,为分别之义;见,即能见之性。八还辩见,即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据楞严经卷二载,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之理,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如来遂以‘心’、‘境’二法辨其真妄,若言‘心’,则谓‘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若言‘境’,则谓‘吾今各还本所因处’,用以显示‘所见之境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之理,故以八种变化之相辩之。

中文名

八还辨见

其三

通还户牖,以有户牖,则见通

其二

暗还黑月,以白月则明,黑月便暗

其一

明还日轮,以日出则明,无日则暗

历史记载

(一)明还日轮,以日出则明,无日则暗,是则明因于日,故复还于日。然明为所见之尘境,非能见之性。以尘境则有生灭,见性原无生灭,故所见之明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

(二)暗还黑月,以白月则明,黑月便暗,是则暗因黑月,故复还于黑月。故知所见之暗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暗时,无复见其明。

(三)通还户牖,以有户牖,则见通,若无户牖,则不见通,是则通属户牖,故复还于户牖。故知所见之通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通处,无复见其壅。

(四)壅还墙宇,以有墙宇,则见壅,若无墙宇,则不见壅,是则壅属墙宇,故复还于墙宇。故知所见之壅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无壅处,不复见其通。

(五)缘还分别,缘者,系之义。谓有分别所对之处,则有所缘之相,若无所对五尘之境,则无缘相而可分别,是则缘属分别,故复还于分别。故知所缘分别之相可还,而能分别之性不可还。若能分别之性亦可还,则不缘境时,无复知其无分别。

(六)顽虚还空,顽者,无知之义。顽虚,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故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

(七)郁袝还尘,郁者,滞之义。袝者,气盛貌。以有尘象,则见郁袝,无尘则不见其昏滞,是则郁袝属于尘象,故复还于尘象。故知所见郁袝之象则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无尘时,不复见其清明。(八)清明还霁,以澄霁则见清净,昏暗则不能见其明净,是则清明属霁,故复还于霁。故知所见清明之象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昏暗。[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法汇之一)、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八还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