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Changchun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College),是由吉林省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举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入选“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3]

长春人文学院始建于1988年,经历了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办学阶段。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定名为长春人文学院。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和双阳校区,占地面积5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有12个基层学院,4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2009年起,先后与东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有教师733人,其中专任教师691人。在校本科生12314人。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3]

中文名

长春人文学院

地址

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488号

别名

长春人文

创立时间

1988年

机构类型

综合类

机构属性

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所属地区

吉林长春

主管部门

吉林省教育厅

院系设置

12个基层学院

校训

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校歌

《长春人文学院校歌》

外文名

Changchun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College

院校代码

13662

知名校友

文牧野

创办人

穆树源

学校特色

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5年)、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9年)

所属企业

吉林省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校庆日

9月1日

现任领导

吕英华(校长)

占地面积

57.6万亩

办学性质

私立

学生人数

12314人

教师人数

733人

历史沿革

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

1988年7月,经东北师范大学申报,吉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创办了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创办的全部初始资金来自民间,是一个民间办学机构。中心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来自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1991年11月,经吉林省教委批准,建立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学院设立董事会,设立了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等系科,有英语、俄语、日语、国际贸易等9个专业。

1996年6月,吉林省教委批准学院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有6个专业进行了试点。实行国家考试与学校考试相结合,考试由三部分组成:全国统考课程考试、省统考课程考试和学校课程考试,全国和省统考课程每专业不少于10科。

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2000年6月,吉林省政府批准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为民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以实施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

2001年3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继续保留并承担本、专科自学考试助学和开展国际交流的任务。

东北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学院

2001年9月,经吉林省同意,东北师范大学决定举办具有民办二级学院性质的东北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经费自筹,财务独立,当年招收了300名本科学生,开始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

2001年到2003年,连续招收了1100余名学生,颁发东北师大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04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由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办学,属于按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办的独立学院。

2006年,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国际汉语教育(长春)基地正式在学校设立。

2017年,学校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17-2020),并获批4个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点。[1]

2019年10月,学校确定为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及试点院系。[4]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长春人文学院

2020年9月,学校入选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2月21日,教育部同意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转设为长春人文学院,同时撤销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建制,举办方为吉林省鹊源国际生物工程有限公司。[6]

2021年5月22日,长春人文学院正式揭牌成立。[5]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12个基层学院,47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3]

院系专业
社会福祉学院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城市管理
健康福祉学院康复治疗、生物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健康服务与管理
护理福祉学院护理学
儿童福祉学院学前教育
商学院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3]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有教师733人,其中专任教师691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54人,副高级职称的213人;博士119人,硕士442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5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81%。在教师队伍中,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编导、国家一级演员、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突贡中青年人才、吉林省新世纪人才、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等。有3人荣获“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称号,1人荣获“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人文社科)优秀人才”称号;全校有27名博士生导师,有31名教师被聘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批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3]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孙伟志、杨忠、闫志才

吉林省首席教授

:安亚人

吉林省优秀教师

:于洋[7]

吉林省本科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郭学贤、金振邦、隋铭才、韩彦婷[8]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韩彦婷

吉林省教育厅科研春苗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

:刘莹、于洋、白杰

省级教学团队一览表

团队名称

获批时间

负责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郭学贤
写作教学团队2011年金振邦
服装设计与工程教学团队2012年关卓
英语教育方向教学团队2013年孙影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3]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吉林省级特色专业3个,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吉林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2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1个,吉林省级教学改革建设试点专业2个,吉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吉林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吉林省级精品课程10门,吉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吉林省高校一流本科课程4门,吉林省级优秀课程26门。

2022年,音乐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城市管理
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
吉林省级特色专业日语、城市管理、汉语言文学
吉林省级品牌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
吉林省级教学改革建设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39项。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国赛、省赛中共斩获43个奖项。在全国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有3个专业全国排名第一,6星级专业1个,18个专业位列全国前10名,有25个专业全省排名第一。[3]

省级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获奖等级

课程名称

审批通过时间

教学成果三等奖法学专业“三有一自”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2013年
教学成果二等奖影视艺术适用性人才“学产研”培养模式2014年
教学成果二等奖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2018年
教学成果二等奖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8年
展开表格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院2017年获批吉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同时获批4个立项建设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6个优势特色学科。2018年12月,福祉学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为服务国家和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7个学科专业群。[3]

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研(新兴交叉学科)

:福祉学

专业硕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点

:社会工作(养老服务)、会计(服务中小型企业)、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工程(计算机技术)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

吉林省社会福祉研究基地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吉林省老年社会问题研究中心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省老年事业与产业发展智库吉林省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健康福祉技术重点实验室汽车电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民办高校翻译教育研究中心高校中文专业大数据教学研究中心福祉养生技术重点研究室4K超高清影视制作实验室(培育)
吉林省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研究基地吉林省计算机公共教育研究基地吉林省人体数据库与服装版型研究中心吉林省健康福祉教育研究基地
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创作基地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健康福祉产业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12]

科研成就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拥有首批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基地。获批纵向项目213项,获得经费330.1万元;获批横向项目10项,获得经费88.391万元,发表省级以上论文826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237篇,出版教材61部,各类著作56部;获批实用新型等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36项。[12]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有纸质图书120多万册,电子图书100多万种,藏书结构合理,完全涵盖了学院的所有专业,各类图书占馆藏比例合理稳定。购买了中国知网(CNKI)的13个数据库,六大专辑及“数学”和 “汽车工程”2个专题,优悦外文电子书1.1万种,“超星汇雅电子图书”35万种(册)“读秀中文学术搜索”“超星发现系统”和“百链云图书馆”,维普考试系统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上海逸尚信息咨询公司的POP服装流行前线(网站使用权)等;还自建了“福祉专业资料库”“汉语言文学资料库”“随书光盘库”“特色光盘库”和“教师论文库”。[13]

学术期刊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报》创刊于2008年,由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4月、10月各出版一期。学报以“提供学术论坛,推动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为宗旨,刊发高水平的理论、学术文章。开设的栏目主要有政治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文史研究、经济研究、外语研究、图书馆学研究、艺术研究、自然学研究等。

图书馆

学术交流

截至2022年11月官网数据显示,学校与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新西兰、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采取“3+1”“2+2”等方式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优秀毕业生可以在国外“本硕连读”。学校还引进国外名校的先进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高水平外籍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先后聘请外籍教师150人次,一批外籍教师荣获吉林省“长白山友谊奖”和“优秀外国专家”称号。[3]

获得荣誉

2005年,学院获陈香梅教科文奖办公室、中国成人教育协会颁发的中国民办教育创新与发展贡献奖。

2007-2010年,学院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9年4月,获2005-2008年度吉林省教育外事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1年,学院参加全省社会组织综合评估,名列最高等级5A级社会组织榜首;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先后两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2年,学院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2011-2014年,被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2016年7月,获吉林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9年,学校被认定为“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原创话剧《郑德荣》被评为“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

标识由三个“人”字重叠构成一座山峰形标识释义。寓意众人齐心协力攀登知识高峰,登上峰顶的人是善于借助人梯刻苦钻研的人,也是最成功的人。以人为本的大众化教育、一流的质量、顶尖的水平、领先的高校是学院的奋斗目标。

标识以蓝色和白色构成,蓝色—象征世界本源色、希望色、寓意无限、理想与永恒。白色—象征纯洁、高尚。

精神文化

校训

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校歌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校歌》

石晓峰、李红冰词

校歌

吴铁军曲

朝霞托起金色的太阳,美丽校园凝聚着智慧和力量。

人文精神滋润我们的心田,在这里我们将播种理想和希望。

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青春年华在这里,在这里闪光。

祖国四方莘莘学子相聚一堂,爱的雨露孕育出桃李芬芳。

刻苦学习立志拼搏,时代重任挑肩上,为创造明日辉煌插上腾飞的翅膀。

勤奋开拓,自强育才。

青春年华在这里,在这里闪光。[14]

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