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泉乡隶属于湖南省衡山县,该乡毗邻县城,交通便捷,省道314线横贯东西,全乡辖19个行政村,199个村民小组,共1.92万人,全乡面积43.7平方公里。

中文名

沙泉乡

外文名

sha quan Town

别名

sha quan Town

火车站

衡山西站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电话区号

0734

政府驻地

泉水村

下辖地区

辖19个行政村、199个村民小组

车牌代码

湘D

方言

衡山话

行政区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湖南省衡山县

耕地面积

14349亩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

1.92万人

著名景点

衡山风景区

面积

43.7平方公里

机场

衡阳南岳机场

基本介绍

沙泉乡乡政府驻地泉水村。

沙泉乡领导会议

沙泉乡骨干乡镇企业有沙泉橡胶厂,沙泉再生胶厂、建华石英砂厂、沙泉褔利橡胶厂、衡山铸造厂。自然资源主要有石英砂,青石等,主要农产品为生姜、白薯、辣椒及桃李小水果等。骨干乡镇企业有沙泉橡胶厂,沙泉再生胶厂、建华石英砂厂、沙泉褔利橡胶厂、衡山铸造厂。沙泉乡党委经过近精心准备,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石狮村彭建青、泉水村彭雪兰、建塘村戴文秋、旺冲村刘红波、种福村彭建辉、建华村旷江顺6名站点管理人员。

沙泉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本次远教培训。首先,乡党委组织委员成芸芝在培训上作了动员报告,同时向参加远教培训的村级管理员提出要求。乡远教培训辅导员赵鸿伟按照县委远教办的培训要求,给学员们讲解了远教概况、计算机基础知识、远教卫星网络知识、计算机互联网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及计算机的保养等知识,着重详细讲解了远教软件的安装、接收、使用。培训时注重实效,讲授理论的同时对学员进行“点对点,手把手”现场上机操作教学。学员们冒着高温酷暑、认真听课并作好笔记,主动积极的参加上机实践,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培训教师请教。最后,下午县委组织部远教中心工作人员对培训进行了督查,抽考了部分学员。

历史沿革

1956年,设沙泉乡。1958年曾改名为和平人民公社。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原宋桥乡撤销,其部分行政村并入该乡。共有耕地面积14349亩,其中水田13310亩。

经济概况

沙泉乡灌溉

沙泉乡珠茶运销沪杭一带,由沪转销欧美,手工业以竹制品为多,编制竹席、箩簟等家具、农具。镇上有天生碾米厂1家。后因战乱频仍,运输不畅,茶叶滞销,经济不振。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工业渐有发展,现有针织服装、纺织、食品、化工、塑料、五金、建材等工业企业108家。其中建筑业尤为发达,业务扩展南至深圳、海南,北达沈阳、长春、哈尔滨,年承接工程量达6亿元之多。1993年工农业生产总值31306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外贸产品出口交货值6588万元。沙泉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机遇,掀起了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浪潮,使沙泉乡一举成为茶陵的工业重镇和农业强镇,该镇现有民营企业20余家,初步形成了铁矿石采掘、冶炼,木材加工,化工等行业。2006年实现企业总产值2亿元,财政收入550万元。在实现“工业强镇”战略的同时,努力打造农业基础地位,种植杨梅2000亩、板栗10000亩,种植生姜、大蒜、白芷10000亩,实现农业总产值459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达到2960元。

1991年后,全乡吨粮田建设逐年加强,庭院经济快速发展,宜林荒山全面绿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乡办企业发展速度加快,橡胶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建材业成为骨干产业。橡胶产品小有名气,沙泉橡胶厂成为国家煤炭部生产阻燃风筒、防水卷衬定点厂家。199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464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32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699万元,农业总产值1960.9万元,粮食总产量11494吨,人均纯收入1672元。此后,引进并推广软盘育秧抛秧技术等科技项目6个,确定科技示范基地4个,科技示范户250户,农业科技力量增强。橡胶厂、泉水再生胶厂、建塘橡胶厂、农械厂年产值均在300万元以上,轧钢厂、钢坯厂年均新增产值800余万元,龙头企业建筑公司年施工产值突破1000万元。此期间,全乡工农业生产实现超常发展。1998年,全乡共有各类企业963个,实现总产值12684万元,农业总产值4036.2万元,粮食总产量13614吨,出栏生猪25340头,出笼家禽19.2万羽,出捞水产品383吨,人均纯收入2691元,比1995年提高1000余元。

跨入新世纪,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乡粮食高产优质,副业经济发展迅速。全乡小型水库4座,山平塘1124口,总蓄水420万立方米;九观桥水库主干渠道过境19公里,大小沟渠纵横交错,遍布各村组,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条件。加上友谊坝、杨家桥各类渠道11.3公里的修建,使境内水旱无忧。除县级优质稻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外,还让良种良法等农业新技术在全乡普遍推广,并实现水稻优种率100%。同时,种福村连片500亩以上的早白薯种植基地,为衡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样板。8个科技项目的引进,5个科技示范基地和280户科技示范户的确定,进一步巩固、扩大了全乡农科服务阵地。企业改制,招商引资,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2000年,建塘橡胶厂规模扩大,产品增多。泉水再生胶厂产品质优价廉,5万余双鞋底销往长沙湘源鞋厂,并出口日本、加拿大。2000~2005年,衡岳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沙泉泉水再生胶厂、沙泉福利橡胶厂、衡山中珊钢管有限公司、衡阳市新源压滤机制造有限公司、华联压滤机制造厂、大子岭石材场、衡山天华电子厂、南岳粮油贸易公司沙泉大米厂先后落户乡境,年税收突破100万元。2005年,建塘橡胶厂产值超过1000万元。

2005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5821万元,工业总产值782万元,农业总产值5309万元,粮食总产量0.78万吨,财政总收入119.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元。全乡拥有各类汽车400余辆,摩托车3000余台,手机8000余部,固定电站3000余部,彩电4000余台,冰箱3000台,空调900余台,洗衣机3000余台,农用机械1000余台,高档家具近4000件,人均居住面积45.3平方米,计划生育率92.6%。全乡有小学6所,中学2所,教师125人,在校学生2057人;有医院2所,医疗点9个,医护人员78名,农民合作医疗参与率34%。

因医术精湛而驰名县内外的县伤科医院,县内第一所引进外资兴建的银田希望小学,耗资170余万元建成的开发区农贸市场,均系异于其它乡镇的独特亮点。

特色资源

沙 泉乡通过大力引进实施农业项目,推广稻田养鸭、频振式杀虫灯等新型无公害农业技术,引进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签订粮食收购订单,优质稻生产取得了良好效益,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中央1号文件和粮食直补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基地农民种植优质稻积极性更高,沙泉乡优质稻种植面积已达12000亩,其中晚稻高档优质稻湘晚籼13号面积达4200亩,较去年增加900亩,沙泉乡晚稻优质稻总产可达1800余吨,较上年增产380吨,仅此一项,可为沙泉乡农民增收150万元。“稻香鱼肥水果美”,是乡里的三大特色产业。沙泉乡共有水田面积1261.7公顷,年产粮16000多吨,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每年开发优质稻面积8000——10000亩,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沙泉乡农民利用水域辽阔的优势,发展鱼池精养、网箱养鱼、水库放养等渔业生产,全乡年产鲜鱼20多万公斤。如今,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又搞起了深水养鱼;全乡共有水果栽种面积3000多亩,黄花梨一项就达800亩。各村都有村组集体果园,每个村落的路边坡上,每户农家的房前屋后,成片的果园,零散的果树,随处可见。柑桔、奈李、葡萄、黄花梨,一年四季水果飘香。沙泉乡林业以油茶为主,素有油茶之乡誉称,油茶生产是乡里的一项重大产业。年产茶油120万公斤。沙泉乡的禽、蛋、水产品销售历史悠久,设有专业市场。该地区的产销形势更是喜人,仅沙泉乡,饲养鸡,50羽以上的达10户,2005年存栏9463羽,50羽以下的3537户,2005年存栏36319羽,存栏鸡年产蛋229吨;饲养鸭,50羽以下的362户,年存栏2528羽,存栏鸭年产蛋200吨。4市场年鲜鱼销售量为97.2吨。若将与之相邻的平山、太湖、堂市、洲坪南半部的禽蛋产量加起来,同时,充分利用株洲航电枢纽库区水位提高的优势,积极发展网箱养鱼,那么,沙泉乡的禽蛋水产品专业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而现有市场的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客观需要。该镇党委和政府请求市、县政府给予立项和资金支持。

强村富民

发展一村一品是发挥农民自主创业精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新农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国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壮大村镇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央高度重视发展一村一品,多次强调要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发展,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按照中央的要求,2011年我部认定了首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这些村镇主导产业突出、产品品质优良、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为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风采,扩大示范村镇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我们将认定的首批322个示范村镇中的50个村镇的发展成果、优质产品汇编成册。通过对这些示范村镇发展成果和优质产品的直观展示,示范带动更多的村镇发展一村一品,推动全国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基础设施

乡区房屋建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1.6万平方米。80年代后,公共建筑、私人住宅建设加快。1993年末,乡区房屋建筑面积65.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0.43万平方米,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增长3.7倍和2.5倍。公共建筑有中学校、文化站、影剧院、邮电支局、农业银行营业所、医院、敬老院等,层次最高为4层,总面积2.38万平方米。民国时仅有狭长直街1条,道路少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传统商贸市场北移,逐步形成新中心。1984年后,改建新建直街、人民路、平兴路等街道4条,最宽处为16米,多为水泥路面,总长2900米。民国十五年(1926),平水设邮寄代办所,办理国内邮政业务。抗日战争初期,架设平水区域内乡村电话线,成立话务处。1954年12月,设邮电营业处。1958年5月,纳入邮电局,1990年2000门程控电话开通,1993年末,有用户950户。1983年建自来水厂。1993年,主管道延长到8.5公里,年供水25万吨,供水人口7500人,供水率79%。埋地下排水管道3200米,筑窨井32只。1961年,县电力部门向平水供电,后逐渐普及。1991年,硫酸厂发电,年发电量500万千瓦时,输入大电网。旧时平水埠头五云门通埠船、夜航船和货船。埠头上溯用竹筏运货,可通桃红、横溪、中眉岙、尧郭等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铺筑平水车道,长5公里,石子路面,宽3.5米以上,可通手车。二十六年,修筑平水至车头及平水至岔路口两条手车路。1958年起分段修筑省道绍甘(霖)公路,先筑成绍兴经平水至车头段,1964年全线竣工后,与嵊(县)东(阳)义(乌)公路衔接。1969年12月,平水经王化达王坛支线开通。1970年平水西湖桥经富盛达上虞市汤浦乡支线建成。1974年,平水十二两经岔路口到蒋坞通车。从此,村村通车,辅之水运,交通称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