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说》是南宋遗民文学家林景熙创作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相当深刻的政论,指出南宋亡国,首先是由于内部因素。全文议论经警透辟。

作品原文

磷说

柔兆困敦之岁⑴,朔骑压境,所过杀掠,数十里无人烟。

明年秋,予舟夜过北塘,半醒睡。一奴坐舟尾,曰:“何怪也?”予瞪目视,有火青青,什什伍伍;已而散漫阡陌,弥千亘万,直际林麓。予曰:“异哉!此磷火也。《释文》谓‘人马之血,积而有光’,其信然与?”奴熟视浸玩,脱草屩招之,冉冉近舟次;复麾使去,渐远渐稀。

予抚舷叹曰:“阳乌西徂,万目如漆,彼冯托幽昏,以恣弄光怪,何独磷也!”然磷不能近远人,而近远之者人也。晋温峤然犀牛渚,海族百怪不能遁其形⑵。若有呼者曰:“于君幽明道远,何意相照?”世未为无怪也。孔氏不语怪,道其常而已矣。故人失人之常,鬼行其怪;中国失中国之常,夷行其怪。怪且不可言,而况乎招之以自近也哉!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柔兆困敦之岁:即丙子年,指南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柔兆困敦,太岁纪年法。

⑵“晋温峤”二句:借用温峤“牛渚燃犀”典故。《晋书·温峤列传》:(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阁,何意相照耶?”

白话译文

丙子那年,胡骑压境,所过之处烧杀掳掠,导致方圆数十里地没有人烟。

第二年秋天,我乘船夜里经过北塘,正处在半醒半睡之中。一位仆人坐在船尾,说:“怎么这么怪异啊?”我瞪起眼睛看出去,发现有青青的火光,三三五五罗列成行;过了一会儿散落到田野里,变为成千上万,一直延伸到山麓林间。我说:“奇怪啊!这是磷火。《经典释文》认为,磷火的成因是‘人马的血,沉积发光’,这种事可信吗?”仆人仔细观察,并脱下草鞋招引它们,磷火慢慢地靠近船来;又挥手让它们离去,磷火渐渐远去不断变得稀少。

我扶着船舷叹息道:“太阳西下,万目漆黑,那些东西凭借大地昏暗,来肆意弄出光怪陆离之象,不只是磷火啊!”但是磷火不能靠近或远离人,能靠近或远离它们的是人。晋代温峤在牛渚矶点燃犀牛角,海族百怪不能逃遁。有人喊他说:“跟你阴阳远隔,为什么要照它们?”世上并不是没有神怪。孔子不说鬼怪,只说出那种常态罢了。因此人如果失去人之常态,鬼就显示它们的怪象;中国失去中国的常态,胡人就显示他们的怪异。快象不可言状,何况招致它们靠近自己呢!

创作背景

《磷说》当作于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秋。上一年,适值林景熙从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元蒙铁骑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江南,腐朽的南宋朝廷已无力抵抗,都城临安沧陷,宋恭帝被掳,全氏皇太后被迫奉国玺乞降。林景熙誓不屈节事敌,弃官辗转南归平阳故乡,怀着无限悲愤怨苦的心情,写下了这次南下途中的一次所见所感。

作品鉴赏

《磷说》是林景熙散文代表作之一。林景熙最能体现其为人为文的,当是“二说”,即《磷说》与《蜃说》。《磷说》以乡间的所谓“鬼火”为发端,借以揭示南宋所以亡国的内部原因,是一篇相当深刻的政论。

作者从仆人与“鬼火”的戏狎过程中得到了启示:“鬼火”并不可怕。“鬼火”猖獗与否,归根到底是人本身起着决定作用。这其实暗示了南宋亡国,首先是由于内因。

作此文时南宋都城临安已被元军所破,所谓“中国失中国之常,夷行其怪”,作者在万分痛楚之下,其实是以含泪式幽默,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阶层进行痛责与鞭挞。全文议论经警,透辟。[1]

作者简介

林景熙,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后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名重一时。著作编为《霁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