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镇地处大足腹心地带,距城区10公里左右,东接龙水镇,北连龙岗、棠香街道办事处,西面三驱、南面分别与龙石镇、珠溪镇相邻,交通条件比较便利。共有9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民委会,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187人,总户数8528户,幅员面积51.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947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

2021年,重庆市大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常住人口17534人。

中文名

宝兴镇

火车站

大足站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重庆市大足区

面积

51.49平方公里

人口

17534人(2020年)

著名景点

大足石刻

方言

重庆方言

机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

外文名

BaoXing Town

下辖地区

9个行政村和一个街道居民委会

车牌代码

渝C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23

邮政区码

402371

行政类别

地理位置

大足区腹心地带

政府驻地

红桥社区2组

乡镇概况

宝兴镇行政区划图

宝兴镇位于大足区腹心地带,距城区10公里左右,大邮路7公里左右。东临龙水镇;西接三驱镇;南连珠溪、龙石二镇;北靠龙岗街道、棠香街道办事处,龙三路、南珠路、大荣路穿境而过。据《大足区地名录》载,宝兴因宝兴场而得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建场,民国元年(1912)从三驱镇分出设立宝兴乡,1993年12月撤区并乡时由宝兴乡和柳河乡合并而成,治宝兴场。全镇幅员面积51.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委会,64个村(居)民小组,设党支部17个,有党员621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98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7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395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69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250万元。2011年,全镇共9214户,总人口32411人,其中农业人口31155人;耕地面积23079亩,人均耕地面积0.74亩,农民人均纯收入7707元;国内生产总值53669万元,增长率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6840万元。今后,将努力把宝兴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小企业孵化器、大足主城后花园、山水旅游目的地”。

养殖业

宝兴镇区位优势明显,配套设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渝蓉高速(G5013)、大邮路、南大泸等高速公路将穿过宝兴边境;辖区内的玉滩水库已蓄水,总库容近1.5亿立方米;市级小企业创业园区复建工作顺利开展,首期已获得180亩的用地指标。宝兴镇紧紧抓住“宝邮路特色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机遇,现建成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宝兴镇中小企业园区已拿到市政府批文。宝兴镇已形成了二个龙头产业、两个规模企业、四个特色基地,各具特色的专业户80户。同时,岩石的储量也比较丰富。镇域内有县级龙头企业2个(大足区恒安化工有限公司和宝兴镇大堰粮油有限公司),其中大米加工业位居大足区第一,其它私营经济发展良好。2008年宝兴镇新引进雷笋种植业项目,在宝兴镇转龙村建设雷笋农林园区。

人口

2021年,重庆市大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常住人口17534人。[1]

自然地理

宝兴镇属丘陵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杂粮等,多经以无公害蔬菜为主,每年粮食总产量达2万吨,属典型的农业镇。

行政区划

金竹村 核桃村 黄桥村 白云村 杨柳村 虎形村 瓦窑村 旗团村 转龙村

基础设施

1、供水

宝兴自来水厂2009年投入259万元,更新了管网和净化设备,完成宝兴自来水厂改造,日供水量从100吨提高到700吨。2009年投入150万元完成整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2、供电

已实现国家大电网和县级电网相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

3、供气

2009年投入200余万元完成了场镇天然气安装,城镇居民用上天然气。

4、交通

宝兴镇东临龙水镇,南接珠溪镇、龙石镇、西接三驱镇,北与棠香、龙岗接壤,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64个村(居)民小组,幅员面积51.5平方公里,南珠公路、龙三公路、大荣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

5、通信

重庆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达100%以上,并已建成融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综合运营网络;程控电话发展迅速,全镇已实现村村通。

6、医疗

宝兴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完善,医护人员素质高。

社区服务中心

7、教育

宝兴中学、中心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非常好。

8、市政

加强场镇管理,2009年投入25万元,完成场镇4000平米路沿整治,“门(摊)

前四包”责任制落到实处,脏、乱、差现象得到遏制。

乡镇特产

宝兴大米

宝兴镇

我镇属丘陵地区,每年粮食总产量达2万吨,属典型的农业镇,大米加工业位居全县第一,形成了大足区大堰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大米加工龙头企业。生态鱼鸭

宝兴镇

我镇采取鱼鸭混养生态循环模式,发展鱼鸭混养的养殖户有100户,养殖水面800余亩,年收入200余万元,其中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有38户,主要集中在杨柳村。绿色蔬菜

宝兴镇

我镇核桃村蔬菜基地是我镇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城郊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确定实施的一个特色产业开发项目。该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具有发展蔬菜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农民一直有种菜的习惯。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1200亩,特色种植专业户100余户,主要种植番茄、莴笋、泡椒、黄瓜等,实现经济收入可达1000万元。

特色发展

雷笋园区

雷竹,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重庆市雷笋农林园区计

农林园区

划在宝兴镇投资6000万元,占地5000亩,年产值将达8000万元。该项目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租地1000亩,提供就业机会200个。鱼鸭混养

大米

宝兴镇按照“统一规划、业主投资、先建后补”的原则,对大户或新建大户进行补助:一是凡新建池塘,水量达到5000立方米以上,经验收合格后,每口补助2000-5000元;二是新建养鸭大棚100-200平方米,经验收合格后,按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12元补助(每增加100平方米,每平方米补助标准增加2元);三是改扩建养鸭大棚的养殖户,经验收合格后,改建和扩建的养鸭大棚按建筑面积分别给予每平方米6元和12元的补助;四是每新发展鱼鸭混养1户,年产商品鸭1万只,鱼1万斤,经验收合格后,奖励村组织500元,奖励养殖户1000元;五是新引进业主,规模50亩以上,采取鱼鸭混养模式,年产商品鸭20万只以上,产鱼10万公斤以上,奖励村组织5000元,个人8000元、业主10000元。

鱼鸭混养采取三种运行模式,即采取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鱼鸭混养的农户,实行“六个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鸭舍鸭池和鱼池、统一购进幼鸭鱼苗、统一购进饲料、统一卫生防疫、统一蛋品销售、统一淘汰老鸭和改良鱼鸭品种。

土地流转

玉滩丽景

宝兴镇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路子,各村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提出“农村要发展,土地要流转”的口号,所流转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种养殖业和中小企业创业用地。宝兴镇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农户110余家,土地面积1450亩,占耕地面积的6.3%,其中订立书面规范合同的96户,土地面积1350亩。宝兴镇主要采取转包和出租两种形式进行,其中通过转包方式进行的有70多户,1100余亩,占流转面积的76%;出租方式进行的有30多户,350余亩。大米加工

农业

大米加工业位居大 足区第一,形成了大足区大堰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大米加工龙头企业。

发展目标

按照市委提出的“加快”和“率先”要求,以大足区承接一小时经济圈建设和宝兴纳入宝邮路特色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宝兴打造成:大足区卫星镇、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西部五金之都铸造基地、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

宝兴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是: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变样。突出重点,认真抓好五个建设年规划。2007年作为项目建设年;2008年作为交通建设年;2009年作为水利建设年;2010年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年;2011年作为信息网络建设年,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把宝兴镇建设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大足卫星镇。

一是以大荣路沿线为轴心,向黄桥、杨柳、核桃村为核心的上半镇主抓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力争近几年发展到4000亩,规划期末发展到2万亩,形成产销一体化;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巩固发展优质水稻1万亩,不断提高粮油优质率和发展规模,强力推进粮油种加销一体化。

二是在养殖业上,争取科技养殖上台阶。依托杨柳养殖基地,以金竹、瓦窑、虎形、杨柳等村为重点全力发展畜禽养殖业。积极培育以草食牲畜为主的畜禽养殖大户,形成优质、节粮、绿色的畜禽养殖结构,切实搞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无重大疫情发生,建成优质畜禽产业基地,强力推进畜禽养殖加销一体化。

三是着力新建村集体经济创业园和返乡经济创业园,在下半镇旗团村打造村集体经济创业园、在白云村打造返乡经济创业园,加快小企业的发展。更新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加大项目追踪落实力度,抓住全县大力招商引资的历史机遇,争取新的工业项目入驻创业园,不断推进宝兴工业经济的发展。努力协调环保、建设、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解决制约该镇企业扩大规模的环境制约瓶颈,在积极引进的同时加快对小企业的扶持,尤其对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小项目优先支持,把两个园区打造成特色创业园。计划引进企业50个以上,引资5000万元以上。

四是做大做强铸造基地,凸显经济发展亮点。依托龙水小五金产业发展,结合大足区打造汽摩之都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以良好的区位优势积极做大做强以白云、旗团村为中心的铸造基地,主要生产加工汽摩配件,争取期内提档升级,变发散式生产为集约式生产,做到上规模、上档次,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域发展,打造宝兴经济又一亮点。

旅游

石篆山

石篆山位于大足区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在2000年12月1日也同时和南山、北山、宝顶山、石门山被联合国通过,列进了《世界文物遗产》名录。

石门山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1.3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50公顷。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门山石窟,刻于宋代,位于大足县城东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寡伦。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龙山

--龙水湖森林公园风景区

龙水湖位于大足城区南部15公里巴岳山麓,系1958年修建的人工湖泊,水域面积5600多亩,常年蓄水1500多万立方米, 108个小岛点缀其中,形态各异,灿若繁星;岛上或松蔽天日,或桃李争芳,鹤鸟野鸭嬉戏,舟子每有歌闻;漫步岛上,静怡脱俗;荡舟湖中,悠然自得,享尽天然野趣,顿尝回归自然之美;苍松翠竹迎风,惊叹天籁之绝音。正眼抬望西山,更有连天奇峰,列障耸翠,投影湖中,如水在山上,似山在水中,山水相映,与长天一色;待落霞晚照,观鹤鸭比翼,更显风姿绰约,令人心旷神怡。经过近年来的开发,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各种景点星罗棋布,旅游环境日新月异,设施日臻完善?一岛一品"生态旅游工程建设方兴未艾,阳光普照的人造沙滩以及惊险刺激的人造冲浪、高台滑水、高空速滑、水上摩托等游乐项目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已形成集吃、住、游、娱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人次。

玉龙山森林公园

玉龙山森林公园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与龙水湖山水相映,山势险峻、山奇特色、竹海苍翠、松柏参天、森林覆盖率达91.5%。峡谷中生长着与恐龙同时代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树群;有珙桐、香樟、古楠、虬松、怪柏、奇石、青杠、梅竹、茶丛点缀其间;狐狸、刺猪、野猪、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时有出现;有高耸的云台寺,奇特的三清洞,具有传奇的"玉带桥"(传说是正德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掉下玉带而得名)。玉龙山已经形成了融山、水、石、园、庙、洞为一体的龙水湖风景区,是中外游客旅游观关、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

温 泉

龙水湖温泉位于风景秀丽的龙水湖畔,玉龙镇政府驻地,井口水温达62℃,日出水量达6000立方米,富含多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矿物质,具有独特的养生、宝健功能,是重庆西部地区最理想的温泉,深受专家和游客的好评。

南山

南山石刻区位于大足县城东南2公里的南山(又名广华山、铧刃山),雕凿于南宋时期,是一处罕见的纯道教造像群。该石刻区有"三清古洞"、"圣母龛"、"真武洞"、"龙洞"和360尊天尊像及黄道十二星宫图等雕像,造像形态各异,刀法洗炼;碑碣、题记书法潇洒,气润意丰,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南 塔

又名文峰塔,位于县城南面。南塔与北塔隔城遥望,相映生辉。拾级而上,纵目回观,既赏南山风景,又览海棠香国及大足县城美好夜色的最佳之处。

北山

美神荟萃的北山石刻区位于大足城区北1公里的北山(又名龙岗山)上。北山摩岩造像以佛湾为中心,造像1万余尊,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陈列馆"。自南而北沿山凿造,龛窟密如蜂房,以其博学的文殊、温柔的普贤、圣洁的如意观音、慈祥的日月观音、春意盎然的媚态观音、威严刚猛的金刚力士和全国闻名的"隐佛"像遐名于世。特别是136号转轮经藏窟堪称"镇山之宝",不仅雕凿精美,巧夺天工,宛若新刻,被中外游客称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韦君靖碑、赵懿简公神道碑、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为世所罕见,堪称中华书法艺术之精品,可弥补史料之遗缺。

北塔

又名多宝塔、报恩塔,位于北山石刻区内,为密檐八角砖塔,塔高33米,共12层,内外镶嵌石刻雕像,塔前崖下有5米高的多宝佛和释迦佛二佛并坐像。塔前既观东方日出,又瞰棠城风光,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综合古建筑。

大足石刻

大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建县,以其境内大足川(今名濑溪河)而得名,蕴含“大丰大足”之意,古为昌州州治近400年,今属重庆市辖区。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75处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市级有尖山子、妙高山、舒成岩、千佛岩;县级有峰山寺等66处。造像1030龛(窟),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于明、清、民国,经六个朝代,约1300年。形成两个造像高潮、两个中心地带(一是晚唐五代的北山造像;一是宋代的宝顶山造像),学术上可分四个时期(唐前、后期;前、后蜀期;北宋、南宋期;明、清、民国期)。开创了中国宗教石刻艺术的一个时代-“大足石刻时代”(雕塑大师刘开渠语)。

大足石刻之崛起,有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巴蜀相对安定,成为经济繁荣的地区,入宋以后更是如此。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足地处巴蜀地缘文化交汇之处,其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昌盛,9世纪末至公元1250年间,大足无大的战争,“内如世外桃源,外有战乱刺激”,人们有产生造像求神保佑的愿望。晚唐至宋有当地长官韦君靖、任宗易等的提倡、组织以及外地官员冯揖等捐资造像;有僧人赵智凤以一代宗师之坚毅营造宝顶山道场,等等,使大足石刻得以延续建造,渐具规模,走向顶峰。

大足石刻是一部古典大百科全书,无论在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建筑、民俗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杰作。

大足石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宗教的人间化,这种人间化集中反映在中国化、地方化,及儒、佛、道入世与出世思想的交融。

神像人化,是造像的外部特征。我们在大足石刻中见到的菩萨、佛等造像,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是巴蜀人的形象反映,增加了一种神人间的亲合力。镌刻者虽然受着宗教仪轨的制约,但是,其造像无不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世俗化、生活化、大众化,使深奥难懂的教义,通过浅显的图像表现出来。

大足石刻除宝顶山道场为主持僧人募化集资开凿外,大多数是信众捐资求神灵保佑而镌造,并刻像入龛。这样挤入神龛之历史人物,供养人(捐资者)在大足石刻中大约1000人左右,这在全国石窟中是罕见的。

中国早期石窟及西北、华北、中原地区石窟镌匠画师留名甚少,而大足石刻中留名却多达46位(宋代28位,明清18位)。这不仅是研究民间工艺大师的珍贵资料,也丰富了石窟史的内容。工匠留名消除了“古印度的造像都无作者姓名,归之于仙人所出,神力所为”的迷信,也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的佐证。

大足石刻是儒佛道三教合一,是不可多得的造像。不仅在造像区域有佛道同处(石门山),也有儒佛道同处(石篆山)。甚而有儒佛道同龛(妙高山2号)。这是与宋代理学兴盛,巴蜀又是理学重要地区并形成蜀学而相合拍的。宝顶山大佛湾虽是佛教造像,但一方面讲儒家入世思想“孝养”学说,一方面又讲佛教的业力果报出世求净土。“三教合一”是佛教日益中国化之必然历史趋势,而大足石刻则是其最突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

大足石刻的造像题材,也充分体现人间化的进程。87类题材中有:经变;佛、菩萨;明王;天王、护法神;佛教史迹;瑞相图;道教神系诸神;儒家人物;民间传说诸神;历史人物、供养人;神兽、器物、山水等。其中观音、地藏、西方净土变、牛王菩萨、七佛、千佛等13种题材是大足石刻人唐至明、清长盛不衰的。道教、儒家与世俗之神占造像的近20%,这是其它地区石窟不能相比的。300多尊20多种观音,占佛经所提出的种种观音名讳的2/3还多。92头水牛的造像,更为别处罕见。从这些题材特点可看出,宗教神化世界乃是人间世界的幻化,也说明了佛教与当地民俗风情、生产劳动和生活的融合。

大足石刻在艺术形式和风格方面,有别于西北和中原的早期石窟。不但有中华 民族自身的审美意识,更具有巴蜀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有雄浑的阳刚之气,又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大足石刻是世俗生活的画卷,是古代社会的缩影。

大足石刻集石窟艺术之大成,题材广泛,雕刻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新千年到来前夕,继敦煌石窟之后,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这一艺术明珠为世界瞩目,更加闪耀着民族艺术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