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迟楠,2001年4月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7月至2004 年12 月,丹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做博士后,被聘为助理教授。
2005 年1 月至2006 年4 月,在英国University of Bristol 做副研究员。
作为主研人员先后参与了三个欧盟IST 重大项目,分别为:
STOLAS:研究课题是正交调制方式光标记交换;
LASAGNE:研究基于MZI-SOA 的标记交换和信头识别;
MUFINS:研究MZI-SOA 的设计、工艺制造与全光信息处理应用。
取得了多项首创性成果如:
首次实现了40Gb/s RZ-DPSK /IM 光标记传输链路、
首次实现了IM/FSK光标记方式的多跳传输和完整的网络节点功能等等。
2006 年6 月作为高级人才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导。2008年6月加入复旦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分组交换网,全光信息处理和先进调制方式。
已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他人引用220多次。
美国IEEE会员,担任国际知名刊物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Electronics Letters, Optic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Optical Networking的长期审稿人。
作为第2发明人申请了2项美国专利。
受邀在著名光通信国际会议欧洲光通信会议ECOC’2003, 美国激光光电子学术会议LEOS’04, 和国际光学工程师学会(SPIE)激光光学会议 LO’2003上做特邀报告,在欧洲和美国的国际光通信会议共做报告20余次。
担任2007年亚太光通信会议(APOC 2007) OSRT国际研讨会主席。
受邀入选美国世界名人录Who’s Who,担任APOC08, ICAIT09等技术委员会委员,APOC09组委会委员。
担任职务
中共二十大代表。[2]
科研项目
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 正交调制的发射传输与接收技术 | 负责人 |
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 光纤通信网络新型慢光缓存器的机理、器件及应用研究 | 子课题负责人 |
863面上项目 | 基于正交调制方式的新型光传输机制与技术 | 负责人 |
863面上项目 | 光分组传输关键技术研究 | 子课题负责人 |
863目标导向项目 | 100GE光以太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传输试验平台研制 | 子课题负责人 |
教育经历
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北京邮电大学读本科,获得学士学位。
1996年9月至2000年11月,北京邮电大学硕博连读,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经历
2001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丹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做博士后,被聘为助理教授,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在英国University of Bristol做副研究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与了3个欧盟重大科研项目,分别为STOLAS (Switching Technologies for Optically Labeled Signals), LASAGNE (all-optical LAbel-SwApping employing optical Gates in NEtwork nodes),MUFINS (Multi - Functional Integrated Arrays of Interferometric Switches)。
研究方向
全光分组/突发标记交换,全光信息处理,先进调制方式。
主要成果
由于科研成果突出,受邀请在3次重大国际会议ECOC’2003, LEOS’04, 和 SPIE LO’2003上做了特邀报告。在国际光通信会议上共做报告14次。
共发表文章95篇,其中SCI检索29篇,EI检索52篇,ISTP检索11篇。第一作者SCI文章15篇,他人引用次数45次。
作为第2作者申请了2项美国专利。同时担任国际知名刊物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 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Electronics Letters, Optical Engineering的审稿。

迟楠
著作书籍《LED可见光通信技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LED可见光通信方向的普及书籍。学术兼职
美国IEEE会员
迟楠于1974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她从北京邮电学院收到了理学士学位,1996年和2001年,分别为学士学位及电子工程博士学位。从2001年7月至2004年12月,她在丹麦技术大学研究中心的COM担任助理教授。从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她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做一个研究员。自2006年6月,她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在那里她担任全职教授。以她为作者或合著者的论文90余篇。她的研究兴趣是光分组、突发交换的面积,全光处理和先进调制格式。
获得荣誉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2007----湖北省杰出青年
- 2008----上海市曙光学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