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学院成立于1999年9月,由资源系和环境工程专业组建而成。学院的起源1951年成立的湖南农学院土壤系,按学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1951~1976年——单一学科起步与发展阶段、1977~1998年——多学科成长与发展阶段和1999~2010年——多学科融合的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以前本科教育独树一帜,1979年到2001年本科教育与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得益彰,2002年以后本、硕、博3个层次教育共同发展。

资源环境学院成立于1999年9月,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原湖南农学院成立时设置的土壤系,至今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有农业资源、环境科学、土地管理等8个教学基层组织。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安全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还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十三五”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中文名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创立时间

1999年9月

机构类别

公立

机构类型

大学

博士点

5个

所属国家

中国

类别

公立学校

师资力量

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员、王凯荣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曾希柏研究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研究所许振成研究员、彭晓春研究员、蔡信德研究员,浙江大学王珂研究员,辽宁大学李法云教授等10多名兼职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聘请英国洛桑试验站Brooks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汤鸿宵院士,长江学者、国际植物营养学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方先知厅长、湖南省环保厅蒋益民厅长、日本国立北海道大学佐藤努教授等1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促进了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学院聘请香港大学顾继东教授为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学科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佐藤努教授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湖南省“海外名师”。2014、2015年我院先后引进湖南省“百人计划”学者伊斯梅尔教授、高军博士,其中高军博士全职来校组建“农田重金属污染与修复的生理生化分子机制”研究团队;引进美国密苏里大学贺红士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颜晓元研究员为我校神农学者特聘教授。

学院聘请了吴金水研究员、曾希柏研究员、李法云教授、许振成研究员、王珂研究员、廖柏寒教授、彭晓春研究员、蔡信德研究员、罗尊长研究员、黄凤球研究员、肖时运研究员、薛南冬研究员、宋正国研究员等为兼职教授;聘请了汤鸿宵院士,张福锁教授,Brooks教授,林奎研究员,方先知厅长、蒋益民厅长、颜学毛副厅长、尹学朗副厅长、王会龙副厅长等1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院下属的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现有测量学实验室、农业资源利用实验室、农业环境保护实验室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课及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与科学仿真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2623m,办公用房280m,实习基地400m,自筹经费建研究用房500m,固定资产2146台(件),价值1300余万元,图书资料室40m,科技图书3000余册。

学院信息

学院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1995年以来建立的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还有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及公共管理(MPA)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3个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院实验中心为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5月验收合格),下设5个功能实验室,其中测量学、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保护3个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课及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业环境工程训练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土壤及岩石标本馆(344m)和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与科学仿真实验室。共有实验用房3300多m,校内实习基地13300m(20亩),有仪器设备2600多台(件),总价值3000余万元。

学院还有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农业养殖与种植污染系统控制工程中心、植物营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单位等教学科研平台。有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所、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农业环境污染修复工程中心、环境污染治理联合实验室(与湖南慧正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等科研机构。有湖南省技术监督局颁发“计量认证”资质的“湖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检测中心”,可对外开展初级农产品、土壤、水质、农药残留、空气环境检测并提供合法的检测报告。有1个校办企业“长沙湘农资环工程规划有限公司”。

近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2项,承担国家重大水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973子项目2项。近年科研经费到账3000余万元/年。目前已获得部(省)、厅(校)重要科技奖励2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830余篇,其中在SCI、EI等源刊收录论文9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23部,主编和副主编教材10余部,申请专利20项。

学院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环境保护厅、湖南省农委、湖南省水利厅以及各地(市)、县国土、环保、农业、水利等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调查、土地数据库建设、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规划、优美乡镇规划、现代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规划、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评价、农药残留登记试验、固体废弃物处理、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新型肥料研发等方面广泛开展科技服务。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大力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科技创新,巩固和发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把握机遇,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战略目标,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高水平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发展现状

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专职教师80人。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75人(占教师比例的93.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1人(占教师比例的63.8%)。学院具有副高以上职称45人,其中教授24人(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生导师24人(本院15人+校内外9人)、硕士生导师50人(35人+15人),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计划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8人。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共1351人,其中研究生221人(含博士生44人,硕士生177人),本科生1130人。

学院设有农业资源系、环境科学系、土地管理系、湖南省环境与资源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等教学基层组织。有湖南省农田污染控制与农业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农药残留毒理试验研究室(农业部认证)、土壤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及安全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是湖南省重点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是湖南省特色专业,植物营养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1995年以来建立的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农业资源与环境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为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自主设置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还拥有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及公共管理(MPA)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四大学科门类。

特色优势

1.学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近年来学院学科建设实现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零的突破,其中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被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成功申报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公共管理(MPA)硕士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学院推荐香港大学顾继东教授申报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获得批准。

2.专业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近5年来学院成功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安全工程3个本科专业。植物营养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土壤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被评校级A类重点学科。

3.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成效显著。近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1项,承担国家重大水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973子项目2项。还承担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生态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农药残留登记试验、农田地力评价等科技服务项目60余项,获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已获得部(省)、厅(校)奖励18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810余篇,其中在SCI、EI源刊等收录论文8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18部,申请专利4项。2010年科研经费到账1800余万元,比上年增长近500万元。

4.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5年来,学院累计招收全日制学生13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8人、硕士研究生330人、本科生1012人。有1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先后获得2006年湖南省第七届“挑战杯”科创大赛一等奖和2007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学生有14人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每届都有90%以上的学生在当年成功就业。有11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5.发挥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院十分重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后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环境保护厅、湖南省农业厅、各地(市)、县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主要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矿产资源规划、土地管理数据库建设、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项目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规划、优美乡镇规划、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评价、农药残留登记试验、固体废弃物处理、测土配方施肥、农田地力评价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

专业设置

植物营养学科

主要研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再利用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营养元素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对产量、品质的影响;调节剂及其他农艺措施对植物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养分吸收与运输、分配及其对品质形成等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养分缺乏、适宜和中毒的范围,养分缺乏或毒害症状的发生机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植物对矿质养分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生理生化基础,筛选耐养分胁迫的植物种质资源;环境污染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毒害机理,土壤和水体污染的修复技术及其应用。

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矿质元素在土壤圈、水圈、大气圈中的转化和迁移规律,特别是氮、磷等损失途径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与控制途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迁移规律、富集及其控制技术等。如,(蔬菜生产)化肥中养分的转化和迁移规律及其化肥污染(污染蔬菜、水体、大气)控制技术研究;湘江流域氮、磷污染现状、成因及防治;有机废弃物(污泥、植物秸秆、畜禽粪便、酒糟等食品加工业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及资源化利用(肥料、沼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