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
杨福家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领导、组建“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代表作品
著作《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论文《图心位移法测量核寿命的一般公式》等
杨福家于1954年至1958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就读,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先后荣获日本创价大学等八所高校荣誉博士学位。2022年7月17日,杨福家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杨福家毕生致力于核物理与原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在中国领导建造了首台低能静电加速器,推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落户上海,领导、组建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指导建立了上海EBIT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子束分析研究,在原子核能谱学、级联衰变、γ共振吸收、束箔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做出了国际公认的突出贡献。杨福家在大学管理、教学科研、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创新选拔、培养人才机制,传播并践行博雅教育理念,是英国诺丁汉大学首位中国籍校长(校监),推动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他捐资设立“梦想奖学金”,为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1936年6月11日,杨福家出生于上海,中小学时期因生性机灵顽皮、经常“恶作剧”,被视为“差生”,曾多次转校读书。1952年进入上海格致中学就读,他开始刻苦用功,于1954年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自此开启一生的物理学教育科研事业。
1955年,杨福家在复旦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期间,王福山、周同庆等知名教授开设的“名师上基础课”让他受益匪浅,一级教授卢鹤绂讲授丰富多彩的原子核理论课程,进一步增强了杨福家对物理学领域的浓厚兴趣。卢鹤绂对杨福家的才华颇为赞赏,亲自指导撰写毕业论文,1958年7月,杨福家获学士学位。 留校工作
复旦大学毕业后,杨福家留校任物理系助教,并参加原子能系的组建工作。1960年,24岁的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 1963年9月至1965年8月,杨福家经过层层选拔被选派到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他仅用一年时间就通过实验证明了研究所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一种核运动状态的预言,杨福家所证实的这种运动状态,至今仍被国际核物理学界所引用。 1978年,杨福家担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并晋升为副教授。他动手组建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同时培养中国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
197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做访问教授,次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杨福家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访问教授,同年成为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7年至2001年,杨福家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他积极推进“一所两制”的运行机制,提出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贯彻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成效显著,该所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率先合成了新核“铂一202”,实现了零的突破。 1991年,杨福家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这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2月,杨福家出任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上任后他提出复旦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并制定改革与发展纲要(1993—2005);他创办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智库,复旦发展研究院挂牌成立,并亲自出任院长一职,于1993年6月主持召开高层次的战略研究会,集中复旦各学科的力量,发挥高校的“思想库”功能,为构建和谐上海提供优质智力资源、献计献策。他提倡青年教师竞争高级职称,不唯资历和年龄,让年轻人脱颖而出,使复旦大学教师和干部的平均年龄在当时中国高校最小。 1998年,在杨福家推动下,复旦大学参与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设立的“䇹政学者”项目,启动本科生“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模式的科研学术计划,在当时的中国高校属首创,比后来国家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提前了十年。1999年,杨福家卸任复旦大学校长。 履新诺丁汉
2001年至2012年,杨福家受聘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成为第一位出任英国著名高校校长(校监)的中国人。任职期间,他推动诺丁汉大学成立了“中国政策研究所”,为加强中英两国间相互了解、增进国际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4年,杨福家推动组建宁波诺丁汉大学并兼任校长,该校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校园、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在这期间,他一直倡导的博雅教育理念得到了新的实践和成果,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2012年,杨福家结束4届校长(校监)任期之际,诺丁汉大学在校园命名一座“杨福家楼”,表达诺丁汉大学师生对其工作的肯定。
逝世
2021年7月10日,感到身体不适的杨福家带病主持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毕业典礼,他期望学生要相信自己,“记住四个字:追求卓越”,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典礼上讲话。
2022年7月17日,杨福家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2023年1月11日,杨福家落葬追思暨揭碑仪式在宁波市甬籍院士陵举行。
科研成就
杨福家毕生致力于核物理与原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在中国领导建造了首台低能静电加速器,推动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落户上海,领导组建了复旦大学“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指导建立了上海EBIT实验室。在原子核能谱学方面,他在实验上发现的一些新能级数据,多年来一直被国际同行采用;在级联衰变方面,他给出了复杂能级的衰变公式,在放射性厂矿企业实际应用,并被推广至核能级寿命测量,给出图心法测量核寿命的普适公式;他领导实验组用共振吸收法发现了国际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双重态(900ev);在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并进行一系列探索研究。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他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双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极化转移,提出了用单晶金箔研究沟道效应对极化的影响,确认了极化机制;将运动电场用于束箔机制位居国际首例等。
科教育人
杨福家一生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大学管理、教学科研、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创新理念,作出重要贡献。
杨福家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在复旦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流的“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
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杨福家创新选拔和培养人才机制,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计划,他亲自为本科生授课,编写的《原子物理学》已修订5版,成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必备教材;提出“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晋升开通了专门渠道,同时给予老一代教师关怀保障;参与“䇹政学者”项目,在此基础上升级发展出“望道”“曦源”等项目供本科生参与,这是中国首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他倡导多元评价体系,鼓励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职业高校等各类高等院校协同发展。他积极推动智库建设,倡议并成立复旦发展研究院,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出谋划策。杨福家这六年的成果,不仅更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推进和深化了教学改革的力度,而且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扩大了复旦大学的国际声誉。
作为曾在丹麦留学、与欧美同行有大量学术交流的学者,杨福家的国际视野突出,注重传播并践行博雅教育理念,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身体力行。他推动创办了中国首个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并担任该校首任校长,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杨福家捐资设立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梦想奖学金”,奖励核科学与技术领域低年级博士研究生,树立“追求卓越、科技报国”的梦想,截至2022年已资助22位优秀博士研究生,为研究所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著作与论文
杨福家著有《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其中编写的教材《原子物理学》于1985年正式出版,先后修订5版,成为国内相关专业教科书的首选,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他的主要著作与论文摘录如下:
主要著作
出版时间 | 著作名称 | 出 版 社 | 作 者 |
1979年5月 | 二十世纪物理学 | 科学出版社 | (美)韦斯科夫著;杨福家等译 |
1985年8月 | 原子物理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杨福家 |
1985年10月 | 离子束分析 | 复旦大学出版 | 杨福家,赵国庆 |
1993年12月 | 原子核物理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杨福家等 |
1994年12月 | 应用核物理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杨福家 |
1995年5月 | 追求卓越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杨福家 |
1996年6月 | 现代科技与上海 |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 杨福家 |
2001年8月 | 博学笃志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杨福家 |
2006年1月 | 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 杨福家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袁振国主编;杨福家著 |
2013年3月 | 从复旦到诺丁汉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杨福家 |
2014年4月 | 博雅教育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杨福家等 |
主要论文
发 表 时 间 | 论 文 名 称 | 刊 载 于 | 作 者 |
1972年3月 | 形状同质异能素与超重元素 | 物理 | 杨福家 |
1975年1月 | 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的研究 | 物理 | 杨福家 |
1978年1月 | 超导微观理论是怎样创立的? | 自然杂志 | 杨福家; 孙鑫 |
1979年5月 | THE DECAY LAW OF COMPLEX CASCADE PROCESSES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杨福家; 汤家镛 |
1983年 | 图心位移法测量核寿命的一般公式 | 原子核物理 | 杨福家 |
1990年 | 冷核聚变 | 核技术杂志 | 杨福家 |
1990年7月 | PROGRESS IN ION BEAM ANALYSIS AT FUDAN UNIVERSITY |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 杨福家; 汤家镛 |
1991年3月 | 用核技术检测隐藏爆炸物 | 物理 | 杨福家;吴治华 |
1992年12月 | FREE ELECTRON LASER PROJECT AT SINR |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 杨福家;赵小风;张仲木;盛树刚等 |
1993年9月 | 离子束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 科学 | 杨福家; 汤家镛 |
1994年 | α粒子背散射从低能到高能的新发展 | 物理 | 汤家镛;杨福家 |
1994年 | PIXE AND IXX ANALYSIS OF MUSEUM PAPERLIKE OBJECT |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 邬显慷;曾先周;杨福家 |
2001年4月 | 量子百年话创新 | 自然杂志 | 杨福家 |
社会任职
任 职 时 间 | 职 务 |
1987年8月至2001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 |
1992年11月至1996年10月 |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
1993年至1999年 | 复旦发展研究院院长 |
1996年 | 世界大学校长执行会执行理事 |
1997年至1999年 | 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 |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 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
2001年 | 第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2001年至2012年 |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 |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
2004年 | 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
2006年5月 | 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
2011年1月 | 上海建桥学院名誉校长 |
2012年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2017年 | 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 |
荣誉称号
时 间 | 荣 誉 名 称 |
1984年 | 国家级有杰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1987年 | 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
1988年 | 上海市劳动模范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1年 |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1995年 | 日本创价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
1998年 |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人文名誉博士 |
1999年 | 中国香港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
1999年 | 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科学博士 |
2002年 | 美国康州大学荣誉科学博士 |
2010年 | 中国澳门科技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2013年 | 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2016年 | 中国香港岭南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 |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
人物评价
杨福家是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及原子物理研究。1997年,他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关于知识经济的理论文章,引起社会反响,“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后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文汇报》刊文指出:“杨福家院士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带来的挑战,无疑已在中国科技史及教育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曾与杨福家共事的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认为:“杨福家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校长,留下的最主要痕迹就是引导复旦开拓国际视野,建设“开放型大学”,他的一些理念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或许主要价值在于激励,放在今天则有很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