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国光
母国光
母国光(1931年1月22日—2012年4月12日),男,汉族,出生于辽宁锦西,光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基本信息
主要成就
设计研制出多种新型光学仪器和器件,如“白光光学图象处理系统”“彩色电视显象管涂屏用的光学校正镜”“防空预警雷达信号的光学投影系统”“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
母国光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8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1984年创建了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85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86年1月至1995年8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1987年获日本立命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2年4月12日在医院逝世。 母国光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研究。母国光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图像科学、光学设计及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设计研制出多种新型光学仪器和器件,如“白光光学图象处理系统”“彩色电视显象管涂屏用的光学校正镜”“防空预警雷达信号的光学投影系统”“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出版了《光学》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项各1项。先后获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感动天津海河骄子”荣誉称号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31年1月22日出生于辽宁锦西,家境困难,父亲希望他能早日成家为家里减轻负担,但是母亲和舅舅支持他读书,鼓励他去外地求学。后得到教会的资助进入学堂,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全校第一。
1944年以锦州考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锦州第二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秋转到沈阳中法中学读初二。1946年被学校认为可以破格速成的人才,提前让其升入高中。1947年转入北京盛新中学,194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49年考入北洋大学物理系(现天津大学),后经院系调整调入南开大学。1952年因成绩优异提前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 工作经历
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1954年,校领导派母国光去了刚成立的光学教研室,23岁的他在学了四年物理后开始接触光学。1956年到1957年被派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进修,师从光学专家龚祖同教授和王大珩教授学习光学设计、光学仪器理论和光学测试等应用光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1958年后,任南开大学物理系讲师、副教授。1959年,母国光兼任南开大学光学教研室主任。 1964年主编出版普通物理《光学》一书。1975年,母国光带领年轻教师和10多名学生到西安光机所进行毕业实习近半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母国光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到1981年在美国密西根维恩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及阿拉巴玛大学访问研修。198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 1984年创建了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85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他的合作者专注于以在白光信息处理技术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用于彩色摄影的实际应用的研究。1986年1月至1995年8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提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化大学的战略目标,为南开大学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工作基础。1987年获日本立命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8月母国光卸任南开大学校长职务,专心从事科学研究。1996年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2003年受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咨询课题的工作。2004年身患淋巴癌后依旧将引进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 人物逝世
2012年4月12日下午4时8分,母国光在医院逝世。
主要成果
母国光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研究。在白光光学图象处理、光学模式识别、机器视觉、褪色胶片的彩色恢复、彩色胶片的档案存贮、黑白片作彩色摄影和显示、菲涅尔全息和串码滤波的三维目标的识别、假彩色编码以及光学神经网络模式及其在识别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提出重要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发展了现代光学信息处理学科。设计并研制出多种新型光学仪器和器件。
中国第一台光谱析钢仪研制
1958年至1966年期间母国光与国家一机部仪表室合作,设计并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光谱析钢仪,并在天津光学仪器厂投入生产,成为天津光学仪器厂的支柱产品,使该厂由一个油印机厂升为光学仪器生产厂,产品销售国际,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填补了中国该产品的空白。 三色光栅研制
母国光领导的课题组研究成功的“用黑白感光片作彩色摄影技术”于1989年获中国专利局的发明专利。同时在该技术中发明了一种全光学色编码器件——三色光栅,将它置于照相机底片前的片门处,可将拍摄的彩色图像编码记录在黑白底片上,在彩色图像解码仪中通过傅立叶变换和频谱彩色滤波可将黑白编码片再现彩色图像。
光学工程学科建设
母国光在中国率先推动光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与王大珩院士一起建议将光学工程设为国家一级学科并得到批准,为中国光学工程培养高级人才和在大学发展光学工程和光学技术科学,创造了空间并与国际接轨的条件。同时筹建了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的光电子科学系和教育部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彩色摄影的实际应用的研究
1986年到1997年期间,母国光先后完成了“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及光学信息处理机”及“大幅面航空彩色摄影的光学处理器”项目,该技术步入了实用阶段,制成的若干型号的装备用于侦察和远距离彩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用数字计算代替光学系统的模拟运算,给出了数字傅里叶光学彩色解码的新技术,实现了黑白编码片解码的数字化和易于网络传输和处理,为这项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母国光一生共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论文名称 | 作者 | 刊载于 | 发表时间 |
Optical study on the vision correction and supernormal vision based on the wave-front aberrations of human eye | Mu G G, Wang Z Q, Liu Y J, et al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 2007年 |
Optical intensity correlator with high discrimination | MU G U O G, WANG Z Q I, CHEN W E N Z | Optik (Stuttgart) | 1990年 |
Rainbow holography of 3-D diffuse objects with HOE/MEHL | Mu G G, Wang Z Q, Wang K M | Applied optics | 1988年 |
White-light image processing using oriented speckle-screen encoding | Mu G G, Wang Z Q, Gong Q, et al | Optics letters | 1985年 |
White-light imag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by colorimetric measurement | Mu G G, Chiang C K, Liu H K | Optics Letters | 1981年 |
纹线跟踪及其在细化指纹后处理中的应用 | 刘文星,王肇圻,母国光 | 光电子·激光 | 2002 |
光电成像系统中的光学传递函数 | 陈自宽,翟宏琛,母国光 | 光学技术 | 1998 |
彩色组合编码条纹光栅轮廓术 | 刘维一,王肇圻,母国光,方志良 | 光学学报 | 2000 |
光学相干层析系统噪音分析(Ⅱ)——时域OCT和频域OCT | 朱晓农;毛幼馨;梁艳梅;贾亚青;母国光 | 光子学报 | 2007 |
微型投影机光学引擎的研究 | 赵星;方志良;崔继承;张新;母国光 | 光学学报 | 2007 |
彩色数字编码投影光栅三维轮廓术的研究 | 刘维一,王肇圻,母国光,方志良 | 光学学报 | 2001 |
光学相干层析系统噪音分析(Ⅰ)——理论与计算 | 朱晓农;毛幼馨;梁艳梅;贾亚青;母国光 | 光子学报 | 2007 |
基于环投影模板匹配的印鉴鉴别法 | 杨新军,王肇圻,刘唯一,母国光 | 光电子·激光 | 2001 |
基于模糊相关的彩色图像检索 | 梁艳梅,翟宏琛,母国光 |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 2003 |
彩色编码投影光栅三维轮廓术中分色问题的研究 | 刘维一,王肇圻,母国光,方志良 | 光学学报 | 2001 |
参考资料: |
出版著作
母国光共发表著作6部,其中《光学》是中国高校里的第一部基础物理光学教科书,被作为经典教材再版使用,累计发行量达30余万册,此外还译著了《光学仪器理论》(部分)《光学成就》《光学信息处理》等。
|
1965年 | 《普通物理学-光学部分》 | 母国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78年1月 | 《光学》第一版 | 母国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6年1月 | 《光学信息处理》 | 杨振寰著,母国光、羊国光、庄松林译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92年 | 《立足国内培养高级人才》 | 母国光主编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03年 | 《现代光学与光子学的进展》 | 母国光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9年 | 《光学》 | 母国光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年 | 《光学与光子学丛书》 | 母国光 | 科学出版社 |
社会职务
时间 | 职务 |
1987年—2000年 | 大学国际联合会常务理事 |
1990年 | 美国光学学会会员 |
1990年 | 美国光学学会国际顾问 |
1993年—2005年 | 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
1994年 | 国际光学学会副会长 |
1996年 | 国际光电学术大会主席 |
1997年11月 | 天津市第五届科协主席 |
1998年 | 国际光电学术大会主席 |
2000年 | 第四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 |
2001年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 |
— | 中共十二大代表 |
— | 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主席 |
— |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
— | 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
— | 天津市科协名誉主席 |
— | 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 |
— | 《中国科学》编委 |
— | 《科学通报》编委 |
— | 美国《非线性光学》编委 |
— | 英国《光学与激光技术》编委 |
— | 日本《光学评论》编委 |
— | 中国《光学学报》编委 |
— | 人造卫星观测站天津站长 |
— | 天津市政协常委 |
— | 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 | 中国科协常委 |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时间 | 奖项 |
1986年 |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
1987年 | 日本立命馆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
1990年 |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研工作者”称号 |
1990年 |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
1991年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1991年 |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 |
1993年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1995年 | 国防科工委“光华科学基金”一等奖 |
1998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9年 | “感动天津海河娇子”荣誉称号 |
2010年 | 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
2010年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 | 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 |
科研教学获奖
母国光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奖项各1项。
时间 | 奖励名称 | 获奖项目 |
1976年 | 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 电影放映机的投影物镜和“锥轴深椭球冷反光镜” |
1987年 | 国家发明三等奖 | 位相型图像假色彩化 |
1988年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白光光学信息处理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研究 |
1992年 | 国家发明二等奖 | 由彩色编码相机和彩色解码仪构成的光学信息处理机 |
2000年 | 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 |
— | 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 《光学》 |
人才培养
母国光自1958年开始为物理系本科生讲授光学、应用光学、光学仪器理论、光学设计。为研究生讲授光学信息处理及全息术、现代光学工程等课程。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光学教科书《光学》,影响了几代光学家。曾提出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自由,经过教育改革,南开大学的学生不仅可以转系、转专业,修双学位,还可以提前毕业。指导了50多名硕士研究生、20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数已经成为光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代表性学生有曾被《科学美国人》评为全球50位科技领袖的荣海生,此外还有博士生梁俊忠在国际范围内率先提出人眼波前象差精确测量方法。
影响与后世纪念
南开大学国光基金
南开大学国光基金是在母国光院士家属捐赠款的基础上设立,由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托管,基金的用途包括:为母国光院士在光学所内树立塑像;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用于奖励信息领域相关学科的优秀学生,资助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交流活动。
母国光先生生平展
母国光先生生平展由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设立,集中展示了母国光的科研成就和教育思想。
人物评价
南开大学原党委书记洪国起表示:“老校长母国光院士走了,但他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为南开教育事业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表示:“近20年的交往,我从他(母国光)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他敬业献身的精神,以及为人师表、正直谦和、甘为人梯、关爱青年的高尚品德是我学习的榜样。” 清华大学教授周炳坤表示:“母国光院士之所以成就卓著,在于他对事业有一种献身精神,他确实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光学事业。”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表示:“母国光院士拥有广泛国际声誉,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全部心血并取得卓著成就。”
人物关系
关系 | 姓名 | 介绍 |
父母 | — | 虔诚的天主教徒 |
夫人 | 池圆香 | — |
女儿 | 母晓宏 | — |
助理 | 赵星 |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副教授 |
同事 | 方志良 |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 |
同事 | 梁艳梅 | 现代光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