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学派是以龙树大师的《中论》为基础,并致力于宣扬空观的学派。它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皆属于戏论的范畴,称之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摈弃一切错觉和妄执,方能证得诸法的真实相,是为真谛。从俗谛而言,是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无自性,属毕竟空。然而,世俗有离不开毕竟空,毕竟空离不开世俗有。世俗有即毕竟空,有即空,空即有,真俗二而不二,不著有无二边,是为中观。以空观思想为理论基础,分析运动、变化的诸多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因相待、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以明无所得正观,称为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中观的空与绝对
中观学派的「空性」是由否定经验实体而显现的,可以把它解说为「缘起」、在哲学上的名称是「绝对」。而对于「空性」修行的达成,是可藉由瑜伽修行的经验来体证的。
吾人若依龙树「中观」第二十四品第九颂:「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应成学派(即月称论师此系的中观思想)则高谈为「第一义系世俗之绝对否定」(Absolutenegation);而所谓「绝对否定」意指未具反命题(Counterthesis)的否定。总之,中观辩证法是「思惟分别」的否定,亦是「绝对」的直觉证悟的智慧(空慧);而就勘破烦恼而言,「绝对」它即是涅盘(空)的解脱。 综和言之中观学派认为,唯有超越了世俗世界(透过名言所理解的世界),才有绝对的世界。假如绝对能够显现人间,那要在开悟的佛陀才可能。佛陀是得到了与吾人日常的言语活动所不同的智慧而体会了绝对的。然而,为了要成佛,人们是要依照阶次来实行瑜伽等宗教实践,才能达成的。这也是月称在《入中论》,他描述修行人依修道的阶梯,以近于佛陀境界的情形,并强调着宗教实践的重要性。 中观学派的神秘经验
中观学派的「神秘经验」不同于一般宗教,或通灵者,想象鬼、神,而冥思做为目标、对象的体验,是有极端的不同。中观的「神秘经验」是不平常的,即是,对于前面已提到的「空性、绝对」的特性,绝对没有「存在」、「不存在」;「有」、「无」等的相对性观念参杂着。因现实的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别现象界,是主客观对立的二元世界。有了对立,便有烦恼与迷妄。所以藉瑜伽的实践,可以转变成一元的世界时,自己和世界就清净起来,这就是「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所以,唯有借着解、行并重的修行,才能达到此无来、无去的「空性」、「涅盘」境地。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中观学派关于运动、变化的论述极为广博,其中尤以龙树大师的《中论》中第二品《观去来品》最有系统。其以“去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对运动的属性和缘起性,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研究。虽然它是两千年前的古老学说,而与当今的现代运动理念相比较,也毫不逊色。因而,我以《中论观去来品》为中心,来阐释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中观学派运用缘起性空的理念,针对一切妄执,给予无情的批驳,可谓破而不立(即否定性的思维模式)。本文拟从俗有的角度,对中观学派的运动观作陈述式的阐发,通过对运动的分析,进而认为“法”本为众生迷情而设施(设施假),有一定针对性,如应病予药,故以目的论来阐释中观学派的运动观。
《观去来品》是龙树大师的《中论》的第二品。因为它有破邪显正的功用,所以又叫《破去来品》。所谓去来,即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一种相状,是八种倒见的末二位。所谓八倒,即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我人因执迷于世间表相的幻境中,认虚为实,认假成真,以错误的主观我见,把宇宙万物强行划分为二元的世界。这八种倒见只是相对世界观的大致,它代表着一切相待和矛盾的认识观,故中论列出大概,一一破除它。
本品可分为三门:一、三时门。二、同异门。三、定不定门。三时门中,又有以时间分类的观去、观发、观住三门。去,是运动的具体过程;发,是从静到动的那一刹那,或最原初的运动;住,便是与运动相对的静止。发是由静极而动,去是即静之动,住是由动而静。三者互为因果,动静相待,由动而静,由静而动,动静无碍,即是不违性空的无常。同异门是论述运动诸缘的协调统一与差别的,如去者、去法、去处等的区别与它们的辩证关系。定不定门破执定执有,对运动诸要素的谁为第一性、谁为决定的存在、谁为非决定的存在、或亦定亦不定的存在等论调,都给予了严厉的破斥。因此,若定要执动或执静,乃至去者、去法、去处等,都不是无所得中道正观的见解,从而一一予以否定。甚而包括不定的相对主义,以及对“什么都要破”等的执著,都在破除之例了。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通过对运动的剖析,以及对运动诸要素的区别与统一的辩解,对运动要素谁为第一性的分析,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等论题的讨论,得出了运动的普遍联系规律。指出运动诸缘是对立统一的,是没有自性的,是空无所有的。并以这种缘生的运动观,去除人们心中深沉的关于动静等妄想与执著,以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宇宙的本体,达到认知我人的本来面目——觉性的目的,以启迪人生智慧,趣向不二法门,成就人生之终极价值。
中观学派的运动观对动的破斥,并不是为否定而否定,而是为了破除我们心中的错误见解——对法的妄执,为了说明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真相,为了让人们在无常的变迁中,把握生命的当下时光,从因地上下手,去发掘有情界的生命潜能,使之现实化,完成圆满无暇的人格或崇高的道德品质。
中观学派的这种普遍联系律的运动观,现代物理学已证实了它的正确性。190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从理论上揭示了宇宙的相对性,发现了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均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有关,从而得到了有关时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性的数学表述。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发展了相对论的数学理论,他引入虚坐标u=ict,代替通常的时间t,使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在洛伦兹群中形式上完全等价。这就从数学上严格地表达了空间、时间的可区分而又不可分割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