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结构
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很不完善,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把完善金融市场作重点,使市场能在国家调控下对优化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一,发展以上商企业短期直接融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这首先要发展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
商品赊销是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借贷资本运动与产业资本的运动尚未分离,而是结合在一起,商品赊销者是为了实现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完成资本的循环,主要不是追逐借贷利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这种商业信用也是一种竞争手段,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一般给予接受商业信用的企业较为优惠的条件,同时这往往是两个彼此比较了解与信任的企业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因此,它是企业之间短期直接融资的一种最灵活的形式。在历史上,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存在局限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即使在银行信用很发达的国家,一部分银行信用也以商业信用为基础,如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我国应该重视这个历史经验。 2002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达56713亿元,它相当全年GDP的55%,全年工业增加值的119%。1996年美国GDP为7.5万亿美元,商业银行负债和资本总额4.4万亿美元,各项存款占65%,计2.86万亿美元,相当GDP的38%。相对GDP和工业增加值来看,我国企业的货币资本从总体看是比较宽松的,许多效益好的企业并不缺乏货币资本,主要是货币资本的分布不均衡,有些企业有余,有些企业短缺。如果在企业之间发展以赊销、预付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信用,首先在企业之间发展短期直接融资,就可以加快整个社会资本的循环周转,同时也可相应减少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要发展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必须允许商业票据流通,并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的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把短期直接融资与短期间接融资结合起来。由于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完全取代银行信用,但它可以相对减少银行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数量,提高借贷资本的效率。
第二,大力发展与规范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很不发展,也欠规范。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形成。1991年到 2002年8月底,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8270亿元,流通股市值1.53万亿元,股市规模明显偏小。但企业债券规模更小,我国债券市场基本上是国家债券市场。2000年末,国债余额13674亿元,占债券市场份额的62.38%,金融债余额7383.28亿元,占债券市场份额的33.68%,企业债余额861.63亿元,占债券市场份额的 3.93%。到2002年6月末,国债余额达17193亿元,金融债余额达8967亿元,企业债余额无明显变化。我国金融债基本上是由政策性银行发行,可以视同国家债券。目前国债余额和金融债余额要占到债券市场份额的约97%。股票和债券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基本形式,直接融资渠道不畅,迫使企业只能通过存款货币银行间接融资。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发展资本市场,重点应该是发展股票和企业债券市场。 从总体看,企业是资金短缺者,居民是资金盈余者,这一点各个国家都是共同的。2002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8.4万亿元,1—9月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0462亿元。 9月末流通中现金余额1.6万亿元,约85%,即1.36万亿元在居民手中,仅此两项居民金融资产即达9.76万亿元。现在居民金融资产总计约12万亿元,而以个人账户、投资基金投入股市的资金约8000亿元,仅占居民金融资产总数的6.7%。居民对股票和企业债券的需求有很大潜力。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与国外资本市场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股票供应者主要是政府,股票需求者最终是居民,也就是说,股票供应是政府行为,股票需求是个人行为。因此,要使中国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政府要在股票供应方面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如果只看到居民有12 万亿元的金融资产,每年以1万亿元以上的速度在增长,6000多万人有余钱可以炒股票,只是想到从股市圈线,去救助一些有困难的企业,中国股票市场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中国股票市场要稳定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政府做好股票供应工作,政府应向股票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即让素质和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的股票,以比较低的市盈率倍数 上市,要让利于民、放水养鱼。这样才能为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有供应必须有需求。我国现在股市投资者绝大多数是个人。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人投资股市需要很高的信息成本,这种信息成本是绝大多数散户难以承担的。我国应大力发展投资基金,不仅要大力发展公募投资基金,还应发展私募投资基金;允许外资企业发行A股并进入A股二级市场;允许社会保险资金、商业保险资金有控制的进入二级市场;吸收境外可靠投资者进入A股二级市场。在发展股票市场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保证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特别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进一步调整贷款结构,提高贷款效率 2001年12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额11231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3327.2亿元,中长期贷款39238.1亿元。短期贷款中短期工业贷款18636。7亿元,为同年工业增加值42607亿元的 43.7%,短期商业贷款18563.4亿元,为同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595亿元的49.4%。短期工、商业贷款是满足工、商企业对流动资金的临时需要,工业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满足企业原材料储备、在产品、产成品占用资金的需要,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主要是满足企业库存商品占用资金的需要。短期工业贷款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短期商业贷款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都很高,这表明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是很宽松的。在我国,消费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小。根据我国金融统计口径,对个人住房贷款和耐用消费品贷款统称之为消费贷款,目前金融机构对个人主要是发放住房贷款,到2002年6月末,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630亿元,占同期贷款总额的5.5%,9月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936亿元,1996年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是:房地产贷款占41%,消费贷款占20%,两项合计占61%,对工商业贷款占25%。美国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是面向个人,我国存款货币银行贷款主要是面向企业。当年我国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其发放大量流动资金贷款增加企业商品积压,不如扩大消费贷款,增大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当期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与国际接轨,我国经济的相对优势在制造业。制造业增加值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上,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我国已成为制造大国,但我们的产品品种少、档次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制造业要加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需要在技术设备方面不断更新改造,这需要银行贷款支持。如果能采取财政贴息,金融机构发放以更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中长期贷款,也可以发放一些中长期贷款用于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增加投资需求,这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借贷货币资本是商品,是商品就要讲营销。存款货币银行应完善贷款营销制度,形成激励与制约机制。同时,政府应完善金融法制,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采取以上这些措施,借贷资本效率将会提高,货币、信贷推动经济的力度和金融的稳定性会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