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为纪念东江农民运动和海陆丰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以及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两位同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些根据地以他俩名字命名了军校。1930年,赣东北信江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改称彭杨红军军政学校。随后,闽粤赣边红军学校改称闽粤赣边彭杨军事政治学校,鄂豫皖红军军事政治学校第4分校改称彭杨军政干部学校。1933年10月,中革军委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步兵学校也被命名为红军彭杨步兵学校。
地区分布
东江地区1929年底,中共东江特委将设在丰顺县八乡山的军事政治学校易名为彭杨军政学校第四分校(又称彭杨军事纪念学校),由红十一军第四十六团代管。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的王涛(时任共青团东江特委书记)兼任教育长,并代理校长职务。1930年,在敌人重兵进攻下,学校随中共东江特委转移到大南山,将潮(阳)普(宁)惠(来)县苏维埃政府创办的红六军第十六师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并入。曾到苏联学过军事的朱炎、陈荣先后任校长,邓宝珍、韩汉阳、董良史等任教官。学校下设培养连、排、班干部的学生连,培养各区、乡村赤卫队领导的特别队,培养各区、乡、村儿童团领导的少年先锋队,培养各部队号兵的吹号班。学校培养了两期学员140多人(其中女生lO多名),为东江地区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学校先后驻在红场镇的水头村、叠石村、潘岱村以及雷岭镇麻竹埔村等地。1932年春,广东军阀大举“围’剿”大南山根据地,中共东江特委军事委员会将彭杨军校第四分校改为特委随营学校。
鄂豫皖苏区1930年9月,鄂豫皖红1军在河南省正阳成立随营学校,李开达、张琴秋负责该校工作。1931年2月,随营学校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4分校,曾中生任校长,刘杞任政治委员。5月,蔡申熙任校长,刘杞任政治委员。1932年夏,又改称红四方面军彭杨学校。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苏区,该校停办。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扩编时又恢复彭杨学校,倪志亮任校长,傅钟任政治委员。
1934年11月,彭杨学校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倪志亮任校长,李特任副校长。下设高级、初级、政治、特科4个班和教导队。
1935年6月,该校与红一方面军干部团合并组成红一、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9月,张国焘公开分裂党和红军,不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红四方面军南下。红一、红四方面军及红军大学分开后,红四方面军在卓木碉(今 四川省 马尔康县脚木足)又组建了新的红军大学,刘伯承兼任校长,何畏任政治委员。该校后并入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闽粤赣边区1931年5月,闽粤赣军区将闽西红军学校第一分校改称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直属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萧劲光(时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任校长,张鼎丞(时任闽粤赣苏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兼任政委,李林任副校长兼教育长,温含珍及方维夏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伍修权、危拱之、李伯钊、肖向荣等任政治教员。部分被俘的原国民党军官担任军事教员。
学员来自于红军队伍中的基层指战员,编为两个大队和一个司号队。学校的教学结合实战进行,要求学员要有政治头脑,纠正单纯军事观点;要有牺牲精神;要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自觉学习和遵守纪律的精神;要克服一切不正确的思想,从斗争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学校共招收了两期学员,每期学习5个月,培养了1000多名连、排级红军干部。后学校根据形势的变化,相继迁往上杭县白沙、长汀县城和瑞金。同年11月25日,学校与红一方面军教导总队、红三军团随营学校合并组成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不久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湘鄂赣苏区1930年冬,中共鄂东南特委根据红五军军长彭德怀的提议,在阳新县龙港创办了培养红军军事政治干部的彭杨红军学校,直属鄂东南地区红三师领导,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毕业的余贲民、张涛、罗冠国先后任校长,方步舟任政委,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毕业的陈金刚任主任教员。学员主要来自于红军队伍和地方武装中的基层指挥员和优秀士兵,实行军事编制,分步兵大队、机炮大队、政治大队等。学习科目包括政治课和军事课。每期学制3个月到6个月,为红军培养了一大批排级干部和优秀战士,以及赤卫队、游击队的班长、小队长。1932年3月,湘鄂赣军区将彭杨红军学校改建为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
中央苏区1933年,因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苏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扩红运动,组建了新的兵团和兵种,红军部队中指挥员、特种人才和训练人员非常缺乏。为了加紧培养红军的各级干部和专门人才,当9月底红军学校办完了第五期后,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红军学校分开为5所学校,以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六期学员为基础,在瑞金县九堡村成立了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又称红军第一步兵学校),直属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陈赓任校长,黄火青、刘希平、宋任穷先后任政委,国民军将校团毕业的鲍德新任训练处处长,瑞金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毕业的罗贵波任政治处主任兼政治总教官,钟寿田任党总支书记,邱涵任团总支书记,阎捷三、刘清明、黄春庭、刘少卿等任军事教员,李志明、康志强、张正光等任政治教员。
学校下设两个军事营、一个政治营、一个参谋营,另有机枪连、测绘队、青年队。学校共举办了三期,每期四个月,主要任务是培训红军中的连、排级干部。1934年lO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学校与中央苏区红军大学、公略步兵学校、特科学校等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编为干部团),准备进行长征。
主要院系
红军大学校一、“红军大学校”,简称为“红大”。主要负责培训和提高中级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校址设在的瑞金县沙洲坝乡大埠村的大窝,校舍是红军自己盖的简易房子。为了纪念郝西史(苏共党员、苏驻广州领事馆副领事,因参加广州暴动被杀害),将“红大”命名为“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校”。
第一步兵学校二、“红军第一步兵学校”,主要负责培训和提高中、初级红军指挥员。校址设在瑞金县九堡村花门兜。为纪念彭湃和杨殷,将该校命名为“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
第二步兵学校三、“红军第二步兵学校”,主要负责培训和提高中、初级红军指挥员。校址设在于都县。为纪念在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黄公略,将该校命名为“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
特科学校四、“红军特科学校”,主要负责培训和提高红军特种部队如炮兵、工兵部队的指挥员和专门人才。校址设在瑞金县武阳乡竹阳村小。
游击队干部学校五、“游击队干部学校”,是专门负责培训和提高游击队干部的学校,校址也是在瑞金。
与此同时,还成立教导团4个,负责短期培训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
上述这些学校和教导团,都是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

彭杨军校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