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近危陆生动物肉食性简介短尾蝮(学名:Gloydius brevicaudus)又称草上飞、地扁蛇,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

短尾蝮体较短粗,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尾短,具管牙;有颊窝。头背深棕色,体腹面灰白色,尾尖棕黑色。

中文名

短尾蝮

别名

草上飞

亚洲蝮属

有鳞目

动物界

蝰科

脊索动物门

爬行纲

拼音

duǎn wěi fù

短尾蝮

分布区域

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等地

拉丁学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体长

约455毫米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近危

命名者及年代

Stejneger,1907

形态特征

短尾蝮

短尾蝮体较短粗,全长455(391+64)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鼻间鳞内缘较长,外缘尖细且略向后弯,呈逗点状;鼻鳞较大,分为前后两片;鼻孔圆形,位于较大的前鼻鳞后半部,开口朝向后外方;鼻鳞与窝前鳞相接,其间无小鳞。上颊鳞1枚,近方形。瞳孔椭圆形;眶前鳞2枚,眶后鳞2(3)枚,下枚眶后鳞呈新月形,弯至眼后下方;颞鳞(2+3)枚;上唇鳞7枚,2—1—4式,第二枚最小且不入颊窝,第三枚最大且不入眶,第四枚位于眼眶正下方,与眶下鳞相接;下唇鳞11枚,左、右第一枚在颏鳞之后相接,前三枚与前颏片相接。

背鳞除体中段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起棱,21—21—17行:腹鳞135枚:肛鳞完整;尾短,尾下鳞双行,4l对。

具管牙;有颊窝。

生活时,头背深棕色,枕部中央有一浅褐色桃形斑;眼后到颈部有一镶深棕色边的褐色纹,其上缘又镶白色纹;上唇缘和头腹面灰褐色。体背面浅褐色,正背面有两行深棕色近圆形大斑,彼此交错排列,圆斑中央色略淡。体腹面灰白色,密布棕黑色细点(液浸标本颜色变淡);尾尖棕黑色。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短尾蝮原矛头蝮中介蝮
外观

体长约455毫米雄性最大1124毫米,雌性最大1280毫米-
分布区域四川省、福建省、湖南省、浙江省、贵州省等地印度、孟加拉、缅甸、冲绳以及中国台湾、四川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蝰科蝰科蝰科
展开表格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丘陵草丛中,昼夜活动;夏季、秋初分散活动于耕作区、沟渠、路边和村落周围,多利用树洞、鼠洞等现成的洞穴穴居。

生活习性

短尾蝮

短尾蝮属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其是晚上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频繁。在浙江地区。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高峰。即活动高峰在五六月和10月两次。每日的活动高峰在寒冷的天气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下午2点。至于在温暖的春秋两季。每日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10点和晚上8点到次晨2点。

鱼、泥鳅、黄鳝、蛙、蜥蜴、蟾蜍、蛇、鸟、鼠类均能吃食。幼蛇吃泽蛙、蚯蚓、蜈蚣、蚁卵及某些昆虫。因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其食物组成亦较多样。

生长繁殖

短尾蝮

短尾蝮多于5月及9月交配最多多出现于下午2点至晚上10点。交配时间长达2—3min。初生仔蛇全长140—170mm。最多在凌晨2点到7点。整个产仔过程需要30min(4仔)到75min(8—10仔)。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广东(南澳)。

中国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管理条例

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短尾蝮的分类管理范围为: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引导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1]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亚种分化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短尾蝮指名亚种 Gloydius brevicaudus brevicaudusStejneger,1907
短尾蝮中华亚种Gloydius brevicaudus siniticusGloyd,1977

种群现状

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长期以来短尾蝮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中国也采用它做原料生产药物,数量急剧降低。

毒液毒性

短尾蝮蛇毒中分离出突触前神经毒素,其致死因素可能主要为神经毒。亦有咬伤后可引起心肌损害、血红尿蛋白的报道。

主要价值

短尾蝮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在消灭鼠害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蛇毒可入药,短尾蝮蛇毒中分离纯化纤溶酶原激活剂(GBV-PA)具有溶栓和防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