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地区

珠江水系和海南岛。

形态特征

背鳍Ⅷ-ⅩⅣ-14;胸鳍13-15;腹鳍Ⅰ-5;臀鳍Ⅲ-11。侧线鳞59-67。鳃耙7-8(通常为7枚)。

体长为体高的2.7-3.2(平均3.0)倍,为头长的2.7-3.1(2.9)倍,为尾柄长的5.6-7.6(6.4)倍,为尾柄高的8.4-12.8(9.2)倍。头长为吻长的3.4-3.9(3.7)倍,为眼径的4.2-5.5(4.8)倍,为眼间距的5.8-7.7(6.4)倍,为尾柄长的2.0-2.6(2.2)倍,为尾柄高的3.0-5.0(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l-2.5(1.6)倍。

体侧扁、长圆形、不甚高。背腹缘均为弧形。头较大,头长与体高几乎相等。吻短。前鼻孔小,裂隙状,周缘稍隆起,离眼近离吻端较远,后鼻孔不明显。口端位,口裂斜。上颌骨后端显著宽大,约为眼径的3/4,后缘延伸到眼后缘之下。两颌等长或下颌稍长,上下颌有多行绒毛细齿,无犬齿。犁骨及腭骨齿细弱稀疏。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离吻端较近。前鳃盖后缘及腹缘锯齿状,鳃盖后端及后上方各有1枚扁平棘,间鳃盖及下鳃盖腹缘有弱锯齿。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耙梳齿状,7-8枚(7枚为常见);耙齿内侧布满针状小突起,最长鳃耙约与鳃丝等长。

背鳍始于胸络基部上方,具棘13-l4枚,鳍条14枚,鳍棘基部明显长干鳍条基部,鳍条基部约与臀鳍基部相对。胸鳍具13-15鳍条。腹鳍稍后于胸鳍,有1棘5鳍条,鳍棘细长约为鳍条长度的1/2。臀鳍有3棘11鳍条,第2臀棘最长,倒伏时不超过第3棘。肛门位置靠近臀鳍起点。尾鳍圆形。

鳞小,圆鳞;头部无鳞,但颊部、鳃盖具鳞。肠短,幽门垂3枚。脊椎骨33-34枚。

体黄褐色或棕褐色,有深色斑纹及斑点,另有4条黑褐色横带在体侧后半部。第一横带位于背鳍第10-12鳍棘间,第二条在背鳍前部鳍条之下,第三及第四条均左尾柄部。眼后头侧有3条辐射状黑色斜纹带,鳃盖后端有一黑色斑,鲜活时斑缘镶桔红色彩圈。尾鳍、背鳍及臀鳍都有黑色斑点组成的横条纹。腹鳍灰黑色,胸鳍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