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叶荩草(Gramineae)别名竹叶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具根茎,秆细而较强硬,高30~100厘米,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华中、西南和陕西等地。

中文名

矛叶荩草

莎草目Cyperales

拉丁学名

Arthraxon lanceolatu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c

亚纲

鸭跖草亚纲Commelinidae

别名

竹叶草

禾本科Gramineae

荩草属

矛叶荩草

亚科

黍亚科

高粱族

亚族

荩草亚族

命名者及年代

(Roxb.)Hochst,1856

基本信息

牧草科名: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GrassFamily

牧草属拉丁名:ArthraxonBeauv.

牧草属英文名:Arthraxon

天然牧草:矛叶荩草

牧草学名:Arthraxonlanceolatus(Roxb.)Hochst.

牧草英文名:LanceolateArthraxon

矛叶荩草 Arthraxon lanceolatus (Roxb.) Hochst.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0(2)卷 || 禾本科 GRAMINEAE (POACEAE) || 篦齿组 Sect. Tristichi S. L. Chen et Y. X. Jin || 矛叶荩草 Arthraxon lanceolatus (Roxb.) Hochst.

地理分布

矛叶荩草(别名竹叶草)在中国分布于华东、华北、华中、西南和陕西等地;东南亚、印度至非洲也有分布。分布于东非、印度、巴基斯坦至中国东部沿岸,从喜马拉雅及中国北部至亚洲东南部以及马来西亚与苏丹。

多生于山坡、旷野及沟边阴湿处。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根茎,秆细而较强硬,高30~100厘米,多分枝,直立或于基部倾斜,下部节上可生出不定根和气生根,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9厘米,宽3~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心脏形抱茎,边缘常具疣基纤毛。总状花序2个至数个,呈指状排列;小穗成对生于各节,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6~7毫米,第一颖背部拱起,边缘上生疣状钩毛,芒从第二外稃近基部伸出,膝曲;有柄小穗较短小,雄性,无芒。

多年生。秆较坚硬,直立或倾斜,高40-60厘米,常分枝,具多节;节着地易生根,节上无毛或生短毛。叶鞘短于节间,无毛或疏生疣基毛;叶舌膜质,长0.5-1毫米,被纤毛;叶片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7厘米,宽5-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抱茎,无毛或两边生短毛,乃至具疣基短毛,边缘通常具疣基毛。总状花序长2-7厘米, 2至数枚呈指状排列于枝顶,稀可单性;总状花序轴节间长为小穗的1/3-2/3,密被白毛纤毛。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6-7毫米,质较硬,背腹压扁;第一颖长约6毫米硬草质,先端尖,两侧呈龙骨状,具2行篦齿状疣基钩毛,具不明显7-9脉,脉上及脉间具小硬刺毛,尤以顶端为多;第二颖与第一颖等长,舟形,质地薄;第一外稃长圆形,长2-2.5毫米,透明膜质;第二外稃长3-4毫米,透明膜质,背面近基部处生一膝曲的芒;芒长12-14毫米,基部扭转;雄蕊3,花药黄色,长2.5-3毫米。有柄小穗披针形,长4.5-5.5毫米;第一颖草质,具6-7脉,先端尖,边缘包着第二颖;第二颖质较薄,与第一颖等长,具3脉,边缘近膜质而内折成脊;第一外稃与第二外稃均透明膜质,近等长,长约为小穗的3/5,无芒;雄蕊3,花药长2-2.5毫米。染色体2n=16(Mehra & Kalia,1975),36 (Mehra,1965;Tateoka,1965)。花果期7-10月。[1]

生物特征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借根茎繁殖。根茎粗2~3毫米,长5~37厘米,先端较大而柔弱,不尖锐,穿透土壤能力不很强,一般分布在土层3~10厘米处。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可分布到20厘米。根茎可于距主茎不远处穿出地表,形成地上植株。根茎每节的腋芽都可能萌发成新株,植株在生长良好条件下,节数多,在地下部分距地表3~5厘米部位和近地表的各节都能形成分蘖节。分蘖节长出的新植株一般有2~8个。不论母株或新株都能在株的各节再分枝。由于矛叶荩草除了一般根茎所具有的分蘖特性外,还具有地上分枝和多节的特性,在夏、秋生长茂盛时期,能形成繁茂的营养枝和大量的叶片,因此,产量高而且再生力强,产鲜草达12375公斤/公顷左右,折合干草3750公斤/公顷,—年可收割5次。矛叶荩草喜湿润和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土壤,海拔高度一般在500~1700米左右。

饲用价值

嫩枝多,叶量大,马、牛喜吃。在四川地区,如雅安、乐山等地的农民,为了储备冬草喂牛,常有打青干草的习惯。矛叶荩草含蛋白质较多,纤维质较少,饲草品质好。鲜草平均含40.0%的干物质。以全干重为计算,平均含粗蛋白质6.20%、粗脂肪2.25%、粗纤维22.72%、无氮浸出物54.03%、粗灰分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