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鳢,又称白边乌鳢,头大,极宽扁,其宽大于体宽,体被鳞,头部鳞大,且不规则,鳍颜色鲜艳,公的颜色更是炫丽。南鳢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省各水系。鱼类亚洲水生动物肉食性

中文名

南鳢

别名

白边乌鳢

体征

头大,极宽扁,其宽大于体宽,体被鳞,头部鳞大

捕食对象

小鱼虾、昆虫幼虫

乌鳢科

动物界

鳢形目

脊索动物门

硬骨鱼纲

鳢属

南鳢

分布区域

云南西部、广西、广东和台湾省各水系

拉丁学名

Ophiocephalus gachua Hamilton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食性

肉食性

亚目

鳢亚目

体长

约175毫米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原产地

亚洲

形态特征

南鳢

背鳍34-37;臀鳍24-25;胸鳍16;腹鳍6。侧线鳞45,3/7。体形呈棒状,头部的鳞片比躯干部上的大些,鼻孔有管膜,全身各鳞片上有灰色小斑点。各鳍上的斑点比较分散。最特殊者,各奇鳍的边缘上有显明的白色边,尾鳍上者尤为显明。

体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极宽扁,其宽大于体宽。吻颇短,圆钝。口大,近端位,颌具细齿,前鼻管悬垂过上唇。体被鳞,头部鳞大,且不规则。侧线断折。胸鳍长;腹鳍甚小;尾鳍圆形;背、臀鳍基部长,幼年时颜色单调,成年以后背鳍颜色亮丽呈金属蓝绿色,边缘呈橙红色、蓝色、黑色(根据不同亚种表现形式不同)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南鳢线鳢月鳢
外观

体长约175毫米最长100厘米20~30公分
分布区域云南西部、广西、广东和台湾省各水系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海南、台湾等地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乌鳢科鳢科鳢科
展开表格

栖息环境

亚热带小型鱼类,体长200mm以下。喜栖居于泥底多水草的水体中。白天隐居,夜间活动。摄食小鱼虾、昆虫幼虫等。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省各水系。

公母鉴别

南鳢

繁殖期间:公的颜色更为鲜艳,更趋于深色,身体颜色黑色明显;

母鱼也一样给力,身体颜色只是偏黑,背部暗纹明显看得见,但是总体稍微次于公鱼。

公:头明显比身体宽,体型修长,无明显卵巢;母:头比身体宽,但是没有公明显,体型圆润,卵巢明显;(如在惊吓到的情况下,公母身体颜色均偏白色,如饲养在白色裸缸中,暗纹明显)

除了繁殖期间还真不大好区别。当开始有出现严重攻击争取领域的情况下可以这样的方法区分:随机根据自己的感触捞两条放一缸中,稳定不受惊吓的情况。如果躲避在一起不分离,判定一公一母。但不代表就成功配对。如果食物不足或者恋爱不成功,一样撕咬开来。

饲养环境

环境亮度:由于南鳢是白天隐居,夜间活动捕食的。所以深色环境更为合适,这样它们更有安全感,自然颜色也就更为艳丽了。这些是相对野生品种转入人工饲养的鱼种。如是从小育苗训练适应环境长大的另当别论。由于野性明显,习性已经养成,驯化需要的时间较长!当然鱼也有性格,也有例外性格容易相处,不怕人的。所以,个人比较偏重于从小饲养训练长大的!

水质要求:喜欢弱酸水;当然直接中性水饲养完全也没有问题。关键如何用水,这个是死规矩。经过晾晒养过的水为准。酸性水可以用沉木或者加入黑水(说明书有写)在一个就是放上懒人叶啦!我用的只是因为里面有块沉木,具体PH数值没有度量!其实,搞一个空的容器,放点水到时候需要就直接更换就行啦。我用的是泡沫箱。有空天天换点水,哪怕是一杯都是好的。毕竟里面有种草。一句话,养鱼重在养水!

温度要求:实际上有得躲避,养在室内的。只要不瞬间温差超越3度都没有问题的。还是很肉实的。由于没有多余的,可孽待的,空闲的时间。所以没有具体做实验!但是,保持恒温是你爱鱼的福气。放个加温棒调整为24摄氏度肯定能帮助你养好鱼。平常南方天气,养室内的,有开开灯总不会来个温差瞬间大变化的。需要特别注意的,其实就是换水罢了。缓慢的注入新水是关键。

喂食

1.饲料:需要从小训养才会吃,一句话:饿出来的。

2.线虫:需要消消毒,实在是脏用高锰酸钾泡下就得了。

3.冰冻红虫:需要冰箱,然后解冻后来喂。

4.面包虫:一次要给好几条,没有5条以上根本不足塞牙缝。另一个就是水面上漂浮着虫的外壳。

5.大麦虫:一次三条差不多。感觉不错。购买的时候:五块钱以上才卖。

6.小鱼小虾:一次给一条或者给一只慢慢喂,增加捕杀的乐趣很好玩!

饲养技巧

1.单养

容器:一般来说能转身就行。但是,能有大点点的空间观赏到游姿那是最好的。空间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鱼只饲养成长的大小。空间足够了,成长肯定比较快,而且相比会都会更大。

优点:可以训练飞跃夺食等驯养方式;更为主要的是不怕人的训练。

缺点:它住得不爽,小了点。也不能花俏的景色。

2.群养

1)成功配对饲养。最想看到,最好的事情莫过于成双成对了。

要求:60cm以上的缸!

2)超过2条饲养。群游那是相当的养眼。

要求:空间需要足够大;要有足够能躲避的地方;布景少不了;加强水流。

缺点:前期没有训练好,全部躲起来了。观赏不到。如果有一天受伤,将会是死路一条。因为整体都会攻击杀死它。受伤后,容易感染水霉毒,治疗就需要你大把时间了。治疗好了,如果有断鱼鳍的地方,想要长回来就不知道何年何日了。另外需要大把食物,食物不足,肯定干架的。(根据小苗发现,已经出现过没有头,没有尾巴的现象,小小就已经干架了,群养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养得好,那是相当美;养不好,只有折腾跟伤心!(鱼多了,就不珍贵了。可以自己回想一下是否真的是那样)

入侵扩散

随其他鱼类被一同捕获的南鳢

由于南鳢可作为为观赏鱼,故被大量引进到一些原本没有该品种的地区,加之一些养鱼者盲目放生,南鳢本身适应能力极强,导致南鳢进入自然水域并形成稳定种群,在某些地方已经形成生物入侵现象。例如在云南蒙自的自然水域,2009年以前从未发现南鳢踪迹,2009年自然水域发现少量南鳢,2010年就形成稳定的种群并迅速扩散。截至2014年,蒙自全辖区大部分自然水域都发现南鳢踪迹,其中坝区尤其严重,小到池塘排水沟,大到河流水库,都能捕获大量南鳢。[1]

如果你关注生态环境,就应该知道生物入侵的危害性。南鳢到了新的环境,缺少天敌,就容易泛滥成灾。加上南鳢本身适应能力极强,即使在被污染的水里也能生存,它本身是肉食性鱼类,吞食鱼苗,鱼卵。疯狂增长的种群和惊人的吞食能力,对入侵地的鱼类带来了灭顶之灾。同样还是蒙自,在文澜镇的一些水域,像泥鳅,鲫鱼等一些本土鱼类,受南鳢影响几乎绝迹,就连罗非鱼这样的外来鱼类,都抵挡不住南鳢的吞噬。

防治外来入侵生物,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和努力,因此养鱼爱好者应该有一定的环保意识,那些外来生物千万不能随意放生。当然,对于外来生物扩散的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