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 gerlachi (Peters, 1881),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类。

中文名

南方白甲鱼

别名

南方突吻鱼

二名法

Onychostoma gerlachi  (Peters, 1881)

动物界

鲤形目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白甲鱼属

南方白甲鱼

分布区域

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拉丁学名

Onychostoma gerlachi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鲤科

亚纲

辐鳍亚纲

亚目

鲤亚目

亚科

鲃亚科

命名者及年代

Peters, 1881

保护级别

近危

简介

南方白甲鱼(Onychostomagerlachi ),别称:南方突吻鱼;俗称:香榄鱼,红尾榄,平头榄,滩头鲮,齐口鲮,石鲮。体修长,侧扁,头短而宽,吻圆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骨具角质边缘,上颌末端达鼻孔后缘的下方,唇薄,下唇与下颌愈合,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背鳍具硬刺,其后缘具强锯齿。体银白色,背部深灰;背鳍及胸鳍为灰色,腹鳍与臀鳍呈橙红色。多栖息于清水石底河段,为江河的中下层鱼类,以着生藻类为主食,也食少量枝角类、轮虫及高等植物碎片。1冬龄性腺开始成熟,2周龄全部成熟,4-5月间,亲鱼集群在河溪石滩水流通畅处产卵。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它在产区的捕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肉细嫩,味鲜美,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产量也高,尤其在广西北部高寒山区生长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0-15厘米,重14-62克;1冬龄鱼体长15-20厘米,重60-118克;2冬龄鱼体长18-25厘米,重96-291克;3冬龄鱼体长25-29厘米,重275-425克。肉质含脂率高,味鲜美肥嫩,为地区性主要经济鱼类。

同类区别

白甲鱼

 白甲鱼

(Onychostoma sima)

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白甲,爪流子。

白甲鱼

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四川白甲鱼

 四川白甲鱼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

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

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头短;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成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

生活习性与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常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体上刮取食物;食物以着生藻类及沉积的腐植物质为主,通常个体大的产卵期要早些。亲鱼待性成熟后,即上溯至多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水底砂石上进行孵化。生殖期间雄鱼吻部、胸鳍、臀鳍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鳍及臀鳍呈鲜红色;雌鱼吻部珠星不明显。

白甲鱼

四川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为多见。

四川白甲鱼为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可以驯化作为池塘养殖对象,在水库中加以繁殖更是优良品种。

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

(Onychostoma macrolepis)

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梢白甲、赤鳞鱼。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今后如能对其

白甲鱼

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高体白甲鱼

 高体白甲鱼

(Onychostoma alticopus)

又称高体铲颌鱼。属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俗称:赦免、兔仔。英文名:Sharp-jaw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高而长,稍侧扁,背鳍前方为最高处,腹部圆,尾柄细。头小而短,头顶显著隆起。吻短,宽圆。吻皮向下伸展覆盖上唇。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缘。无须。眼小。侧线前段微弯,侧线鳞43-44。背鳍无硬刺,起点近吻端,前于腹鳍起点;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尖长。体背侧青灰,头略带黑色,腹部银白,鳃盖下缘、偶鳍及臀鳍粉红色,背鳍灰黑,鳍膜红色,尾鳍暗黑,中间浅红色。

一般生活在山溪的中游,常喜在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的小河及水流量较大的溪流中栖息。以刮食附着于石面上的着生藻类和水生昆虫等为食。

本种仅分布于台湾省南部和东部的河流和山溪。为中国台湾省特有种。过去曾为台湾省产的淡水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河川自然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水利建设工程引起水文条件变化,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响;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原有生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加之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促使本种数量的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易危状态。

白甲鱼

稀有白甲鱼

白甲鱼

稀有白甲鱼(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rarus Lin )( Cyprinidae)

俗名:沙鱼。鲤科

体侧扁,略高。头短而宽,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侧线鳞42~44。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第1根分枝鳍条短十头长。

生活在砾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着十藻类。常见体至0.5~3市斤。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珠江卵形白甲鱼

 珠江卵形白甲鱼

(Varicohinus (Onychostoma) ovalis rhomboides Tang)

俗名:三角鲮、短头鲮、砧板鱼

体侧扁,较高,略呈菱形。头短宽,吻圆钝。口甚宽,横裂,占整个吻腹面。下唇限于口角。下颌外露,角质边缘锋利。须2对,短小。背鳍刺强,具锯齿,分枝鳍条8~9。尾鳍深分叉。

生活在江河流水中,常在激流石滩刮食着生藻类。常见体重0.5~1kg。肉细味美,为地区性经济鱼类之一。

分布于珠江和乌江水系。少鳞白甲鱼

少鳞白甲鱼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canthopterus (Fowler))

体纺锤形、稍侧扁。头短宽。吻圆钝。口下位,横裂,颇宽,与该处头宽相等,头长约为其2倍。下唇仅限于口角。下颌外露,具锐利角质缘。无须。鳞片较大。背鳍硬刺带锯齿,分枝鳍条11~12。尾柄细长。

喜生活于江河流水环境。个体中等大,常集小群活动。以着生藻类为食。

分布于澜沧江水系。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头短而宽,吻钝圆而突出,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走向口角。口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唇后沟仅限于口角;须退化,仅在全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有2对须或1对须。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尾鳍深叉形。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南方白甲鱼大 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美食烹饪

过程

将鱼洗净揩干,放入油锅,把鱼煎成两面金黄。

红烧白甲鱼

在鱼身上浇1勺料酒、1勺醋、2勺酱油,然后添冷水没过鱼身;

等水再沸腾时,放入3瓣拍好的大蒜、3厚片生姜、1棵葱切段;

水开后转成小火加盖炖10分钟后加盐、味精,这时可以给鱼翻个身;

再炖5分钟后收汁起锅即可。

注意

1. 鱼一定要揩干水分,不然会沾锅

2. 热锅一定要用湿抹布擦擦,可以防止粘锅

3. 一定要放醋,可以去腥提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