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红楼梦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类型

即事感怀

主题

抒怀

写景

写雪

写景

饮酒

人物

嫦娥

植物

梅花

植物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点明到妙玉的栊翠庵折梅的背景。第一句黛玉评价“起的平平”第二句则认为“有些意思了”。宝玉不直说乞红梅,而是“寻春问腊”以“春”点红以“腊”代梅,别有韵味;且把妙玉的栊翠庵直接比作“蓬莱”,暗写了妙玉远离尘世的修行者身份。

颔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对仗工稳,不求“为乞”以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作者乞折红梅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红梅的喜爱;也隐喻贾宝玉出家不是为了你炼成佛,而是为了逃避现实。

颈联“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比喻运用贴切,“挑红雪”“割紫云”都比喻折红梅;把从庵中采梅回来称为“入世”去庵中求梅叫作“离尘”梅称冷香,分别嵌于两句中,构思巧妙,是本诗最精彩的一联。

尾联“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很有伏笔意蕴,宝玉写自己在寒风中踏雷导梅,回来后,“衣上犹沾佛院苔”,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也暗示了他对妙玉的清静之地非常向往,为将来出家的结局做了铺垫。

诗歌处处流露其性情。“入世”“离尘”,令人联想到贾宝玉的“来历”与归宿。不求“瓶中露”,只乞“槛外梅”,贾宝玉后来的出家并非为了修炼成佛,而是想逃避现实,“蹈于铁槛之外”。这些,至少在艺术效果上增强了全书情节结构精细严密的效果。[2]

创作背景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邢岫烟、李纹、宝琴咏完红梅诗后,宝钗提醒宝玉作诗,湘云听了,便拿了一支铜火烛击着手炉,笑道:“我击鼓了,若鼓绝不成,又要罚的。”于是,在湘云的击鼓催促中,在黛玉的不断评论中,宝玉写了这首《访妙玉乞红梅》。[2][1]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生于江宁(今南京),内务府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有人认为他是三国时代军事家曹操的后代。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最终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访妙玉乞红梅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宫梅娟,王玲著 . 《红楼梦》诗词赏析 . 济南 : 济南出版社 ,2019-02 . 88 .[3] 高曰 . 高曰解红楼 . 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6-12 . 121 .[4] 朱移山,张慧 . 红楼梦诗文解读 . 合肥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8-10 . 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