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镇,隶属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邮政区码为512131,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部。

中文名

乌石镇

外文名

Wushi Town

矿产资源

石灰石、高镁石、白云石等

邮政区码

512131

所属地区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

地理位置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南部

面积

118.66平方千米(2017年)

政府地址

中国邮政乌石邮局东方向77米左右

车牌代码

粤F

学校

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1间

医疗场所

镇卫生院2所

山地面积

7113.59公顷

电话区号

0751

人口

9278人(2020年)

行政类别

气候情况

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

历史沿革

在乌石镇的南侧平地矗立着两块天然巨石,呈椭圆形,乌黑发亮,蔚为奇观,“乌石”之名由此而得。据《曲江县志》记载:乌石街在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由杨梅迁至乌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民国时期设乌石乡,先后属九区、六区、一区管辖。1949年后属马坝区,同年撤区并乡,成立大坑口乡。1958年并入樟市人民公社。1959年从樟市人民公社分出,合并沙溪人民公社为乌石人民公社。1961年与沙溪人民公社分开,成立乌石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改设区,1986年12月又撤区建镇。1989年把村委会改制为管理区,其管辖范围不变,1998年11月韶关市和曲江区以乌石为试点,又把管理区改制为村民委员会。2006年3月6日合并大坑口镇,乌石镇政府驻地不变。

座落镇内的月华寺相传是在南北朝时期由天竺僧智药创建,是招提朗法师演法之地,该寺靠近北江之滨,是一座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三层古式建筑,有“三宝殿”、“祖师殿”等殿堂。建国后,这里曾办过农业中学,虽经历史风雨,它的构架依然尚未塌圯,在近两年善信的乐捐下,大殿已重新建起且免费开放。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床板岭遗址位于镇东约200米处的一座长方形的山冈上,遗址中心位于北端台地,地势较高,面积约2400平方米,1959年起,曾经几次调查,遗物多暴露于耕地面上,陶器有尖砂粗陶和质软陶两种,1984年曲江区政府将该遗址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冬,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2个多月的正式发掘,面积达976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3座,出土了一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乌石,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革命英烈梁展如的故乡。梁展如于1924年在曲江开展农民运动,带领曲江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1925年建立曲江县第一个党组织,任中共曲江县委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后,任北江工农自卫军总指挥部的军需长,南返农军的总指挥,先后参与并领导了仁化暴动、曲江西水暴动、英德鸡麻湖暴动和鱼湾暴动,给国民党反动派予以有力打击。抗战期间的1938年梁展如负责恢复了曲江县党组织,先后分六批选送了10多名爱国青年北上延安;1948年3月在翁源黄竹坪战斗中,带病突围,不幸被捕,坚强不屈,同年4月28日在翁源官渡英勇就义。解放后,铁道部门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家乡曲江县乌石镇鹅鼻洞铁路线上建立了展如站(后因火车提速而撤并),曲江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他,把他所在的小学命名为展如小学。

2004年,在区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梁展如先前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兴建了梁展如故居,该建筑为红砖瓦房结构,共2间,在故居内陈列有他生前生活用品、他本人相片(因为在革命时期,没有照相设备,同时为了保密,他本人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及描绘他当时战斗过程的图画,现在它作为一个爱国教育基地,成为了我区又一个红色旅游点,经常有人去梁展如故居参观并悼念他。

人口

2021年6月,曲江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常住人口9278人。[1]

地理环境

乌石镇,地处东经113°32ˊ26″~113°48′57″和北纬24°33′00″~24°38′00″之间,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南部,是曲江区南边重镇之一,距曲江中心城区1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马坝出口处5公里,距沙溪出口处4公里,南邻英德市沙口镇,东靠翁源区及本区沙溪镇,西依北江河,以北江河为界与本区的樟市镇隔河相望,北靠马坝镇。乌石镇处于笔架山峰的南麓,地势东高西低,向西南倾斜,东面是笔架山脉延伸全镇,形成狭长地带,全镇有杨梅、展如、石角3条溪流,溪长均约30公里左右,由东向西注入北江。该镇土地肥沃,山林茂盛,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其它经济作物和渔业生产。

全镇行政区域117.3平方公里,14879.78亩(991.89公顷),其中水田11780亩(785.28公顷);山地面积7113.59公顷,辖区内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高镁石、白云石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利资源,可开发的水资源蕴藏量1万千瓦,石灰石储量8亿多吨。全镇辖6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共90个自然村,总户数有6843户,人口21051人,其中农业户2954户、农业人口12552人,农村人平收入为4245元,劳动力11327人。全镇现有中学2所、共28个班,在校学生850人,教职员工78人;小学4所,共36个班,在校学生1013人,教职员工66人,入学率和毕业率达100%;幼儿园1间,共3个班,在园幼儿80人,教职员工5人,“普九”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的有关规定;镇卫生院2所,有医护人员52人,设有2个门诊和医疗、护理、防保、内儿妇、外、中医、药剂、放射等科室,有B超机、心电图机和X光机等10多种仪器设备,住院部设有病床12张,全镇6个村委均有卫生医疗站,有医护人员6人。镇文化站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拥有图书1.5万多册,(1995年镇文化站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特级文化站),篮球场等文化娱乐场所17个。

交通

乌石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铁路、省道S253线公路、西线公路和北江河由北至南贯穿乌石全境,羊城铁路总公司在乌石镇境内设有2个火车站,火车年货物中转量180万吨,客运量10万人次;境内设有汽车站,公共交通设施齐全,完成乡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实现“村村通公路”,运营的公交车途经全镇中心及下辖村委会、行政村;有2个市属货物运输车队,拥有汽车40多辆,年货物运输量130万吨。大小客运汽车年载客量9万多人次,拥有年货物吞吐量100万吨的10多个泊位水运码头。

乌石镇镇域内企业120多家,个体工商户380多家,镇内有省属韶关发电厂、省电力一局韶关公司、省火电安装公司韶关工程处、市属50万伏变电站及蒙浬综合型水电站、乌石港有限公司、生威纸品处理厂、民鑫建材有限公司等大型厂矿企业。2007年全镇工业和个体工业总产值为43926万元,对比去年增97%,这些工业企业主要是以科技、煤灰开发、建材开发、矿产品加工、仓储业、水陆运输业等为主。

经济

城乡建设

自1994年来,乌石镇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教育、卫生、城镇等各项事业的建设。1994年起,镇内各机关单位逐渐向新城区迁移,新城区逐步新建了国税、地税、财政、信用社办公大楼、中心小学综合教学楼、中学饭堂、教师宿舍楼、农技综合楼、卫生院新门诊大楼、新农贸市场等。改造铺设了府前路、麦田街,完善了街道、路灯、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为引导鼓励农民和投资商在新城区建房办企业,1996年1月28日镇政府办公地址从旧城区搬迁至新城区中心办公,占地面积15亩,全面带动了新城区的发展,使新城区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镇农村自1995年以来兴建了60条楼房化的现代文明新村,2000多农户进行了农房改造,人均居住钢筋混凝土楼房和红砖瓦房面积达18.2平方米。90个村民小组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通电话。98%的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100%的行政村开通了闭路电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覆盖率达90%。

乌石镇党委、政府提出“客商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不断优化和提升投资营商的“软硬”环境,真诚为前来投资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制订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整合土地资源,为前来投资的客商提供厂房、场地及水电设施等硬件服务;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创立服务型政府,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杜绝不正之风,禁止“吃、拿、卡、要”等行为,主动协调处理好企业与村委会、村小组因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矛盾纠纷,积极与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协助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遇到的问题。

乌石镇历来乡风民风淳朴,爱国家、爱集体,热情好客早已蔚然成风。多年来,在这里投资建厂经商的客人都可以感觉到乌石是投资置业的热土。

取得成绩

乌石镇党委、政府以招商引资统揽工作全局,把握住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心,积极推行“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第三产业兴镇、和谐稳镇”和发展北江河沿岸经济带的经济发展策略,使全镇的经济呈现出良好态势,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529.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30万元,比增0.4%;农业总产值3699.8万元,比增3%;农业经济总收入17625万元,比增11%;乡镇企业总收入14736万元,比增2.7%;农村人平纯收入4245元,镇财政收入为5520.5万元,比增18%;工商税收4212.4万元,比增35.5%。

大力推进农村农业工作,2007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7000亩,总产量达3469吨;生猪饲养量23200头,存栏量9200头;三鸟饲养量11300只,出栏量83000只;蔬菜种植面积8280亩,花生4550亩;建有笋竹基地12000亩,山地综合开发1500亩;蔬菜种植专业村3个,毛竹生产专业村2个,鱼塘放养面积104公顷(其中池塘104公顷、山塘75公顷);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养牛、养猪、养鸡、养鱼等专业大户共有50多户。种植麻竹15000亩,扶持发展了坑口、乌石等6户麻竹种植户。

依靠韶关发电厂、蒙里电站等驻镇企业的辐射带动,通过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乌石的地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沿北江河兴建的蒙里电站、煤灰砖厂、沙石货场、永顺矿产有限公司、乌石港有限公司、造船厂、水泥厂、选矿厂、硫酸厂、硫化锌厂、南港储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乌石港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是北江河粤北段最大的水运码头,可停靠500—800吨船舶,5个装卸船位,2台塔吊及配套设施,年吞吐量200万吨,拥有年加工能力30万吨煤灰粉磨加工厂,40多台重型专业运输车辆。目前全镇形成了电力、煤炭、矿产、加工、运输、建筑材料、工业用品等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沿江经济发展格局。

发展方向

一是继续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质新品种,形成一乡一品。通过农业招商,现在我镇引进了2个综合型种养基地,3户大型养猪专业户,逐步扩大麻竹、葡萄、沙糖桔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水产、生猪、黑山羊养殖量,辐射带动农民掌握先进技术,重视推广科技兴农,发展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增创发展新优势,着力培养经济增长点。1、做好协调工作,全力以赴推动韶关发电厂2×600MW机组建设,争取镇属企业上新项目;2、围绕已落户镇内的世界企业500强之一的中海油仓储项目建设,继续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促成早日开工建设;3、完善城区规划,加大力度推进乌石镇旧城区改造工程,改善投资、居住环境,同时扶持乌石港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4、积极争取台湾大型水泥厂在镇境内落户,提前做好台湾水泥厂建设的规划用地准备等协调服务工作。5、争取投资2亿元、年创税8000万元的大型玻璃厂早日落户我镇。

此外,完善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富有地方特色和风貌的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积极支持参与全民创业,形成“创业富民,富民强镇”氛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局,重视信访和社会综合治安治理工作,想方设法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解决萌芽阶段。

获得荣誉

通过多年努力,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向前发展。2004年蒙里村委会被国家民政厅、司法厅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文明镇”荣誉称号,被市政府授予“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再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镇”荣誉称号;坑口村委会被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我镇连续多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镇”、“先进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8年我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同时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