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在农民大起义之后,土地问题稍有缓和。当时刘秀亦未想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解决。他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纪。

中文名

度田令

朝代

东汉末年

目的

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

主要人物

刘秀

基本介绍

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度田令的背景是在东汉初年,户口和田地状况混乱的情况下颁布,以检核垦田户口增加国家税收的政策。度田对象是豪强地主和自耕农,它大大触及了豪强的既得利益。度田的官员也惧怕地方豪强,因而从一开始就袒护优饶豪强,另一方面对普通百姓却十分严苛。同时豪强将隐瞒的田亩数与人口数转嫁给贫民,使得百姓怨声载道。一方面度田不实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刘秀不想激化中央与日益强大的地方豪强的矛盾,故而度田最后不了了之。诏下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

颁布度田令的目的:

一、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

二、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当时,许多大地主拥有武装,号称“大姓兵长”,他们隐瞒的田地和依附于他们的人口很多,反对清查。地方官吏惧怕他们,有的贪于贿赂,就互相勾结,任凭地主谎报;而对农民,不仅丈量田地,还把房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以上报充数,这就给广大农民制造了极大的痛苦。

刘秀以“度田不实”之罪诛杀了十余个郡太守,下令加紧度田。于是大姓兵长们就武装反抗,许多农民不明真象,也跟从大姓兵长反抗,这就是史称的“度田事件”。刘秀一再发兵镇压反抗者。“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后来刘秀采取了镇压与分化相结合的政策,规定反抗者们“自相纠擿(tí惕,揭发),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对捕获的大姓兵长,没收祖田,迁徙到他郡、县,这是一种很严厉的出发措施,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离开故土,人生地不熟,古人认为等同于灭门,通过这两种措施,反度田斗争也就平息下来。

经过度田事件后,郡国大姓的抗衡平静下来,出现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为东汉朝廷的定制。因各项政策措施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为东汉前期八十年间国家强盛的“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刘秀度田获得了成功,政策延续到东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