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还是同进士出身,都属于正牌的进士,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简单说,即便是最后一名的同进士出身,也是经过会试录取的贡士,然后经过殿试进行重新排名后产生的。如果在会试中没有考中贡士,是没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也就谈不上什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了……

何谓进士及第
以清朝为例,所谓进士及第,指的是殿试前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在殿试过后,只有前三名才能被赐进士及第,其他人都没份,第四名也不行!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参加二次选拔、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任修撰和翰林院编修之职,通常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何谓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同样以清朝为例,赐进士出身通常授予殿试进入二甲的贡士,一般为前五十名。殿试排名在五十名之后的贡士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说白了,所谓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而已,并没有本质区别。根本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同进士出身是什么没有考中进士或者进士落榜后像乡试副榜贡生那样补录的。

在分配方面,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者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太大。殿试结束后,有关部门会在二甲和三甲进士中挑选一部分人进入翰林院镀金、授翰林院庶吉士。镀金培训期一般为三年,三年后考核、成绩优异者留翰林院担任检讨,又叫“留馆”。其他人则被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如六部主事、御史、知县等。而没能进入翰林院镀金的二甲、三甲进士则会被直接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这其中虽然殿试排名靠前的略微沾点光,但区别并没有那么悬殊,有不少三甲进士的去处甚至比二甲进士好。当然,这个就要看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了……

综上所述,所谓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属于正牌进士!区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不同罢了。进士及第是前三名、进士出身是前五十名,剩下的都是同进士出身。但不管是那种,都必须通过会试取得贡士身份,否则一切免谈!

中国古代的殿试实行等额录取,并不是淘汰制。换言之,只要在会试中考取了贡士资格,就一定会成为进士,殿试只是对贡士的重新排名而已。换言之,即便你会试考中了会元,殿试时也可能沦为二甲或三甲。反之,即便你会试是倒数,殿试时也可能会成为一甲。一者看你殿试时的发挥,二者则是看皇帝的好恶。晚清的刘春霖是如何成为一甲第一名状元的?就是因为名字好听——春霖,最后被慈禧太后直接点为了状元!而那位原拟一甲第一名的贡士,只能往刘春霖之后排了。


清朝的科举制度沿袭明朝,经“童试”、“院试”、“乡试”、“会试”以后,进入终极大PK——“殿试”。所谓“会试定去留、殿试分名次”,只要能够闯过“会试”进入到“殿试”阶段,就都能获得“进士”功名。
按照清代科举制度规定,通过“乡试”获得“举人”身份以后,便拥有了做官资格;但“举人”一般只能担任教谕、县丞、主簿等基层官职,甚少能够直接出任知县。而且,在将来的仕途升迁中,“举人”出身的官员也多受限制。所以,为了拥有更好的仕途前景,大多数“举人”都会参加每三年于京城举办的“会试”,考不过回去等待分配当官,考上了就能进入“天子亲策於廷”的“殿试”阶段。

“会试”定去留,“殿试”定名次!“殿试”不存在淘汰一说,只要能够进入“殿试”就能获得具体名次。
“殿试”名次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甲”、“二甲”和“三甲”;对应着具体名次,考生的功名也有着具体的不同。
《清史稿·选举志一》对此有着明确记载:
一甲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一甲”共有3人,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3位佼佼者的身份就是“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一般40—50人),能够获得“进士出身”的身份;“三甲”若干名(一般100—300人),能够拥有“同进士出身”。
注意,“同进士出身”的意思是“不是进士,但按照进士身份对待”;类似于“如夫人”只是“如同夫人”而已。所以,“同进士出身”的官员一般比较忌讳自己的出身,不愿别人提及。
但是,“同进士出身”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只是名次靠后而已!

那么,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之间有何区别呢?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进士及第”的三人和“进士出身”的第一名,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进修,而且能够立马获得官职晋封,基本等于“带级别”进修。其中“状元”可以直接授予从六品“修撰”、“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授予正七品“编修”,“二甲第一名”则被直接授予从七品“检讨”。
剩余的“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还需参加考试——“朝考”,“朝考”通过后才能进入翰林院,和前四位已经拥有官职级别的进士一块进修;“朝考”不通过,就只能被外放知县一级的地方官或者六部属官等基层官员。

在“朝考”的过程中,“进士出身”较之“同进士出身”拥有更高的通过率,因为“殿试”的名次可以给“朝考”加分。一般情况而言,“三甲”50名以后能够进入翰林院的几率就几乎为零。
清朝的“翰林院”基本等于“储备干部培训班”,向来有着“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拥有“翰林出身”可问鼎殿阁或者位列封疆,仕途前景极为广阔。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同进士出身”早在“殿试”刚一结束的分配过程中,就已经输给了“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
翰林院的进修结束后,三种进士被授予的具体官职也有着巨大区别,我们以具体案例予以说明。
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也就是“进士及第”的典型代表。咸丰八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陕甘乡试副考官”,而后直接升任“陕西学政”。

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进士出身”的典型代表。道光三十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曾国藩,道光十八年“三甲第四十二名”,也就是“通进士出身”的典型代表。道光二十年,翰林院进修结束后被授予从七品“翰林院检讨”。
由此可见,“殿试”名次不但确定了携带一生的功名身份,还几乎直接确定了仕途起点;当然,“进士”身份的不同也代表了仕途起点的不同,纵观有清一朝,有“状元及第”出身的内阁首辅、领班军机于敏中,也有“进士出身”的文官之首、晚清大佬李鸿章,更有“同进士出身”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

所以,“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之间的区别虽然明显,但真正能够决定未来仕途高度的关键因素还在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清史稿·选举志》、《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进士及弟,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
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重视,视为入仕正途。
宋代,科举三级考试制度。
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
进士功名成古代读书人最难考的。同时,也是终极梦想。
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弟,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
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得中进士者一般都是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
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明清时期的官吏主要由举人和进士充任,举人基本上充任县级官吏。
进士则一般都是备作中央官员,即使外放到地方做小官,也是历练一下,将来自有比较好的升迁前景。
每次科考进士录取人数,各朝不一,唐代较少,一次只录取二三十人乃至几个人。
宋代较多,一般几百人,多时上千(当时举人无做官资格)。
明清时期,举人有做官资格,进士录取人数下降到百人左右,为平衡各地发展,往往按地域分配额。
隋唐至清一千四百年的科举史,考中进士总人数大约十万以上。
如唐代王勃、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兄弟等,明代的张居正、徐光启等,都是进士出身。

宋朝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宋朝录取进士分为五甲:
其中一甲不止有3名,赐进士及第。二甲也赐进士及第。
三甲和四甲,赐进士出身。
五甲最可怜,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的进士录取大家比较熟悉,被分为三甲:
其中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甭管怎么分类,以上所有人都可以称之为进士。成绩最好的那个,都可以称之为状元。状元这个词到现在都是高考时期的热门词汇。
因此,我们可以看得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其实在成绩上还是有分别的。明清时期的区分更加简洁明了。

一、同进士出身,也是进士!
很多人觉得同进士出身的意思,就是享受进士出身一样的待遇,但是不是进士。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只是录取名次靠后而已。
你以为得一个同进士出身容易吗?甭说别的,大家还记得范进中举吗?范进考了一辈子,才得了一个举人,还把自己给搞疯了。
考上举人,只是拥有了考进士的资格而已,可想而知,得到一个同进士出身,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清朝末年著名的洋务大臣曾国藩,其实就是同进士出身。这一年他的成绩是三甲第四十二名,说实话,一点儿也不出众。
按照清朝的三甲录取名额来看,一甲3人,二甲一般有40多人,而三甲则多达100到300人左右。曾国藩的考试成绩,大概在全国80多名的样子。
相对于全国读书人来说,这个成绩肯定是很好了。可是在进士圈子里,这事儿就完全不同了,曾国藩甚至都懒得提这件事。

二、尴尬的同进士出身。
关于这件事的尴尬,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曾国藩考了一个同进士出身以后,这心里就很不舒服了。这就好比高考的时候,目标是985高校,结果却只考了个普通一本,心里落差自然比较大。
不过他这个人比较努力,运气又足够好,所以一路高升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有一天他手底下的两个幕僚在那儿聊天。
一个出了个上联:如夫人。
结果另一个索性对答:同进士。
这还不够,第一个人又在后面加了俩字: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人不甘示弱,直接笑道:同进士出身。
本来是私底下聊着玩,结果里面的曾国藩坐不住了,啪的一声推开了门,那张老脸可怕得很。结果这两位就被开除了。

很简单,他们不知道曾国藩是同进士出身,还偏偏拿这个称呼跟如夫人做比较,那不是指名道姓地瞧不起曾国藩嘛!
实际上你要是拿如夫人来跟同进士出身比,那就有点儿侮辱人了。如夫人,那是正儿八经的小老婆,小妾在古代是夫妻俩的共同财产,压根就没有地位可言。
可同进士出身的人,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进士,跟其他进士一样,都是考上编制,朝廷给安排工作的。

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安排的工作的确不一样。
如果没有任何区别,那还有什么必要搞这么三个档次呢?因此在安排工作的时候,这三个级别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进士及第的这帮人,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他们仨一般都能获得进入翰林院工作的机会,虽然起点不高,相当于是皇帝身边的秘书,但是好歹是京官。镀金几年到地方上做大官的几率是很大的。
而且就算一直留在朝中,也能够直接得到提拔。到六部锻炼一下,随后进入内阁或者军机处,这都是很有可能的。
- 其中状元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工作,是从六品官职,这起点相当高了吧?
- 榜眼和探花也不差,能够获得翰林院编修的工作,是正七品,相当于县令的级别。
其次进士出身的这帮人,其实成绩一点儿也不差。
比如说二甲第一名,其实就是全国第四名,他被称之为传胪,就是觉得他有点儿可惜了嘛!再往前一步,不也能成为进士及第了嘛!
所以说这部分人当中的佼佼者,也能够享受到和进士及第一样的待遇,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也不简单,号称储备宰相。只要在3年后的内部考核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能够长期留在翰林院工作担任翰林院检讨,成为正儿八经的翰林。成绩差点的,也能进入六部担任主事、御史等官职,亦或是派遣到地方上工作。

再者,同进士出身的人,待遇稍差一点。
进士出身的这帮人里,成绩不怎么样的,其实和同进士出身的人一样,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没什么分别。
这帮人属于优等生里的差等人,就好比清华北大里面考倒数的那帮学生一样。他们一般都会被安排到地方上,运气好点儿可以担任从七品的辅政官职,运气不好的,甚至连个实缺都没有。
当然也有进入各部工作的,只不过也只能从基层做起。能有份工作就偷着乐吧!伴随着新进士越来越多,老进士还没退休,所以朝廷压根就没有这么多实缺给他们,所以到了清朝后期,同进士出身的人,坐冷板凳的机会就比较多了。

总结:补缺的时候,同进士出身的人不占光。
这或许就是三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每年录取三四百的进士,这些人需要大量的工作缺口,请问怎么安排吧?
因此大量进士需要坐冷板凳,等到哪个地方哪个部门有个基层工作者退休了,那么他们就能补上去。
这个时候进士出身的人,肯定是要比同进士出身的人有限替补了!肯定会有人问,那么进士及第的人,是不是也会比进士出身的人优先替补呢?不好意思,人家进士及第每3年就3个人,他们本来就有工作好不好!
参考资料:《清史稿》

拿“同进士出身”的进士身份和“如夫人”身份相类比,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了。
夫人,有些诰命夫人的身份倒是可以和进士们相类比,这些夫人甚至比进士、比状元的社会身份还要高。
如夫人是万万不可能和进士相类比的。
“如夫人”者,字面意义看上去好似是在表达小妾的各项待遇如同夫人一样,所以称为“如夫人”。
但如夫人终究不是夫人,这两者差别太大。
夫人是正妻,是家主母,是女主人,是如夫人的女主人。
如夫人是小妾,是奴婢,再怎么受男主人的恩宠也是小妾,是奴婢。奴婢生命权都在主人手里,遑论其他权力了。
夫人和如夫人的社会关系是主奴关系,夫人持有对如夫人的杀生予夺 ,随意买卖的权力,封建法律保障她这个权力。

比如《金瓶梅》中,潘金莲不可谓不跋扈 ,不可谓不狠毒。同时她也不失为聪颖多慧,伶牙俐齿,生存能力很强的,西门庆生前她也是西门庆最得意的“如夫人”。但是吴月娘随便叫来一个王婆,也就把她卖了,这个吴月娘还只是个继室夫人呢!但继室夫人也是正夫人。
吴月娘在魑魅魍魉的《金瓶梅》中,她可是唯一的好人,可是她卖起潘金莲来也毫无犹豫和愧疚,因为他有这个权力。
进士们之间万不可能出现这个场面。
进士之间是“同年关系”,“同榜之进士,谓之同年”。
无论这个进士是进士及第的状元、榜眼、探花,还是进士出身的第四名进士、第五名进士......第五十名进士,再或者是五十名之后的同进士出身进士,大家只要是同一年考中的进士,社会关系就算是“同年关系”,不分大小,互相扶持。
每一年会试发榜后就有人去刻“同年录”,把所有这一榜的进士名录 刻成一个本子,你说它是“同学录”吗?也不是,他有两种,一种比一种它更详尽。
第一种“同年录”以名次为顺序,将性命、年岁、籍贯、考试的房号、主考官的姓名和官衔刻成名录,算是考试成绩排行榜吧!

这种排行榜就显示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种进士的区别所在。
进士及第的只有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这界科考的一、二、三名,这前三名是要在金銮殿唱名的,唱名后直接分配工作,也就是直接可以做官,入翰林院状元做修撰,榜眼探花做编修。
翰林院可不简单,号称“天子私人”,算是皇帝办公室的秘书部,负责的是为皇帝起草诏书,修撰史书,以及为皇室子弟侍读的工作,运气好了成为未来皇帝的老师也说不定。
三名之后就是第二梯队的“进士出身”的进士们了,这些进士也是有可能进翰林院的。但是翰林院也有等级,这些人做的是庶吉士,当然也可以往上升级了。其余的去做各部的主事、中书、行人等职务,或者外放地方去做知州知县。
“同进士出身”字面意义也看得出来,意思是虽然不是进士也按进士出身对待,这些人基本不可能进翰林院,能混稳县官就不错了。
但凡事总有例外,大名鼎鼎的曾国藩考试自来笨拙(他自己承认的),当年科考只考了个三甲第42名,也就是第42名“同进士出身”的进士。他很生气,嚷嚷着要回家种地。
但是清朝的科考还有一个“朝考”的制度,状元榜发布三日之后,还要在保和殿再进行一次考试。这一次考试不再专注于八股文,而是让参加考试的进士们做奏议一章、诗一首,赋一篇。曾国藩奏议做得好,阅卷的大臣让他做了一等第三名,咸丰皇帝亲自提拔他做了第二名,曾国藩才得以进入翰林院。这也许是曾国藩一辈子忠于大清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同进士出身”对于进士来说,真不是什么好词。
拿如夫人类比同进士出身所谓进士也是从曾国藩开始的,令他生了好大一场闷气。

有一次,曾国藩和一群幕僚同乡吃饭,其中 一个幕僚以怕小老婆出名,这个幕僚曾经替小老婆洗过脚。
大概是酒喝多了,曾国藩取笑说,“我出个上联大家来对。”众人说好,曾国藩出联曰:“代如夫人洗脚。”
怕小老婆的幕僚一听 ,自然知道是在取笑他,怕老婆的人最讨厌的就是人家说他怕老婆,怕小老婆的人更甚。该幕僚当即出口说道:“赐同进士出身。”
曾国藩面红耳赤,也不好说啥,生闷气罢了。
但是另一种“同年录”就其乐融融了,不会惹曾国藩生气,因为进士不分大小。
这种“同年录”不以进士名次为先后,而是以年龄大小为顺序排列,姓名、别号、籍贯之外,还写上父母三代,兄弟和妻子等,一个省一本。
倒真是一本通讯录。

当然不一样。
进士及弟,一般是殿试三鼎甲,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但是,他们的官运都不怎么好,90%在翰林院皓首穷经寻章摘句,既没有传世的大作,做官几十年,运气好就是熬到三品退休。
事实上,近700名文科状元中,我们能记得的不外就是南宋的文天祥,唯一的女状元,太平天国傅善祥,唯一的驸马状元郑颢与促成婚姻的状元宰相白敏中,最多还有唐初宰相的隋朝状元房玄龄。北宋的吕蒙正、冯京是因为戏曲之功,黄裳则是托了《射雕英雄传》的福。
进士出身,是二甲,殿试第4—60名。这一批人是科举的出仕主力。也是从七品出仕,三年转正七品,一般能到三四品,运气好能干到巡抚总督。
同进士出身,第61~300名,一般以从七品派遣到地方担任州府判官,三年到期转正七品,然后蹉跎岁月晋升缓慢,能从五品退休都是幸运者。
同进士,如夫人,就是调侃科举三甲的同进士。如同夫人一样的小妾,却没有夫人待遇,一生都在州县基层担任六七品的职务,升迁是极其困难。
曾国藩是同进士,当然他赶上了晚清末世也有军功,职务很高。传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时候,幕僚做对子游戏:
甲:同进士。乙:如夫人。
甲:同进士出身。乙:如夫人洗脚。
甲:赐同进士出身。乙:替如夫人洗脚。
这当是笑话,幕僚不可能这么来揭总督大人的脸,但可见同进士之耻。
曾国藩也同样以自己的同进士身份洗刷只有举人身份的左宗棠说:国制,非进士谥号不得文字。陕甘总督左宗棠听了这话当然很上火,上书要求换人当总督,自己要回京参加科举会试,慈禧哭笑不得,只能遵守规矩,授左宗棠与曾国藩相同的同进士出身。
真正的科举幸运儿是庶吉士。
明清殿试第四名后要参加吏部选拔,几名最优秀者会授予庶吉士,以从七品身份分配到六部九卿门下观政,学习行政流程的同时又较多机会接触尚书侍郎,所以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三年结束下放直隶地区完善州县的履历,然后快速经历府道职务再回中央进入内阁,运气好15~20年就能入相(协办大学士),此时大约只50岁出头,几乎能有20年的宰相经历。

所谓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是指考生在殿试这一关,考试所得的名次而言的:简单来说就是殿试当中成绩一甲前三名叫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叫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叫同进士出身。
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糊涂,同一个档次的考试,怎么还有这么多名堂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说说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科举(进士科)出现于隋朝,于唐朝开始得到重视,到明清达到顶峰。咱们现在一般谈论的科举制就是明清时期的科举,也叫“抡才大典”。咱们就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
科举制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 乡试:你要是想参加乡试,前提你必须是生员(或者叫秀才),你可不要小看秀才,这个也是需要经历两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获得这个称号的,而且秀才还有很多特权。另外乡试也不是现在你以为的那个乡政府所在地,而是现在的全省范围级别的考试。考试地点在布政使衙门,如果你能在乡试中脱颖而出,那恭喜你,你就可以得到范进为之疯狂的“举人老爷”的称号了,这个时候你就有当官的资格了,还可以结交很多达官贵人,土豪乡绅。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在秋季八月开考,也叫秋闱。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比如唐伯虎就中过,所以也叫唐解元。),演义小说里的说法叫“夺魁。”
- 会试:现在你已经是举人老爷了,你将在第二年的春二月去京城参加会试,因为在二月,也叫“春闱”。考试地点在礼部,如果你踩了狗屎,运气爆棚又一次脱颖而出,那么恭喜你就是贡士的身份了。在这次考试中的第一名叫会元。
- 殿试:顾名思义,殿试就是在俗称金殿上的考试。在三月举行,由皇帝当面出题,只考一个题目叫时务策。在这个考试当中有两个特点不得不说:A,所有考生均不会落榜,只是把会试的名次根据这次考试结果重新排序。B,这个考试过程当中,颜值也占一定比重。长得太磕碜了,会影响名次的哟。这次考试的结果分三等,也叫三甲;就是题目说的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若干名,同进士出身,第一名也叫传胪;因为进士榜结果是用黄纸书写的,也叫金榜,中进士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金榜题名”。
那么他们三种身份之间的差别有多大呢?
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此明一代取士之大略也。——《明史 选举二》
到这里,这三甲名次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首先,一甲的前三名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是直接就授予官职的,但是并不高,分别是: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是不会直接给于官职的,优秀的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观政三年,就是实习。三年学成考试以后授予官职。其他进士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基本上都是七品八品的芝麻官。
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馀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明史 选举二》
随着每个进士/同进士的仕途的发展,身份不同差别会越来越大。后来竟然发展到非进士身份不能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得入阁的地步,你说进士身份大不大。从明天顺时期往后,几乎所有首辅,内阁成员,尚书,侍郎,百分之九十都是翰林,也就是进士身份的庶吉士。
至于入题主说的有没有夫人和如夫人差距那么大,前期肯定没有,大家都差不多,你是七品我是从七品甚至是八品。但是随着仕途的发展,那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有的可能到告老还乡,还是个知县级别,有的可能三十多岁就已经是侍郎级别的高官了,更不用说还有尚书、阁老等。
喜欢的话,欢迎关注评论点赞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都是对科举考试中进士的称呼,都是正牌的进士。夫人和如夫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如夫人只是对小妾的美称。
进士及第是指考中一甲的进士的称呼,人数为三人;进士出身是指考中二甲的进士的称呼,人数不定,大约40到50人;同进士出身是指考中三甲的进士的称呼,人数不定,大约100到300人。因此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者只是考试名次的不同,本身没有太大区别。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考试之后皇帝会授予状元翰林院修撰的官职,为从六品;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考试之后皇帝会授予榜眼、探花翰林院编修的官职,为正七品。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的第一名都叫传胪,考试之后皇帝会从这些进士中挑选才能优异者,授予庶吉士、主事、知县等官。由此可见三甲进士之间并无多大差异,只是名次不同。
古代中华皇朝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因此一个男人只能有一个妻子,但可以有多个小妾。所以夫妻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可以享受同等的待遇,丈夫不能随意休妻。就连皇帝也只有一个皇后,但少数皇帝有多个皇后,属于特例。如北周宣帝宇文赟立了天元大皇后杨丽华、天大皇后朱满月、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天右大皇后元乐尚,属于极少数特例。
妻子所生的儿子是嫡子,对丈夫的财产有优先继承权。但妾的地位明显低于妻子,所生的儿子是庶子,对丈夫的财产继承权后于嫡子,有时丈夫甚至能把小妾送给别人。由此可见我们平时所听的俗语“三妻四妾”并不正确,因为古代多数时期朝廷只允许男人有一个妻子,妾则无限制。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平妻,一个男人会有两个地位平等的妻子,但这只是极少数的特例,在古时并不多见,也会遭朝廷处罚。所以夫人和如夫人之间差别很大,不可同日而语。

孔雀明王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监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自隋唐设立科举考试以来,经过数个朝代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清之时,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备成熟。作为封建时代相对最为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中的进士身份,已经是读书人的最高的天花板了。这些举子通过重重的考试和选拔,最终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等级殿试之后,那些高中者就是科举时代最高的读书人身份--进士。
无论是宋朝还是明清,科举的近视一般都会录取三甲,所谓的三甲也就是若干考中的举子人数,分别获得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三种身份。通常来讲,一甲只有三人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而第二甲和第三甲曲的人数并不固定,有时几十,有时过百,他们都会被朝廷分别的赐予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当然这三种进士出身都是进士,正儿八经的都属于朝廷所认可的正牌进士。
那么,同为“进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都有什么区别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小故事,我们都知道曾国藩作为晚清最重要的汉族大臣,一路高升至两江总督的高位,可是我们的这位曾国藩却只是一个同进士出身。也就是说在进士中,他的成绩是排在后面的,都是录取名次靠后。曾国藩本人还是比较介意的,所以他一直很少提及自己同进士出身这件事情。
传说有一天他手底下的两个幕僚在那里出对子取乐,有一人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答道:同进士。一人再出一个上联:如夫人洗脚,另一个不甘示弱对道:同进士出身。刚好被路过的曾国藩所听到,结果这两位幕僚的下场也算是可想而知,卷铺开走人了。
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曾国藩同进士出身却是真实的,这个笑话从某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那些同进士出身的人,总感觉要比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的人总要“矮一头”一样。
其实这三种身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真要论起区别来,只是在朝廷给这些人安排出路的时候,差距就体现出来了。一般来说,获得进士及第的这帮人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状元是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工作,也就是六品官起点已经是很高了,榜眼和探花也能获得翰林院编修的工作是正七品,相当于地方上县令的一职。作为天子门生的他们,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一直留在朝中,承担着帮助皇帝撰写奏章等等工作,有很大的机会晋升职位,进入到内阁或者是军机处都是有可能的,哪怕再不济,在朝中镀上几年金到地方上做督抚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那些进士出身的人,一般也会享受到和进士及第差不多的待遇。作为第4名的“传胪”(其实也是总排名第四名),一般也会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官职。其他人会被授予为翰林院庶吉士,可不要小瞧了这个庶吉士,在明清两代这个身份就号称是储备宰相,翰林院工作几年,成为正儿八经的翰林之后,就能够进入到六部从主事等官职开始做起,很多明清的高官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关键他们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任职之地和职位,也就是在职位上安排有优先特权。
反观我们的同进士出身,从名字上我们感觉含金量就比上面这两种身份要差了不少,字面含义也就是等同于是进士出身,这个身份的人一般是没有资格进入翰林院的,多数都只能去地方任职,而且所任的职务都是别人挑剩下来的,有些运气好的能够担任实职,运气不好的人可能连个实缺都没有。
当然这三种近似的身份的区别,并不能够影响这些人后来的成就。我们所熟知的晚清重臣之中鼎鼎大名的曾国藩也是同进士出身,李鸿章也不过是个二甲进士出身,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只不过是个举人,这都不影响这些人取得丰功伟业。反观那些位列一甲的状元等等,很多人既没有在官场仕途上取得高位,更没有在青史上留下多大宏伟之作,多数只是碌碌无为的在一个普通官职上度过一生。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一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均为科举考试用语,均为科举考试登第者的一种身份。
二
宋代进士科考第分五等:上二等即称“进士及第”;第三等即称“进士出身”;第四、五等赐“同进士出身”,简称“同出身”。
三
元、明、清经殿试取录者共分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均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取得“同出身”身份后,终身享用,成为选任官员的资格之一。

无论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还是同进士出身,都属于正牌的进士,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简单说,即便是最后一名的同进士出身,也是经过会试录取的贡士,然后经过殿试进行重新排名后产生的。如果在会试中没有考中贡士,是没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也就谈不上什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了……
何谓进士及第
以清朝为例,所谓进士及第,指的是殿试前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在殿试过后,只有前三名才能被赐进士及第,其他人都没份,第四名也不行!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参加二次选拔、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任修撰和翰林院编修之职,通常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何谓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同样以清朝为例,赐进士出身通常授予殿试进入二甲的贡士,一般为前五十名。殿试排名在五十名之后的贡士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说白了,所谓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而已,并没有本质区别。根本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同进士出身是什么没有考中进士或者进士落榜后像乡试副榜贡生那样补录的。
在分配方面,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者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太大。殿试结束后,有关部门会在二甲和三甲进士中挑选一部分人进入翰林院镀金、授翰林院庶吉士。镀金培训期一般为三年,三年后考核、成绩优异者留翰林院担任检讨,又叫“留馆”。其他人则被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如六部主事、御史、知县等。而没能进入翰林院镀金的二甲、三甲进士则会被直接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这其中虽然殿试排名靠前的略微沾点光,但区别并没有那么悬殊,有不少三甲进士的去处甚至比二甲进士好。当然,这个就要看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了……
综上所述,所谓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属于正牌进士!区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不同罢了。进士及第是前三名、进士出身是前五十名,剩下的都是同进士出身。但不管是那种,都必须通过会试取得贡士身份,否则一切免谈!
中国古代的殿试实行等额录取,并不是淘汰制。换言之,只要在会试中考取了贡士资格,就一定会成为进士,殿试只是对贡士的重新排名而已。换言之,即便你会试考中了会元,殿试时也可能沦为二甲或三甲。反之,即便你会试是倒数,殿试时也可能会成为一甲。一者看你殿试时的发挥,二者则是看皇帝的好恶。晚清的刘春霖是如何成为一甲第一名状元的?就是因为名字好听——春霖,最后被慈禧太后直接点为了状元!而那位原拟一甲第一名的贡士,只能往刘春霖之后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985,一本,大专。

就等于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一样不同,你明白吗

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 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三甲(清朝时- - -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